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土山脈

聖土山脈

聖土山脈屬沂山余脈,位於山東省棗莊市東起嶧城北檀山,逶迤向西,經大山進入區境,至黃風口以西又分為南、北兩條余脈:南脈由日月山、奶奶山向西經東西界溝、董莊、上殷、曹窩,至常莊鎮東小莊村北的臨山;北脈轉向西北高興區興仁街道的東、西巨山、鳳凰山,至匡山頭村的匡山。聖土山脈在區境內有大小山頭52個。其中,最高山峰為沙溝鎮境內的聖土山,海拔高度374.3米。

聖土山

聖土山位於南常鄉東北端,海拔374.3米,為全區最高山。1980年,棗莊市彩色電視轉播台在山頂動工興建,建成6.5公里的盤山公路,1982年5月建成轉播。聖土山陽為杏花峪,春日滿峪杏花燦若雲錦;夏時杏黃累枝,香氣撲人。山陽遍植石榴,沿東數十里,與嶧城萬畝榴園相接。山上有聖土泉,山南1公里有聖水湖(小營水庫)。水南流過牛山西注入大運河。聖土山南部山崖陡峭,懸崖高數十米,形成魯南特有的“半崮”地形。該山峰與西鄰“黃樓子山”對峙而立,其山口稱“黃風口”,為古代驛道必經之路,形成“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勢。站在山頂,可眺望棗莊和薛城高樓林立、車水馬龍;西眺微山湖,碧波蕩漾,白帆點點;春夏之交望山下村莊,5000餘畝石榴紅似火,山莊石牆碧瓦,錯落有致,一派田園風光。聖土山峰陡峭,每逢多雨季節崮腰以下多出現雲霧繚繞之景,陡峭的山峰及高聳的電視塔,隱身在雲霧之中直插之霄,甚之壯觀。聖土山東為羊鼻子山,海拔362米,為本區第二高山。

蟠龍山

蟠龍山,位於棗莊市新城東北二公里,因山的東部為圓形似蟠龍而得名,龍首高271米,西向蟠龍河,若昂首而遠矚者,龍首石筍林立,象似龍鬚,下有二泉,曰龍眼。蟠龍山前有小山,偏圓形,酷似龜,曰龜山。蟠龍山西有山似鳳凰展翅,曰鳳凰山。鳳凰山南翅與蟠龍山尾相接,鳳翅一段曰金腳嶺,亦曰金牛嶺;鳳凰山北翅與匡山頭相連,鳳翅一段曰匡山腰;鳳尾低平,伸向西谷山,鳳首高181.2米,面向薛城城區,象一隻展翅欲飛而尚未飛起的鳳鳥。龍、鳳、龜三山不僅象形,而且與蟠龍河、棗莊市新城、棗莊市高新技術開發區、薛城城區(棗莊中心城西城區)緊密相連,構成山城水色相互影映的秀麗景觀。
蟠龍山,別名很多,因山東有井字峪村,又名井字峪山。清代鹹同年間袁金歧在山上創建山寨,又曰袁家寨山。山上有很多小山頭,均有名:曰大洞山、小洞山、棲鳳山等,每個山名都與其特殊的景色有關,其中奇景有三:一、大洞山,山中有洞,洞中有泉,泉水通河,高山河水洞相連。《嶧縣誌·山川》載:“大洞山,前為朝陽洞,洞踞峰下,懸崖百尺,灌木陰森,其門闊四、五尺,高倍之,歷數武(一武即半步),至二洞,俯而入,中有石如植屏。緣屏左右行十餘步,至三洞,登數十級皆砌成者。燃炬入,則石平如砥,四壁光潔,可容數百人。一泉自上滴瀝,石盂承之,飲之甘絕,涼尤冰齒。其後深昧不測,燭亦不燃,游者不敢復進。或以其下與南明河(今名蟠龍河)通也”。新中國建立後,當地鄉政府作過測量,其洞高5米,寬3米,深100餘米,可容數百人,但沒有向深處勘測,據村民傳說,古時有人帶一鴨,上午放入洞內,下午鴨從蟠龍河游出,從山上至蟠龍河約4華里。二、袁山寨內有疊成岩,疊成岩是水中微小藻類分泌和沉積而成的化石物,有青、灰、蘭、褐色,遠望象海水波浪,甚是美觀。這種化石物,在七億年前的震旦紀地層中發現較多。為什麼這種水中化石物會在龍山上,莫非龍山在七億年前曾在水下?這個地區是有這樣的傳說:“有次大洪水到來的時候,人們都逃到了青山頭,山半腰掛滿了雜草,幸虧水沒到山頂,人們才倖存下來。”這種傳說肯定不是一萬五千年以內的事,因為這個時間,本地區有連續的人類遺存發現。但《地質史》可以告訴我們,這個地區在一萬五千年前,確有“幾次沉浮”和“幾度滄桑”。我們這個地區是泰山古陸的西南邊緣。西面和南面都是窪地,屬黃淮衝擊區。早在七億年前的震旦紀,這裡確是海底,疊成岩這種藻類化石物,可能就是那時形成的,此後到四億年前,這裡一直是海相沉積環環,四億至三億年間,地殼抬升,海水退卻,這裡成為陸地,三億年後的七千年間,地殼出現震動性運動,海侵、海退交替發展,也就是經過“幾度淪桑”,直到兩億三千萬年前,陸相沉積環境才基本穩定下來。此後,由於燕山、喜馬拉雅山運動,這裡的地貌也有變動,但沒有長期再陷為海底,直到一千三百萬年前,滕縣、臨城、沙溝、周營、陰平、古邵這條弧線地帶才穩定下來,地殼沒有上升,也沒下降。但弧線之東北的山區、地殼仍在緩慢上升,弧線之西南的黃淮衝擊區,地殼仍在緩慢下沉,所以千百萬年來,魯西和蘇北一直是河湖沼澤地區,黃泛災害頻繁,居子弧線上的人們,經常看到洪水災害,所以有“洪水上山”的傳說,想見一見嗎?請到龍山觀看。三、袁山寨,也是龍山一大“奇蹟”,奇在二十多華里的石頭城,竟在十天內建成,全國罕見,是神助,還是人為?值得一看。清鹹豐、同治年間,徐海、運河沿岸,捻軍興起,山東、安徽、蘇北各縣秩序大亂,滕南、嶧西的袁金歧、褚慎助號召村民到龍山上建寨避亂,萬戶回響,聚居龍山,出了許多傳奇故事,編成戲曲,演遍大江南北。如,袁金歧舉大旅,龍山神力助,刀劈山石滾,萬人十天建大城,天旱甘露降,箭穿松樹過山崗,萬眾一心保家鄉。傳說此山寨為抵擋捻軍而建是不可能的。同治四年四月初五,捻軍十萬大軍過臨城,清僧王和山東布政使丁寶楨的萬名清兵在西倉橋堵守,一擊即潰,丁寶楨嚇的裝成乞丐逃走,僧王在魯西被殺死,小小民寨豈能抵擋捻軍。但是戰亂之後,散兵遊民到處綁架搶劫,鄉村秩序大亂,到是事實,民寨抵擋小股土匪,是可能的。當時的袁家寨究竟起到過什麼作用?現在無法查考,但萬人十日建大城,可能是事實,此城與一般縣城無異,而長度卻比一般縣城長三至四倍。如此大的石頭工程,十日建成,全國罕見,堪稱“奇蹟”。“神助”、“刀劈”是無科學依據的,這只能說:“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創造歷史的動力”。這也應了一句古語:“眾志成城”。

九頂鳳凰山風光

鳳凰山山勢連綿數里,上有三峰高低相錯,其間雜有參差的巨石,形似展翅的大鵬,俯瞰南常故城沃野平原。位於南常鄉北部邊境,古稱朝陽山。清《嶧縣誌》記載:“朝陽山在焦山南里許,東西兩岸,大石參差上聳,各相向如揖,而東麓則龍頭之汪流繞其下,曲折迤邐而南出。斷岸巨垣仰臥中流,怒泉飛渡,噴珠沫雪,聲振水外,旁有磐石,可坐數十人。遊人多觴詠其間,以其類柳州石,名曰石頭之汪。”今石頭之汪已不復存在。朝陽山南有奶奶山,亦稱天姥寨山。奶奶山陽有玉華泉,西麓有涼泉,二泉水合流經南常過楊莊入大運河。現區域內擁有山林綠化面積680畝,後坡現存薛城境內面積最大,樹齡最長,鬱閉度最好的大片側柏林,當地老百姓俗稱松樹林,走入林內,松濤陣陣,遮天蔽日;東坡現存薛城境內保存最好的一片火炬林,重陽時節,火炬花開,映山紅遍;山陽坡保存有當地最大的一片山杏林,陽春三月,香花滿溪,紅杏出牆;另外,境內還有黑松,刺槐,金荊,石竹,香蒲等幾十種森林資源,林內雨後菌類資源十分豐富,幸運的時候可以採到幾枚靈芝草。林中常有野生動物出沒,林中漫步,一不小心就會驚起一隻野兔或幾隻山雞,轉迅間飛奔遠去。九頂鳳凰山周圍保存有山東丘陵地區最寬闊完整的環山路,個別路段疏通後,可以雙向通車。山前有兩處鈴鐺水庫,山後有東,西,北三處中大型水庫,清澈見底,水中游魚細石,歷歷可數,晨霧飄淼處,碧水連天,是垂釣休閒的好去處;須晴日,月朗星稀之夜,於鳳凰峰頂觀“安得五湖明月在”吟“不愁無處下金鉤”。九頂鳳凰山之陰,一泓清泉蜿蜒西去,這是一條古老的溪流,古書上有記載,是一條能災辟邪的河流,名曰漳水。漳水南岸,有一巨大墳塋偉岸突出,無人知道堆於何時,塋前一古柏,無人知道它歷經了多少寒暑,只知是一古代將軍的墓。
南常故城坐落在鳳凰山之陽的一片平原地帶上。南常故城東西長約550米,南北寬約440米略呈長方形。故城東北隅,沿東牆基向北延伸出一個南北約100米的突出部分,俗傳為“北門”,亦稱“瓮上”。故城附近,古墓很多,經常有畫像石刻出土。曾發現距今兩千年而完整無銹的漢代環首鐵刀、漢代石羊、和大批陶器。《詩經·魯頌》記載:“居常與許”。東漢古文經學大家鄭玄曾注釋:“常,或作嘗,在薛之南。”從《中國歷史地圖集》上,春秋時期“常”的地理位置即在今南常故城附近。

臨山風光

臨山,是一座風景秀麗的小山,早在明萬曆年間,詩人王爾鑒就在《古蹟雜詠》寫到:臨山自古繞臨城,山色青青解送迎。最是多情官路柳,母雞橋畔折還生。由此可見當年的臨山被青草覆蓋,綠柳成行排列在母雞橋畔。在此詩的小注中對臨城還作了解釋:臨城,周四里,在臨山西。自前朝置驛衙,北有母雞橋(摘自《滕縣誌·藝文志》)。這就把臨山定位在原臨城東。《滕縣誌·藝文志》還選載了王特選游臨山的詩,題為《偕胡文學仲裁游臨山》:
臨山不覺幽,到來生靈境。
巒頭忽橫開,紆迴去芋嶺。
猿引過重溪,瓜田路多埂。
再進澗愈深,兩腋清風永。
山達遂極巔,發興得佳境。
南湖立境明,汪洋見千頃。
就中官青螺,留候仙脫冷。
依依遠近村,棋殘枰未整。
大笑揖夕陽,壯懷合一騁。
乃知草堂間,坐觀如坐井。
閒置新婦車,孤負青青影。
相期良夜遊,皓月勝燭乘。
且恨古臨王,墓草空垂穎。
片石移山來,撫摩塵慮屏。
由此,我們可以想像當年臨山盛景:彎彎曲曲一條小路,繞田埂攀援而上,山澗溪水清沏,愈進愈深,清風吹來,不覺幽閒自爽。山頂遠眺,千頃微湖,白帆點點,百舸競游水上;鷹翔低空,魚藏水中洞天,漁翁立船頭,金絲網撒湖面,荷葉浮動,蓮花隨波搖擺。整個微山湖風光盡收眼底。近觀山周村落,像殘棋一盤,坐落於山的四周,更顯山的青秀;臨王古墓雖荒草覆蓋,卻顯示了山的靈氣。可見當年的臨山是何等的靈氣,壯觀秀美。如今的臨山也不遜於當年,雄碑立雲間,影城亭台繞山間,不時現出幾座古墓,更給臨山增添了幾分神秘色彩。1980年,全市文物普查時記錄:臨山古墓群位於興仁鄉薛莊村東南山坡上,現臨山公園內,面積約2萬平方米,現已暴露墓均為石匣墓,有單室、雙室、三室等。出土的畫像石雕刻的內容有菱形、十字穿環和垂帳文等。1991年5月因棗莊礦務局修建鍋爐房,棗莊市博物館對此處的墓葬進行了發掘,共清理墓葬23座,其中M8為魯南地區少見的畫有壁畫的漢代墓葬。但是由於M8北壁、東壁已被破壞,已無法看到原壁畫的原貌。西壁,壁畫長2.90米,寬2.30米,左右兩邊和中間各繪一柱,柱下有階梯狀柱礎,柱頂端和柱礎下分別繪欄額和台基。南壁,長3.00米,寬1.87米,左右邊各有一柱,西柱下有階梯狀柱礎,東柱下端已殘。柱上端有欄額。壁畫中間繪4根平行豎柱,中間兩柱有一橫柱相聯;下部繪亭閣和馬,亭閣為三角頂,頂上有瓦壟,頂兩側各繪一角狀物。似為吻獸,柱下為階梯狀高台,亭右繪一馬,馬首微仰,身略肥,尾下垂。東壁殘存柱和欄額。其繪畫程式是:先在平整的墓壁上塗抹一層厚2-3厘米的草拌細泥,抹平,再用紅硃砂大筆塗刷出物像。 整個發掘歷經月余,對具體發掘的遺物、墓形、年代,報告中都有詳細記敘,由於篇幅所限,不再一一摘錄,詳情可翻閱《山東棗莊臨山漢墓清理簡報》,通過兩次搶救性清理髮掘,使我們了解到遍布臨山的大批墓葬,時限為西漢早期到東漢晚期的,整個漢代墓葬群,其規格、大小不一,洞穴式墓,壁畫式墓,獨具特色,這也是魯南地區首次發現的別具風格的獨特墓葬。整個墓群可為研究漢代墓葬提供詳實的資料,可以說是漢代墓葬的一大寶庫。
再觀今日之臨山,風景更加壯觀,一座電視轉播塔屹立峰頂,真能給人以衝出薛城,走向世界之靈感。當你再登頂峰遠眺,雖微山湖難以再收眼底,可條條柏油大道,象蜘蛛網一樣匯聚城區,來往車輛象螞蟻搬家一樣,把建設祖國錦繡河山的物資集散。參差不齊的高樓大廈,繞山而建,站在頂峰,向東北望去,一座宏偉的棗莊新城就呈現在群山環抱之中,站在頂峰極目四望,西有京滬鐵路,一列列運行的列車,象巨龍奔騰,東有京福高速公路,一輛輛快速飛跑的汽車,穿梭而行。整個臨山真可謂是:
雄碑高聳立山間,影城亭台山腰纏。
更喜臨山層層綠,舊貌從此展新顏。

黒峪風光

黑峪位於焦山北部。清《嶧縣誌》記載:“焦山,縣西北50里, 山也,童無草木,望之若焦,其陰有壑焉。旁皆峭壁,水出石穴,匯為潭,清波濺 ,曲 折流沙礫間。雨後泉涌,水勢益壯。”焦山泉 水出焦山之陰,多溝壑匯為池,為宏圖河之源,人稱龍頭汪。現攔山截流,建成黑峪水庫。黑峪水庫是高新區唯一的一座小一型水庫,始建於60年代,總庫容量212萬立方米。兩岸青山疊翠,綠影倒映,蕩舟水上,如在畫中漫遊。棧橋頭有一塊水庫落成紀念碑,保存完好,讓人仿佛又看見了當年的建設場面。水邊遍布果園,各種果樹春花秋實,鬥妍飄香,觀景品果無不相宜。水美魚肥,水庫常引得許多愛好者垂釣休閒。寬壩秀亭,水面浩淼,黑峪水庫也已成為融防汛抗旱、觀光旅遊於一體的風景勝地。黑峪水庫西岸是巨山石海地質地貌保護區。巨山東南坡,上有松濤陣陣,下是石海洶湧,因此得名“石海松濤”。登臨山頂,東看黑峪水庫碧波蕩漾,北觀新城樓群鱗次櫛比,西可遠眺微湖煙波浩淼,南可見群山蜿蜒連綿,是一處難得的休閒佳境。

杏峪風光

杏峪位於聖土山之陰,南接冠世萬畝榴園,西鄰店韓公路,東、南、西三面由五座山峰環繞,宛如一道蜿蜒的屏障。峪中地勢平坦,綠樹濃蔭,鳥鳴山澗。北有碧波蕩漾的庫塘,西依杏峪村,民居多為石塊壘成,掩映在一片石榴園中,村在園中,園在村里,初夏榴花似火,中秋瓜果飄香,如詩如畫。民風古樸,農閒時,村民在石榴樹下,或暢飲、或下棋、或閒聊,宛如世外桃源。山坡及峪中多種植各種小雜糧,皆為天然綠色食品。峪中山泉含多種礦物質,久負盛名。山雞、野兔、斑鳩等野生動物遍布峪中。占地約4000畝,是休閒度假的理想之地。從西路進山,站在水庫壩上聽餘音裊裊的山歌,看雲霧繚繞的山景,碧波蕩漾,山水相接,水天一色。順路而上,可踏入十步一溪、百步一泉的水鄉世界。峪中最有名的要數老泉,泉源像“勺頭”,深有數米,清澈見底,甘洌可口,終年不乾。泉水淙淙,蜿蜒數里,像“勺柄”,因此又名勺子泉。喝一口清涼的泉水,閒坐林間小憩,傾聽泉水擊石,泠泠作響,欣賞蒼松、古槐、奇花異草,聽濤聲、嘗野果、喊山音,如詩如畫,如痴如醉,仿佛進入人間仙境。到達峰頂,可盡情領略無限風光在險峰的奇妙,晴好天氣,向西可觀微山湖上白帆點點,向南俯瞰萬畝榴園花紅似火。春來,漫山遍野綠草叢生,青翠欲滴;深秋,楓葉遍山,層林盡染,時有山雞飛舞,野兔出沒;冬日,蒼松挺拔,白雪冠頂,蔚為壯觀。尤其是在烈日炎炎的夏季,更是鳥鳴低谷花似錦,怪石清澗怡人心。峪中深處,濃蔭蔽日,在晝猶昏,涼爽宜人。周末假日,自家逍遙遊,可觀飛瀑、游水庫,或采野果、獵野味、吃野餐,仿佛置身於世外桃源,遠離喧囂,讓人心曠神怡、超凡脫俗、流連忘返。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