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葳莖葉

紫葳莖葉

紫葳莖葉,中藥名。為紫葳科植物凌霄Campsis grandiflora (Thunb.)Loisel ex K.Schum.或美洲凌霄Campsis radicans (L.)Seem.的莖葉。凌霄分布於華東、中南及河北、陝西、四川、貴州等地。美洲凌霄江蘇、上海、湖南等地有栽培。具有清熱,涼血,散瘀之功效。常用於血熱生風,身癢,風疹,手腳酸軟麻木,咽喉腫痛。

基本信息

別名

凌霄藤、爭牆風、飛天蜈蚣、九重藤、大木通、木楓藤、九龍過海、追風藤、上樹蜈蚣、飛天雷公、狗腸子、碎骨風、搜骨風。

入藥部位

莖葉。

性味

味苦,性平。

歸經

歸肝、腎經。

功效

清熱,涼血,散瘀。

主治

血熱生風,身癢,風疹,手腳酸軟麻木,咽喉腫痛。

相關配伍

1、治暴耳聾:凌霄葉杵爛,取自然汁灌耳內。(《斗門方》)

2、治風濕骨痛:爭牆風15g,石楠藤15g,豨薟草15g,威靈仙9g,獨活9g。水煎,每日2次分服。(《常用中草藥配方》)

3、治手腳酸軟發麻:爭牆風90g,大血藤60g,徐長卿45g,石楠藤30g,千年健12g。好米燒酒1500g,浸10d去渣過濾,每日服3次,每次服15-30g。(《常用中草藥配方》)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9-15g。

使用注意

孕婦禁服;體弱者慎服。

1、《品匯精要》:“妊娠不可服。”

2、《本草匯》:“走而不守,不能益人,虛者避之。”

採集加工

夏、秋季採收,曬乾。

形態特徵

1、凌霄:又名紫葳、武威、翟陵、陵居腹、鬼目、陵苕、藤蘿草、倒掛金鐘、白狗腸、上樹蜈蚣、碎骨風、五爪龍、上樹龍。落葉木質藤本,借氣根攀附於其他物上。莖黃褐色具棱狀網裂。葉對生,奇數羽狀複葉;葉軸長4-3cm;小葉柄長5-10mm,小葉7-9格,卵形至卵狀披針形,長4-6cm,寬1.5-3cm,先端尾狀漸尖,基部闊楔形,兩側不等大,邊緣有粗鋸齒,兩面無毛,小葉柄著生處有淡黃褐色束毛。花序頂生,圓錐狀,花大,直徑4-5cm;花萼鍾狀,不等5裂,裂至筒之中部,裂片披針形;花冠漏斗狀鐘形,裂片5,圓形,橘紅色,開展;雄蕊4,2長2短;子房上位,2室,基部有花盤。蒴果長如豆莢,具子房柄;2瓣裂。種子多數,扁平,有透明的翅。花期7-9月,果期8-10月。

2、美洲凌霄:本種形態上與凌霄相似,唯小葉9-11枚,橢圓形至卵狀長圓形,先端尾尖。花萼5等裂,分裂較淺,約裂至三分之一,裂片三角形,向外微卷,無凸起的縱棱;花冠為細長的漏斗形,直徑較凌霄小,橙紅色至深紅色,內有明顯的棕紅色縱紋,筒部為花萼的3倍。花期7-10月,果期11月。

生長環境

1、凌霄:生長於山谷、小河邊、疏林下,攀援於樹上、石壁上,亦有庭院栽培。分布於華東、中南及河北、陝西、四川、貴州等地。

2、美洲凌霄:江蘇、上海、湖南等地有栽培。

藥理作用

抗菌作用。

相關論述

1、《日華子》:“葉:治熱風身癢,游風,風疹。”

2、《綱目》:“治喉痹熱痛,涼血生肌。”

3、《分類草藥性》:“治跌打損傷,風濕麻木,消腫,散瘀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