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腔膿腫

腹腔膿腫

腹腔膿腫是指腹腔內某一間隙或部位因組織壞死液化,被腸曲、內臟、腹壁、網膜或腸系膜等包裹,形成局限性膿液積聚。包括膈下膿腫、盆腔膿腫和腸間膿腫。引起繼發性腹膜炎的各種疾病、腹部手術和外傷後均可引起本病。臨床主要表現為發燒,乏力,上腹部疼痛,嚴重時寒戰高燒,食慾減退、脈率快或弱而無力乃至血壓下降,甚至出現休克。治療方面主要為手術引流。

基本信息

病因

感染是造成腹腔膿腫的主要原因。

病因病理

1、膈下膿腫 凡是膿液積聚在橫膈下的任何一處均稱為膈下膿腫。膈下膿腫是腹腔內膿腫最為重要的一種。是腹膜炎的嚴重併發症。當感染一經在膈下形成膿腫都必須通過外科引流才能治療。

膈下腹膜淋巴網豐富,故感染易於引向膈下,膈下膿腫可以因體內任何部位的感染而繼發。大部分為腹腔膿性感染的併發症。常見於急性闌尾炎穿孔、胃十二指腸潰瘍穿孔,以及肝膽等的急性炎症,這些常並發右膈下感染。腹膜外的膈下膿腫,多來自肝膿腫的破入,據統計約25~30%之膈下感染會發展成為膿腫,余者多可自行消散,這是由於腹腔上部之腹膜具有強大的抵抗力。引起膿腫的病原菌多數來自胃腸道,其中大腸桿菌,厭氧菌的感染約占40%,鏈球菌的感染占40%,葡萄球菌感染約占20%。但多數是混合性感染。

2、盆腔膿腫 盆腔位於腹膜最低部位,腹腔內炎性滲出物易積於此間,為腹腔內感染最常見的併發症。

3、腸間膿腫 膿液被包圍在腸管,腸系膜與網膜之間,可形成單個或多個大小不等之膿腫,由於膿腫周圍有較廣泛之粘連,常伴發不同程度的粘連性腸梗阻、如膿腫穿入腸管或膀胱,則形成內瘺,膿液即隨大小便排出。

臨床表現

1、膈下膿腫的診斷一般比較困難,因為本病是繼發感染,常被原發病灶之症狀所掩蓋。原發灶經過治療病情好轉,數日後又出現持續發燒,乏力,上腹部疼痛,應該想到有無膈下感染。

(1)毒血症:早期為細菌性毒血症的表現,即在康復過程中突然發生間歇或弛張型高燒,有時是寒戰高燒,食慾減退、脈率快或弱而無力乃至血壓下降。

(2)疼痛:上腹痛、在深呼吸和轉動體位時加重,有持續性鈍痛向肩背部放散,膿腫大時可有脹痛氣急、咳嗽或呃逆。

(3)膈下和季助區有叩擊痛、壓痛,若膿腫表淺時該處皮膚有可凹性水腫。

(4)患側之呼吸動度變小,肋間隙不如健側明顯。

(5)肝濁音界升高。

(6)約25%的病例膿腔中含有氣體,可叩擊出四層不同之音響區,最下層為肝濁音或膿腔的濁音,上層為氣體之鼓音,再上層為反應性胸腔積液或萎縮肺的濁音,最上層為肺之清音。

(7)患側肺底部呼吸音減弱或消失。

(8)白細胞計數升高及中性粒細胞比例增加。

2、盆腔膿腫:盆腔腹膜的面積較小,吸收毒素的能力較差,因此,盆腔膿腫的全身症狀較輕而局部症狀卻相對明顯。在腹膜炎過程中,或盆腔手術後,職弛張發熱不退,或下降後又復升高,並出現直腸和膀胱刺激征,應想到盆腔膿腫形成。表現為下腹部墜脹不適、里急後重、便意頻數、糞便帶有粘液;尿頻、尿急,甚至排尿困難。直腸指檢可發現肛管括約肌鬆弛,直腸前壁膨隆、觸痛。

3、腸間膿腫:腹膜炎後,膿液被腸管、腸系膜、網膜包裹,可形成單個或多個大小不等的膿腫。表現為低熱,腹部隱痛。較大的膿腫可捫及痛性包塊,並可伴有全身中毒症狀。因炎症所致的腸粘連,有時可出現腸雞、腹痛、腹脹等不完全性腸梗阻症狀。

檢查

1.X線檢查

病人取立位,從前後和側位拍片,可發現病側之橫膈運動消失或減弱,示有膈下感染,但不一定積膿。還可發現病側橫膈抬高和肋膈角消失,肺野模糊,表示有反應性胸腔積液或肺突質變化,可以看到膈下有氣液面,胃、十二指腸穿孔之氣體,左膈下膿腫可見胃受壓移位。

2.B超檢查

B超可明確顯示膿腔之大小、部位、深淺度,又可在B超引導下做穿刺抽膿,或將穿刺點標於體表做診斷性穿刺。

3.CT

可行定性定位診斷。

4.診斷性穿刺

可在X線或B超定位引導下穿刺,若抽出膿汁則立即切開引流。

診斷

1、診斷隔下膿腫除臨床表現外,常需通過輔助檢查技術予以確診。最常選用B型超音波檢查,診斷正確率可達90%左右。 上腹部X線片和胃腸鋇餐檢查有助於確定膿腫的部位。因10~25%的膿腔內含有氣體,故可見氣液平面。其他的X線徵象有:胃腸道移位、外來壓跡,橫膈抬高和肋膈角模糊,反應性胸腔積液等。電子計算機斷層掃描的診斷正確率在90%以上,且能確定膿腫的部位、範圍以及與毗鄰臟器的關係。B超導行下行診斷性穿刺是膈下膿腫最簡便的診斷方法。必要時,尚可置管引流。

2、盆腔膿腫:已婚婦女尚可經陰道做盆腔檢查,以鑑別為盆腔炎性腫塊還是膿腫。盆腔B超超音波檢查有助診斷。排空膀胱後經直腸或陰道後穹窿穿刺抽到膿液便可確診。

3、腸間膿腫:腹部X線片可發現腸壁間距增寬及局部腸襟積氣。B型超音波,尤其是電子計算機斷層掃描可確定膿腫的部位及範圍。

治療

1、隔下膿腫的治療 : 治療腹膜炎時取半從臥位,合理選用抗生素,胃脾切除後仔細止血、放置引流,能有效地

預防膈下膿腫的形成。即使在膈下膿腫形成的早期,通過抗生素和支持療法,炎症也可能消退吸收。但在治療數周后,發熱不退,病人體力消耗較大的情況下,仍宜及時引流。 B超定位下穿刺引流對位置較深、膿腔較小、膿液稀薄的膈下膿腫是一種簡單而有效的治療方法。成功的關鍵在於選擇合適的穿刺途徑及需置管沖洗引流。

對膿腔較大、膿壁較厚、或呈多房性者仍宜行手術引流。

(1)經腹前壁途徑 最常用。方法為沿肋緣下作斜切口,逐層切開,見腹膜後將之推開,可引流右肝上、左肝上間隙的膿腫。因膿腫周圍大多有粘連,故亦可切開腹膜後引流右肝下、左肝下間隙膿腫。膿腔切開後,吸盡膿液,放置矽膠管或雙套管引流。

(2)經後腰部途徑 沿第十二肋作切口,顯露並切除第十二肋,於第一腰椎平面橫行切開肋骨床。注意不可順助骨床切開,以免破損胸膜。肋骨床切開後即進入腹膜後,將腎臟向下推開,可引流右肝下、左膈下靠後和腹膜外間隙的膈下膿腫

(3)經胸壁切口途徑 應分兩期進行。第一期在胸側壁第八或第九肋處作切口,切除部分肋骨,直達胸膜外,用碘紡紗條填塞傷口,使胸膜和膈肌形成粘連,約5~7日後再行二期手術。經原切口穿過粘連的胸膜和膈肌先行穿刺,吸出膿液後,沿穿刺針頭方向切開胸膜和膈肌,放置引流物。適用於引流肝右上間隙高位膿腫。

2、盆腔膿腫的治療:經直腸前壁或陰道後穹窿切開,放置軟矽膠管引流,術後3~4天拔除導管。繼續套用抗生素、熱水坐浴、會陰部理療等治療措施,促使炎症消退吸收。

3、腸間膿腫:多發性小膿腫經抗生素治療常可自行吸收。較大的膿腫則需剖腹手術,吸盡膿液,清除膿壁,並用大量鹽水或抗生素溶液沖洗,通常不需放置引流。

疾病預防

闌尾切除術後腹腔膿腫的形成,因與手術處理失誤有關,且後果較為嚴重,因此,應著重加以預防。

1.急性闌尾炎穿孔所致之局限性或瀰漫性腹膜炎,術中吸淨膿液、切除闌尾後,應常規沖洗腹腔(可用0.9%氯化鈉溶液500ml加慶大黴素8萬單位或卡那黴素0.5g),右髂凹(必要時連同盆腔)放置菸捲引流條。術後應給予大劑量抗生素控制感染。

2.闌尾炎症較重,周圍之炎性壞死組織清除不完全時,右髂凹應放置菸捲引流,術後給予大劑量抗生素以控制感染。

3.闌尾根部及盲腸壁炎症壞死嚴重,殘端結紮不牢靠,有形成糞瘺之可能時,除腹腔應放置菸捲引流外,最好將回盲部處理,待炎症消退後再放回腹腔。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