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M26“潘興”坦克

美國M26“潘興”坦克

美國M26坦克是1945年開始裝備部隊的,它標誌著美國坦克一個新的發展方向的開始,沿著這一新的發展方向最後誕生了20世紀60年代的M60系列主戰坦克。

美國M26“潘興”坦克美國M26“潘興”坦克

性能參數

戰鬥全重 41900kg
車長 8.65m
車寬 3.51m
車高 2.78m
發動機 Ford GAF
最大速度 公路/越野:40/n.a. km/h
最大行程 公路/越野:161/n.a. km
乘員 5人
火力裝備 90mm Gun M3 (T7) ; 2x.30 caliber MG M1919A4
彈藥 90mm:70發; .30:5000發
裝甲 13-114mm
爬坡度 31度
通過垂直牆高 1.17m
越壕寬 2.44m
涉水深 1.22m

基本情況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曾以M4“謝爾曼”中型坦克的數量優勢來對付德國坦克的質量優勢,但美國人並不甘心坦克技術上的劣勢,於1942年,即開始研製出第一輛重型坦克T1E2,後來在該坦克的基礎上又發展成M6重型坦克。該坦克的性能雖然優於德國的“黑豹”中型坦克,但卻趕不上德國的“”式重型坦克。
為了改變M6重型坦克的劣勢,美國發展了兩種坦克,一種是T25,一種是T26。這兩種坦克都採用新型T7式90毫米火炮。其中T26得到了優先發展,其試驗型有T26E1、T26E2和T26E3。其中T26E1為實驗型。T26E2裝1門105毫米榴彈炮,後來又發展為M45中型坦克,於1945年開始生產,用於裝備美軍重坦克營和步兵團坦克連,以執行近距離支援任務。T26E3通過了歐洲實戰的考驗,於1945年1月定型生產,列入美軍裝備。這是以第一次世界大戰時創建美軍坦克部隊的約翰·J·潘興將軍的名字命名的,其全稱是M26“潘興” (Pershing)坦克。該坦克開始時是作為重型坦克定型的,到1946年5月改劃為中型坦克類。】
首批坦克於1945年1月到達比利時的安 特衛普,代號為“斑馬行動”。 在1945年2月25日的魯爾河作戰期間,T26E3作為特遣部隊參戰。2月26日,戰鬥 中第一次出現戰損的T26E3坦克。被一輛虎I坦克伏擊,乘員全數陣亡。但坦克在 幾天內修理好,繼續參加作戰行動。2月27日,另一輛T26E3擊毀了1輛虎I和2輛四 號。虎I是在900米外擊中的,被T30E16超高速穿甲彈擊穿炮塔並引爆彈藥而炸毀 。其餘的兩輛四號是在200米內被擊中。 1945年3月在科隆的戰鬥中,有一輛T26E3坦克被擊毀,是由犀牛自行火炮發射 的88炮擊中的(主要原因還是彈藥被引爆)。 臨近戰爭結束時,已有310輛T26E3被送往歐洲戰場,但當時的德軍裝甲部隊已 經威風不再,幾近崩潰,T26E3坦克已經很少有機會能派上用場。人們對在歐洲的 T26E3的評價為:“太少!太晚!”儘管如此,T26E3仍受到坦克兵的極大追捧, 因為它給坦克部隊真正帶來更好的防護力和更強悍的火力,遠超M4坦克。
不過要肯定的是,“潘興”的發明對一度低落的美國坦克事業也有促進作用,畢竟其在二戰後期才出現在人們的視線中,且“虎”式的近戰優勢實在是太明顯了,但是,“潘興”技術上倒是超越了德國的又一主力——“黑豹”。真正大規模投入使用的是在朝鮮戰場上。
M26坦克共生產2428輛,首批裝備了美國陸軍第1集團軍屬第3和第9裝甲師。該坦克雖然沒有來得及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發揮作用,但在1950年的侵朝戰爭中曾大量使用。
在1950年韓戰爆發時,M26坦克是美軍的標準中型坦克之一。1950年9月15日,美軍從仁川登入,隨之,打著聯合國旗號的各型坦克蜂擁而入,主要有美國M26、M4A3E8、M46等中型坦克和M24、M41輕型坦克;英國“克倫威爾”巡洋坦克、“邱吉爾”步兵坦克和“百人隊長”中型坦克等。由於朝鮮的地形條件較為複雜,山多林密江河交錯,不便於大規模使用坦克。戰爭開始時,美軍只派出了部分坦克營以加強步兵師,南韓軍的坦克主要分散編在步兵師、團內。美、英、南韓軍共有12個步兵師屬坦克營、1個水陸坦克營、23個步兵團屬坦克連和7個編有坦克的步兵師屬偵察連,編有坦克約1500輛。其中大部分為美軍所有,英軍僅有2個坦克營,南韓軍有3個坦克營和1個坦克連。在朝鮮戰場上,儘管美軍投盡其精銳坦克,妄圖憑藉其鋼鐵優勢掌握戰爭主動權。美軍認為,中國人民志願軍和朝鮮軍隊缺乏坦克和重型反坦克武器,於是在M26和M46坦克上塗有醒目的虎紋圖案,裝扮成嚇唬人的“鐵老虎”,妄圖震懾中朝軍隊士兵。然而,小米加步槍的中國人民志願軍,在朝鮮軍民的有力支援下,英勇作戰,徹底粉碎了敵人的夢想。到1953年7月27日,不足3年的時間,美、英、南韓軍就損失坦克2690輛,這些“鐵老虎”都成了“紙老虎”。
M26坦克為傳統的炮塔式坦克,車內由前至後分為駕駛室、戰鬥室和發動機室。乘員5人,即車長、炮長、裝填手、駕駛員和副駕駛員。駕駛員位於車內前部左側,副駕駛員(兼機槍手)位於右側,他們的上方各有1扇可向外開啟的艙門,門上有1具潛望鏡。車長在炮塔內右側,炮長和裝填手在左側。
戰鬥全重41.9噸,車長(炮向前)8.648米,車寬3.513米、車高2.779米。主要武器是1門M3型90毫米火炮,為了使火炮平衡,炮塔尾部向後突出。火炮配用曳光被帽穿甲彈、曳光高速穿甲彈、曳光穿甲彈和曳光榴彈,彈藥基數70發。其中被帽穿甲彈在914米距離上的穿甲厚度為122毫米,在1829米距離上的穿甲厚度為106毫米。高速穿甲彈在914米距離上的穿甲厚度為199毫米,在1829米距離上的穿甲厚度為156毫米。射速為8發/分。輔助武器有3挺機槍, 1挺12.7毫米高射機槍裝在炮塔頂部的高射機槍架上, 1挺7.62毫米機槍與火炮並列安裝,另1挺7.62毫米機槍裝在前裝甲板上。彈藥基數分別為550發和5000發。
火控裝置包括炮塔的液壓驅動裝置和手操縱方向機、觀瞄準裝置、象限儀、方位儀和火炮穩定器等。炮塔可由炮長或車長操縱,當車長發現重要目標須直接操縱炮塔時,炮長的操縱裝置便自動切斷。火炮的方向射界為360度,高低射界為-10度~+20度。瞄準裝置有兩種:一種是供直接射擊用的潛望式瞄準鏡和望遠式瞄準鏡;另一種是供間接射擊(即從隱蔽陣地射擊)用的方位儀和象限儀。潛望式瞄準鏡的放大倍率為1.44倍~6倍,望遠式瞄準鏡的放大倍率為5~8倍。間接瞄準具有M19方位儀、M1炮長用象限儀和M9高低瞄準具等。後期生產的車型上還裝有火炮穩定器。

二戰各型坦克

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人類歷史上波及人口最多,涉及地域最大的戰爭,各國新式武器紛紛亮相尤其是各種主戰坦克都走上了前台,本任務就是要大家熟悉了解各國在二戰中的主戰坦克。歡迎大家積極添加各種型號坦克。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