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意志統一

德意志統一

德意志統一發生於1871年1月18日,普魯士首相奧托·馮·俾斯麥成功統一了北德意志邦聯與巴伐利亞,建立了德意志帝國。由這個時間開始,除奧地利帝國以外的所有德意志邦國都被統一為“德意志國”。對於這位“鐵血宰相”是否有統一德意志的宏大計畫,還是只是純粹擴張布蘭登堡-普魯士的領土,長久以來有很多爭論。

基本信息

德意志的統一

德意志的統一德意志的統一

進入19世紀後,德意志各地的資本主義逐步發展。

1815年起,德意志人民要求實現國家統一的鬥爭不斷高漲。

1848年,德意志各地爆發三月革命,但遭到鎮壓。O.von俾斯麥出任普魯士首相後,以統一為名限制自由,調和君權與資產階級間的矛盾,利用普魯士的經濟優勢,於1864年擊敗丹麥

1866年擊敗奧地利(見普奧戰爭),成立北德意志聯邦。

1870~1871年在普法戰爭中擊敗法國,兼併南德諸邦。

1871年1月18日,普魯士國王威廉一世在法國的凡爾賽宮加冕為德意志帝國皇帝,俾斯麥任宰相,普魯士通過王朝戰爭最終實現德意志的統一。

背景

1.統一問題的日益緊迫:
原因:政治上四分五裂的局面阻礙了經濟的發展。
表現:隨著工業革命的展開和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德意志各地之間的聯繫日益密切;但由於缺乏統一的國內市場,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受到很大的阻礙;資產階級越來越感到,要加強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必須有強大的國家做後盾。

奧托·馮·俾斯麥奧托·馮·俾斯麥

2.普魯士的中間作用:普魯士資本主義發展迅速,經濟發達;擁有強大的軍事實力;民族成分單一,統一決心堅定;統治階級野心勃勃,實力雄厚。
3.俾斯麥的重要作用: 一方面加強對國內局勢的嚴格控制,堅持進行軍事改革,推行“鐵血政策”,大力發展經濟、軍事實力;另一方面,展開靈活的外交活動。

經過

1864年,聯合奧地利擊敗丹麥,取得了丹麥控制下的部分的意志地區。
1866年,普奧戰爭爆發,在薩多瓦戰役中,奧軍主力被擊潰,奧地利被排擠出德意志。第二年,成立了北德意志同盟,普魯士統一了德意志北方諸邦。
1870年,普法戰爭爆發。不久,南方諸邦併入北德意志同盟。

結果

1871年初,普魯士國王威廉一世即位德意志帝國皇帝,德國統一完成。

意義

意志的統一道路決定了國家的君主主義、容克主義和軍國主義的特徵。1871年4月16日通過的帝國憲法,宣告德意志帝國是君主立憲制的聯邦國家。帝國元首是皇帝,由普魯士國王擔任,有任命宰相和高級官吏、召集和解散議會宣戰、媾和的權力,同時是軍隊的最高統帥。帝國宰相由普魯士首相擔任,只對皇帝負責。立法權屬帝國國會和聯邦議會,後者由各邦政府任命的58名代表組成,普魯士在議會中占有決定性票數,可以否決帝國國會通過的議案。帝國國會由普選產生,其預算權立法權受聯邦議會制約。帝國中起決定作用的是皇帝和宰相,容克在各級政府和軍隊中享有特權。

影響

1.它結束了德意志長期的分解狀態,為德國資本主義經濟迅速發展鋪平了道路。
2.法國和奧地利受到扼制,德國成為新興的強國,改變了歐洲的國際格局。
3.統一後的德國繼承了普魯士的舊制度,特別是軍國主義傳統,德國成為歐洲最富有侵略性的國家。

歷史條件

必要性:
1.德意志仍處於四分五裂的局面,資本主義經濟發展受到很大阻礙。
2.要加強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必須有強大的國家做後盾。
3.資產階級和人民渴望統一。
可能性:
1.根本動力:資本主義發展。
2.普魯士的優勢和實力。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