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馬文學

羅馬文學

在歐洲文學史上,羅馬文學繼往開來,成為古希臘文學和後世歐洲文學的中介。許多希臘文學的成果正是通過羅馬作家的承襲、移植才得以保存和流傳的。

簡介

羅馬文學羅馬文學
約在公元前二千年,拉丁人部落定居義大利中部拉丁姆地區,其後伊特魯利亞人、希臘人高盧人陸續遷移到義大利,共同構成早期義大利的主要居民。
羅馬歷史一般分為三期。第一期是王政時期(公元前753-510),這時期中各拉丁村落結成同盟,又合併其他地區,建立了羅馬城邦。當時羅馬還處在從氏族向階級社會過渡階段,開始出現奴隸,居民分為貴族與平民兩個集團。第二期是共和時期(公元前510-27),王政被推翻,建立了奴隸制貴族共和國。共和國初期(公元前510-264),古典的奴隸制已初步形成。平民為反對債務奴役,爭取政治權利,和貴族進行激烈鬥爭。在這階段內,羅馬征服了義大利。共和國中期(公元前264-133),社會進一步分化,豪門貴族和從事商業金融的富裕平民(稱為“騎士”)掌握了政權,形成新貴族的寡頭共和國政體。為了這兩個階級的利益,羅馬開始向地中海地區擴張,經過三次布匿戰爭,三次馬其頓戰爭,羅馬征服了西部地中海和巴爾幹半島大部分地區,成為龐大的強國。共和國末期(公元前133-27),戰爭的結果使奴隸數量激增,出現了大田莊制。對奴隸剝削的加劇引起不斷爆發的大規模奴隸起義,如西西里奴隸起義和斯巴達克領導的起義。大田莊制使小農經濟破產,農民流入城市,造成失業現象。在反對貴族的鬥爭中,城鄉下層聯合為民主派。騎士階級為爭取政治權利,利用失地農民和城市貧民反對元老貴族。在錯綜的國內階級矛盾、軍權實力派滋長和版圖擴大的情況下,城邦共和制無法維繫,讓位於獨裁和帝國制度。第三期是帝國時期(公元前27-公元476),可以分為兩個階段。初期從屋大維執政到公元一九三年,是帝國繁榮時期,也稱“羅馬和平”時期,生產發達,帝國疆界擴展到最大範圍。皇帝以加強軍事獨裁和官僚機構來維持統治,同反對帝制、堅持共和的元老院貴族之間展開激烈鬥爭,自由民的民主運動重新興起,皇帝往往以殘酷恐怖手段鎮壓反對派。羅馬對外省,經濟上通過官僚體系進行壓榨,政治上採用分而治之的政策,對人民的反抗實行鎮壓。但各行省經濟迅速發展增強,羅馬本土在帝國中逐漸失去主導作用。奴隸來源削減,越來越多地採用隸農制。帝國後期經濟衰落,奴隸、隸農、貧農起義,外省人民運動不斷發展,蠻族屢次入侵,腐朽的奴隸制帝國在這些力量的衝擊下終於覆滅。

羅馬文學

羅馬文學的語言是拉丁族的語言——拉丁語。它包含了作特魯利亞、希臘、高盧等語言因素。文學語言和日常生活所用的口語相差頗為懸殊,文學語言的特點在於簡練有力,語法結構嚴謹。拉丁語原有輕重音,在希臘詩歌影響下,羅馬詩歌也採用了以長短音為準的“音量制”。隨著帝國的擴張,到了公元四世紀,拉丁語在西方各省代替了當地的土語,最後發展為法蘭西、西班牙、葡萄牙等“羅曼斯”語種。東方各省仍以希臘語為主要語言。

羅馬神話

羅馬神話可以說並不存在。最早的義大利的神祗是同宗教迷信分不開的。古羅馬人認為每個地方或場所都有它的神祗,例如家神、灶神、囤神、鬥神。羅馬人從事農牧業,因此認為田地、山林、泉水、河流也都有神祗居住掌管,如作物和羊群之神法烏努斯、林神黛安娜。人們必須向這些神祗祭獻,才能求得安寧和保護。
同希臘文化接觸後,許多原來的羅馬的神便同希臘的神融合起來,具有了希臘神的特點(即人格化)和屬性。羅馬人信奉的天空之神尤皮特便等同於希臘的宙斯,他的妻子尤諾等同於赫拉,海神奈普圖努斯等同於波塞冬,冥神狄斯等同於普魯托(又稱哈得斯),羅馬人崇奉的春天女神維納斯等同於阿弗洛狄忒,酒神巴庫斯等同於狄俄尼索斯,火神伏爾康等同於赫淮斯托斯,林神黛安娜等同於阿耳忒彌斯,神的信使麥爾庫利等同於赫爾墨斯,如此等等。
這些希臘和羅馬的神到了後代,有些以希臘名稱傳世,這是因為羅馬人沒有類似的神而原封不動地接受了希臘傳統,如阿波羅、文藝女神繆斯;有的恐怕是出於偶然,如希臘冥神普魯托流傳而狄斯不傳。有些以羅馬名稱傳世的,或因是羅馬所獨有,如囤神佩那特斯,或因歷代詩人、藝術家廣泛使用,如戰神瑪爾斯(即希臘的阿瑞斯)、小愛神丘比德(即希臘的埃洛斯)。
羅馬最早的文學是在勞動和舉行宗教儀式時所唱的詩歌和原始的、笑劇式的對話,但留傳絕少。留存下來的最早的文學作品是戲劇。共和國中期,羅馬國勢擴張,進行大規模的武力掠奪,奴隸主積聚了大量財富,生活日趨奢侈。貴族、騎士和他們所豢養的大批食客需要娛樂。這樣,在早期的節日歌舞、民間戲劇的傳統和希臘戲劇的影響下,羅馬戲劇獲得了一定的繁榮。由於元老貴族權力強大,壓制民主,戲劇很少直接涉及當時重大的政治問題。
早期羅馬戲劇主要有悲劇和喜劇兩種,有的是模仿希臘的,也有以羅馬歷史和現實生活為題材的。悲劇都已失傳,流傳下來的喜劇主要有普勞圖斯和泰倫斯的作品。他們對歐洲文藝復興和以後的戲劇很有影響。
拉圖斯•瑪求斯•普勞圖斯(公元前254?-184)出身於義大利中北部平民階層,早年到羅馬,在劇場工作。後來他經商失敗,在磨坊作工,並寫作劇本。他寫過一百多部喜劇,流傳二十部。這些劇本都採用希臘新喜劇、尤其是米南德的喜劇的題材和背景,來反映羅馬社會生活。他的主要作品有《孿生兄弟》,這齣戲通過幼年失散的一對兄弟被人錯認的情節,反映了羅馬上層社會的生活和精神面貌。喜劇的主人公對妻子不忠,偷竊她的衣服首飾贈給妓女。作者通過一個為闊人幫腔幫閒的食客的形象,說明這種人是真正的奴隸,奴隸可以打斷鎖鏈,而食客卻被飲食的鏈條永遠牢牢鎖住。《吹牛的軍人》寫一個雅典青年所結識的妓女被一個軍官霸占,青年的奴隸設計使青年重獲妓女,軍官受到奚落。奴隸在劇中調兵遣將,是主要角色。《一壇黃金》敘述老人尤克里奧發現藏金,失而復得的故事,刻畫了一個吝嗇鬼患得患失、疑神疑鬼的心理,最後他把金子送人,心裡才得安寧。普勞圖斯的喜劇從平民觀點諷刺社會風習,特別針對當時淫亂、貪婪、寄生等現象,予以針砭。他嘲笑富人、貴族,對奴隸表示同情。他所創造的人物完全是羅馬社會的人物。他生動地刻畫了軍官、兵士、水手、大小商人、高利貸者、奴隸、婢女、食客、庸醫、老鴇、妓女、浪蕩青年、老父、主婦、吝嗇鬼、戰俘、廚師等,也刻畫了天神、家神等神話人物。他善於創造喜劇性情節,但是其中有時也有不近情理的地方。他又善於利用旁白、獨白揭示人物心理,如尤克里奧失金之後叫道:“我完了?我死了,我被人謀害了……我到哪兒去?我在哪兒?我是誰?……你們笑什麼?……我受不了了!”作者的語言俏皮,風格粗獷。
普布留斯•泰倫提烏斯•阿非爾,通稱泰倫斯(公元前190?-159),是出生北非的奴隸,隨主人到羅馬受貴族教育,不久獲釋。他寫過六部喜劇,絕大部分是改編或翻譯米南德的作品。他的喜劇多是通過父子、兄弟等家庭成員間的關係反映老少兩代人之間的矛盾。老的一代企圖維護古老的貴族道德,年輕一代則生活放蕩。作者為年輕一代的行為不檢辯護,主張寬恕容忍。
泰倫斯的代表作為《婆母》和《兩兄弟》。《婆母》一劇寫青年潘菲路斯生活荒唐,勉強從父命和一女子結婚。婚後不久得一子,夫妻都不能肯定嬰兒的父親是誰,最後發現父親正是潘菲路斯自己。劇中兩家父母都對青年的妻子表示愛護與同情。作者認為要維護正常家庭關係,家庭成員應相互體諒,儘管青年行為不檢點,也是可以原諒的。《兩兄弟》寫米丘和狄米亞兄弟二人,兄無子,過繼了弟弟一子。兄教子從寬,弟從嚴。兄子行為不羈,搶劫奴隸商的一個女奴。後來發現他是為了弟弟而搶劫的。最後狄米亞悔悟。作者認為寬容可以防止子弟欺騙父母。他站在貴族立場,認為窮人所以不乾荒唐事,是因為他們沒有錢;富人有錢,就不免要乾荒唐事,應予以原諒。泰倫斯喜劇結構周密完整。他刻畫人物內心矛盾比較細緻,如《婆母》中潘菲路斯又孝母,又愛妻,又戀妓。他擅長敘事,語言流暢。
羅馬戲劇到帝國時期,雖有奧維德、塞內加等作家,但由於政治自由減少,缺乏民眾基礎,迎合少數貴族趣味,而日漸衰落。
共和國末期和屋大維統治時期被稱為羅馬文學的“黃金時代”。共和國末期,政治鬥爭,尤其是貴族派和平民派之間的鬥爭,異常激烈;隨著階級矛盾複雜化和帝國的擴張,羅馬統治階級的法律得到發展。這些因素促成了雄辯術的發達西塞羅把古代雄辯術推到了高峰。
馬爾庫斯•圖留斯•西塞羅(公元前106-43)是羅馬政治家、哲學家和最重要的散文作家。他的著作充分反映了共和國末斯羅馬動盪的政治生活。在政治上,他基本上站在貴族元老派的立場,主張貴族的“賢人政治”。他以律師從政,當選為執政官,後來在“後三雄”與元老派鬥爭中被殺。在哲學上他折衷希臘學院派、斯多噶派和伊壁鳩魯派的倫理學,把這些思想介紹給羅馬,成為中古和近代歐洲哲學思想同希臘哲學思想之間的橋樑。他的主要散文成就是他的演說辭和書信。他遺下書信九百封,其中主要的有《致阿提庫斯書》十六卷《致友人書》十六卷,反映了共和國末期社會政治生活,描繪了形形色色的政治人物,風格接近口語。他的演說辭共存五十八篇,一部分是法庭演說,另一部分是政治演說。後者中最著名的是反對民主派喀提林演說四篇和模仿狄摩西尼而作的反對安東尼(《菲力匹克》)演說十四篇。他的演說按照修辭程式組織材料,辭彙豐富,句法考究,一句中講求妥貼排列從屬子句,局部之間要求對稱,以累積說服力量,而在句尾特別注意音調的抑揚頓挫,稱為“西塞羅式的句法”。他也善用提問、直接向對方致詞、比喻、諷刺等修辭手段。他認為演說主要是打動聽者的感情,而不是訴諸理性判斷,因此他不惜用誣衊或歪曲事實的手段。他的演說文的風格被後代一些作家和演說家奉為榜樣。
該尤斯•尤利馬斯•凱撒(公元前102?-44)是在共和國末期貴族和平民的複雜鬥爭中出現的軍事冒險家。他也是一個傑出的散文作家。他的歷史著作《高盧戰紀》七卷記述羅馬人征服高盧人和日耳曼人的過程。《內戰紀》三卷回憶他和龐培的戰爭。凱撒的散文風格和西塞羅不同,他不用修辭的藻飾,而以簡明精煉、樸實無華著稱,反映了羅馬人講求實用的特點,成為拉丁散文另一種典範。
提圖斯•盧克萊提烏斯•喀魯斯,通稱盧克萊修(公元前99?-55?),是共和國末期的主要詩人之一。他的作品反映了民主派對貴族元老的反抗。貴族如西塞羅主張“使公民相信,神是萬物的主宰和統治者”,利用宗教控制人民,盧克萊修卻提倡唯物論、無神論。他的唯一作品哲理詩《物性論》六卷,每卷千餘行,提出“無不能生有”,宇宙一切都由原子組成這一基本的、唯物的論點。他說,靈魂也是物質的,隨軀體而死亡,人死後失去感覺,死後的恐怖和神罰都是迷信。他用大量篇幅解釋雷、地震,瘟疫等最易引起迷信的現象。他描寫了萬物和人類的起源,歌頌人類文明,對人類前途充滿信心。盧克萊修用生動的比喻解決了表達抽象概念的困難,例如用遠山放牧的羊群來比喻靜止的物體,構成這物體的原子卻像單只的羊一樣在運動著。他又用字母與詞的關係比喻原子與萬物的關係。全詩規模宏偉,風格崇高。馬克思稱他為“真正羅馬的史詩詩人”。
內戰時期,一部分貴族青年對現實表示不滿,沉湎於愛情生活,追求個人幸福。貴族階級的舊道德和家庭倫理也瀕於破產。此外,羅馬詩人又受到希臘化時期側重內心感受、雕琢辭藻的詩風的影響。這些因素促成了羅馬抒情詩歌的繁榮,當時詩人輩出,形成潮流,其中以卡圖魯斯最為傑出。
該尤斯•瓦利留斯•卡圖魯斯(公元前84?-54?)出生於富有的騎士家庭,在羅馬和貴族交往,追求一個貴族出身的有夫之婦,她在他的詩里被稱為萊斯比亞。卡圖魯斯的詩作現存116首,其中有致友人的,有悼念亡兄的,有諷刺凱撒的,有慶祝別人婚禮的,還有希臘小型史詩的翻譯,而以致萊斯比亞的詩最為著名。這些抒情詩的特點在於作者善於捕捉各種不同的情感,如欣悅、狂喜、失望、平靜,而用警句式的語言表達出來。他用優美的文字歌頌生活中的歡樂,如六十一首《結婚曲》。他的詩歌也反映了羅馬貴族的道德墮落。
屋大維建立元首制,在共和的外衣下實行軍事獨裁,受尊號,稱“奧古斯都”,實際上已向帝制過渡。屋大維四十幾年的統治(公元前31-公元14)是在長期內戰之後,他停止了苛捐雜稅和土地沒收,使動盪的羅馬保持暫時的穩定。這一時期,羅馬奴隸主意識到國家的“光榮”,在內戰時期受損失最大的小土地所有者對新政權也寄予幻想。在前一時期文化成就的基礎上,羅馬文化達到了它的最高峰。為了籠絡民心,鞏固統治,屋大維重視文化工作,保護那些為其政權服務的文化活動。針對內戰後羅馬公民頹廢苟安的傾向,他試圖利用古代宗教和道德,培養公民的責任感,宣傳羅馬的歷史使命。他的親信麥凱納斯把當時最傑出的作家吸引到他的周圍,為元首的文化政策服務,但是他們的創作並不完全符合元首的政策。此外,代表貴族元老保守勢力、反對元首獨裁的美薩拉也在自己周圍聚集了一批文人,但是他們終於和元首妥協,他們的創作往往使人消極地逃避到享樂主義中去。
這一時期的文學缺乏前一時期的哲學探索精神和激烈政治辯論的熱情。而更多地肯定現存秩序所帶來的和平生活和強大的國力;文學風格不及前一時期的遒勁和豪放,而技巧更趨成熟,追求表達的完美,強調內心的感受。
普布留斯•維吉留斯•馬羅,通稱維吉爾(公元前70-19),是羅馬文學中最重要的作家。他出生於義大利北部一個富裕農民的家庭,在羅馬學法律,後來改習哲學和文學。內戰時期,他的田產被沒收去犒賞老兵,他向屋大維申訴而重獲土地。他認識了麥凱納斯,成為麥凱納斯文學小組的成員。他一生寫過三部作品:《牧歌》、《農事詩》和《埃涅阿斯紀》。
《牧歌》(約成於公元前42-37)是在希臘田園詩影響下寫成了。它由十首短歌組成,採用牧羊人對歌或獨歌的形式。十首詩中有情詩、哀歌、哲理詩、酬友詩,但也有一部分描寫農村凋敝的現實,反映了小土地所有者厭惡內戰、對大奴隸主消極抗議的情緒。在第九歌中,詩人借牧羊人的口說道:
我們今生居然經歷到了未曾夢想過的事,
一個陌生人變成了我們的土地的占有者,
他居然說,“這是我的地,你們老農戶,搬走。”
在這樣顛三倒四的世界,我們認輸,我們悲痛。
我們現在正在把這群羔羊給他送去,願他倒霉!
作者感激元首使他重獲土地(第1歌),歌頌黃金時代的重新到來,慶祝罪惡與恐怖的結束,希望毒蛇毒草不再傷害羊群(第4歌)。但詩人同時懷疑黃金時代是否能實現,目前的和平能否持續。這給作品蒙上一層感傷的色調,成為作者的風格特點。由於內容和形式的新穎,《牧歌》出版後傳誦一時,引起權貴的注意。
《農事詩》四卷(約成於公元前37-30),每卷五百餘行,分別寫種穀物、種橄欖和葡萄、畜牧、養蜂等農事,屬於赫希俄德的教諭詩的類型。維吉爾此詩是應麥凱納斯之約而寫的,為屋大維吸引農民回到農村的政策服務。詩人雖未描寫大田莊制度下奴隸的勞動生活,但他同情並肯定勞動,認為“勞動戰勝了一切”;他對照戰亂生活與和平寧靜的農村生活,歌頌義大利豐饒的自然資源,表達了奴隸主階層的愛國情感;他描寫一年四季的自然景色和動植物的習性(如蜂群的勞動和戰鬥),保存了當時的一些農業知識。詩中也有些神話插曲(如俄耳甫斯下冥土尋找妻子)。在對自然的看法上,他和盧克萊修不同,他仍然相信神的主宰力量。這部作品的風格特點在於詩人對種種自然現象很敏感,賦予生產勞動以詩意,表達了獨立小農的情趣。
維吉爾的主要作品是史詩《埃涅阿斯紀》十二卷,近萬行,寫於詩人一生最後十一年,至逝世時尚未修改完成。詩人遺囑將詩稿焚毀,但屋大維下令保存。前六卷模仿《奧德修紀》,寫特洛伊王子埃涅阿斯在特洛伊滅亡後夫妻離散,攜帶老父、幼兒、隨從和家族的神祗在海上飄泊七年,經歷千辛萬苦,到達了迦太基,女王狄多盛情招待他,他向女王追述了特洛伊陷落和自己飄泊的悲慘經歷,並和女王結婚。但由於神的指令,他必須離棄狄多到義大利重建邦國,致使狄多自殺。埃涅阿斯抵達義大利後,參拜神廟,在神巫引帶下遊歷地府,見到亡父的靈魂,亡父向他預示了羅馬的未來。後六卷仿《伊利昂紀》,寫主人公到了拉丁姆地區,受到國王拉提努斯的款待,神意要他和國王的女兒結婚,激怒了她早先的求婚者魯圖利亞王圖爾努斯,因而引起雙方的戰爭,全詩以圖爾努斯被埃涅阿斯殺死結束。
這部史詩的主題是談帝國的命運。詩人歌頌羅馬祖先建國的功績,歌頌羅馬的光榮,並說明羅馬稱霸的使命是神所決定的。他把埃涅阿斯的兒子尤魯斯寫成是凱撒和屋大維這一族的祖先,因而肯定了屋大維的“神統”。主人公埃涅阿斯的全部艱辛的經歷說明締造帝國之不易,更應珍視帝國的和平,表現了奴隸主的愛國精神。全詩是頌揚屋大維並為其政策服務的。
史詩主人公虔誠、勇敢、克制、大度、仁愛、公正不阿,作者認為一個理想的政治領袖應該具有這些品德。埃涅阿斯和奧德修同是流浪者,但他負有重大使命,是神的意志的執行人。同樣是大將,他不像阿喀琉斯為了爭奪一個女俘的私事而放棄責任,卻是克制了自己的感情,服從使命。從《埃涅阿斯紀》開始,歐洲文學中第一次出現了所謂責任與愛情的衝突的主題。
史詩雖然寫羅馬的光榮,但作者也不時流露出哀傷情緒,例如主人公在迦太基看見尤諾神廟上刻著特洛伊故事,嘆息道:“人間一切都引我傷心落淚”等。詩中比較生動的人物是失敗者狄多和圖爾努斯,作者對他們寄予很大同情,使讀者感到作者對“羅馬和平”、帝國光榮能否維護抱有一定的懷疑。
這部史詩的風格不像荷馬史詩那樣活潑明快,而是嚴肅、哀婉、朦朧的。作者細膩地描寫了狄多和圖爾努斯之死、主人公和長嫂的告別、在地府遇到了亡魂等情節。他愛用幻景、夢境、預言、暗示、諷喻等手法。他也著重人物心理的刻畫。
史詩故事性強。比喻往往採用大自然中的現象,切合人物性格或情節,如把殺死特洛伊老王的皮洛斯比作春在蛻皮的毒蛇,出現在陽光里,新鮮、年輕,但閃動著三叉舌。
維吉爾史詩沒有人民口頭文學的特點,是歐洲“文人史詩”的開端,使古代史詩在人物、結構、詩歌格律等方面進一步獲得了定型。
維吉爾的嚴肅性和宗教思想,使他成為在中古時期末被排斥的少數古典作家之一。但丁認為他最有智慧,最了解人類,在《神曲》中讓他作為地獄和煉獄的嚮導。此後,他對文藝復興和古典主義文學影響最大。
昆圖斯•賀拉提烏斯•弗拉庫斯,通稱賀拉斯(公元前65-8),是奧古斯都時期最主要的諷刺詩人、抒情詩人和文藝批評家。他父親是獲釋奴隸。賀拉斯在內戰時期參加過共和派軍隊,共和派失勢,他和元首統治妥協,受到麥凱納斯的庇護。
他的早期作品有《長短句》一卷十七首和用六步詩行寫成的《閒談集》(又稱《諷刺詩集》)二卷十八首。其中最早的詩歌表現了共和派的傾向,但不久詩人就轉而歌頌屋大維。他和維吉爾一樣反對內戰,要求寧靜和平的生活。他的根本思想是亞理斯多德的中庸小康和伊壁鳩魯的享樂主義,反映了奴隸主中的小土地所有者的理想。他從這個觀點出發,在早期作品裡主要諷刺羅馬社會的風俗,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時的現實,如暴發戶的炫耀、寄生階層的追逐遺產和金錢、社會的淫靡、投機訛詐、生活腐朽等現象。作者自稱師承公元前二世紀羅馬諷刺詩人魯齊留斯等,但缺乏魯齊留斯的政治熱情和尖銳性。
使賀拉斯享有盛名的是他後期的《歌集》又稱《頌歌集》四卷百餘首,和《詩簡》二卷二十三首。《歌集》主要是抒情詩,中心主題是醇酒、戀愛、詩歌、友誼,都可歸結為個人享樂。根據他的中庸思想,他認為享樂也不宜過分。他怕貧困,也反對饕餮;既要依附權門,又要有一定的獨立。最理想的生活是田園生活,知足長樂。
頌歌中有一部分被稱為“羅馬頌歌”,讚美帝國統治者所提倡的道德如淳樸、堅毅、正直、尚武、虔誠等,宣揚奴隸主的愛國精神,讚頌屋大維。他這一類的代表作是《世紀之歌》,那是典型的廟堂文學,為適應屋大維的需要而寫的。
賀拉斯的《詩簡》內容駁雜,比較重要的是論文藝的部分,《詩藝》即是其中的一封。
賀拉斯繼亞理斯多德之後重申文學模仿自然之說。他肯定文學的教育作用,即寓教誨於娛樂之中。他針對當時貴族奴隸主追逐財貨、道德敗壞的風尚,以及專以布景華麗、場面熱鬧取勝的舞台,提出戲劇應當宣揚公民道德,歌頌英雄業績,寫愛國題材的主張。這都是符合屋大維的政策的。
在創作方法上,他強調作家應有生活感受和刻苦的功夫。創作要合乎“情理”,作品要注意整體效果,創新不能超過“習慣”所允許的範圍。他重視程式,提倡沿用現成題材,強調判斷力,形式和語言必須仔細推敲。這些主張在當時有積極意義。但作者總的傾向是保守的;他不忽視內容,但更注意形式的完美。賀拉斯的文藝思想和創作原則,對文藝復興,特別是對古典主義文學起過很大的影響。
賀拉斯的詩歌以表達的準確和恰到好處見稱。他說:“如果你安排得巧妙,家喻戶曉的字便會取得新的意義。”
普布留斯•奧維第烏斯•納索,通稱奧維德(公元前43-公元18),是奧古斯都時期第三個重要詩人。他出生於富裕的騎士家庭。早期作品內容輕佻,風格輕巧,反映了羅馬奴隸主貴族和富有階層糜爛淫逸的生活現實。《愛情詩》三卷,包括哀歌體詩四十九 首,構想各種情景,追求愛情,以享樂主義為主導思想。《古代名媛》是二十一首用哀歌體寫的詩,大半是作者構想古代傳說中的女子如珀涅羅珀、狄多寫給丈夫或情人的書信,表示離恨或責備對方無情。人物與人物之間的關係有一定戲劇性,但無真實感情。這部作品在中古和文藝復興時期極有影響。《愛的藝術》三卷也是用哀歌體寫的,把求愛寫成一種學問,反映出羅馬奴隸主精神上的墮落頹廢。奧維德早期作品違反了屋大維“重整道德”的政策,在他五十歲那年被放逐到黑海之濱。
在放逐前,奧維德完成了哀歌體的《歲時記》六卷,屬教諭詩一類。作者的目的在於肯定並歌頌羅馬的各種制度。自正月至六月,他在每月下寫出本月的天文現象、歷史事件和宗教節日的起源和儀式等內容,這對了解羅馬風習有一定參考價值。
奧維德的主要作品是《變形記》十五卷,用六步詩行寫成。這是由二百五十個神話故事組成的故事集,其中五十個較長。全部故事從天地創造一直寫到當代羅馬,使這部作品成為古代神話的彙編,後世歐洲文學家、藝術家多從這裡尋找素材。作者根據畢達哥拉斯一切生物死後靈魂相互轉替的唯心學說,從思想上把各個故事聯繫起來,因而故事中的人物無不變為動物、植物甚至頑石。作者最後把凱撒化為天上的星辰,用此來歌頌帝國。書中著名的故事有日神之子法厄同的故事,阿拉克涅變蜘蛛的故事,金羊毛的故事,描寫農民日常生活的菲勒蒙的故事,皮格瑪利翁的故事等。作者用故事中套故事、人物輪流說故事、對話、描寫器物上的故事畫、寫完一個故事又寫一個性質相反的故事等方法,把各種故事串聯起來。他注意描寫人物心理,尤其是嫉妒和復仇。故事的敘述富於想像力,他的風格受到當時流行的修辭學的影響。這部作品在中古和文藝復興時期都很流行。
奧維德在流放年間寫的哀歌體的《哀怨集》五卷、《龐圖斯詩簡》四卷,備述流放之苦,哀求釋放。奧維德最後死在流放所。
以上三個羅馬文學中的主要詩人都屬於麥凱納斯集團,此外還有抒情詩人普洛培爾提烏斯和美薩拉集團的抒情詩人提布魯斯,他們的詩歌都表現了柔弱、抑鬱的情緒。
羅馬在屋大維死後的二百年間,即帝國初期,文學史上稱為“白銀時代”。宮廷趣味占統治地位,到二世紀前半葉達到高潮。貴族青年以公開朗誦空洞無物的詩歌為時髦,文學更加成為少數人的消遣,頹廢傾向更為明顯。這時一部分貴族作家仍然嚮往共和國時代,但在專制淫威箝制言論自由的情況下,他們的思想多傾向於斯多噶派的內心寧靜和堅忍,有時悲觀絕望,流於宗教迷信,有時則又阿諛奉承,正如恩格斯所說:“同普遍的無權地位和對改善現狀的可能表示絕望的情況相適應的,是普遍的意志消沉和精神頹廢。”在充滿陰謀、暗殺、恐怖的時日,歌頌帝國或追求“幸福”的抒情詩中斷了。而這一時期成就最大的是反映奴隸主下層思想的諷刺文學和反映舊共和派不滿情緒的作品。外省發展的結果,外省作家增多了。
魯齊烏斯•安奈烏斯•塞內加(4?-65)是羅馬最重要的悲劇作家。據說他參加過元老院貴族反對尼祿專制統治的活動,尼祿命令他自殺。作為哲學家,他宣揚斯多噶倫理學,以內心寧靜克服生活中的痛苦,表現了這一時期羅馬貴族的軟弱、悲觀。他宣傳同情、仁愛,甚至認為奴隸也應得到平等,以調和階級矛盾,他被稱為“基督教的叔父”。他的哲學書信對文藝復興時期的散文有很大影響。他寫過九部悲劇,都不是為了上演而寫的。他的代表作《美狄亞》以流血復仇為主題。《費得爾》描寫強烈的情慾。《特洛伊婦女》反映了命運的殘酷。他的悲劇素材多半采自希臘悲劇,內容是宣揚作者的斯多噶倫理學,討論生死、情慾、自由意志、罪惡、懲罰等問題。有些劇本也攻擊了暴君。總的說來,塞內加的悲劇充滿屠殺、恐怖、出賣、復仇。人物的情感保持高度緊張,作者強調人物的內心痛苦,並採用鬼魂和巫術的場面來渲染悲劇氣氛。他的悲劇還有鋒利的對白、長段的演說辯論等特點。
另一舊貴族作家該尤斯•彼特隆紐斯(死於公元65年)是尼祿的親信,後以畏讒自殺。小說《薩蒂里卡》一般公認是他的作品,現存原作的一部分,基本上是散文,夾雜詩歌。小說通過主人公恩柯爾皮烏斯的自述,廣泛描寫了一世紀義大利南部半希臘化城市的生活。他是個流氓竊賊,和兩個同夥到處行竊,幹了許多荒唐勾當。全書主要部分寫主人公到暴發戶、獲釋奴隸特里瑪爾奇奧家參加的一次宴會。當時獲釋奴隸數量日增,靠投機、放高利貸、買賣奴隸致富。作者站在貴族立場,諷刺這些人的庸俗趣味。特里瑪爾奇奧的田地大得“連烏鴉都飛不到頭”,奴隸多得“分了四十個等級”,在他的田莊上,一天出生七十個小奴隸。作者大力描繪了宴會的奢侈。小說中穿插一些民間流傳的故事和文學批評,最著名的故事是諷刺以弗所地方一個寡婦在丈夫陵墓里和看守犯人屍體的兵士戀愛的故事。書中人物的語言符合他們的方言特點。小說里的猥褻成分反映了當時貴族墮落的精神面貌。本書可以說是歐洲文學史上最早一部流浪漢小說。
和以上作家的傾向相反的有該尤斯•尤利烏斯•菲德魯斯(公元1世紀前半期)。他是希臘北部出生的奴隸,在屋大維宮廷服役,獲釋。他是羅馬唯一重要的寓言詩人,著有《寓言集》五卷,大都仿伊索的動物寓言。他站在羅馬受壓迫階層立場,借寓言諷刺羅馬社會和政治。《寓言集》中最著名的有狼和羔羊的故事,揭露告密者“捏造理由陷害無辜的人”。青蛙因為缺水反對太陽結婚,“如果它生出小太陽來,未來不堪構想”,用以諷刺權臣想娶皇帝的親族,奪取皇權。菲德魯斯在歐洲寓言的發展中占有一定地位。
繼賀拉斯的《詩藝》以後,羅馬文學中一篇比較重要的文藝理論作品是《論崇高》,也是用書信體寫的。作者相傳是希臘人朗吉努斯(1世紀末),用希臘文寫作。他提出崇高的風格主要決定於莊嚴偉大的思想和強烈激盪的感情,然後藉助技巧,才能產生偉大作品。那些認為財富、名譽、權勢是幸福的人不可能有偉大的靈魂,產生偉大作品。作家若只是注意修辭就等於詭辯或存心欺騙。他認為當代文學所以敗壞,是因為作者內心被情慾所支配。論文還強調作品應為更廣大讀者所接受,說明作者反映了民主潮流的文藝觀點。
這一時期,具有民主傾向的諷刺作家有馬希爾和朱文納爾。
馬爾庫斯•瓦利留斯•馬爾提阿里斯,通稱馬希爾(40?-104?),出生於西班牙,終生貧困。他著有《鬥獸場表演記》一卷,此詩寫鬥獸場開幕式上所見的血腥娛樂,歌頌提圖斯皇帝“與民同樂”,並無批判。《禮物銘文》兩卷,備贈禮者隨同禮物贈人之用,是適應羅馬的食客制度的作品。馬希爾的主要著作是《警句詩集》十二卷,一千五百餘首。其中一部分內容猥褻,大部分諷刺羅馬社會的風習和各種社會類型。這些短詩的總和給讀者繪出一幅一世紀的羅馬生活圖景。作者在斯多噶哲學影響下也寫了他的生活理想——小康的田園生活。詩人對社會下層表示一定的同情,有時流露出感傷情緒,例如他哀悼六歲的女奴之死,希望詩人自己的父母在黃泉之下能好好保護她。馬希爾詩歌的風格簡短生動,含蓄突兀,富於機智和諷刺,歐洲文學中的警句這一體裁從馬希爾起得到定型。
德奇姆斯•尤尼烏斯•尤文納里斯,通稱朱文納爾(60?-127?),他父親可能是一個獲釋奴隸。他終生貧困,四、五十歲時才開始寫詩。據說他因為諷刺皇帝而被放逐到埃及,並死在那裡。他遺詩共十六首,每首從百餘行至六百餘行不等,用六步詩行的詩格。他自稱“忿怒促使我寫詩”,並說要繼承魯齊留斯的諷刺鋒芒,寫“與人有關的一切”。在當時諷刺作家中,他的態度最嚴肅。但由於言論不自由,他有時只能托古喻今。
他的作品諷刺性強,最有力的諷刺是針對皇帝的淫威和大臣的阿諛而發的。他認為在羅馬皇帝宰割下的世界已是半死了。漁人打了一條六斤重的大魚,沒有人敢買,因為這種大魚只配獻給皇帝,大臣們附和著說:“這條大魚是皇朝的祥瑞,它是自願投入魚網的。”他又揭露帝國言論不自由,皇帝的密探布滿羅馬,人人噤若寒蟬,如果誰敢“像魯齊留斯那樣,操刀在手,忿然大吼”,“那就會引起‘統治者的’惱怒和‘批評者的’悲痛”。朱文納爾特別同情文人食客,那些“在義大利只有在死時才穿得上一件‘拖袈’的人”。他最感痛心的是“尊嚴”的喪失:“不幸的窮人最難忍受的一點就是受人嘲笑。”他諷刺奴隸主貴族的門第觀念,提出“道德是衡量高貴的唯一的、僅有的標準”。但他的作品也表現出宿命論觀念,把對惡人的懲罰寄托在惡人的良心譴責上,歌頌仁慈是人類“最高的情感”。他的詩忿恨不平,熱情洋溢,並生動地描寫了羅馬社會生活。
帝國時期羅馬文學對後世的另一貢獻是傳記文學。傳記文學在希臘時期已頗發達,但傳世甚少。古代傳記起源於輓歌和悼詞,起著紀念的作用。古代歷史學家突出個人的作用,把某些哲學家、文學家、軍人、演說家的事跡記載下來,成為傳記,仍屬歷史範圍。有的傳記則出於政治上的讚頌、攻擊或辯護。亞理斯多德對倫理學的研究,引起對社會類型(如饒舌者、吝嗇鬼)的興趣,出現了肖像式的行狀,作為糾正時弊的實例。希臘化時期,對古籍的整理和注釋需要介紹作者的生平和著述,也形成了傳記的一種。自傳、回憶錄之類的作品,又往往帶有自我辯解或生活總結的性質。西塞羅寫他任執政睡官時期的經歷,奧古斯丁(354-430)的《懺悔錄》,都屬於此類。羅馬早期傳記大都失傳,一、二世紀以塔西陀、綏通紐斯和普魯塔克三人對後世最有影響。
普布留斯•科爾涅留斯•塔奇圖斯,通譯塔西陀(55?-118?),出身舊貴族,被稱為貴族共和派最後一個代表,帝制的專橫與恐怖使他不滿。《阿格利可拉傳》一卷寫羅馬駐不列顛總督阿格利可拉的一生,用以說明即使在暴政下也可能存在不同流合污、不阿諛奉承的“偉大”人物。阿格利可拉是作者的岳父,作者出於政治動機為他辯護,進行歌頌。其方法是通過敘述阿格利可拉的一系列活動,主要是軍事活動,來刻畫他的性格,同時夾敘夾議。他在描寫主人公政治活動之時,偶爾也穿插一場個人的遭遇,如主人公的幼子之死。作品中不列顛酋長的誓師詞是一篇動人的演說,其情緒實際上反映了羅馬共和派貴族要求自由的企望。塔西陀另有《日耳曼志》一卷,記載日耳曼各部落的地理、社會宗教、軍事、政治、風習等。作者認為,各部落雖然野蠻,但有朝氣,帝國的羅馬雖有高度文學,但已腐敗衰朽。
塔西陀主要著作有《歷史》,殘存四卷余,寫六九至九六年間的事;《編年史》殘存約十二卷,寫一四至六八年間的事。兩部作品的文學性很強,給後世留下了帝國時期政治生活的最生動的記載。作者從個人創造歷史的唯心主義觀點出發,把歷史寫成帝王將相的實錄或傳記,同時又從共和派貴族立場出發,描寫帝國的恐怖暴政和對外關係,因此他特別注意人物的塑造和氣氛的烘染。主要人物都具有鮮明的、各不相同的性格。例如克勞迪烏斯皇帝庸碌無能,優柔寡斷,任何皇后擺布,他不知有“憎恨、滿意、忿怒、悲傷或其他人類感情”;他的皇后麥莎麗娜則是荒淫無恥的典型。尼祿皇帝之母阿格利皮娜是一個狠毒的、想要獨攬大權的野心家,而尼祿本人則是殘酷、怯懦而又愛歌詠、演出、競技的紈絝青年。作者從人物之間的勾心鬥角的關係、人物行為的動機來刻畫人物,因而形象鮮明,敘述富有戲劇性,常為後世戲劇家、小說家所引用。塔西陀的散文風格以簡練著稱,有如警句,如《阿格利可拉傳》中不列顛酋長演說時指控羅馬侵略者說:“他們造成一片荒蕪,而稱之為和平。”
希臘語作家普魯塔克(46?-120?)著有《道德論說文集》和《希臘、羅馬名人傳》;後者共五十篇,記載從半神話人物一直到一世紀的羅馬皇帝的生平。作者把一個希臘名人和一個羅馬名人的傳並列,如傳說中的城邦創建人、雅典王忒修斯和羅馬王羅慕路斯,希臘演說家狄摩西尼和羅馬演說家西塞羅;大多數附有“合論”,加以對比,以折衷派的道德標準衡量人物,宣揚節制、人道以及對神的恐懼來反對罪惡和暴政。作者按希臘傳記程式,寫傳主的身世、出生、青少年時期、性格、事跡,直到逝世。但著重細節與軼事,說教目的明顯。書中保存了許多故事,後來作家研究古代思想、吸取素材時多所徵引。莎士比亞寫希臘、羅馬人物的悲劇都取材於此書的英譯本。
與普魯塔克同時的羅馬傳記作家該尤斯•綏通紐斯•特朗奎魯斯(69?-140?)著有《名人傳》,已散佚或殘闕;《十二凱撒傳》(121)是他的主要作品,包括從凱撒起到多密善十二個皇帝的傳記。他曾任哈德理安皇帝的秘書,因而他的傳記里利用了許多文獻檔案。他的傳記的格式是同普魯塔克一樣的。他接受帝國制度,只是不贊成皇帝的殘暴,對皇帝政治上和私生活上的腐敗有所貶抑。關於災異、妖兆等迷信記載尤多。對人物的狀貌和性格的描寫有一定的生動性。
希臘和羅馬在同亞、非兩洲接觸頻繁以後,亞、非的民間故事在兩地得到傳播。公元前二世紀小亞細亞的“米勒圖斯故事”(失傳)最有代表性,內容多寫愛情和冒險。《薩蒂里卡》中以弗所寡婦的故事即其中一例。這些流傳在民間的故事成為阿普列尤斯《變形記》的基礎。
魯齊烏斯•阿普列尤斯(124?-175?)出生於北非一個官吏家庭,後來入了埃及的伊希斯教門,在羅馬作過律師。他的主要作品是《變形記》,又名《金驢記》。這是羅馬文學中最完整的一部小說。青年魯齊烏斯因事赴希臘北部帖薩利地方,這是有名的妖術之邦,他止宿於高利貸者米羅家中,米羅的妻子是個女術士,青年誤敷了她的魔藥,變成一頭驢子,被一群強盜劫去,後來落到奴隸主莊園,又輾轉賣給磨坊主和菜農,又為軍人劫去,賣給貴族廚奴,最後伊希斯女神把他救了,他恢復了人形,就皈依伊希斯教門。
這部小說以主人公的遭遇為紐帶,真實而廣泛地描寫了羅馬帝國外省生活。例如貴族地主縱犬咬死小農三個兒子,強占土地;羅馬軍官強奪人民財產;富人豢養野獸,舉辦鬥獸會等。小說也敘述了不少由於貪圖金錢、遺產,或由於情慾而引起的兇殺。作者利用主人公變驢後的遭遇和感受,刻畫了窮人和奴隸受奴役和虐待的處境。主人公雖然變成驢子,但保持了好奇的性格;雖不能說話,但仍是一個能思考、有見識的觀察者。由於人們不懷疑他,他能聽到、見到人們最卑鄙的思想和行為。同時,小說也寫了不少巫術、怪異,貫穿著埃及宗教的神秘精神:主人公曆盡苦難,最後達到和平仁愛的彼岸。書中最著名的插曲《小愛神和普蘇克》寫公主普蘇克以美貌引起愛神維納斯的嫉妒,和小愛神結婚後又引起自己兩個姐姐的嫉妒。作者的散文富於機智、誇張,雜有古語、口語,極為生動活潑。
古代文學中最後一位重要作家是希臘語諷刺散文家魯齊阿努斯,亦稱琉善(125?-200?)。他出生於敘利亞一個貧苦家庭,遍游小亞細亞、希臘、義大利等地,曾任律師、修辭教師、官吏。他的著作約有八十種,諷刺古代社會瓦解時期各種宗教、哲學流派、修辭、文學等方面。恩格斯稱他為“古希臘羅馬時代的伏爾泰,對任何一種宗教迷信都一律持懷疑態度”,其中也包括基督教。馬克思指出:從琉善的作品中,可以看到當時的哲學家如何被人民看作是“當眾出洋相的丑角,而羅馬資本家、地方總督等如何把他們雇來養著作為灰諧的弄臣”。古代希臘諸神也被他嘲笑得體無完膚。他最主要的作品有:《諸神的對話》,以生動活潑的語言,剝掉了神的尊嚴。《死者的對話》諷刺社會上的虛榮、欺騙、追求暴利的風氣。諷刺故事《伯列格林努斯之死》寫流氓利用人們對基督教的信仰進行欺騙。《一個真實的故事》以荒誕不經的航海遊記形式,諷刺當時的歷史、遊記、詩歌、哲學、考據等著作。琉善的作品反映了二世紀奴隸制社會開始瓦解時期奴隸主思想意識的崩潰。他的散文風格輕快,富於機智,愛引用古希臘文學、歷史、哲學中的辭句,也染上修辭的習尚。
二世紀以後,帝國經濟衰退,官僚機構和軍隊空前膨脹。統治集團貪污揮霍,賦稅的重擔落在社會中、下層身上。奴隸舉行起義,中央政權癱瘓;外省各地局勢混亂,人民起義和各種宗教(包括基督教)運動結合爆發,帝國瀕於崩潰。雖然三世紀末皇帝實行改革,一方面遷都東部,一方面利用基督教勸人順從、愛敵人、寄希望於來世的思想和它的民眾基礎,定為國教,也未能挽回頹勢。羅馬下層居民和隸農、奴隸歡迎入侵的蠻族,羅馬經過幾次洗劫之後終於在476年覆滅。
帝國末期文學的特點是:異教思想和現實主義衰退,內容空虛,悵惘地嚮往古代,雕琢辭藻。在創作缺乏生命力的時候,文學活動主要是對古代作品進行詮釋。同時,宗教唯心哲學泛濫,著名的宗教作家有吉洛姆(340?-420)、奧古斯丁等。
帝國東遷以後,形成拜占廷文化,這是希臘傳統、基督教和亞洲文化的混合物。基督教對古代文學極端仇視,四世紀時焚毀了亞歷山大城的圖書館,在東羅馬首都君士坦丁堡成批迫害研究古代文學的學者,文學為教會服務,文學活動局限於編寫聖者傳、編纂辭書、選輯古代作品等工作,創作極為貧乏。
從四、五世紀起,歐洲文學實際上已開始向中古時期過渡。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