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斯福新政

羅斯福新政

羅斯福新政(The New Deal)是指1933年富蘭克林·羅斯福就任美國總統後所實行的一系列經濟政策,其核心是三個R:救濟(Relief)、復興(Recovery)和改革(Reform),因此有時也被稱為三R新政。新政以增加政府對經濟直接或間接干預的方式大大緩解了大蕭條所帶來的經濟危機與社會矛盾。通過國會制定了《緊急銀行法令》、《國家工業復興法》、《農業調整法》、《社會保障法案》等法案。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新政基本結束,但羅斯福新政時期產生的一些制度或機構如社會安全保障基金、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美國聯邦存款保險公司、美國聯邦住房管理局、田納西河谷管理局等至今仍產生著影響。

基本信息

簡介

簡稱新政美國總統F.D.羅斯福(1882~1945)在1933年執政後,為擺脫嚴重的經濟危機和蕭條所採取的一系列社會經濟政策的總稱。新政一詞來源於1932年羅斯福接受民主黨總統候選人提名時的演說,當時他聲稱“要為美國人民實行新政”。

背景  

經濟

1929~1933年,美國發生了歷史上最深刻的經濟危機。危機期間,工業生產退回到20世紀初的水平,全國倒閉的企業在13萬家以上,失業人數超過1200萬;慢性農業危機進一步深化,農產品價格下降2/3,大量農產品積壓,農業貨幣收入減少3/5;進出口貿易量減少2/5左右,因價格劇跌,進出口總值下降70%;貨幣信用危機迅速發展,破產銀行累計超過1萬家,占全國銀行的一半。羅斯福就任總統時,經濟危機和階級矛盾極為尖銳,整個銀行信貸體系陷於癱瘓。羅斯福政府於是大力推行新政,企圖緩和經濟危機及其嚴重後果。

社會

一、面對經濟危機胡佛總統採取了一些不成功的應付經濟危機的措施,為後來羅斯福新政正確措施的出台提供了經驗

二、富蘭克林·羅斯福取代了焦頭爛額的胡佛,當選為美國第32任總統,為新政才華的施展提供的條件。也就是說,如果他沒有當選總統,美國歷史上也就不會產生新政了,最起碼沒有這個稱呼

三、1929年—1933年3月,羅斯福任紐約州長,執行的政策,是他後來實行的“新政”政策的發軔,這也為新政產生了有利條件。

四、廣大人民民眾強烈要求變革,至於怎么變,美國的統治階級反對走共產主義和法西斯主義的道路,大多數人民民眾也沒有接受共產主義和法西斯主義的思想準備。剩下的出路只有一條,這就是:在保存資本主義制度和資產階級民主的前提下,拋棄自由放任、全憑市場機制那隻看不見的手自我調整的政策,大力加強國家對社會經濟生活的干預,改變局部生產關係,那便是新政。

五、包括凱恩斯主義在內及“19世紀末20世紀初美國的實用主義哲學思潮、進步主義思潮和改革、一戰期間對經濟的全面干預以及20世紀20—30年代早期制度學派經濟學理論創新就是新政前的思想運動”,它們都“成了羅斯福新政的思想淵源”。

新政的兩個階段  

包括前期(1933~1935)和後期(1935~1939)。前期以歷時一百天(1933年3月9日至6月16日)的美國第73屆國會特別會議為其先導,這屆會議通過了一系列“反危機”法令,其中包括新政的兩大支柱──《國家產業復興法》和《農業調整法》。1935~1936年,反對和支持新政的鬥爭激化,上述兩個主要法令因被美國最高法院先後宣布為違反憲法而被廢止,新政於是轉入後期。羅斯福政府相應地通過了一些替代性的法令和其他新法令,繼續推行新政,一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夕。

主要內容  

金融

目的是防止金融信貸體系的崩潰,穩定美國銀行貨幣制度。這方面的基本政策是:清理銀行,存款保險,控制證券發行,給金融業發放貸款,貨幣貶值,黃金國有和收購白銀等。政府對銀行的具體措施有:1933年3月5日命令全國銀行“休假”4天,以遏止因擠兌而出現的銀行倒閉風潮。3月9日通過《緊急銀行救濟法》,再次延長銀行緩付存款期限,規定銀行須領取營業執照,並由財政部行使對銀行復業的批准權,藉以淘汰中小銀行。5月27日通過《聯邦證券法》,加強對新發行證券的管理。 6月16日批准《格拉斯-史蒂格爾銀行條例》,將商業銀行和投資銀行分開,以抑制銀行利用客戶存款進行證券投機活動;公布《銀行存款保險法》(1934),建立聯邦銀行存款保險公司 (FBDIC),由政府對5000美元以下存款(後增至1萬美元以下存款)實行保險,力圖恢復存戶對銀行的信任。1935年8月23日公布新的銀行法,加強聯邦儲備銀行對會員銀行的管理,以及聯邦儲備委員會對各聯邦儲備銀行的監督。此外,還通過前任總統H.胡佛(1874~1964)任內設立的復興金融公司對私人銀行發放大量貸款。政府新的貨幣政策包括:1933年4月命令禁止囤積黃金和黃金券,禁止黃金出口,即實際上放棄了金本位制;6月5日通過廢除黃金聯合決議,進一步取消公私債務中使用黃金支付的條文,各項債券可用法幣支付;《農業調整法》的混合修正案授權總統實行通貨膨脹,1934年1月宣布美元貶值40.94%,即把每盎司黃金的法定價格提高到35美元。此外,還按高於市價的價格大批收購白銀,以增加白銀在全國貨幣儲備中的比重。

工業和農業

包括實行強制卡特爾化以求消滅生產過剩,承認工人階級某些基本權利以求緩和勞資矛盾,舉辦公共工程以縮減失業大軍人數。中心法令是1933年6月16日公布的《國家產業復興法》,其執行機構是新建的國家復興署 (NRA)。此法規定在各行業中制訂公平競爭法典,以確定各行業的生產規模、價格水平、信貸條件、銷售定額和僱傭工人條件等。接受法典的企業可以免除根據反托拉斯法而被起訴,其產品則貼上“藍鷹”標誌。全國各行業共制訂出這類法典及補充法典共 700多個。該法又規定:工人有權選擇參加並組織工會,以及通過自己的代表同資方簽訂集體契約;僱主須遵守最高工時(一般每周40小時)、最低工資(一般每小時30~40美分)和按規定的條件僱傭工人。還規定成立公共工程署(PWA),在33億美元範圍內興辦各種公共工程,吸收失業者以增加就業。1935年 5月,最高法院判決《國家產業復興法》違憲,國家復興署隨之撤銷。此後,羅斯福政府又陸續通過一些替代性的法令,以恢復《國家產業復興法》的部分內容,主要有:1935年8月通過《格菲-斯奈德煙煤穩價法》,實際上重新制訂出煤業法規;同年7月批准《華格納-康納利勞工關係法》,保證工會通過自己的代表與資方進行集體談判的權利;1938年6月通過《公平勞動標準法》,力求確定每小時40美分最低工資和每周40小時最高工時,以及禁止使用16歲以下童工。

以工代賑

包括調節農業生產的政策和整理農村信貸和債務的政策,目的是擺脫農業危機,緩和農民的鬥爭。國家調節農業生產的中心措施是公布《農業調整法》(1933年5月12日),建立農業調整署(AAA),通過政府的獎勵及津貼,以縮減耕地面積和農產品產量,從而提高農產品價格和農場主收入。政府控制小麥、玉米、大米、棉花、菸草、牛奶和豬肉等 7種基本農產品(1934年擴大到裸麥、亞麻、肉類、奶牛、糖等一切主要農產品)的生產,與有關農場分別簽訂縮減耕地面積的契約,停耕的土地作為國家租地付給農場租金,這部分停耕地所減少的產量,則由政府付給農場貨幣獎金作為補償,補貼的資金來自農產品加工稅,拒絕簽訂這類契約的農場,則不得享受政府貸款和幫助。儘管數千萬美國人掙扎於飢餓線上,但政府卻撥出巨款收購大量農畜產品加以銷毀。1936年1月,最高法院判決《農業調整法》違憲。為繼續推行新政,羅斯福政府於1938年 2月16日通過新的《農業調整法》,這一法案保留了舊法令的若干特點,加上了新的內容。它要求確定主要農產品的平價(以1909~1914年工農產品的比價為基準)和產量,農場主可在市價達到平價或高於平價時出售農產品,在市價低於平價時,向政府訂有契約的農場主可以待價再出售,可以抵押剩餘農產品而得到政府貸款,也可以出售農產品而領取差價補貼。這是企圖建立“常平倉”,即在豐年收購和銷毀農產品,在歉年拋售農產品以調節市場。在整理農村信貸和債務方面,第一個《農業調整法》,即讓聯邦土地銀行發行20億美元公債,用來幫助農場主改善其借貸處境,並以4.5%的低利率為農業抵押貸款提供再借款的資金。1933年6月,還公布《農場貸款法》,建立農場貸款署(FCA),將各種農業信貸機構合併到其中,大大擴展農業信貸業務。

社會保障

主要是關於住宅貸款、社會救濟和社會保障,以及興辦公共工程等政策。針對城市小資產階級的困境和不滿,羅斯福政府在公布《銀行存款保險法》之前,還批准了《房產主再放款法》(1933),成立房產主貸款公司(HOLC),發放貸款給城市小房主,幫其贖回抵押的房屋。以後又通過《房產主貸款法》(1934)和《國家住宅法》等,給小房主提供小額修房貸款,並使部分市民可以租到房租低廉的住宅。在失業救濟和公共工程方面,主要措施有:建立聯邦緊急救濟署(FERA),用30億美元協助州和地方政府救濟失業者;先後建立民間資源保護隊(CCC)、土木工程管理局(CWA)和工程進度管理署(WPA),興辦公共工程以吸收幾百萬失業者;1933年5月建立田納西河流域管理局(TVA),在流域包括7個州的部分地區,修建梯級水壩和電站(見彩圖),植樹造林,興修水利,私人公司因而得到廉價電力,南方幾個州也得到灌溉。在社會保障和收入再分配方面,最重要的法令是1935年8月通過的《社會保障法》,規定由聯邦按僱主支出工資額收稅,作為失業保險金;由工人和僱主各付工人工資的1%(1949年增為3%)作為老年保險金;要求幫助貧窮盲人、殘廢者和孤兒,救濟金大部分由各州承擔。此外,同年8月還通過了提高公司所得稅和高收入所得稅的《財產稅法》。

三權分立體制

1937年2月5日,羅斯福提出建議,認為最高法院人力不足,案件過多,法官年邁,影響效率,因而如現任法官任職已10年滿70歲還未退休,應增派一名法官,據此聯邦最高法院法官可由9名增加到15名。根據1933年經濟法,羅斯福頒布了第6166號行政命令,改組、合併和取消了一些行政機構,並加強了預算局的領導作用。1939年4月,國會通過了《新政機構改組法》,規定許多小機構合併為大機構。1939年9月8日,總統頒布了第一號行政命令,建立包括白宮辦公廳、預算局、國家資源計畫處、人事管理聯絡處和政府報告署等總統的辦事機構。

爐邊談話

羅斯福發明了“爐邊談話”,以淺顯易懂的語言向國家民眾講述國家的政策與方針,鼓舞了美國人民,為從經濟危機中走出了起到了推動作用。

新政的實質及其作用

實質

在維護資本主義制度的前提下作出的政策調整。採用以國家干預為特徵的國家壟斷資本主義對資本主義生產關係的調整。

特點

儘量避免國有化而力圖保持資本主義的自由企業制度的前提下,政府對經濟全面干預;儘量控制商品大量生產,達到平衡狀態;同時採取一些有利於工人和小生產者的措施以緩和國內階級矛盾,加強國家對經濟的干預和指導。

效果

開創了國家干預經濟新模式,美國進入國家壟斷資本主義時期。

啟示

以“反經濟危機”為特色的羅斯福新政,其實質是通過國家干預大力發展國家壟斷資本主義,以拯救美國資本主義制度,鞏固壟斷資產階級的統治。新政的推行,對緩和當時經濟危機的嚴重後果起過一定作用,但它沒有也不可能造成經濟復興和高漲,商品仍然大量過剩,失業大軍依舊高達900多萬人,而且,新的經濟危機(1937~1938)迅即爆發。新政促使美國經濟、政治中的各種矛盾變得更為複雜而深刻。羅斯福政府為新政支出了350億美元的巨款,從而引起了聯邦財政赤字和國債的顯著增長。更重要的是,新政進一步加強了美國壟斷組織首先是八大財團(見美國第二次世界大戰前的財團)的統治地位。1935年,以摩根財團為首的八大財團資產高達610億美元,它們在全國最大的250家工礦業、鐵路、商業銀行和公用事業公司資產總額中所占的比重超過了3/5。

比較

羅斯福新政與列寧新經濟政策及中國改革開放

相同點

(1)背景:都是各國在較為困難的情況下實施的。

(2)目的:都是為了促進經濟的恢復和發展。

(3)實質:都是在維護基本制度前提下對生產關係進行的局部調整。

(4)結果: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不同點

(1)背景不同:

(2)性質和前提條件不同

(3)根本目的不同

(4)方式不同

(5)側重點不同

(6)作用不同評

評價

優點

羅斯福新政對美國及當時世界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一)它“不獨基本克服了30年代經濟危機,還曾造成戰後美國經濟長期上升的總趨勢。所以說,它延長了美國壟斷資本主義的生命。這就是‘新政’的根本作用。”(二)如果說“新政”不能永遠克服資本主義的經濟危機,那是對的。但如果說新政對克服大蕭條完全不起作用,那是不符合歷史事實的。最起碼我們可以說新政對擺脫大蕭條危機起了最直接的作用。(三)新政避免了美國走上法西斯主義道路。把希特勒法西斯專政同羅斯福的新政改良等量齊觀,視為一丘之貉,顯然是不符合實際的。(四)由於新政的實施使美國迅速恢復了經濟實力,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發揮了“民主國家兵工廠”的重要作用。為取得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奠定了物質基礎。(五)新政的實施為壟斷資產階級維護資本主義的統治提供了寶貴的經驗。戰後歷屆美國政府,在80年代以前在新的條件下基本上繼承羅斯福的新政措施,採取了不同重點和形式的國家干預經濟、調節生產,緩和矛盾等反危機措施。新政開創的福利國家措施至今不失為鞏固壟斷資本統治的重要手段。

不足

當然新政也存在一些不足之處。新政造成達政府和巨大的赤字開支,大大擴大了聯邦的權力,降低州與地方政府及個人責任感。新作派霍華德·津恩認為,“新政”的缺陷,“是它沒有解決下列根本問題:如何使巨大自然財富和令人吃驚的生產潛能為所有美國人造福。這個問題必然引起的政治也沒有解決,即如何把普通人民組織起來將此危機造成的慘狀更為微妙情況傳遞給國家領導人,如何使非常緊急時期這個世界上最富的國家中千百萬為生存而掙扎的人們的日常痛苦被察覺到。到1939年左右,蕭條結束了,許多資本主義的弊病依然如故。”自由主義者洛克騰堡認為,“新政”的不足在於“它留下了許多沒有解決的問題,甚至引起一些麻煩的新問題。它不曾證實它能在和平時期實現先繁榮。……它(卻)增強了自稱為千百萬人說話、但有時只代表一個很少的利益集團的權力。它沒有找出一條保護沒有這種發言人的人民的道路,也沒有引申出一種令人滿意的懲戒利益集團的方法,仍然是一種半途革命;它擴大了中產階級隊伍,但將許多美國人——分成制店農、貧農窟居民、大多數黑人——留在新形成的平衡之外。”桑托斯(Santos)博士認為,羅斯福新政是失敗的,因為它保護(美國資本主義)信用(制度)勝過保護其人民。還有些人認為新政不夠徹底,主張聯邦政府接受銀行和工業。其實,說到底就是“新政”並沒能從根本上解決資本主義的弊端。

作用

羅斯福新政不僅使美國渡過了經濟危機,維護了資本主義民主制度,也為其他國家實施國家干預經濟,進行體制性自我調整提供了寶貴的經驗。但不能從根本上消除資本主義的經濟危機。

成功原因

羅斯福新政之所以成功,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1.這是資本主義的客觀要求,即解決在生產過程中的無政府(自由資本主義)狀態。

2.雄厚的經濟實力使羅斯福政府有能力干預經濟。

3.美國獨立戰爭以來形成的民主傳統為新政的實施提供了強有力的政治保障(德、日法西斯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即他們是軍國主義國家,有本質的擴張性)。

4.國家干預經濟和運用財政政策調整經濟成為美國經濟學界的強大思潮,為新政的實施提供理論依據。

5.美國借鑑了當時社會主義國家蘇聯的計畫經濟的成功經驗。

6.羅斯福的個人優良素質(德國的希特勒、日本的廣田弘毅妄圖奪取世界霸權奪權,使國家走上法西斯擴張道路;羅斯福則從維護資本主義制度穩定出發,從維護資本主義世界和平出發)。

後期影響

在一定程度上調整了資本主義生產關係,緩和了社會矛盾,使美國走出了經濟危機,並對其他國家也產生了示範效應。此後,國家干預和調控經濟,成為20世紀資本主義國家普遍的政策取向。使美國經濟逐漸走出低谷。

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美國法西斯勢力,避免在危機形勢下走上法西斯道路。

開創了國家干預經濟發展的新模式,使經濟發展進入一種壟斷組織與國家政權相結合的體制。使資本主義告別“自由放任”政策占統治地位的時代,迎來國家壟斷資本主義時期。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