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馬尼亞政黨

羅馬尼亞政黨,是指存在於羅馬尼亞的黨派,於19世紀60年代後期開始出現。主要包括羅馬尼亞共產黨、救國陣線、國家農民-基督教民主黨、國家自由黨、羅馬尼亞社會民主黨以及社會主義勞動黨。

羅馬尼亞政黨

正文

羅馬尼亞於 19世紀 60年代後期出現政黨。1948~1989年實行羅馬尼亞工人黨(後改稱共產黨)執政的一黨制。1989年起實行多黨制
沿革 羅馬尼亞最早的政黨是1867年成立的代表地主階級利益的保守黨。1875年代表資產階級利益的國家自由黨出現後,形成由保守黨和國家自由黨輪流執政的兩黨制。在1875~1919年間,保守黨執政14年,國家自由黨執政30年。1922年,保守黨因內部鬥爭自行瓦解。1881年5月,在特蘭西瓦尼亞地區成立了一個代表資產階級利益的政黨──羅馬尼亞民族黨,該黨於1892~1894年領導了備忘錄運動,在1919年11月大選中獲得議會多數席位,成為主要執政黨之一。
羅馬尼亞工人階級的政黨產生於19世紀末。1893年以科學社會主義的基本原則為指導思想的羅馬尼亞社會民主工黨成立。1899年因部分領導成員脫黨而自行解散。部分黨員於1910年建立羅馬尼亞社會民主黨。1918年改名為羅馬尼亞社會黨。1921年 5月,羅馬尼亞社會黨轉變為羅馬尼亞共產黨,並加入第三國際。同年 6月,部分社會黨領導人另成立社會黨聯盟。1927年 5月,在社會黨聯盟的基礎上,成立了社會民主黨。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社會民主黨曾同羅馬尼亞共產黨建立工人統一陣線組織,參加了1944年8月23日武裝起義。此後,社會民主黨左翼與羅馬尼亞共產黨一起同社會民主黨右翼進行鬥爭。1948年 2月社會民主黨與羅馬尼亞共產黨合併,改稱羅馬尼亞工人黨。
1918年12月代表富裕農民利益的農民黨成立。1926年,農民黨同民族黨合併組成國家農民黨,主要代表中產階級、城鄉小資產階級和部分大地主大資產階級的利益。1928~1933年間多次執政,曾鎮壓工人運動。1944年6月,國家農民黨和國家自由黨加入由羅馬尼亞共產黨倡議建立的民族民主同盟,共同進行反法西斯鬥爭。1944年8月23日武裝起義後,國家農民黨反對進行根本變革,拒絕接受民族民主陣線綱領,成為國內反動派的主要支柱,於1947年被解散。國家自由黨也於同年宣布停止活動。
1948~1989年,羅馬尼亞只有羅馬尼亞工人黨(後改為共產黨)一個政黨,並由該黨長期執政。1989年12月,國內政局變化,以羅馬尼亞共產黨總書記N.齊奧塞斯庫為首的政權被推翻,羅馬尼亞共產黨自行停止活動。救國陣線委員會接管政權,並宣布實行多黨制。此後,代表各種政治主張的政黨紛紛成立,到1990年 5月大選前,登記註冊的政黨達100多個,其中主要的有救國陣線、國家農民-基督教民主黨、國家自由黨、羅馬尼亞匈牙利族民主聯盟、社會民主黨等。5月大選後,救國陣線成為議會中第一大黨而組閣執政。
主要政黨 羅馬尼亞的主要政黨有:
羅馬尼亞共產黨 1921年5月8日由羅馬尼亞社會黨改組而成。1924年 4月被資產階級政府宣布為非法,轉入地下活動。同年 9月羅共“三大”提出,黨的最終目標是推翻剝削階級,由無產階級和農民階級一起奪取政權。1931年12月,羅共“五大”制定了關於完成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推翻地主資產階級統治並向社會主義革命過渡的總路線。30年代,羅共領導人民進行爭取民主權利,保衛國家獨立和領土完整,建立反法西斯人民陣線和反對國家法西斯化的鬥爭。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組織和領導反對軍事法西斯獨裁,促使羅馬尼亞退出反蘇戰爭和參加反希特勒同盟的鬥爭。1944年 8月23日組織武裝起義,推翻法西斯軍事獨裁統治,建立了人民政權。1945年黨的全國代表會議制定了恢復國民經濟、進行民主改革、實行國家工業化、鞏固黨的團結和加強工人階級隊伍統一的綱領。會議選舉G.喬治烏-德治為黨中央總書記。1948年 2月羅共“六大”決定,羅馬尼亞共產黨同羅馬尼亞社會民主黨合併,改名為羅馬尼亞工人黨。“六大”黨章規定,黨的最終目標是消滅任何形式的人剝削人的制度,建立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社會。喬治烏-德治當選為黨中央第一書記。從1955年起,該黨每5年召開1次代表大會,制定黨的對內對外政策的總路線,討論批准新的五年計畫和遠景規劃。1960年 6月該黨“八大”宣布羅馬尼亞的社會主義經濟基礎已經建立,開始進入完成社會主義建設階段。1965年 7月該黨“九大”指出,社會主義的生產關係已在城鄉取得了徹底勝利,今後的任務是鞏固社會主義建設和加強物質技術基礎。大會決定恢復羅馬尼亞共產黨的名稱,選舉齊奧塞斯庫為黨的總書記。1969年8月羅共“十大”指出,羅馬尼亞從1971年起進入建設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社會新階段。1974年8 月羅共“十一大”通過了《建設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社會和羅馬尼亞向共產主義邁進的綱領》。1979年11月羅共“十二大”強調大力開展科技革命和實現新農業革命。1984年11月羅共“十三大”重申繼續執行建設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社會的方針。1989年11月羅共“十四大”重申堅持社會主義的基本原則。同年12月,齊奧塞斯庫政權倒台,羅馬尼亞共產黨自行停止活動。
救國陣線 1989年12月22日齊奧塞斯庫政權垮台後,成立了包括社會各階層代表人物在內的救國陣線委員會。它作為大選前的國家臨時最高權力機構,接管了政權。12月25日,I.伊利埃斯庫當選為救國陣線委員會主席。1990年2月6日,救國陣線作為一個獨立的政治組織登記註冊,在同年 5月的大選中獲勝,成為執政黨。伊利埃斯庫當選為羅馬尼亞總統。
救國陣線在其綱領中提出實行政治多元化、多黨制、三權分立、廢除國家領導職務終身制;主張在民主、自由和尊嚴的價值基礎上改造羅馬尼亞社會,建立一個現代化的、民主的並能保障公民福利的國家;提出以有效益的現代化的市場經濟取代集中的經濟作為經濟改革的總目標;宣布奉行廣泛對外開放、睦鄰、同各國人民和平友好的外交政策,遵守國際條約和義務;宣布與共產主義的政治、經濟和社會制度徹底決裂,拋棄任何反民主、反人道的極權思想和實踐。1991年 3月,救國陣線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宣布,救國陣線是一個現代的、中間偏左的社會民主黨,遵循歐洲社會民主主義原則。
救國陣線在1990年 4月召開的首次全國代表會議上,選舉伊利埃斯庫為主席。5月大選後,伊利埃斯庫不再任主席。1991年 3月,在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上,P.羅曼成為全國領袖,I.A.斯托伊夫任執行主席。救國陣線的機關報是《今日》。
國家農民-基督教民主黨 1989年12月22日由國家農民黨和基督教民主黨合併成立。其綱領在政治上提出,在羅馬尼亞建立多元化的民主憲政制度,建立法治國家,實行三權分立;保障人權、輿論、言論自由,阻止在羅恢復極權主義或專制制度。經濟上主張向市場經濟過渡,實行自由競爭;把農民的土地和財產逐步歸還給農民。1990年 5月大選,該黨在參、眾兩院中均獲得 2.5%的選票。同年 6月後,該黨因內部派系鬥爭發生分裂,派生出獨立的國家農民-基督教民主黨、國家農民黨和國家基督教民主馬尼烏-米哈拉凱政治路線黨。該黨主席C.科波蘇(1990年起)。機關報為《正義》(日報)。
國家自由黨 重建於1990年 1月。前身為1875年建立的國家自由黨。該黨綱領強調,反對共產主義政權,恢複議會制;實行多黨制和三權分立;放棄集中的計畫經濟,實行自由市場機制。1990年5月大選時,該黨分別以6.89%和6.31%的選票進入參、眾兩院。大選後,該黨宣布不參加由救國陣線組閣的政府,但參加議會,表示要做一個建設性的反對派。該黨主席R.肯比亞努(1990年起)。機關報為《未來》(日報)。
羅馬尼亞社會民主黨 建於1990年 1月,自稱前身為1893年建立的社會民主工黨。該黨主張實行政治多元化,所有政黨權利平等,自由選舉;經濟上主張放棄集中的計畫經濟體制和改革整個國民經濟。在1990年 5月大選中,在眾議院僅獲兩個席位。該黨主席S.古內斯庫(1990年起)。機關報為《光明》。
羅馬尼亞匈牙利族民主聯盟 1990年初成立。它聲稱不從屬於任何一種意識形態,是一個代表和捍衛羅馬尼亞的匈牙利少數民族的利益的組織。它在綱領中聲明,支持國內一切為實現民主和建立新社會而提出的政治綱領,要求匈族人與羅族人享有平等權利,認為確認和保證少數民族的個人和集體的權利是羅馬尼亞民主的支柱,並認為這些權利不是特權,並不損害羅馬尼亞的獨立和國家主權。在 1990年 5月大選中, 分別以 17.49%和10.08%的選票進入參、眾兩院,成為議會中第二大黨。該黨主席D.傑扎(1990年起)。機關報為《埃爾德伊新聞》。
社會主義勞動黨 1990年11月16日,部分原羅共黨員在布加勒斯特舉行的全國代表會議上,決定在新基礎上重組羅共,改名為社會主義黨,並與1990年初成立的勞動民主黨合併,改稱社會主義勞動黨。該黨明確表示它是左派黨,為建立一個實行社會與民族正義、自由和人道尊嚴、提倡民族的基本價值的社會而鬥爭;在思想上和組織上同齊奧塞斯庫的極權主義徹底決裂;主張政治多元化、三權分立;提倡社會市場經濟,允許多種所有制形式並存,逐步實行私有化,提倡廣泛的對外開放政策,和世界上一切進步力量進行協作與合作;主張與社會黨國際、與歐洲和其他各洲的社會黨及工人黨建立合作關係;承認1990年 5月大選選出的國家機構,並與其進行建設性的合作。該黨主席I.維爾德茨(1990年起)。機關報為《社會主義者》(月報)。

配圖

相關連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