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彼得大教堂前廣場及柱廊

聖彼得大教堂前廣場及柱廊

聖彼得大教堂前廣場及柱廊是1656年建造的,屬地在義大利羅馬城。義大利巴洛克風格在雕塑和建築上的充分表現,恐怕誰也比不過多才多藝的大建築設計家、雕刻家、戲劇家兼畫家的喬·勞倫佐·貝尼尼了。

【名稱】聖彼得大教堂前廣場及柱廊

【類別】雕塑 建築

(圖)聖彼得大教堂前廣場及柱廊聖彼得大教堂前廣場及柱廊

【年代】1656年

【作者】喬·勞倫佐·貝尼尼

【屬地】義大利羅馬城

簡介

義大利巴洛克風格在雕塑和建築上的充分表現,恐怕誰也比不過多才多藝的大建築設計家雕刻家、戲劇家兼畫家的喬·勞倫佐·貝尼尼了。年輕時,貝尼尼常與其父合作。他對古希臘雕刻的研究是不遺餘力的,這些主觀因素是這位藝術家成功的先決條件。但是任何時代的藝術家,在事業上的發跡都離不開機運。貝尼尼就 是在當時一位顯赫的大主教波爾吉斯的重視和贊助下獲得成功之路的。離開了這種外因,貝尼尼恐怕不會得到那么多創作的機會。

(圖)聖彼得大教堂前廣場及柱廊聖彼得大教堂前廣場及柱廊

聖彼得大教堂前廣場及柱廊比如這裡所要欣賞的這座《聖彼得大教堂前廣場及柱廊》設計,就曾因教皇對他的分外器重而使他再一次把自己的才能顯露頭角的。貝尼尼原是教廷總建築師,1656年,他接受教皇委託去為聖彼得大教堂前的廣場進行設計。這個廣場是橢圓形的,方圓約有三公頃半,正中間是一高聳的方尖碑,兩邊各有一個噴水池。大教堂前有一梯形廣場。這一圓形廣場便與其相聯結。梯形的小廣場前象是一個傾斜的舞台,教皇每逢重大日子就在這裡舉行彌撒。因而那個橢圓廣場就成"觀眾席",能容納從四面八方聚來的善男信女。 廣場的兩邊,成弧形地組成巨大而彼此聯結的柱廊。從高處俯視,這兩邊的弧形柱廊猶如教皇伸出的兩隻手,把所有參加彌撒的信徒擁入自己"仁慈"的懷抱,足見藝術家的心機,使這種巴洛克建築風格能夠更好地服務於宗教。為了與宏大的聖彼得大教堂及其圓頂在風格上取得和諧,這個廣場的柱廊採用一種氣派渾厚的塔斯乾柱式,即每排四根巨柱,總計柱子284根;而在每根柱上邊塑有雕像,總計165尊雕像。柱與柱之間,相互掩映,人進入這條柱廊會感受到複雜的明暗效果。就藝術的處理上看,這是貝尼尼廣場綜合建築中最成熟的傑作之一。此外,貝尼尼還在這條環繞廣場比阿薩的柱廊以外,重建了一條通向梵蒂岡羅馬教廷的甬道。唯一不足的一點是,當人們站在廣場上無法完全看到聖彼得大教堂上那華美的圓頂。這是貝尼尼設計時所未曾估算到的視覺差。

剛才提到貝尼尼還是一位戲劇家,是指他在舞台藝術上的卓越貢獻。藝術家的想像力很豐富,他曾在一個劇中使用了真火真水,因而使觀眾興奮異常,名滿遐邇。這座聖彼得教堂廣場是在羅馬城內。

參考連結

[1] 眾信旅遊 http://www.utourworld.com/InterationalArticle/ArticleDisplay.aspx?SightID=5a76a14b075e95ce01075ea0e0a50002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