膜果麻黃

膜果麻黃

膜果麻黃是一種適中溫超旱生常綠灌木。礫質戈壁荒漠的典型植物,在亞洲中部荒漠區有廣泛分布。

基本信息

膜果麻黃

牧草科名 麻黃科
牧草科拉丁名 Ephedraceae
牧草科英文名 Ephedra Family
牧草屬名 麻黃屬
牧草屬拉丁名 Ephedra Tourn.Ex L.
牧草屬英文名 Ephedra
天然牧草 膜果麻黃
牧草學名 Ephedra przewalskii Stapf
牧草英文名 Przewalsk Ephedra

牧草圖片

膜果麻黃膜果麻黃

地理分布

膜果麻黃(別名普氏麻黃)分布於中國內蒙古西北部、甘肅西部,青海北部和新疆等地;蒙古也有分布。
形態特徵 灌木。軸根型根系,具橫行根櫱。株高通常50~80厘米,少數能超過2米;木質莖明顯,直立,莖的上部具密生分枝,形成密叢,叢莖達1米。小枝綠色,節間粗長,直徑2~3毫米,長2.5~5厘米。葉膜質鞘狀,上部通常三裂,裂片三角形,先端尖。球花無梗,常數個密集成團狀複穗狀花序,對生或輪生於節上;球花苞片膜質,淡棕黃色,雌球花苞片幾全部離生,成熟時增大,乾燥,五色、半透明。種子通常3粒,長卵形,包於膜質苞片內。

生物學與生態學特性

適中溫超旱生常綠灌木。礫質戈壁荒漠的典型植物,在亞洲中部荒漠區有廣泛分布。分布生境主要是沖積或者洪積沖積扇,表面細土被風蝕而殘存礫幕,下層有發達的石膏鹽盤夾層,在新疆天山南坡,也可以上升到石質低山。分布區氣候十分乾旱,膜果麻黃植叢多生長在暫時地表徑流形成的小沖積溝內,十分稀疏,在100平方米內往往只有1~2株或少數幾株。有時在植叢基部有少量積沙,說明有一定固沙能力。春季4月恢復生長,枝條伸長,6月開花,7月結實,9月果實成熟。由於環境極為乾旱,生長速度緩慢,年生長量不多。實生苗少見,幼苗需若干年才能長大成株。群落結構十分簡單,稀疏的膜果麻黃單優勢種群落分布面積最廣,蓋度一般在10%左右,或更低到5%以下。在水分條件較好的地段,株高超過1米,蓋度可達15%~20%。主要伴生種隨生態條件不同有裸果木(Gymnocarpos prezewalskii)或泡泡刺(Nitraria sphaerocarpa)、枇杷柴(Reaumuria soongarica)等。在洪積扇覆沙地段,常與沙拐棗(Calligonum mongolicum)組成群落。

飼用價值

從所含營養成分看,屬中等牧草,但其適口性很差,除駱駝在冬季少量採食外,其他家畜均不採食。據A·A·尤拉托夫記載,在蒙古被認為是一種有毒植物,進行生物鹼定性分析,有明顯的陽性反應,也有駱駝中毒的情況發生。膜果麻黃雖然飼用價值很低,但它對於保護極乾旱荒漠脆弱生態環境卻有良好的作用;嫩枝可入藥。目前民眾大量挖掘做薪柴、藥材,多為連根砍挖,生態受到嚴重破壞,應該加強保護,禁止盲目砍挖。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