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人

經濟人

經濟人(希臘語:homooeconomicus),即假定人思考和行為都是目標理性的,唯一地試圖獲得的經濟好處就是物質性補償的最大化。常用作經濟學和某些心理學分析的基本假設。西方古典經濟學中的“經濟人”假設,認為人具有完全的理性,可以做出讓自己利益最大化的選擇。1978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西蒙修正了這一假設,提出了“有限理性”概念,認為人是介於完全理性與非理性之間的“有限理性”狀態。

來源

經濟人的概念來自亞當·斯密《國富論》中的一段話:

經濟人經濟人的概念來自亞當·斯密《國富論》
每天所需要的食物和飲料,不是出自屠戶、釀酒家和麵包師的恩惠,而是出於他們自利的打算。不說喚起他們利他心的話,而說喚起他們利己心的話,不說自己需要,而說對他們有好處。

之後,西尼爾定量地確立了個人經濟利益最大化公理,約翰·穆勒在此基礎上總結出“經濟人假設”,最後帕累托將“經濟人”(HomoOeconomicus)這個專有名詞引入經濟學。

與“經濟人”相對的概念是“道德人”或“社會人”。

(1)“經濟人”的概念

“經濟人”,它假設人的行為動機就是為了滿足自己的私利,工作是為了得到經濟報酬。

(2)相應的管理方式,採取“任務管理”措施。泰勒制就是經濟人觀點的典型代表,“任務管理管理”的主張就是在人的“科學管理“的理論指導下提出來的。“經濟人”理論代表代表早期資本主義企業管理的方式。

定義

以完全追求物質利益為目的而進行經濟活動的主體。人都希望以儘可能少的付出,獲得最大限度的收穫,並為此可不擇手段。“經濟人”意思為理性經濟人,也可稱“實利人”。這是古典管理理論對人的看法,即把人當作“經濟動物”來看待,認為人的一切行為都是為了最大限度滿足自己的私利,工作目的只是為了獲得經濟報酬。

經濟人經濟人

“經濟人”在學術文獻中的解釋

1、經濟人假設是指每個人都以自身利益最大化為目標.隨著經濟發展,農村能源需求量不斷增加,森林資源的保護直接受到威脅

2、經濟人假設是指追求自身利益或效用的最大化,它是個體行為的基本動機.理性選擇假設是指個人在選定目標後對達成目標的各種行動方案根據成本和收益作出選擇

3、所謂經濟人假設是指作為個體,無論處於什麼地位,其人的本質是一致的,即以追求個人利益,滿足個人利益最大化為基本動機

4、經濟人假設是指:當一個人在經濟活動中面臨若干不同的選擇機會時,他總是傾向於選擇能給自己帶來更大經濟利益的那種機會,即總是追求最大的利益

美國工業心理學家麥格雷戈在他的《企業中的人性方面》(1960年)中,提出了兩種對立的管理理論:X理論和Y理論。麥氏主張Y理論,反對X理論。而X理論就是對“經濟人”假設的概括。X理論的基本觀點如下:①多數人天生是懶惰的,他們都儘可能逃避工作。②多數人都沒有雄心大志,不願負任何責任,而心甘情願受別人的指導。③多數人的個人目標都是與組織目標相矛盾的,必須用強制、懲罰的辦法,才能近使他們為達到組織的目標而工作。④多數人乾工作都是為滿足基本的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因此,只有金錢和地位才能鼓勵他們努力工作。⑤人大致可分為兩類,多數人都是符合於上述構想的人,另一類是能夠自己鼓勵自己,能夠克制感情衝動的人,這些人應負起管理的責任。

評價

“經濟人”假設及其相應的X理論曾風行於20世紀初到30年代的歐美企業管理界。這種理論改變了當時放任自流的管理狀態;加強了社會上對消除浪費和提高效率的關心,促進了科學管理體制的建立。這對中國管理實踐,有一定借鑑作用。但“經濟人”假設及X理論,也有很大局限性。

1、“經濟人”假設是以享樂主義哲學為基礎的,它把人看成是非理性的,天生懶惰而不喜歡工作的“自然人”。這是20世紀初個人主義價值觀點統治思想的反映,泰勒從企業家與工人都有的營利心來錄求提高效率的根源,把人看成機器。這是與馬克思主義的人是社會的人,人的本質就是社會關係總和的觀點相對立的。

2、“經濟人”假設的管理是以金錢為主的機械的管理模式,否認了人的主人翁精神,否認了人的自覺性、主動性、創造性與責任心。他們認為由於人是天性懶惰的,因此必須用強迫、控制、獎勵與懲罰等措施,以便促使他們達到組織目標。

3、“經濟”假設認為大多數人缺少雄心壯志,只有少數人起統治作用,因而把管理者與被管理者絕對對立起來,反對工人參與管理,否認工人在生產中的地位與作用,其人性觀是完全錯誤的。

局限性

有效的假設,是科學研究的前提。西方經濟學中有一個“經濟人假設”,其核心內容是,經濟學所研究的人都是“自利的理性人”。科學認識論表明,關於人的任何假設都是有局限的,除非你不做假設,因為人是最複雜的。正因為如此,“經濟人假設”是否合理有效的討論,一直存在。問題的焦點在於,對於經濟學而言,是否需要一個完整的對人的假設,如果需要,到底哪一種假設是最合理的?

經濟人經濟人

任何關於人的假設都有局限

“經濟人假設”的實質就是對“人”進行抽象,是指為了經濟學分析、解釋、推導的需要,對微觀的人的特點進行抽象,並根據這種抽象分析其決策和行為。通過抽象可以避免陷入對“人性”本身無邊無際的爭論,以更有效地討論相關的經濟學主題。這種抽象實際上就是將人不當成“人”,而是當成一個純粹的“經濟動物”,這種“動物”本身並不存在。所以局限難以避免。

首先,由於經濟學研究角度、研究需要的不同,對於人的抽象也各不相同,經濟學家對人性不同的看法也影響了其對人的假設。例如,“社會人”模式就是另一種套用於經濟學中的假設。它由舊制度主義經濟學家提出,想以之來取代“經濟人”模式。它的基本內容是:作為一種社會存在,除了物質經濟利益之外,人還追求安全、自尊、情感、社會地位等等的需要;人所做出的選擇,必須建立在他個人的社會經驗、不斷的學習過程以及構成其日常生活組成部分的個人之間相互作用的基礎之上,因此,人的行為是直接依賴於他生活在其中的社會文化環境的,所以要從每個人的現實存在和他與環境的關係上去理解人,去解釋人的經濟行為。

同理,作為經濟管理學基礎理論的“管理人”模式在人的“有限理性”假說的基礎上提出。這種理論認為,在現實世界中,人受到自身在認識和計算能力方面固有的限制,以及信息不完全、時間有限的制約,只能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進行選擇。因此,不論主觀願望怎樣,人們都只是追求可以實現的“滿意的狀態”而不是“最大化”。

其次,“經濟人假設”在假定人是“自利的理性人”的同時,還存在一系列相關假設,包括資源供給不受限制、市場信息對稱、人的知識水平足夠、市場機制充分有效等,但實際上這樣的條件本身在現實中不存在。即使是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經濟人”,他們一旦遇到物質利益與精神利益的雙重選擇時,其利益判斷也會出現巨大的差異,其權衡標準也會背離這種“假設”。最後,即使人是“自利的理性人”,但由於每個人的“自利”程度和“理性”程度的差異,也可能出現不同等級和程度的“經濟人”,從而使這種假設變得多樣化和複雜化起來。尤其是“自利”的標準差異會使人的選擇出現巨大不同,如對吸毒、賭博等的消費行為的選擇。

“經濟人”適用的研究領域有限

任何一種假設都與各自的研究目的有關,它必然會為了分析和解決某一種問題、現象或過程而忽略掉一些因素。對於同一個研究者,討論的重點的差異,也可以使假設條件出現差異。實際上,研究者的研究水平、研究能力和時間期限,也決定著其假設條件的選擇。而且,隨著研究目的和領域的變動,其假設條件也隨之變動。有相當多的研究領域,如經濟體制、經濟分配、福利有效性、就業、貨幣、資本流動、區域合作等就不適合運用“經濟人假設”。這就是說,這樣的假設只是適合於提出該思想的經濟學領域,主要是古典經濟學和新古典經濟學,適應於探索價格機制、資源配置與最佳化、經濟成長等問題。

由於人在不同的經濟研究領域中的地位不同,有些是基礎性的,有些是附帶討論的,從而進行抽象的必要性就不同。如果說人的行為目的和方式可以完全由外界條件———比如社會習慣、制度等來決定,那么對人的抽象也就不那么重要。如果經濟研究可以從其他方面而非個人(或者微觀經濟主體)的行為開始的話,那么“人”的問題就可以忽略。總之,並不是所有的經濟問題都可以適用“經濟人假設”。“經濟人假設”適用的對象有限

在“經濟人假設”提出時,很少有人考慮經濟產品的公益性與私利性問題,但隨著人們認識的進步,幾乎大多數經濟產品都存在公益性與私利性問題,

只是程度不同而已,這樣,“經濟人假設”的運用就更受局限了。

現代經濟學研究發現,無論是有形產品,還是服務產品,隨著它們本身的公益性和私利性的差異,“經濟人假設”適用的程度也有很大的不同。可以說,“公益性”程度越高的產品,如教育、橋樑、國防等,其“經濟人假設”適用的程度就越低,因為人們在消費和購買這些產品時,常常無法根據“利益最大化原則”做出選擇。

於是,在經濟學中對不同產品的消費者選擇進行研究時,原來的“經濟人假設”就要部分或全部放棄,因為,這時就不能為了“簡單”而對人進行過多的抽象和假設,而必須還原成具體的人。

“經濟人”適用的時限有限

在經濟發展初期,尤其是市場化和工業化水平較低的情況下,在市場嚴重供不應求和收入水平較低的情況下,市場主體受價格約束較大,生產者和消費者的選擇有限,這種條件下,“經濟人假設”是有較為廣泛的適用性的。但是,隨著經濟發展階段的變化,人們的知識水平的提高、個性化需求和情感需求的擴大,人們的經濟行為越來越脫離“經濟人假設”的條件。尤其是“綠色經濟”等運動的興起,更使人們關注個人、社會、經濟與環境的協調,從而使“經濟人假設”適用的範圍更趨狹窄。

“經濟人”適用的人群有限

在現代經濟社會,生產者和消費者市場的細分越來越重要,從而對不同人群進行經濟研究也越來越重要。在市場上,生產者和消費者分為不同的類別和群體,其知識結構、社會地位、傳統文化等的差異,導致經濟生活中人的“理性”水平出現差異。

相關詞條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