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馬歷史中心

羅馬歷史中心

萬神廟,羅馬的另一象徵萬神廟是羅馬最古老、保存最完好、最受歡迎的歷史古蹟之一。它位於古城中心,已於1980年列入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名錄》。

介紹

萬神廟,羅馬的另一象徵萬神廟是羅馬最古老、保存最完好、最受歡迎的歷史古蹟之一。它位於古城中心,已於1980年列入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名錄》。
人們坐在噴泉四周。有的讀書,有的聊天,儘管已是隆冬時節,仍有人在吃一種頂端帶有摜奶油的冰咖啡,這是附近一家咖啡店的特產。在這處於羅馬歷史中心的圓形廣場上,二十四小時都有四處觀光的遊客、羅馬人和無處不在的鴿子,人們常常坐在這巨大的巴羅克噴泉腳下休息,這裡水流不斷,頂端是一座來自遙遠的伊希斯神廟的真正的埃及方尖碑。
馬路對面矗立著一座人們已熟視無睹的宏偉的圓形穹頂建築物--萬神廟,呈現在廣場的是它那30多米寬的大理石和花崗岩柱廊。過往的人們似乎對它神秘的存在及古老神聖的氛圍無動於衷,儘管它保存得非常完好。你甚至會感到這一切都很自然。
萬神廟建於公元前27年,正值羅馬共和國衰落到帝國興起的動盪時期,尤利烏斯·愷撒的義子屋大維同安東尼和克婁巴特拉爭鬥不休;從那時起,它就矗立在那兒。有些導遊將它稱為繼圓形劇場之後的"羅馬的另一象徵"。正是在羅馬的中心,萬神廟建造、改建,並歷經許多個世紀的變遷。也許正因為它像一條貫通古今連續不斷的金線,它才成為今天這座偉大城市的自然組織部分。

歷史

一、一座熟悉的廟宇
最早的萬神廟正如它的希臘名字所表示的,是"眾神之廟"。隨著羅馬本身的變化--早期和晚期帝國的首都西羅馬帝國的首都,教皇的羅馬反宗教改革的巴羅克時期的羅馬,梵蒂剛城,以及從1870年起成為義大利首都--萬神廟的外觀在許多個世紀裡也不斷地改變。一些重大事件標誌著羅馬歷史的每個階段。
原來的萬神廟帶有中央聖壇和柱廊,同希臘廟宇相仿。哈德良皇帝將起初的長方形建築改建成現在的圓形。
公元609年發生了最重大的功能性變化,教皇卜尼法斯四世決定將它修復,用於基督教崇拜,並稱之為聖瑪麗亞殉道者教堂。
萬神廟的歷史並非風平浪靜。教皇烏爾班七世命人除去它的青銅雕塑,將之熔化,用於聖彼得大教堂的尖頂,後來,偉大的反宗教改革運動建築師貝爾尼尼又在三角牆兩端加了兩個小尖塔,不久即被羅馬人稱為"猴子的耳朵"。
1980年,萬神廟和羅馬歷史中心被列入教科文組織的《世界遺產名錄》。理由如下:"從傳說的公元前753年建城之日起,羅馬就同人類的歷史緊密相連。它曾是統治地中海世界達五個世界之久的帝國的首都,後來又成為基督教世界的首都,今天仍然履行著這些重要的宗教和政治功能。"輕輕鬆鬆負載了這兩千年歷史的萬神廟就是一個歷史的活的見證。
很自然,大多數人最初對萬神廟感興趣,是因為它既是歷史古蹟,又是一座博物館。它是眾多不朽人物、藝術家和國王的永久的憩所,其中包括統一的義大利的第一個國王維克托·伊曼紐爾二世,其子亨伯特一世,以及亨伯特的王后,薩伏伊王室的瑪格麗塔。數年前,將義大利最後一位國王的遺體移入萬神廟的計畫在義大利輿論界引起了爭論,至今尚未平息。萬神廟中還有拉斐爾的靈柩,他一直被看成是最偉大的畫家,他的天才賦予羅馬如此多的美。另外一些埋葬於此的藝術家有喬瓦尼·達·烏迪內,佩林·德爾·瓦加,安尼巴利·卡拉齊,塔代奧·祖卡里和巴爾達薩雷·佩魯齊
二、活的古蹟
萬神廟還是羅馬人和來羅馬觀光的人們所喜愛的約會場所。羅馬交通堵塞情況令人生畏,很難遵守時間;最微小的事故都可能讓你遲到半個小時。人們常常安排在一個可以坐下來等待的熟悉的地點見面。帶有16根高聳的花崗岩柱和白色大理石三角牆的萬神廟柱廊,無論是在炎熱的夏季,還是在夏日或冬日的傾盆大雨中--這種雨同倫敦的毛毛雨和巴黎的細雨截然不同--都是理想的藏身之處。人們先在那裡碰面,再去電影院、逛商店或談生意。從3月到10月一直戴著太陽鏡的衣冠楚楚的年輕人聚集在萬神廟兩側的牆根下。他們坐在那裡等人,一邊看報紙、聊天、吃冰淇淋。
萬神廟處在一個生機勃勃的地區的中心,這裡不僅靠過去維持其聲譽,而且也是商業、文化和政治中心。在這個意義上,羅馬歷史中心很幸運地不同於許多別的城市,後者作為活的社區已經毀滅,已經獻身於自身的美的祭壇。這么多人的生活場所變成了獻給過去的無生命的博物館!也許有一天我們應該決心保護那些城市美的典範,使他們不致變成博物館的殘片,並防止傳統城市社區中生命力的衰竭。
幸運的是,羅馬歷史中心並不是一個旅遊展示點。經濟生活在博物館和遊客之外照常進行。萬神廟所在街區生氣勃勃,有比薩餅攤,簡樸的長壽食品店、禪宗教派中心、工藝品商店、書店和珠寶店。馬德萊娜大街上有許多極好的著名的冰淇淋商店,其中一家在數年前拋出了一種轟動一時的甘草冰淇淋,還有富於傳統色彩的焦利蒂店,它那法蘭西風格的小圓桌、文雅機敏的侍者,以及風味和食具均逾百年而不變。議會大廈就在附近。鋪有"小聖石"或稱"小聖彼得"的街道禁止汽車通行,但喧鬧的雜技表演般的腳踏車和滿載遊客的馬車則暢行無阻。
夏天,萬神廟石牆的淺棕色與周圍建築的紅色和赭色交相輝映,營造出一種"非洲"氛圍,石縫間長出的青草更加強了這一效果。
三、崇高的存在
萬神廟是古蹟、聚會場所,也是庇護所,但還不止於此。它莊嚴,但並不孤立;它的神秘為四周的一切帶來了光芒和深遠的意義。不僅僅圓形廣場,遠在那些狹窄的、鋪滿卵石的街道上,從野貓到時裝店,一切都多多少少被它那如詩在壯美所照亮。正如海德格爾在《Holzwege》中談到一座希臘廟宇時所說的,這樣的建築"將它們主要的特徵賦予事物,將它們關於自身的思想賦予人。"在萬神廟周圍,世俗的與崇高的事物融為一體。
但是,即使萬神廟不存在,羅馬歷史中心也仍將是全世界最美的地點之一,四周儘是奇異的景點、建築物與古運,帝國時代的羅馬,文藝復興時期的羅馬、教皇的羅馬和義大利復興運動的羅馬在此相遇相交。從萬神廟移開視線並非要避開它的神奇。在這裡,美幾乎無處不在,它是不動聲色的、平靜的、隱秘的。在羅馬,過去不權是記憶。四個世紀以前的噴泉仍然存在,為行人提供飲用水,清閒空氣,帶來愉悅。同17世紀一樣,教堂仍然對大眾開放,這裡有一天至少舉行兩次彌撒的基督教堂,有社會活動中心和救濟中,人們把手插在兜里,騎著腳踏車或腳踏車來往於這迷人的市區,時而停下來坐在大理石長椅上,這些巴羅克時期的石椅驕傲地負載著它們400年的歷史。
離萬神廟不遠是從反宗教改革以來就未曾改變過的拿沃那廣場。更近一些是美麗的聖·路易吉·德·弗蘭切西教堂,內有卡拉瓦喬的繪畫。對面是密涅瓦廣場,斯湯達曾經住在那裡。在聖瑪麗亞教堂前面有一座埃及方尖碑,頂上是一頭小象,羅馬人戲稱其為"小雞",還有守護聖凱薩琳之墓的一座哥德式建築和一個小型博物館。距萬神廟不遠還有義大利議院所在地馬達馬大廈、奧古斯都的陵墓、斯帕尼亞廣場和聖伊尼亞齊奧廣場。這也許說明了為什麼在不朽的羅馬城中有這么多貨源充足的鞋店。
評價
1980,1990年根據文化遺產遴選標準C(I) (II) (IV) (VI)被列入《世界遺產目錄》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