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規模

經濟規模

經濟規模,也叫經濟總量.對一個企業來說,一般是用產品產量或產品產值所表示的企業生產能力。對一個國家來說是用國內生產總值(GDP)表示的創造財富的總水平。GDP是用貨幣計算的一定時期國內生產的各種產品和服務的總和。經濟規模,指在一定的經濟制度安排下,一個獨立的經濟體所具有的資金、原材料、勞動力、技術、影響力、競爭力的總體大小。經濟規模,又稱經濟總體規模,是一個反映國家或地區國家經濟總量的指標。又如廣東,2005年全省生產總值率先突破2萬億,居民儲蓄存款餘額超過2萬億,財政總收入達到4431億元,外貿進出口總額達到4283億美元,經濟規模超過亞洲“四小龍”的香港、新加坡。

簡介

經濟規模經濟規模

經濟規模,又稱經濟總體規模,是一個反映國家或地區國家經濟總量的指標。因此,表述時有地域、時空和產品類別之分。如一個國家、一個省、X年、某行業的經濟規模等。

國內生產總值(GGOP)作為一國經濟規模的統計數據,是目前使用最為普遍的評估方法。國內生產總值,是指一定時期內(通常是一年)一國境內所產出的全部最終產品和服務的價值總和。

如:2005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達到182321億元。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22718億元,比上年增長5.2%;第二產業增加值86208億元,增長11.4%;第三產業增加值73395億元,增長9.6%。

又如廣東,2005年全省生產總值率先突破2萬億,居民儲蓄存款餘額超過2萬億,財政總收入達到4431億元,外貿進出口總額達到4283億美元,經濟規模超過亞洲“四小龍”的香港、新加坡。

國民收入是一個國家一年內用於生產的各種生產要素所得到的全部收入,即工資、利潤、利息和地租的總和。同樣也是反映經濟規模的一個重要指標,只不過是成份指標。

詞語解釋

經濟規模經濟規模

經濟規模,指在一定的經濟制度安排下,一個獨立的經濟體所具有的資金、原材料、勞動力、技術、影響力、競爭力的總體大小。

對於“經濟規模”一詞的理解,需要注意以下幾個要點:

第一,經濟規模是一個相對而言的概念,即是說必須有兩個以上的經濟體進行對比,才能夠得出經濟規模的大小。因此在比較的過程中,需要強調對比的科學性,一般來說,是把經濟體當中的資產、影響力、競爭力全部折算成為貨幣單位來進行比較,但同時,也可以就經濟體的某一方面的規模來進行比較,因此,需要在統計時使用同樣的統計方法和同樣的單位。

第二,經濟規模所指的經濟體,可以是不同層面的經濟體。即是說,既可以就企業與企業之間進行對比,又可以就行業和行業之間進行對比,還可以地區和地區之間進行對比,或是在國家和國家之間進行對比。

第三,經濟規模的概念不涉及具體的經濟制度安排。即是說無論是在計畫經濟制度下還是在市場經濟制度下,無論是在私有制下還是公有制下,無論是在自由競爭的經濟體中,還是在政府主導的經濟體中,都可以進行比較。

中國經濟規模的發展

經濟規模經濟規模

高盛公司2001年的報告主要關心的是,像中國一樣的經濟快速發展的國家是否應該成為像八國集團一樣的重要國際組織的成員。然而,高盛公司的關注點是很小的,它可能對國際經濟外交有很大幫助,但是不足以吸引整個世界的目光。但是,高盛公司兩年後發布的另一則報告,則改變了許多人對中國的看法,在一定程度上也改變了世界對印度、巴西和俄羅斯的態度。這則報告名為《與“金磚四國”一起夢想:通往2050之路》,是由奧尼爾指導,多米尼克·威爾遜和露帕·普魯修撒曼撰寫的。正如標題展示的那樣,報告充滿了雄心壯志,它的視野擴展到本世紀中葉而非短短的未來幾年。報告深入分析了新經濟國家的規模和潛力,對中國的評估更是引人注目。即使不採用購買力評價的方式,也可清晰地預見中國將很快成為一個強大的經濟體。如果通過GDP方式進行預測,中國將很快超過法國和英國,並在2010年超過德國,2016年超過日本,最後在2041年超過美國。換句話說,中國在本世紀中葉,將自豪地成為全世界最大的經濟強國。對於那些習慣從歐美和日本角度看世界的人而言,這將意味著一大巨變,特別是高盛公司認為印度也會迅速成長起來時,這種變化將更加驚心動魄。

這則報告的作者意識到他們的構想可能會被指責為幼稚的推斷,所以他們小心地做出假設。他們估計中國不會一直保持9.5%的增長速度,甚至也不會達到他們撰寫報告時的8%,他們寫道:

隨著國家的發展……增長速度會逐漸減緩直至已開發國家的水平。日本和德國的經濟在上個世紀60年代和70年代增長迅速,但到了80年代和90年代就逐漸放緩了。這就是為什麼跨時間的簡單推論會導致錯誤的答案。一個簡單的例子是,如果中國的GDP在接下去的30年裡仍保持現在的8%的增長速度,那么到2030年時如果以美元衡量,中國的經濟總量將是美國的四倍,到2050年時將是美國的26倍。

相反,中國經濟的增長速度會逐漸與目前已開發國家的速率接近,中國的經濟發展也會逐漸趨於正常水平。因而,到2020年,中國經濟年均增長速度將下降到5%;到2040年,這一速度將進一步下降到35%。近年來推動中國經濟發展的外國投資也會有所下降,估計到2015年外國投資率將下降到亞洲國家平均水平的30%。報告還認為伴隨著中國等“金磚四國”的經濟的迅速發展,它們的現金也會升值。大體而言,與如今的已開發國家相比,中國現金升值額的三分之一來自於人民幣升值,因為人民幣有望在本世紀中期升值四倍;三分之二來自於經濟成長。不過這些大膽的估計忽略了一些事實,比如中美之間關於人民幣是否應該升值以及升值到什麼水平存在激烈的爭議。然而,如果從日本、韓國甚至美國的崛起過程來看,這種估計還是有些道理的。

經濟規模經濟規模

高盛公司的預測引起了眾人的思考,中國將從一個落後國家成長為世界上最大的經濟國,這一過程來得太快、太猛了。同時,這一預測也激發了中國人的熱情。其他國家對此則反應不一,有猜疑、有警惕,也有對可能引發的環境災難感到的恐懼。報告的作者們也提出了警告,“金磚四國”需要沿著它們既定的軌道發展,否則,不恰當的政策和不利的運氣都有可能讓它們偏離發展軌道。為了實現他們對這幾個國家長期發展的預測,這一善意的警告是非常必要的。甚至連高盛公司自己對這一預測的“壓力測試”(分析這一模式過去的運行狀況)也沒有完全消除這些疑慮。然而,掩藏在這些細枝末節背後的是一個饒有趣味的事實。如果高盛公司的數據是正確的話,用2003年的美元價格來衡量,2050年中國的人均GDP將超過31萬美元,這將是2000年的37倍。中國人將很快地富起來,這對於公司而言將是一個令人垂涎的大市場。但即使到那時,中國的人均GDP也只是美國的40%,比起英國、日本、德國、法國和義大利也少很多。比起西方國家較高的人均收入,這樣一個經濟大國相對而言也只能算是一個中等收入的國家。這樣看來,中國在近期內將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如果做到了,就將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中國模式

中國經濟模式可概括為由四大支柱組成:

一是 國家對土地的控制權就是土地公有,民間主體擁有有限的土地使用權。實際情況要複雜一些,農村耕地集體所有,但集體所有的耕地受 國家控制,不能隨意轉換為非農用地。中國土地公有私用,私人和企業可以購買一定年限的土地使用權。

二是國有( 控股) 金融企業和大型非金融類企業及事業機構。中國的金融業主要是國有(或 國家控股)的。 國家通過各種大型金融機構調控金融市場,防範內外金融風險。 國家還擁有一批從事經濟 基礎設施建設和生產資料開發的大型企業,如石油、鐵路、電力、通訊、道路、航空、自來水等等。此外,還有國有的“事業單位”,主要指教育、科研、醫療、體育、文化等機構。這些機構基本不盈利,但有的也能 自負盈虧。

三是自由的勞動力市場。中國擁有高度競爭的勞動力市場,大量吸收勞動力的是家庭企業和社區集體企業。這類中小工商企業占中國工商局註冊企業的99%以上,它們的用工屬於世界上最自由的一類。不僅如此,自由的勞動用工市場迫使國有企業也實行競爭型的勞動用工制度。

四是自由的商品 資本市場。中國擁有高度競爭的商品市場,自由的資本市場也在迅速形成之中。中國的中小企業是商品市場的主要供應者,所以 商品生產的競爭激烈程度非常高。同時,高度競爭的商品市場也在刺激中國資本市場快速發育。中國資本市場對外國的開放沒有意識形態問題,主要是技術問題。我國業界原以為西方資本市場非常開放,但近兩年才發現其開放具有很多技術和政治限制。在不久的將來,中國很可能會成為世界自由資本市場發展的重要推動者,正如中國今日已取代美國,成為 自由貿易的重要推動者。道理很簡單,自由的商品市場必然催生自由的資本市場。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