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政治風向標

《美國政治風向標》,余萬的著作,主要通過觀察分析2008年美國大選,來講述美國總統大選的過程和實質。

基本信息

基本信息

作 者: 余萬 著
出 版 社: 新世界出版社


出版時間: 2008-11-1
字 數: 230000
版 次: 1
頁 數: 252
印刷時間: 2008/11/01
開 本: 16開
印 次: 1
紙 張: 膠版紙
I S B N : 9787802288102
包 裝: 平裝
所屬分類: 圖書 >> 政治 軍事 >> 政治 >> 世界政治
定價:¥35.00

內容簡介

年滿35周歲,在美國出生並至少生活了14年的美國公民,有資格成為總統。
創造歷史的2008美國總統大選,注定要成為一個精彩的、經典的政治案例,載入美國乃至世界很多國家的政治教科書。
美國總統大選四年一度,兩黨輪替、周而復始,它像一部在固定時間和場合上演的戲劇,每次只需更換主角,如果只看選舉細節、候選人表演,然後在50對50的機率里猜測一個結果,我們就會淪為民主的看客,迷失在美國人精心設計的主題里。

作者簡介

余萬里,國際政治學博士,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副教授,北京大學國際戰略研究中心學術委員。先後就讀於上海復旦大學國際政治系、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美國研究所美國外交研究室副主任,美國Kittering Foundation訪問者。主要從事美國外交、中美關係、全球化與外交的研究和教學工作。合著有《美國在東亞的作用:觀點、政策及影響》、《冷戰後的美國外交1989-2000》、《意識形態與美國外交政策》、《同床異夢、美國歐洲戰略》、《中美關係史1949-1972》等,發表學術論文數十篇。在《人民日報》、《東方早報》等報刊發表時評文章百餘篇。

目錄

序·袁明
一、2008:一個黑人,一個老人,還有一女人
(一)民主黨群英譜
馬拉克·歐巴馬
約瑟夫·拜登
希拉蕊·柯林頓
約翰·愛德華茲
(二)共和黨群英譜
約翰·麥凱恩
莎拉·佩林
米特·羅姆尼
魯道夫·朱利安尼
邁克·赫卡比
二、美國總統的出爐歷程
(一)前選舉階段
塑形
籌資
試探
求才
(二)黨內預選
初選
黨團會議
“超級星期二”

(三)政黨的全國代表大會
大會的權威
大會的成員
照本宣科的團結
關注大會
形象機器
基調演講
副總統提名
接受提名的演講
(四)正式競選
花樣百出的競選策略
四種競選方法

修選人面對面的電視辯論

(五)大選日
蝴蝶票、打孔機
美國總統其實不是人民選出來的
選舉人團制度的優缺點
2008各州選舉人票
搶跑報導
(六)正式就職
三、紅色美國之大象共和黨 藍色美國之驢子民主黨
(一)美國兩黨的“驢象之爭
美國政黨制度的建立
為什麼總是兩黨輪流坐莊
有沒有出現過第三黨
美國政黨其實就是“玩選舉”
(二)“驢”與“象”的基本選民構成
紅州、藍州與搖擺州
金領、白領與藍領
白人、非洲裔、拉丁裔、亞裔
男人與女人、老人與年輕人
(三)美國在走向分裂嗎?
“兩極化”的政治
卡爾·羅夫與“唐斯定理之死”
四、“魔鬼都在細節上”
(一)大選中的各種影響因素
大選中的金錢
大選中的媒體
大選中的工會
利益集團在行動
大選中的宗教
大選中的隱蔽因素
(二)從頭到腳的“選戰”
競選團隊
競選綱領
競爭策略
競選議題
五、美國總統是乾什麼的?
(一)美國政治的底色
《美國憲法》
分權制衡原則
(二)美國總統的權力究意有多大
國家元首
行政首腦
參與立法權
首席外交家
武裝力量總司令
政黨領袖
(三)總統大選——美國政治的風向標
風向左轉:從羅斯福到詹森
風向右轉:從里根到小布希
2008:風向何處吹?
附錄一:美國大選,中國人看點在哪裡?
附錄二“歷屆美國總統簡況表
參考書目
後記

書摘插圖

一、2008:一個黑人,一個老人,還有一女人
(一)民主黨群英譜
歐巴馬說:我的父親來自肯亞
希拉蕊說:我在白宮住過八年
美國賓夕法尼亞州一個小鎮上有一個古老的傳統,每年2月2日聖燭節的時候,人們會圍在土撥鼠的洞口,觀看剛剛結束冬眠爬出洞的土撥鼠。如果在晴天看見土撥鼠的眼睛裡有陰影,就意味著冬天還沒有結束,土撥鼠就會鑽回洞裡繼續冬眠六周。
美國政治評論家就引用這個典故來描述民主黨預選的“希奧之爭”,預計他們之間的競爭將會是一部沒完沒了的肥皂劇。
果然,從2008年1月3日愛荷華州的黨團會議投票開始,希拉蕊和歐巴馬之間的競爭長達五個多月之久,一直到幾乎所有州的預選結果出來之後才見分曉。
“希奧之爭”的精彩之處在於:一位是家喻戶曉的前第一夫人,已經有了八年白宮生活經驗、受人尊重的紐約州聯邦參議員、在華盛頓政壇遊刃有餘的老牌政治家:一位是混合了白人與黑人血統、帶有基督教和伊斯蘭教家庭背景、從社會底層上升到哈佛法學院博士的政治明星。
”希奧之爭”的最終結果,是歐巴馬站在了最後的舞台上。但這場預選競爭,已經注定要成為一個經典案例載入美國政治教科書。
巴拉克·歐巴馬
20年前,巴拉克·歐巴馬開始引起媒體的注意,就是因為他的膚色。
歐巴馬在20多歲的時候就作為黑人族裔社區的組織者受到崇拜,成為了著名的《哈佛法律評論》的第一位黑人主編而備受尊敬,作為一位積極進取的伊利諾州的黑人領袖而得到認可。在民主黨2004年的全國大會上被預測為黨內明天的黑色之星,在2005年的國會上作為唯一的黑人參議員而受到歡迎。現在,就在2008年的美國大選拉開帷幕之際,選民更多地考慮的是他的能力而非他的種族。
歐巴馬無論從哪個方面來看都不能不說是一個傑出的人物。他擁有一個精明且好奇的頭腦,一種精確且抒情的寫作風格,一种放松且謙虛的自我感覺。他的簡歷表現出他的樂觀主義和信仰,表現出他會用一種真誠的信念來解決棘手的問題,將社會變得更好。沒有一個人在2008年的總統選舉中能像歐巴馬一樣激發起廣泛的熱情。在有限的政治職務中,能夠如此激發出公眾的熱情和媒體的奉承,這樣的一個政治家被看做是很有希望的、一個正在上升的明星。
但是不可否認的是,歐巴馬的膚色還是讓他獲益,黑人的身份使他獨一無二,就像他外來的名字一樣。這一點為一些人注入了活力,那些人感興趣於他總統資格的歷史意義以及希望通過選舉治療美國令人恐懼和駭人聽聞的種族歧視的過去。這些為他賺到了募捐、認可,以及關注。
當然,不僅僅是膚色,將歐巴馬帶入政治高層的原因還因為他是非常有天賦和盡責的政治家。儘管他也有敵人,但是幾乎沒有人否認他是個引人矚目的人物,他的參選在國內外都受到歡迎。
以上這些主要解釋了為什麼一個在參選之前只有兩年國家辦公經驗的人,一個在2004年之前幾乎不為人所知的人,一個到現在為止還只有一張娃娃臉和不常見名字的人,有很大機會能成為下一屆總統。對於一些人來說,興趣就在於這個男人本身的形象和魅力,而非他的政治經歷和政治思想。
歐巴馬的種族和經驗不足這兩大弱點都被他個人魅力的光環遮掩了。他是個新人,他就是變化。
他的“新”來自他的經驗不足。一些人暗示,歐巴馬過於年輕,缺乏經驗,而他在四年之後,八年之後,十二年之後,甚至十六年之後都還有機會競選總統。那時候他年齡大些,經驗更加豐富,競選更不容易出現過失。而另外一些人擔心,隨著時間的推移,歐巴馬會在現實中喪失激發人們的新鮮的特質。當有人質疑他是否準備好做總統,處理從外交到立法程式到人們與聯邦政府的關係等一系列問題的能力時,歐巴馬沒有後退。
歐巴馬把自己的競選稱為“尋求不可能”,通過變革的辦法來減少人們對美國政府的質疑,尤其是在國家面臨的重大問題上:伊拉克戰爭、醫療、環境。歐巴馬把自己當做年輕一代的美國領導人,有決心進行與往日不同的總統競選,目標在於,“重新定義公民的意義,重建公共目標意識,使人們意識到沒有什麼障礙能夠削弱幾百萬要求變革的聲音”。當批評者稱他幼稚或者模稜兩可的時候,歐巴馬回應說他們太容易被現狀所牽絆,不能理解他真正領導一場變革和重新獲得希望的能力。
在公眾中,歐巴馬已經得到了不錯的第一印象,甚至引起了全國範圍的對歐巴馬的狂熱。他不顧風險,他說:“我喜歡衝浪”,“如果你在波浪之上,你就可以駕馭它。你覺得可能會吃一口沙子,但是不會永遠這樣。”
但是仍然有很多人認為,歐巴馬就是沒有足夠的條件成為行政長官,也沒有足夠的外交實際經驗來處理好一場戰爭,或者阻止另外一場針對美國本土的恐怖攻擊。他們認為,他的政策對一個政治意識形態嚴重分裂的國家來說過於自由,而他的行為不能滿足一個總統角色扮演的要求,他的非傳統背景和年輕帶來的輕率會失去主流的選民。一些人感到,無論是統計,還是充滿理想的觀念,或者公民素質的發展,都會有一部分人無論如何不會給黑人投票。
歐巴馬喜歡說,我的父親來自肯亞,在那裡我得到我的名字:我的母親來自於堪薩斯,在那裡我得到我的口音。這句迷人的台詞幾乎總結了歐巴馬繼承的所有多元化特點。他的背景比大部分候選人都要複雜和迷人。他經常感到自己是一個外來者,但是卻找到了在一個具有挑戰性的環境中生存和發展的方法,他成了一個能夠贏得民心的高手。
1971年,歐巴馬被送到夏威夷有名的高中,接受美國文化教育,準備上大學。作為一個青少年,歐巴馬權衡著被同化和被接受的關係。他有個叫“巴瑞”的別名,使他能更好地融入那些富有的白人同學之中。他的同學中很多人沒能安全度過青少年發展期,最終選擇了嗜酒、吸毒。早年的這些旅行和文化轉換經歷,讓他最後將自己定位為“生活在美國的黑人”。
巴馬高中畢業之後,獲得獎學金進入洛杉磯的西方學院。他曾積極地投身於學生活動,或多或少地忽略了學業,他甚至發現自己快要滑到困擾許多年輕黑人的令人擔憂的模式中去了。他感到需要更大的學校,以及一個更令人鼓舞的環境。“一些由於青少年的叛逆和荷爾蒙引起的問題大概來源於我失去了父親這個事實。我所不幸落入的是黑人男子行為的那種極端模式:不好好學習,好虛榮,在體育運動上花很多時間——直到大學我才意識到那套作為黑人的錯誤的假設。”他轉學到紐約市的哥倫比亞大學,在那裡他變得安靜而好學,專業是政治科學和國際關係。畢業之後,他在一家出版公司工作。
在這個節骨眼上,歐巴馬做了一個重大的決定。他來到芝加哥,尋找一份社區激進主義分子的工作。他得到了一個職位,每年有1.3萬美元收入,並搬到了這個作為他政治、信仰、家庭和個人基地的中西部城市。
在接下來的三年中,他花了很長的時間與地方當局合作,來解決芝加哥一系列棘手的問題,包括高失業率和高犯罪率。他努力提高郊區基礎設施建設,醫療、政府服務、職業培訓,以及房客的利益,工作中最艱難的地方,是要在一個看上去充滿爭執和分裂的地方達成妥協。這些工作在後來幫助修飾了歐巴馬的政治名片。一個作家寫道:“芝加哥的政治是兩極分化。去極化是歐巴馬的存貨。”一些年之後,歐巴馬回頭看他在芝加哥的事業起步,說:“我在貧窮的黑人社區工作和生活,我可以把他們的希望轉化成話語,這樣可以被更大的社會聽到。”
就在那個時候,歐巴馬加入了他現在所屬的教會——非洲裔美國人占主流的一個教會。儘管他的父親是一個穆斯林,他住在印尼的時候接受的是伊斯蘭教,但是歐巴馬成了一名新教徒,而且信仰在他的生活中開始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出於擴大機會和增加閱歷的考慮,歐巴馬決定離開芝加哥,進入了哈佛法學院。
他在29歲時擁有了兩個常青藤聯盟大學的學位、一個書稿,以及不斷增加的新聞曝光率。他還開創歷史地成為《哈佛法律評論》的第一位黑人主編。在芝加哥一家律師事務所做暑期實習的時候,他遇到了未來的妻子。
哈佛大學畢業後,他已經可以做任何他想做的事情了,尤其是他可以在第一流的律師事務所里掙大錢了。然而,他卻回到芝加哥,花了六個月的時間擔任伊利諾州的投票項目的執行負責人,在1992年的選舉中登記了超過十萬的少數族裔和低收入人群。之後他加入芝加哥大學的教員隊伍,成了一名兼職的高級講師。
1996年歐巴馬競選伊利諾州的參議員。就像他後來所說的,“當我在大學的時候,我決定做社會變革的一分子,而政治的確是一系列宏大目標的延伸。這個想法一部分來自於家庭觀念,一部分來自於我作為一名非裔美國人的身份,一部分來自於我曾經在國外和貧富差距懸殊的開發中國家生活的經歷。”除歐巴馬的種族特質之外,能夠在一個艱險的、高度競爭的環境中脫穎而出,在伊利諾州的政治中不依靠任何家族關係或者政治腐敗,這本身就是一個成就。他開玩笑地說:“有人說,你看上去是個好人,你有個不錯的法學學位,你能賺很多錢,你有個美好的有信仰的家庭,何必來搞骯髒又污穢的政治呢?”
歐巴馬進入州參議院,他學到了很多有用的經驗和教訓。伊利諾州是一個縮小版的美國,既有大城市又有郊區,因此歐巴馬對於一流的立法特點和程式都有了很深的了解。由於他主要為少數族裔工作,他變得現實起來。他知道妥協,和其他黨派對話,而不是僅僅憑藉自己的自由主義立場在媒體上攻擊他們。他很快就在民主黨內會議中扮演了領導的角色,在那裡他運用自己的調解能力來減少分歧。他試圖平衡當地選民的利益和需求以及國家利益。他展示出了一種對政治遊戲內外相互影響的理解。他是個尋求變革的改革者,但試圖這樣做的同時又不疏遠那些現狀熱愛者,因為他們支配著美國的每一個立法機構。
2004年,歐巴馬作為民主黨的一位政治新秀在當年的全國代表大會上發表演講,贏得了全國的矚目。在同年的選舉中,他以巨大的優勢當選聯邦參議員。歐巴馬在聯邦參議院的表現對於一個新手來說始終是非常活躍的,總是希望能夠發起議案,以及打擊一些兩黨合作協定。作為參議員外交使節,他去過歐洲和中東,而他在2006年的非洲之旅引起了特別的注意以及國際性的熱潮。他說:“顯然,我和非洲之間特別的聯繫使我這次旅行變得特別。我也對發生在非洲大陸上的事情有一種持久的深刻興趣。”
但是,評價歐巴馬是否適合當總統仍然有點困難。就像甘迺迪一樣,從他在競選參議員的時候就已經被看做潛在的總統候選人,他的一舉一動都被嚴格地審視著。現在只能將他這個時候的事業評為“未完成的”。
歐巴馬的優勢
——美國需要變革。歐巴馬被看做是變革的代言人,表面上是因為他的年齡和種族,實際上是因為他毫不動搖的反對伊拉克戰爭的立場,本質上是因為他的平台和價值觀。如果2008是一次“變革”的選舉的話,選民希望開啟生活的新一頁,那么沒有人能夠比得上這位年輕的黑人,堅定地談論變革的重要性——時代的變化,態度的變化,政策的變化,變化的變化。
——沒有政治和歷史包袱,而且擁有著前所未有的草根網民支持者大軍。
——歐巴馬可能引起少數族裔選民的熱情,在一些藍州,如加利福尼亞、密西根、賓夕法尼亞、紐約、新澤西,民主黨可以毫不費力地守住他們的選票。歐巴馬對年輕人的吸引力可能將很多人拉到民主黨陣營之中。歐巴馬的獲勝甚至會影響到選舉本身,吸引了那些年輕的、疏遠政治的、不使用公民權利的那些人來投票。
——選舉一位黑人候選人可能激發民主黨根基的很多群體,包括工會、同性戀群體、民權群體,來投入到選舉之中,為歐巴馬奔走呼號。
——在南方和中西部州,歐巴馬引入矚目的競選會激發非裔美國人,導致投票有可能不按照往常比例那樣,而是大多數投給民主黨。這就使典型的紅州,如俄亥俄、路易斯安那、北卡羅來納、田納西、維吉尼亞,以及佛羅里達的情況變得微妙。歐巴馬懂得怎樣拉攏郊區和農村地區的白人選民——在伊利諾州的南部地區,歐巴馬可是個有名的人物。
——在他的公眾服務經歷之中,他證明了吸引第一流班子的能力,這些人組織緊密,將他們的辦公室保持在公眾視線之外。他已經雇用了非常有才能的民主黨顧問。他們都覺得歐巴馬是有個人魅力的,而且都對他的獲勝非常有信心。
——他是可愛且自信的。這是小布希在當初競選進入白宮的時候所具有的特點之一。歐巴馬在這一點上可以和小布希相媲美,卻還沒有小布希自吹自擂的毛病。
——歐巴馬在任何社交場合的放鬆使他能夠在一個廣泛的區域進行競選。他已經在加州的教堂里獲得了積極的評價。幾乎沒有一個有文化的、受過教育的、高修養的、流行文化的、體育的群體不願意讓歐巴馬在明年參加他們的活動。
——全國媒體願意為他提供價值幾千萬美元的新聞報導。一個原因是廣泛傳播的“我對歐巴馬動心”的YouTube視頻吸引了政治新聞記者很大的注意力。
——他帶動了捐款的鏇風,在金額數量和捐款人數上都創下佳績。在他宣布競選之前,他已經打破了募捐的記錄,從富有的支持者的大筆捐款到草根和網路冬粉的小額貢獻,都成功地被他吸引。他的基地——伊利諾州,是個富裕的州。他在沿海的重鎮,充滿金錢和魔力的地方——紐約、加州,都普遍受到歡迎。他已經成了一個流行文化的偶像。
可能導致歐巴馬失敗的不利因素
——歐巴馬混合著傳統和非傳統的候選人形象——這是前所未有的。一方面他有著充足的常春藤學歷,在一個大州有著選舉辦公室,在黨內像一個明星一樣被認可,以及有著幾百萬募捐的記錄。而另一方面,他有著跨種族的遺產,承認服用過古柯鹼,並且擁有複雜的家庭歷史。
——在歐巴馬2004年競選參議員的時候,遭遇的最大的問題就是醜聞。可以說他還沒有嘗試過真正的全國的殘酷競選。當他已經在競選中被“扔磚頭”的時候,之後肯定會遇到更多來自共和黨冷酷無情的攻擊。《紐約時報》的一個評論員曾經認為歐巴馬無法迎戰。他對於保守的政治媒體攻擊機器表示輕蔑,但是他不知道這些媒體在這樣一個時代為共和黨贏得過多少次競選。
——歐巴馬工作非常勤奮,但是他從來沒有真正承受過總統競選的壓力。在2007年5月他曾經斷言,一萬人死於堪薩斯颶風災難中,但實際上只有12個人遇難。這可是令人震驚的判斷失誤,至少事實已經說明了在他勞累的時候很可能就會說錯話辦錯事。不僅如此,他在清醒的時候也照樣犯錯,顯得缺乏直覺和判斷力。無論他有多么聰明,他的學習能力有多么強,沒有什麼能夠彌補知識和實踐上的不足。在2007年夏天民主黨辯論時,他對於外交政策的回答令人失望。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