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狀外交

網狀外交

時值新年伊始,地區和國際媒體開始出現一個新詞“網路外交(network diplomacy)”(或曰“網狀外交”,以區別於“internet diplomacy”)。按照筆者的理解,這是指在新的國際格局下,各大國之間的外交活動不再是過去冷戰時代的非敵即友模式,而是呈現縱橫捭闔、亦敵亦友的新格局。而在近年的中國外交中,這一所謂“網狀外交”模式則顯得尤其明顯。

簡介

網狀外交網狀外交
 各大國之間的外交活動不再是過去冷戰時的非敵即友模式,而是呈現縱橫捭闔、亦敵亦友的新格局
時值新年伊始,地區和國際媒體開始出現一個新詞“網路外交(network diplomacy)”(或曰“網狀外交”,以區別於“internet diplomacy”)。按照筆者的理解,這是指在新的國際格局下,各大國之間的外交活動不再是過去冷戰時代的非敵即友模式,而是呈現縱橫捭闔、亦敵亦友的新格局。而在近年的中國外交中,這一所謂“網狀外交”模式則顯得尤其明顯。

發展

如今,各大國之間的互動基本擺脫了冷戰時代美蘇兩大集團的非敵即友模式;各大國在不同問題上與多國形成不同的合作組織,一方面在經濟上互有往來,另一方面在政治上也是合作和潛在對抗兼而有之;各大國之間互不以對方對自己的政策取向,來決定自己的策略。這一“後冷戰時代”的戰略格局,既增加了各大國戰略互動的錯綜複雜,同時也為各大國消彌潛在戰略衝突和敵意提供了契機和空間。
以中國對外關係為例,從20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中國被美國視為在21世紀的潛在戰略對手,美國的對華政策和全球戰略出現明顯以中國為潛在對手的格局。但在最近10年,從柯林頓時代的中美戰略夥伴關係開始,一直到“9·11”之後中美在全球反恐問題上的合作,中美越來越多地展開地區和全球層面上的合作。譬如在朝核問題上,六方會談使中美合作的需求更為強烈,雙方甚至形成了某種程度的“互動格局”。
在全球層面的多邊關係方面,近年中國在與美國保持良好關係的同時,也拓展了與歐洲和俄羅斯的戰略夥伴關係,並積極發展同拉丁美洲、非洲、東南亞等美歐傳統勢力範圍內的國家的關係。
僅2006年,就有3個國際性的峰會在北京舉行:7月上海合作組織10周年峰會,11月中國和東協峰會,以及隨後舉行的中非合作論壇。3個峰會,總共有60多個國家的元首和政府首腦到訪中國;再加上這一年裡俄羅斯總統普京、德國總理默克爾和法國總統席哈克對中國的訪問,以及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對美國、印度和巴基斯坦的訪問,中國“網狀外交”的模式呈現得尤其明顯。
但在“網狀外交”的實施過程中,有一個值得注意的問題,切忌以冷戰時代的思維方式來看待後冷戰時代的“網狀外交”及其效應。一個明顯的例子就是,當中歐、中俄開始戰略接近時,美國方面顯得頗為緊張;當中國將觸角延伸到美國後院拉美時,美國也表現出極度的關注。
必須承認,在新時代錯綜複雜的戰略格局下,各國為了防止一國獨大和確保自身國家利益的最大化,勢必加強多邊往來,以“勢力平衡”來保持國際格局的穩定。但必須指出的是,所有“網狀外交”的使用,並不是為了聯合他國來反對潛在被針對的國家,而是為了解決共同的問題而努力。原因很簡單:在多邊的縱橫捭闔之外,各國也在同時發展與潛在被針對國家的合作關係。以此為特徵的“網狀外交”,既折射當今國際格局的複雜性,也揭示其間外交作為的無限空間。(邱震海 作者系鳳凰衛視評論員、德國圖賓根大學博士)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