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源鎮

聚源鎮

聚源鎮是都江堰市河東歷史悠久、文化內涵豐富的“重鎮”。聚源鎮幅員面積34.2平方公里。聚源鎮現有各類企業70餘家,其中以建材、光學鏡片和木地板為支柱產業。2000年聚源鎮實現工業產值2.8億元,完成稅收800餘萬元,是全市綜合經濟實力“五強鎮”之一。

基本信息

轄區介紹

聚源鎮地處都江堰市東大門(城郊結合部),距成都44公里。聚源鎮幅員34.2平方公里,轄17個行政村和一個居民委員會。人口31000人,其中非農業人口3500人:有1個黨委、1個總支、28個支部,有黨員1042名。2003年實現國內生產總值

聚源鎮聚源鎮
32500萬元,工農業總產值實現4.8億元,工商稅收實現921萬元,全口徑財政收入1343萬元,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3689元,是都江堰市綜合實力"五強鎮"之一。聚源鎮集鎮1995年被省政府批准為全省小集鎮建設試點鎮。集鎮面積0.65平方公里,人口近4000人。

聚源鎮已形成光學原件、電力、水泥及其製品,硫酸磷酸磨料、木地板、石英砂的產業。全鎮電辦資源豐富,有7座水電站,總裝機容量21000千瓦。鎮境內已形成"三橫"(市區三環路、都汶高速公路過境段、聚興路);"四縱"(成灌高速公路,213國道、灌溫路過境和天府大道)的公路格局,鎮域內公路總長度26公里,其中高等級公路16公里。

1999年已實現村村通電話,建有移動和聯通行動電話基站,訊號覆蓋全鎮。鎮文化底蘊濃厚:三國蜀漢永年即在鎮境置都安縣,唐朝改為盤龍縣、灌寧縣、導江縣,場東南1.5公里處有楊妃池遺址,有國內外知名有16位藝術家之村。
聚源鎮有1717個自然村和1個居民委員會,人口1.3萬,其中非農業人口3500餘人。聚源鎮交通方便,氣候宜人。全鎮境內有國道213線、成灌高速公路和省道灌溫路穿境而過,東距成都市僅40公里,西距都江堰市區僅8公里,是成汶高速公路的必經之地,也是阿壩州的主要生活品供給地。聚源鎮全年平均氣溫在15.7ºC,年降水量適中,年均為1234毫米,平均日照1050小時,全年無霜期260天。全鎮有四條河流穿境而過,空氣清新,環境優美。
聚源鎮黨委、政府和全鎮人民共同努力,使聚源鎮有了很大的發展,1995年被省政府批准為全省小集鎮建設試點鎮。按照試點規劃,聚源集鎮是鎮或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以農產品集散、加工為主的都江堰市衛星城鎮。聚源集鎮的發展規模是:近期(1994年-2000年)人口規模3500人,用地規模0.606平方公里,遠期(2000年-2010年)人口規模7000人,規劃占地1.55平方公里。

工作思路

聚源鎮聚源鎮
工作思路:以黨的十六大、十六屆三中全會精神為指引,認真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按照“經濟提速增效、富民強鎮升位,奮力推進城鎮化進程”的發展戰略,創新思維,與時俱進,以加大基礎設施建設為重點,改善投資環境;以建設千畝工業園為重點,增強工業經濟實力:以城鎮化建設為重點,加快工貿、休閒、旅遊型城鎮建設步伐:以最佳化農業產業結構為重點,促進農民增收致富;以實施《公民道德建設紀要》為重點,加強精神文明建設;以依法治鎮的重點,加強民主法制建設;以貫徹黨的十六大精神為重點,加強基層組織建設,以轉變機關工作作風為重點,提高辦事效率,全面推進聚源鎮跨越式發展。

主要經濟目標:人均國內生產總值,比上年增長15%;全口徑財政收入1550萬元,比上年增長15.3%;工商稅收840.5萬元,其中:國稅600.5萬元,地稅24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目標:3965元;農業增加值比上年增長6%。
工作措施:一是努力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二是完善基礎設施建設,努力改善投資環境,全線貫通天府大道,修建工業區加密道,規劃建設好導江古城搬遷小區;配合搞好成灌、都汶高速公路開口、213線整治工作;三是狠抓小城鎮規劃,推進農村城市化進程。高標準規劃小城鎮,加大舊城改造力度,建設聚源新區;四是大力招商引資,培育新的經濟成長點,五是全力建設好"導江古城";六是深化農業結構調整,增加農民收入;七是加強民主與法制建設,依法治鎮,全力維護社會穩定;八是加強精神文明建設,促進社會風氣根本好轉;九是進一步轉變機關作風,提高工作效率。
 
城鄉一體化工作

聚源鎮聚源鎮
(一)成立了推進城鄉一體化工作進程領導小組(聚委發[2004]22號)由黨委書記馬棟平任組長,黨委副書記、鎮長王曉,副鎮長潘先偉為副組長,黨委副書記黃坤、黨委副書記周開文、副鎮長高雪,副鎮長艾光明、副鎮長蔣俊秋為成員,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由副鎮長潘先韋兼任辦公室主任。
(二)聚源鎮黨委政府定了《關於推進制城鄉一體化運程工作實施意見》 (聚委發[2004]號)。
確定了指導思想和總體要求.指導思想,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緊緊圍繞全面建設小康聚源鎮的總體目標,以推進新型工業化為載體,以建設生態旅遊文化名鎮為目標,著力統籌城鄉規劃,產業布局、基礎設施和社會事業發展,力促農村居民身份向城市居民身份轉變,實現城鄉經濟和社會發展一體化。

總體要求,牢固樹立科學的發展現,擴大開放,狠抓招商引資,增加工業總量。深化農村經濟結構調整,大力發展農村經濟,促進農民增收。搞好"三個集中"即人口向城鎮集中,土地向業主集中,產業向園區集中,不斷增強城鄉發展的動力和活力,提高城鎮化水平。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實現制度保障一體化。
明確了發展目標,從2004年到2007年,聚源鎮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增長14%;財政收入年均增長15%以上;工業增加值年均增長18%,農業增加值年均增長8%: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5000元,年增300元以上;小城鎮面積達到2平方公里,人口達15000人,城市化率達46%。

鄉鎮發展

聚源鎮聚源鎮
聚源鎮綠樹成蔭、鳥語花香。這個曾經煤煙四起的地方已經發生了質的變化,空氣也變得更加清新了,過去的黑山已經變成了現在的綠山,上千隻雞正在林中尋覓食物,眾多山林雞所發出的雞鳴聲,給這片山林帶來了人與自然的諧和之美。

聚源鎮華山林藥場場長羅紹林介紹,大邑縣聚源鎮華山村是比較有名的礦山。為了搞活經濟,先後有7名老闆從事煤礦開採業,當地也有300多名村民在這些礦里靠著採煤養家餬口。煤礦關閉後,華山村制定了正確引導村民由長期吃煤炭飯轉移到吃林業飯的一系列措施,通過鼓勵當地煤礦老闆出資一部分資金,村上引進公司出資200多萬資金,以及村民自己承包山林、以每畝20元錢的價格參與入股這種三方出資的方式,成立了華山林藥場專業合作社,大面積地在山上種植了杜仲和厚薄,從而使華山村由過去的黑山變成了現在的綠山。

“你別看這些藥材樹子現在還小,等到這藥材樹長成林後,整株樹子都能賣到錢。”羅紹林稱,他們所種的杜仲和厚薄,苗齡周期為8至10年,現在這些樹子都已經有5年多時間了,3年後,這些藥材樹就要長成經濟林了,屆時,不僅樹葉和樹皮可以賣錢,樹幹也可以賣錢。村民袁明全是華山林藥場較大的股東,他家已經把200多畝山林作為股權參與林藥場的入股。袁明全高興地說,山林的藥材林搞好了,他家每年都會有一筆可觀的收入,這也是讓他看到新型農民入股的希望。

聚源鎮黨委書記耿曉林介紹,他們將以現有林藥場為依託,把整個華山村(20000畝)發展為聚源鎮的三木藥材基地。林藥場也將通過流轉和整合農戶的荒山,實施規模經營,將煤礦原有的公礦用地一併配套進行生態旅遊開發,利用華山村山清水秀、植被好、空氣清新、交通便利這些有利條件發展旅遊觀光業,並利用三木藥材對人體的保健作用,在藥材場中建一批可供工薪階層休閒、度假的簡易別墅和娛樂設施,走出一條以三木藥材旅遊觀光林業共同富裕的新路子來代替長期吃煤炭飯的老路。在3—5年內將華山村建設成以林藥業為主,集休閒、觀光、避暑為一體的旅遊度假村。

竹雕致富

聚源鎮聚源鎮
靠做竹雕,“雕刻村”走上了富裕之路,聚源鎮有300多人掙上了“雕刻錢”,作坊工人人均月工資達到2000多元;竹雕遠渡重洋,暢銷日本、東南亞等;竹雕工藝成功申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集各種榮光於一身後,昨日,都江堰市聚源鎮又傳來訊息,聚源鎮已經向國家文化部遞交了申請,將聚源鎮迎祥村申報為“中國民間竹雕藝術之鄉”,據悉有望今年得到批准。

都江堰市工藝竹雕產業合作社社長高尚遠,這位馳名的“中國民間工藝美術大師”,從事雕刻已有20多年,是“雕刻村”的創始人。早在20年前,他以雕刻各式工藝鳥籠和文房四寶而享譽雕刻界,其精心雕刻的中高檔鳥籠即使售價普遍在5000元以上,也不愁銷路,甚至經常出現供不應求的情況。經高尚遠一手製作的擺件、吊件,花紋圖案更加栩栩如生,被行家一致讚譽為“鬼斧神工之作”。

在高尚遠的帶動下,聚源鎮從事竹雕的農民達到300餘人。但是,高尚遠也有些憂慮,從事竹雕的人員都是一些年齡大的人,年輕人都覺得竹雕技術難學,不願再學這項技術,雕刻人才面臨斷代的難題。針對這一難題,聚源鎮黨委書記張斌介紹說,今後,聚源鎮將加大培養竹雕藝術人才力度,從人才、竹雕技藝水平等方面提高竹雕的藝術檔次,將在聚源鎮4個村建立竹雕合作社生產小組,力爭每年增加100名初級、50名中級竹雕從業人員。在聚源鎮中國小校增設《竹雕手工勞作》課程,對中國小生進行薰陶。

“聚源竹雕缺少一個集中展示、交流的場地和平台,聚源鎮計畫建立一個占地20畝,集產、展、銷為一體的川西竹雕基地。這裡既是竹雕藝術博物館,也是高層次的行銷基地,實現工藝精品與旅遊產業發展相結合。”張斌向記者描述了未來的聚源鎮竹雕產業發展情況,“我們將出台系列優惠政策,5年內引進50名全國知名竹雕藝人,形成聚源鎮民間藝術人才與知名藝術家共同開發具有觀賞性、收藏價值的藝術品,通過建立川西竹雕基地,實現具有都江堰特色的工藝精品與旅遊產業的結合。力爭在5年內把聚源鎮建成一個全國知名的竹雕工藝生產、行銷基地。”

都江堰市成立了工藝竹雕產業合作社,聚源鎮的竹雕產業發展也更規範,更迅猛。社長高尚遠告訴記者,該合作社統一圖紙設計,統一包裝策劃,統一訂單生產,統一對外銷售。這樣既提高了技術含量,又增強了市場競爭力。目前,聚源竹雕的客戶主要為海外客戶,今後,聚源鎮“聚源竹雕”商標註冊成功後,通過竹雕產業合作社,建立聯營、連鎖銷售網路,既要吃“西餐”又要吃“中餐”。

川西竹雕曾在民國初年繁榮一時,由於歷史原因曾瀕臨滅絕危機,20世紀70年代以來,都江堰市聚源鎮高尚遠等一批竹雕藝人在繼承川西傳統竹雕獨特工藝的基礎上,觀摩學習全國各地技法,最終形成在全國獨樹一幟的“聚源竹雕”品牌。

迎祥村的年輕手藝人結合都江堰特有的水文化、道教文化傳說題材,創新具有強烈地域特色的雕刻內容;同時拓展竹雕藝術的載體,將過去單純的鳥籠系列,擴大到茶具系列、文房系列、擺件系列、掛件系列共約百餘種物件;還深挖傳統題材,形成了以《紅樓夢》《五百羅漢》《百壽圖》《竹林七賢》《香山五老》等具有代表性的雕刻題材。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