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道傳染病

腸道傳染病

腸道傳染病包括霍亂、細菌性痢疾、傷寒、副傷寒等多種疾病,是病原體經口侵入腸道並能由糞便排出病原體的傳染病。嚴重危害人體健康。

腸道傳染病共同的臨床表現

大多數腸道傳染病發病會有噁心、嘔吐、腹痛、腹瀉、食欲不振等胃腸道症狀,有些伴有發熱、頭痛、肢體疼痛、全身中毒症狀,若治療不及時,可引起嚴重的併發症,甚至導致死亡。

腸道傳染病的傳播途徑

經水傳播

病人或病原攜帶者的糞便、嘔吐物排入水源,洗滌被病原體污染的衣褲、器具、手等都可使水受到污染。水源受到污染後可引起腸道傳染病的爆發流行。霍亂、傷寒、菌痢被稱為三大水媒病。

經食物傳播

在食品的生產、加工、運輸、貯存和銷售的過程中都存在被病原體污染的危險。食品中的病原體可來自存放容器、進餐用具、手的接觸、施用糞肥及被昆蟲污染等。

接觸傳播

通過握手,使用或接觸衣物、文具、門把手、錢幣等都有可能造成病原體的傳播和擴散。

昆蟲傳播

蒼蠅、蟑螂等都能起機械搬運病原體的作用,有些病原體還能在昆蟲的腸管里存活一段時間,甚至繁殖。到處活動的蒼蠅、蟑螂等昆蟲也是造成腸道傳染病擴散的重要原因。

主要的腸道傳染病

霍亂

是由霍亂弧菌所致的烈性腸道傳染病。臨床以吐瀉大量米湯樣排泄物、嚴重失水、肌肉痙攣及尿閉為特徵,多因休克、尿毒症及酸中毒死亡。

傷寒

是由傷寒桿菌引起的。患者開始感覺疲倦、無力,不思飲食,常有肚脹,腹瀉或便秘等症狀,接著就發高燒,約二周左右才逐漸退燒。發病的第二周,病人身上還會出現一些淡紅色疹子,脾臟會腫大。病重者還可能有神志不清煩躁不安,說胡話等症狀,後期還可能發生腸出血或腸穿孔。

細菌性痢疾

由痢疾桿菌引起的腸道傳染病,以結腸化膿性炎症為主要病變,並以全身中毒症狀,腹痛、腹瀉、膿血便以及里急後重等為主要臨床表現。嚴重者可驚厥、昏迷、休克。全年發病,以夏、秋兩季最多見。

肝炎

是由肝炎病毒引進的。病初起時,病人覺得渾身無力,厭食,特別不願吃油膩的東西,常感噁心、腹瀉,右上腹痛,有的患者還出現發燒,眼球發黃,小便也黃得似濃茶,若眼球皮膚發黃的叫"黃膽型肝炎",如皮膚、眼球不發黃,為"無黃膽型肝炎"。

脊髓灰質炎

又叫小兒麻痹症,半歲至5歲的小孩容易得病。症狀多為發病很急,突然發燒,精神不好,很象感冒,燒三、四天后自動退燒,但過一至五天又發燒,第二次發燒兩、三天后可能發生腿或胳臂不能動的現象,完全癱軟無力,所以叫"小兒麻痹症"。
腸出血性大腸桿菌 O157:H7 感染性腹瀉O157:H7大腸桿菌感染是一種食源性疾病,病人和無症狀攜帶者均可成為傳染源, 人群對病原體普遍易感,感染後可獲得一定程度的特異性免疫力。 
O157:H7大腸桿菌感染可表現為無症狀感染、輕度腹瀉、出血性腸炎(HC)、溶血性中毒綜合徵(HUS)、血栓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TTP)其中以出血性腸炎最常見。典型的出血性腸炎的臨床表現為腹部劇烈疼痛,先期水樣便,1~2天后出現類似下消化道出血的鮮血樣便或血便相混,低燒或不發燒,潛伏期為3~4天,可長達8天,短至1天。部分病人可出現急性腎功能衰竭,死亡率較高。
細菌性食物中毒 凡進食被細菌及其毒素污染的食物,引起的急性中毒性胃腸炎和其他症狀,稱細菌性食物中毒。食物中毒多發生在夏秋季。可暴發、易集體發病。以嘔吐、腹痛、腹瀉為主要表現,嚴重可失水和致中毒症。

如何預防腸道傳染病

夏季,由於氣溫高、濕度大,特別利於病菌的繁殖,食物易受污染,再加上夏季人體消耗大,免疫力也相對較弱,因此,夏季是細菌性腸道傳染病的高發季節。腸道傳染病發病突然,症狀嚴重,傳染性很強,給人們的健康和生活造成很大的威脅。因此,把好病從口入關,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努力做好預防工作是關鍵。
1、 積極開展愛國衛生運動,加強對糞便、垃圾和污水的衛生管理,發動民眾開展除四害運動。
2、 講究個人衛生,養成飯前便後洗手的習慣。常剪指甲、勤換衣服。
3、食堂和家庭採購食品要嚴格把好質量關,切不可為貪便宜而購買變質的禽、蛋、肉和水產品。
4、不喝生水,菜要燒熟煮透,吃剩的菜放在冰櫃里過夜,食用時應重新回鍋加熱。
5、購買易生蟲的蔬菜應注意鮮嫩無蟲眼,留意是否使用了農藥,摘去黃葉後套用水浸泡半小時以上,中間換水2~3次,然後再烹調。
6、貯存食品或加工食品時,都應該生熟分開。
7、最好不要去大排擋就餐和購買無證經營的便當,不要自辦大型聚餐活動。
8、發現食物有異樣或異味不可食用,也不可煮沸燒透後再食用。
9、對碗筷等餐具應經常煮沸消毒。
10、一旦發生腸道傳染病症狀應及時就醫;家庭成員同時出現食物中毒現象,應在去醫院的同時及時向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報告。
概括起來,預防腸道傳染病有一個九字真經:吃熟食、喝開水、勤洗手。

什麼是霍亂

霍亂是經口感染的腸道傳染病,可經水、食物、生活接觸和蒼蠅傳播,經水傳播是最主要的傳播途徑。人群普遍易感。
病人和健康的帶菌者是傳染源。病後帶菌可達1年以上。
臨床表現主要有劇烈腹瀉、嘔吐、神態不安、表情淡漠、聲音嘶啞、頭昏、血壓下降,嚴重者可引起脫水死亡。人感染霍亂後,潛伏期通常為1~2天。大多數病例起病急,多為劇烈腹瀉開始,然後嘔吐,少數先吐後瀉,大多數無腹痛,少數有腹部隱痛或腹部飽脹感。每天腹瀉數次至十多次或更多,少數甚至大便失禁,無法計數。
霍亂的發病季節一般在5~11月,流行高峰為7~10月。但隨著氣候的變暖,4月上旬甚至3月中下旬也會出現病例。
霍亂病人與疑似病人需要隔離治療,密切接觸都也要採樣並隔離,進行醫學觀察。病人的吐瀉物、生活用水、衣物、飲食用具等都要嚴格消毒。病人家庭的家具、地面、牆壁、污染的生活用具、廁所及周圍環境也要消毒。

今年霍亂髮病為何回升

我國霍亂疫情在近3年持續低發過後,今年以來呈現了明顯回升的態勢。今年霍亂髮病人數回升,既與南方部分地區霍亂流行菌型發生變化有關,又與一些地區遭受自然災害有關,還與不良飲食習慣及食品加工環節的交叉污染有關,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根據各地報告,截至今年9月下旬,全國霍亂報告病例較去年同期明顯增加,病例多集中在幾個南方沿海省份。暴發疫情多發生在農村婚喪聚餐之後,散發病人多有不潔飲水飲食史,尤其是有吃生、半生海水產品或在小飲食店進食的經歷。相關研究發現,霍亂優勢菌群的變遷是發生暴發或流行的重要因素之一。九十年代中期,我國的霍亂疫情以小川型為主。近年來,我國霍亂多菌型同時流行,今年稻葉型所占比例在增大;報告病例較多的南方沿海幾個省份,霍亂流行菌型顯現了再次以稻葉型為主的態勢。
霍亂稻葉型菌株流行強勢增加需要引起重視。因為根據霍亂歷史流行資料,霍亂菌型轉換常因人群缺乏相應免疫力而可以導致新的流行。專家們預計,今年10月南方省份仍然存在局部流行的可能性,2006年霍亂疫情在發病人數、發病範圍均可能超過今年。

歷史上霍亂的流行情況

霍亂病名始見於中醫經典《內經》,漢朝《傷寒論》中也有所論述,清朝還有專著《霍亂論》。它是由病菌引起、由不潔飲食傳染的急性腸道傳染病,患者劇烈腹瀉、脫水甚至死亡,因為發病猛、傳播快、影響大,被世界衛生組織確定為必須國際檢疫的傳染病之一。
據歷史記載,霍亂共有7次大流行。第一次始於1817年,當時霍亂起於印度,傳到阿拉伯地區,然後到了非洲和地中海沿岸;在1826年的第二次大流行中,它抵達阿富汗俄羅斯,然後擴散到整個歐洲;第三次大流行,它漂洋過海,1832年抵達北美。20年不到,霍亂就成了"最令人害怕、最引人注目的19世紀世界病"。到1923年的百餘年間,霍亂6次大流行,造成損失難以計算,僅印度死者就超過3800萬。
1961年後霍亂又開始第7次大流行。這次起於印度尼西亞,然後傳到亞洲其他國家和歐洲;1970年進入非洲,百年不見霍亂蹤影的非洲從此深受其苦。世界衛生組織統計說,2001年非洲霍亂患者占了全球的94%;1991年霍亂襲擾拉丁美洲,一年內就有40萬人發病並有4000人死亡,僅秘魯經濟損失就達7.7億美元。
20世紀90年代,霍亂患者數量呈現上升趨勢。世界衛生組織稱,它是對全球的永久威脅,並說"威脅在增大"。專家認為,霍亂之所以多年後捲土重來與環境惡化、衛生設施落後、居住條件惡劣、營養不良等因素有關,比如1991年秘魯霍亂肆虐,主要在於它缺少清潔飲用水。
霍亂很容易防治,只要不飲被病菌污染的水、不吃生冷不潔食物就不會感染。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