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門潮濕

肛門潮濕

肛門濕疹引是一種常見的非傳染性皮膚病。病變局限於肛周皮膚,起病為紅疹、紅斑、糜爛、滲出繼而結痂、脫屑。病程久的可出現皮膚增厚,顏色灰白或暗紅,粗糙,以致皸裂、滲出、瘙癢反覆發作。任何年齡均可發病。濕疹的病因和發病機理是比較複雜的。肛門濕疹相當於中醫之肛門頑濕,祖國醫學文獻中亦稱為“浸淫症”、“繡球風”、“風濕瘍”。祖國醫學對肛門濕疹很早就有記載。急性者多因風濕熱客於肌膚而成。慢性者,則多為血虛風燥或脾虛所致。

基本信息

病因常見疾病

1.肛門失禁

肛門潮濕肛門潮濕
肛瘺、肛周膿腫術後損傷部分肛門括約肌導致不完全性失禁,稀便不能控制,經常有稀便、腸液溢出肛門污染內褲,刺激肛門周圍導致肛周潮濕不潔。

2.腸液溢出刺激

直腸慢性炎症、肛竇炎、直腸黏膜外翻脫出或較大痔核脫出,若未及時回納,可伴隨部分腸液流出,反覆刺激肛門導致肛門潮濕。

3.肛門直腸及其周圍炎症刺激

肛竇炎、肛乳頭炎、肛周膿腫、肛瘺、外痔發炎,潰瘍性直腸炎伴有直腸炎性滲出刺激肛門也會引起肛門疼痛。

4.肛周皮膚病

肛周濕疹、肛門紅癬、肛癬等皮膚病除有局部皮損改變外,因皮損長期刺激肛周皮膚多伴有肛門潮濕不潔。

5.精神、神經因素

肛鬥神經官能症等。

6.其他

不明原因的直腸黏膜和肛腺分泌鹼性液體增多,刺激肛門皮膚導致潮濕。

臨床表現

肛門潮濕肛門潮濕
主要臨床表現以肛門部潮濕為主要症狀,日久患部皮膚潮紅或紫暗、變厚、皸裂,並發瘙癢、疼痛,影響睡眠。
臨床上主要分為三度:
I度:肛周皮膚潮紅,時伴發癢,無疼痛。
Ⅱ度:肛周皮膚濕紅,瘙癢,時伴疼痛。
Ⅲ度:肛周皮膚濕紅或紫暗色,皮膚變厚,肛周皮膚有皸裂或剝脫,瘙癢難忍或癢痛交加,影響睡眠。

檢查

1.視診

觀察肛門周圍皮膚是否潮紅、皸裂、是否伴有斑丘疹形成,皮膚角質是否變白增厚。

2.指診

體會肛門是否痙攣、腫塊,肛內直腸是否有腫物或壓痛點,是否有硬結,凹陷或狹窄以及狹窄部位。

3.肛門鏡

檢查肛門是否充血、潰瘍,有無合併痔、瘺、裂及直腸慢性炎症,以及是否有腫物及腫物的形態。

4.電子結腸鏡

懷疑有腸道炎症及腫瘤、息肉等疾病時進行腸鏡檢查,以明確診斷。

診斷

肛門潮濕是指肛門周圍以潮濕為主的一種症狀,一般可以根據臨床表現和臨床病史來進行判斷。

鑑別診斷

1.肛門瘙癢症

該病多發生於20~40歲,青少年較少見,生性安靜的人多易患此病。主要臨床表現為肛門瘙癢,多為陣發性,夜間較重,肛門皮膚粗糙,彈性差,光澤消失,不同程度的肛門皺襞肥厚,色素沉著或色素減退的苔蘚樣改變,部分患者伴有肛門潮濕。病程遷延,經久不愈。

2.肛門滲油症

主要指肛門不自主地有油脂滲出。臨床少見,小兒消化吸收功能欠佳者可發生。患者一般無任何不適,量少者僅油污內褲,多者以衛生紙襯墊,少數患兒蹲位小便後尿流表面有油滴漂浮,或用力排尿時肛門有油脂溢出,大便成形,黃色或淺褐色,糞便無特殊惡臭,大便次數正常。主要是脂肪消化吸收不良的綜合徵。

3.肛周濕疹

本病是一種常見的過敏性皮膚病,各年齡段均可發病。主要表現為肛周皮膚滲液、瘙癢、局部分泌物增多,急性者肛門處出現丘疹、紅斑等。慢性者肛門處皮膚為灰白色,增厚變粗,呈苔蘚樣變。抗過敏聯合局部藥物治療有效,易反覆發作。

4.肛癬

是發生在肛門周圍的皮膚真菌感染,是體癬發於特殊部位的一種,可同時患手癬、足癬。肛門部溫暖潮濕及不衛生是肛癬的主要誘困。臨床表現不明顯,部分患者僅感覺肛門潮濕,局部皮損主要是小片不規則紅斑或有少量鱗屑,真菌鏡檢陽性,抗真菌藥敏感,易治癒。

治療原則

西醫治療首先要針對病因,祛除誘因,積極治療原發病,內外兼治。
中醫認為,濕熱蘊積大腸,下注肛門,熱淫於外而黏液外溢是本病發病的主要原因,故治療上選用具有清熱收斂,固澀止溢的方劑。同時採用局部熏洗和灌腸等有機結合,不僅能使藥物直接作用於病變部位,而且還提高了藥物的利用度和治療效果。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