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欺負

網路欺負

網路欺負(Cyberbullying),是指個人或群體使用信息傳播技術如電子郵件、手機、即時簡訊、個人網站和網上個人投票網站等,有意、重複地實施旨在傷害他人的惡意行為。網路欺負是一種“隱形”的欺負行為,但其對青少年身心健康所產生的消極後果卻不容忽視。

簡介

網路欺負是指在網路情境下,個人或團體利用信息和交流技術,如即時信息、手機簡訊電子郵件、個人網站和網上論壇等對他人進行蓄意、反覆、惡意的欺負行為。網路欺負是欺負的一種最新的形式,它是隨著青少年利用計算機和手機進行社會交往並越來越多的情況出現的。儘管發生的空間不同,但欺負內容無論在網路空間還是面對面欺負中都是一樣的。欺負者會以受欺負者的外表、身世、學習成績、生理缺陷或疾病等作為話題,從而給被欺負者帶來困擾。調查顯示,超過1/3的美國青少年在進行實時對話和訪問社交網站時,成為被欺負的對象,而那些電子惡霸(即利用信息電子技術欺負他人的人)往往是他們的同學。有研究發現,20%—40%的初、高中學生都會遭遇至少一例網路欺負。

形式

情緒失控,向網上的群體或個人傳送令人生氣的粗俗信息。

網路騷擾,通過電子郵件或其他簡訊方式持續性地騷擾他人。

網路盯梢,通過網路傳送傷害性的、威脅性的或過分曖昧的言語。

網路詆毀,傳送針對某人的有害、不真實或殘酷的陳述或將這些資料上傳到網上。

網路偽裝身份,假裝他人的身份在網上發布信息,損害該人的形象。

披露隱私,在網上發布有關個人的敏感、私密或令人尷尬的信息。

線上孤立,將某人排除在某一個聊天室或虛擬社區之外,使之孤立。

受害群體

網路欺負可能發生在任何人身上。每個人都有可能成為網路欺負的參與者,包括欺負者和被欺負者。相比而言,青少年利用網路的條件更成熟,因此,他們是經歷網路欺負的最大群體,年紀小一點的孩子參與的幾率相對較小。

特點

與傳統欺負行為相比,“網路欺負”因其媒介特質具有3個特點:

第一個特點就是傳播速度快,影響範圍廣。傳統欺負行為的影響範圍有限,而網路的傳播速度快,不受時間和地域限制,被上傳到網路空間的個人信息、圖像及誹謗中傷的謠言,會很快被全世界網友瀏覽,影響範圍廣,短時間內給受害者形成巨大壓力。

第二個特點是隱蔽性強,傳統恃強凌弱的欺負行為中,施暴者往往需要具備身強體壯等先天生理特徵,才能夠對弱小的人進行欺負,而“網路欺負”行為的隱蔽性強,使得一部分“身不強、體不壯”的並沒有生理優勢的未成年人也可以匿名登錄,以多重身份輕而易舉地對他人實施欺負行為。
另外,與傳統欺負相比,“網路欺負”監控難度大。傳統欺負行為較容易找到欺負者,而“網路欺負”是在一個虛擬環境下匿名進行的,而且大部分被欺負者仍然秉承“受害者沉默文化”,不會主動向父母、教師等成年人訴說受欺負的事實。

干預保護

由於網路欺負發生在比較隱蔽的空間,因此,如何進行干預是一個棘手的問題,但制訂干預網路欺負的措施是家庭、學校和社會義不容辭的責任。

家長干預

首先,父母可以嘗試聯繫網路服務供應商(ISP),匯報這種利用網路的欺侮行為,一旦發現這些行為是惡意的,並侵犯了他人的隱私或網路使用協定,網路服務供應商可以採取措施制止這種不端行為的進行。

其次,父母還可以聯繫移動通訊公司去阻止某些人的侵犯或關掉文字信息服務。高質量的網路論壇通常會有監督人,他們會阻止欺負行為的發生,藉助這個監督系統,可保證用於聯繫的信息的安全性。

第三,家長應該讓孩子了解網路欺負行為,教他們正確認識這些攻擊行為以及如何去應對和阻止這些行為對自己的騷擾,以達到網路欺負不良後果的最小化。家長還可以監督孩子的網上行為,幫助他們建立自己的網上賬戶,多詢問他們的網上朋友,觀察孩子對網路態度變化的情況等。

學校控制

1.巨觀層面,主要是學校層面的巨觀把握和控制

首先,了解情況並實施監控。其次,採取相應干預措施。第三,有針對性地設定課程。

2.中觀層面,主要是班級管理的干預措施

班級可以制訂反欺負的班規並保證其實施;班主任定期召開班會,就欺負問題進行討論,開展能夠使學生形成積極應對策略的活動;建立班級規則並介紹可以在課堂中進行的各種活動,如,關於欺負主題的喜劇和語言作品,鼓勵學生對欺負問題的討論等。

3.微觀層面,主要是對個體行為進行相應的干預

學校對個體行為的干預可通過與被欺負者進行個別交流,了解他們的心理狀況,發現問題及時援助,同時還要與學生家長進行溝通,獲得家長的積極配合。此外,學校還可以通過提供建議和社會技能訓練的方式,教授如何改變攻擊性行為的方法來幫助被欺負者;向教師提供有關欺負現象的背景知識;向家長提供有關欺負的知識;根據學生的年齡和發展階段,酌情提供給學生相關的知識;設計欺負測驗的電腦程式,包括欺負發生的程度、地點、時間以及教師的干預情況等,教師藉此了解欺負在何時何地經常發生,從而採取針對性措施。

大眾傳媒

在應對網路欺負問題上,媒體應積極介入,如,宣傳反欺負主題、播放反欺負節目等;通過法律形式確立反欺負干預工作的地位,目的在於使學校、家長和學生明確他們在反對網路欺負問題上應承擔的責任,通過協同努力共同解決學校中的欺負問題。

網路文化分類

漫說銳詞

>>>> 查看更多銳詞漫畫>>>>

中國移動手機報·互動百科IN詞_2012年06月

銳詞報
手機報IN詞

中國移動手機報·互動百科IN詞

互動百科與卓望信息結成百科知識類內容資源唯一合作夥伴關係,由互動百科向中國移動手機報用戶提供新鮮、趣味的網路銳詞 ,與中移動手機報共同打造新傳媒。

2012年06月IN辭彙總|餐式劇|周末肥胖|職場心累指數|孔雀心態|茫一代|同輩壓力|高壓鍋族|沙發社交|雞蛋型男人|愛情顛倒定律|電子小三|球迷綜合徵|新困境兒童|情緒飢餓|鞋子性格|後兒童|高溫焦慮症|網童|低電生活|機奴|斷交心理學|職場身價|掃樓求職|職場羊文化|150定律||犒勞經濟|網路欺負|心理人脈|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