肢端原位黑素瘤

此瘤在原位生長的時間較短,很快發生侵襲性生長。 惡黑的惡性程度較高,多發生轉移,預後比較嚴重。 有人主張在生長迅速者切除範圍應包括腫瘤周圍正常皮膚5~8cm。

概述

肢端原位黑素瘤以往採用肢端雀斑樣原位黑素瘤的病名,是1975年提出的一種新類型,多見於黑人及黃種人。當時這一名稱的來源主要是根據其某些病變與惡性雀斑黑素瘤相似而命名。1979年日本又提出掌-跖-甲下-黏膜黑素瘤,因此命名混亂。然而肢端型黑素瘤與惡性雀斑黑素瘤明顯不同,不但作水平放射狀生長,同時有垂直性生長,而且原位生長的時間較短,很快垂直性生長,故預後較差。惡黑的病因迄今尚未完全清楚。

症狀體徵

臨床特點是發病於掌、跖、甲床和甲周無毛部位。此瘤在原位生長的時間較短,很快發生侵襲性生長。故此型具有雙相生長模式,即既有水平放射狀生長,也有垂直性生長。在水平放射狀生長時,臨床表現為斑狀損害,邊緣不規則,邊界不清楚,顏色不均勻,呈茶褐色、暗褐色乃至黑色,混雜存在,表面不隆起。甲下黑素瘤的病甲起初為棕褐色、黑色,常表現為縱行色素帶或黑色條紋,以後甲板增厚、裂開或破壞。甲周皮膚也呈現茶褐色或棕褐色斑。發病可能與外傷有關。

診斷檢查

(一)痣細胞痣的惡變 因一部分惡黑是在原有痣細胞痣的基礎上惡變而來,所以下列惡變的臨床徵象值得注意:①痣細胞痣顯著而迅速地擴大;②顏色加深發亮,周圍發紅;③表面有結痂形成;④患處經常出血;⑤發生破潰;⑥附近的淋巴結腫大;⑦周圍有衛星狀損害發生。對可疑者應切除作活檢。在組織學上可疑的徵象為:①在表皮上部出現痣細胞;②痣細胞在表皮下部不排列成巢狀,而作不規則散布;③真皮內痣細胞至真皮深部尚不減少;④在痣細胞下方有帶狀炎症浸潤,混有載黑素細胞,此種炎症不能用外傷或感染解釋者。

治療方案

惡黑的惡性程度較高,多發生轉移,預後比較嚴重。因此,早期診斷與及時合理治療,是一項重要研究課題。目前治療方法仍不理想,及早局部手術切除根治仍是爭取治癒的最好方法,化療僅適合晚期患者,免疫療法仍處在試驗階段,現分述如下:
(一)手術治療 一般認為腫瘤應廣泛切除,切除範圍則根據腫瘤的類型、部位而定。美國國立衛生院會議建議早期惡黑切除或活檢應包括皮損周圍0.5cm正常皮膚。深度要包括皮下組織。有人主張在生長迅速者切除範圍應包括腫瘤周圍正常皮膚5~8cm。大面積切除後,常需要植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