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洲板塊

美洲板塊

美洲板塊,或簡稱北美板塊,是一個較大的板塊,它的範圍覆蓋了北美洲的大部,向東延伸至中大西洋海嶺,向西延伸至東西伯利亞的切爾斯基山脈。它是1968年勒皮雄首次提出的六大板塊中美洲板塊的一部分。後來,美洲板塊又被細分為北部的北美洲板塊、南部的南美洲板塊和周圍的一些小板塊。由於不同的板塊劃分方案中承認的小板塊數目不同,因此北美洲板塊的邊界隨各家觀點不同而不同。

美洲板塊

北美洲板塊,或簡稱北美板塊,是一個較大的板塊,它的範圍覆蓋了北美洲的大部,向東延伸至中大西洋海嶺,向西延伸至東西伯利亞的切爾斯基山脈。它是1968年勒皮雄首次提出的六大板塊中美洲板塊的一部分。後來,美洲板塊又被細分為北部的北美洲板塊、南部的南美洲板塊和周圍的一些小板塊。由於不同的板塊劃分方案中承認的小板塊數目不同,因此北美洲板塊的邊界隨各家觀點不同而不同。例如早先多把鄂霍次克板塊(在勒皮雄的六大板塊劃分中,這一地區屬於歐亞板塊)也作為北美洲板塊的一部分,這樣北美洲板塊就向西一直延伸到鄂霍次克海和日本東北部。但最新研究表明,鄂霍次克板塊應該是一個獨立的板塊。
北美洲板塊既有大陸地殼,又有大洋地殼。在大陸地塊內部是一個範圍廣大的花崗岩核心,即克拉通。這個克拉通的大部分邊緣與叫做地體的地殼物質碎片相鄰,這些地體是在漫長的地質時期內通過構造運動陸續拼貼到克拉通之上的。據信,落基山脈以西的北美洲大部都由這樣的地體構成。
北美洲板塊的東界是離散邊界,形成了中大西洋海嶺的北段,其北部與歐亞板塊相接,南部與非洲板塊相接。其南界西段與科科斯板塊相接,東段與加勒比板塊相接。其西界北段是會聚邊界,探險家板塊、胡安·德富卡板塊戈爾達板塊越過這個邊界消減於其下;南段則是轉換邊界,通過這條邊界與太平洋板塊相接,這就是著名的聖安德烈斯斷層。北美洲板塊的北界是中大西洋海嶺的延伸,即中北冰洋海嶺
在北美洲板塊的西界,自侏羅紀以來,古法拉龍板塊的大部分已經消減於其下,而使北美洲板塊現在以聖安德烈斯斷層直接和太平洋板塊相接。探險家板塊、胡安·德富卡板塊、戈爾達板塊、科科斯板塊以及科科斯板塊以南的納斯卡板塊都是法拉龍板塊的殘遺。
沿加利福尼亞灣的一段板塊邊界,現在了解得還不是很清楚,研究還在進行之中。加利福尼亞灣海底的主體是東太平洋海隆的北端末尾。海隆以西是太平洋板塊。海隆以東,大部分構造地圖示示的是北美洲板塊。現在普遍接受的觀點是,在東太平洋海隆向北蔓延的過程中,北美洲板塊的一個碎片斷裂了下來並向北移動,於是形成了加利福尼亞灣。這個斷裂下來的碎片,在地質學上被命名為薩利尼安地塊。但是,按照裂谷區擴張的標準模式,海隆以東和墨西哥本土海岸以西的洋殼應該是一個正開始與北美洲板塊會聚的新板塊,對於這一點,現在還有疑問。

美洲板塊北美洲板塊

六大板塊

勒皮雄在1968年將全球地殼劃分為六大板塊:太平洋板塊亞歐板塊非洲板塊美洲板塊印度洋板塊(包括澳洲)和南極板塊。其中除太平洋板塊幾乎全為海洋外,其餘五個板塊既包括大陸又包括海洋。
太平洋板塊大部分的太平洋 (包含美國南加州海岸地區);太平洋板塊-大部分的太平洋(包含美國南加州海岸地區);
亞歐板塊北大西洋東半部、歐洲及亞洲 (印度除外);
非洲板塊非洲、南大西洋東半部及印度洋西側;南美洲與南大西洋西半部;南美板塊-南美洲與南大西洋西半部;
美洲板塊北美洲、北大西洋西半部及格陵蘭;
印度洋板塊印度、澳洲、紐西蘭及大部分的印度洋;
南極板塊南極洲與南大洋。南極板塊-南極洲與南大洋。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