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病腎病性代謝綜合徵

隨著血管外科的發展,急性動脈栓塞的治療取得了可喜的進展,但病死率和患肢截肢率仍相當高,導致這種結果的主要原因是缺血性橫紋肌溶解及由此產生的肌紅蛋白離子紊亂、氧自由基等引起代謝性綜合徵(myonephropathic-metabolic syndrome,MMS),即肌病腎病代謝綜合徵。以往未能對此代謝性改變給予足夠的重視,所以患者預後較差。近期文獻統計,急性動脈阻塞後MMS發生率為7%~37.5%,而其真正發病率仍是一個未知數。

基本信息

病因

1.急性動脈阻塞
(1)急性動脈栓塞。
(2)非栓塞性動脈阻塞包括:①腹主動脈或腹主動脈瘤急性血栓形成;②體外循環時股動脈插管;③動脈創傷;④大動脈重建時鉗夾阻斷血流。
2.缺血性肌壞死。
3.非創傷性肌病肌損傷長期昏迷藥物毒性作用感染、燒傷、金屬中毒。

發病機制

肌病腎病性代謝綜合徵肌病腎病性代謝綜合徵

1.缺血性改變急性動脈阻塞後幾小時內即可出現患肢的蒼白、腫脹,在24h時這一變化更為顯著。此時切開肌肉,可呈魚肉樣外觀24h以後,肌肉因充血而發紫變硬,切開筋膜時仍有活力的肌肉轉為粉紅色,並從筋膜切開上疝出;如不能緩解血運恢復後,水腫會進一步加重此時肌肉可能會呈現不同程度的壞死。

鏡下見,病變初期一些肌纖維能保持完整的外觀,一些肌纖維發生核缺失及細胞質的輕微凝固呈顆粒樣變,此為缺氧早期的特徵性改變。24h後,部分肌纖維發生腫脹和玻璃樣變晚期(48~72h)受損局部出現肌纖維的橫紋和胞核消失。截肢後標本顯示:再生的肌纖維出現輕度至中度的變性,甚至壞死。

骨骼肌占人體體重的42%左右在其複雜的結構中包含大量的生化物質,使得這種肌組織對缺氧極度敏感。在缺氧狀態下,這些生化物質釋放入血其中一些物質對人體的損害甚至是致命性的,也是引起MMS的主要因素。肌纖維細胞膜在骨骼肌病理生理過程中起著重要作用。缺血時,肌細胞內三磷腺苷(三磷酸腺苷)(ATP)顯著減少,導致膜的通透性異常改變,引起肌漿網內外空間構型的嚴重破壞,使得各種生化物質的跨膜交換髮生異常,從而導致一系列代謝綜合徵的發生。在血運重建及再灌注期,患肢產生大量氧自由基,主要包括超氧陰離子,過氧化氫和羥基。氧自由基性質不穩定,有很強的反應性,具有細胞毒性氧自由基很易與巰基酶、蛋白質脂質和DNA等發生反應,破壞組織細胞的化學結構,細胞膜中的多不飽和脂肪酸是最易受氧自由基影響的物質造成生物膜完整性的改變,進一步引起肌細胞中生化物質入血,導致MMS及肌細胞的壞死。

2.代謝綜合徵代謝綜合徵可為暫時的亦可是遷延的此徵發生在血供重建後尤為明顯。
(1)代謝性酸中毒:幾乎發生於所有患者,但程度不盡相同代謝性酸中毒源於酸性代謝產物的堆積:組織缺血缺氧導致有氧代謝減少和無氧酵解增強,產生大量乳酸和丙酮酸。初期,2種酸升高程度一致,之後乳酸水平升高快於丙酮酸,血pH值和C02含量降低,陰、陽離子的數量卻顯著增加。
血供重建前,受累肢體的回流靜脈血pH值下降,低於或等於7.2,提示預後不良,重建後若pH值繼續下降提示預後更差。
(2)電解質的變化:血清鈉離子大多在正常範圍內。鉀離子在初期也在正常範圍內血運重建後,肌細胞溶解釋放大量的鉀入血,血鉀明顯升高突然去除血管夾可能導致心搏驟停。高鉀血症可引起心率失常及心搏驟停約半數以上患者伴低鈣、高磷血症及少尿。少尿期鈣磷比值變化是由於肌細胞膜通透性變化所致。正常情況下,細胞外液鈣離子濃度比細胞內鈣離子濃度高3~4倍。如果肌細胞膜破壞,細胞內鈣離子濃度得以增多,直至細胞內外液鈣離子濃度相等,肌細胞收縮性增強造成缺血肢體發生僵硬和部分MMS患者在腎衰時出現肌肉痙攣現象。
(3)酶學變化:血供重建前肌酸磷酸激酶(CreatinePhosphokinase,CPK)的血漿含量略有升高,受累肢體靜脈血中含量卻很高。血供重建後CPK又有所升高。CPK尤其是其同工酶CPK-MM升高是肌肉損害的直接證據,高含量CPK通常反映進行性肌壞死。此時,如皮膚色澤正常,常導致錯誤的判斷,皮膚完好並不反映其深面的肌組織正常在輕症中,CPK在恢復血供後幾小時或1~2天內下降,在較為嚴重病例,CPK在幾天內升至1000~2000U,10~12天后恢復正常在重症和死亡病例中,CPK進行性升高,達到2萬U以上。所有患者乳酸脫氫酶(LactateDehydrogenase,LDH)和穀草轉氨酶(SerumGlutamic-OxaloaceticTransaminase,SGOT)水平均有升高。SGOT的升高水平與缺血程度成正比,SGOT持續升高不下表明肌肉發生了不可逆轉的病理損害
LDH和CPK在MMS與心梗時均有升高但其變化規律不同,應注意鑑別。
(4)肌紅蛋白尿:血管阻塞後幾小時內,尿量常減少,因尿中含有骨骼肌溶解所釋放的肌紅蛋白而呈現櫻紅色肌紅蛋白尿於48h達高峰持續數天,其升高值和肌肉溶解的範圍和程度有關。尿中出現的肌紅蛋白是一種愈創樹脂陽性,或聯苯胺陽性,或正鹼陽性的顆粒,而尿中無紅細胞,同時血漿是澄清的。肌紅蛋白尿常被誤診為血紅蛋白尿。Berman提出以下鑑別方法:紅色血漿+紅色尿液→血紅蛋白尿;澄清血漿+紅色尿液→肌紅蛋白尿。肌紅蛋白特異性定性檢查方法包括:化學法、分光光度測定法和免疫學方法。Markowiz報導了尿中肌紅蛋白定量測定法,使早期準確檢測血尿中肌紅蛋白成為可能。
(5)肌紅蛋白血症:腎臟排除肌紅蛋白有時會延遲早期僅排出少量,很難證實肌紅蛋白尿的存在,從而誤診。因此,在未檢出肌紅蛋白血尿時,對於高度懷疑有橫紋肌溶解的患者,我們應檢驗血中肌紅蛋白。
(6)急性腎衰:腎功損害程度因肌缺血、酸中毒和肌紅蛋白尿的程度而異。輕中度病例中,腎功僅為暫時且可逆性損害,排尿量減少,多數病人出現少尿或無尿。繼之病人血尿素氮和肌酐迅速升高。在重度病例中出現嚴重酸中毒伴遷延性肌紅蛋白尿,如不立即透析將出現不可逆的腎損害,甚至死亡組織學檢查顯示腎小管中存在肌紅蛋白管型,含少量上皮細胞。急性腎小管壞死程度取決於肌紅蛋白阻塞腎小管的程度這一病理改變常稱為肌紅蛋白性腎病。有時這種腎病與病人患有的腎小球硬化性損害協同作用嚴重影響預後。根據動物實驗及人體屍檢所得資料提示肌紅蛋白所致的腎小管機械性阻塞與急性腎衰有因果關係,但是否肌紅蛋白對腎小管有直接毒性一說尚有爭議,因為實驗表明注射肌紅蛋白並不導致急性腎衰。

臨床表現

隨著病程的進展,可分為2個階段:急性缺血期(血管阻塞期)及血供重建再灌注期。

1.急性缺血期表現為患肢劇烈疼痛、皮溫低膚色蒼白、發紺、感覺異常或消失,運動或檢查肢體均會加重疼痛本期最典型的臨床表現是患肢僵硬或壞死後強直。尤其是遠端關節如、踝,發生“凍僵”現象肢體的僵硬預示著代謝綜合徵的發生。12~24h後肢體嚴重腫脹,遍及整個患肢有時大腿比小腿更為顯著。水腫主要發生於肌肉組織內,腫脹肢體可呈現柔軟、拉緊、木樣質地呈非凹陷性。因同時伴皮溫低、發紺,常被誤診為“股青腫”,二者主要區別在於此水腫發生於肌肉內而非皮下組織。患者常可出現躁動神志恍惚及定向力障礙。這些神經症狀可能由於氮質血症及其他代謝物質共同作用於腦組織的結果。此期常伴不同程度的代謝紊亂如:酸中毒氮質血症和高鉀血症,若不及時糾正可引起嚴重併發症甚至死亡。
2.血供重新建立及再灌注期此期臨床症狀隨缺血程度不同而異。嚴重者雖血供恢復,但因遠端組織灌注不完全疼痛非但不減輕反而加劇。灌注不完全是因為肌間動脈分支較主幹阻塞嚴重血供不易恢復。但肌肉、關節僵硬有所緩解。受累的小腿或前臂間隙綜合徵仍然存在血供恢復後,血小板和纖維蛋白組織的微血栓可進入肺循環,引起嚴重的併發症。

診斷

凡有MMS病因者均應考慮MMS的可能性。早期突出的表現是肌肉收縮、關節僵硬和患肢非凹性水腫。患者可因疼痛代謝障礙和質血症的影響出現精神症狀。血運重建及再灌注期的突出表現為非凹性水腫、櫻紅色尿、少尿或無尿及心功能受損的表現。

檢查

1.血液檢查血鉀、CPK、SGOT及LDH升高的程度反映骨骼肌壞死的程度和範圍;血肌紅蛋白增高注意腎衰可能;血pH值下降特別是在血運重建後,pH值進一步下降提示預後不佳。

2.尿液檢查尿液中出現肌紅蛋白時應警惕腎衰的發生。

3.氧自由基檢測因其化學性質不穩定及半衰期很短,故檢測有一定困難可通過測定與脂質過氧化氫作用成比例增加的丙二醛酸間接測定氧自由的存在。

治療

肌病腎病性代謝綜合徵肌病腎病性代謝綜合徵

MMS的治療應同時兼顧局部和全身治療。警惕潛在併發症的發生是診治的關鍵。

治療前須確定2大重要表現:①有無肌紅蛋白尿;②有無患肢僵硬非凹性水腫。監測體循環及受累患肢血的生化指標;如pH值肌紅蛋白、CPKPCO2、PO2、血K+等判斷血容量根據檢測結果,給予對症處理。
1.術前治療立即補充丟失液體及糾正酸鹼、電解質平衡。無論是否發現肌紅蛋白尿,均應給予碳酸氫鈉以糾正可能或已存在的酸中毒並有利於肌紅蛋白的排出。
如出現小腿或更高位肌肉僵硬,應考慮施行肌筋膜切開術。具體術式依據肌肉的水腫範圍和術中觀察到的組織活力而定。
2.手術及術中術後的治療儘快行取栓術或其他必要的血管重建術術中、術後必須持續給予甘露醇和鹼性藥物以防肌肉進一步受損直到血pH值,尤其是患肢血pH值恢復正常。鹼性藥物的使用在有肌紅蛋白尿時尤為重要,以防止肌紅蛋白在腎小管內酸性環境沉積形成管型同時,恢復電解質平衡,包括降低血K+至正常範圍。若出現腎衰,應行血液透析,直到腎功恢復。
套用氧自由基清除劑,以減輕缺血的骨骼肌再灌注所導致的肌肉進一步損害。奧古蛋白(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過氧化氫酶(Catalase,CAT)可分別清除各種來源的O2-和H202,聯合套用效果更好。過氧化物酶(PeroxideDismutase,POD)能將H2O2轉化為水,從而避免OH‑的產生,比奧古蛋白(SOD)過氧化氫酶(CAT)、更有效維生素E也可套用甘露醇既能減輕細胞水腫又能抗氧自由基,起到保護心肌骨骼肌的作用。
肢體如有壞疽,應行截肢術。即使無明顯壞死,為防止代謝物從缺血肌組織內擴散,尤其是出現嚴重、廣泛的橫紋肌溶解時,也應行截肢術。

預後

影響預後的主要因素:①閉塞血管的數量、範圍程度;②閉塞持續時間;③肌間小動脈、小靜脈受累的範圍;④MMS的早期診斷;⑤針對缺血和早期代謝性改變的及時治療措施,包括自由基引起的改變。
壞疽導致截肢的發生率為30%~50%;病死率為30%~80%;高病死率主要原因是高鉀血症、難以控制的酸中毒和急性腎衰。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