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花地丁

紫花地丁

紫花地丁,又名地丁草,紫地丁,英文名是HERBA VIOLAE,多年生草本,高7~14厘米,無地上莖,地下莖很短,主根較粗。葉基生,狹披針形或卵狀披針形,邊緣具圓齒,葉柄具狹翅,托葉鑽狀三角形,有睫毛。花有卡柄,萼片卵狀披針形,花瓣紫堇色,距細管狀,直或稍上彎;花期4~5月,紫色小花,秋後莖葉仍青綠如初,花旁伴有針狀小果,直至冬初,地上部分才枯萎,因此是極好的地被植物,也可栽於庭園,裝飾花境或鑲嵌草坪。紫花地丁,味苦、辛、寒。歸心、肺經。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消腫,清熱利濕的作用,主治疔瘡,癰腫,瘰癧,黃疸,痢疾,腹瀉,目赤,喉痹,毒蛇咬傷。

基本信息

概述

紫花地丁出自《本經逢原》、《綱目》:“紫花地丁,處處有之。其葉似柳而微細,夏開紫花,結角。平地生者起莖,溝壑邊生者起蔓。《普濟方》雲,鄉村籬落生者,夏秋開小白花,如鈴兒倒垂,葉微似木香花之葉。此與紫花者相戾,恐別一種也。” 紫花地丁多年生草本,高4-14cm;果期高可達20餘cm。根莖短,垂直,淡褐色,長4-13mm,粗2-7mm;節密生,有數條細根。葉多數,基生,蓮座狀;葉柄於花期長於葉片1-2倍,具狹翅,於果期長可達10餘cm,上部者較長,呈長圓形、狹卵狀披針形或長圓狀卵形,長1.5-4cm,寬0.5-1cm,先端圓鈍,基部截形或楔形,稀微心形,邊緣較平的圓齒,兩面無毛或被細短毛,果期葉片增大;托葉膜質,蒼白色或淡綠色,2/3-4/5與葉柄合生,離生部分線狀披針形。花梗通常多數,細弱,與葉片等長或高出葉片;花紫堇色或淡紫色,稀呈白色,喉部色較淡並帶有紫色條紋;萼片5,卵狀披針形或披針形,基部附屬物短,末端圓或截形;花瓣5,倒卵形或長圓狀倒卵形;距細管狀,長4-8mm,末端圓;雄蕊5,花葯長約2mm,藥隔先端的附屬物長約1.5mm;子房卵形,花柱棍棒狀,柱頭三角形。蒴果長圓形,長5-12mm,無毛。種子卵球形,長1.8mm,淡黃色。花、果期4月中旬至9月。紫花地丁性強健,喜半陰的環境和濕潤的土壤,但在陽光下和較乾燥 的地方也能生長,耐寒、耐旱,對土壤要求不嚴,在華北地區能自播繁衍,忌澇,宜選擇排水良好的砂質壤土、粘壤土栽培,不宜在低洼地或者易積水的地區栽培。在半陰條件下表現出較強的競爭性,除羊鬍子草外,其他草本植物很難侵入。在陽光下可與許多低矮的草本植物共生。

套用價值

紫花地丁紫花地丁
經過對紫花地丁的觀察、培育發現紫花地丁的返青期,在華北地區一般在3月上旬,地上部枯死期在10月下旬左右,全綠期200多天,紫花地丁具有葉形美觀、地面覆蓋效果好、花期長、觀賞價值高、抗逆境能力強、耐寒性強等特點。具有很高的開發利用和推廣價值。
1、地被植物
長期以來,城市園林綠地中的地面覆蓋植物多是單一的草坪,景觀單調,養護費用高,草坪被人們看作為綠化中的奢侈品。宿根花卉管理粗放又極具觀賞價值,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如紫花地丁、萱草石竹景天等,紫花地丁作為其中之一,各項測試表明,紫花地丁符合作地被植物的標準,多年生,植株低矮,對地面覆蓋效果好,抗逆能力強,養護管理簡單,不需經常刈剪,具有草坪所不具備的特殊價值,且具有美觀的花色花形,是河北省北方難得的早春花卉,是優良的園林地被植物。 紫花地丁
2、園林用途
單一種植草坪,景觀單調,可將紫花地丁種植在草坪中,作為綴花草坪,增加草坪的觀賞效果,供遊人欣賞休息,種植在園林建築或古蹟等附近的斜坡上既可護坡又可襯托景點;由於花期長、花色艷麗可以在廣場、平檯布置花壇、花境;在園路兩旁、假山石作點綴給人以親切的自然之美。另外,把不同色系的紫花地丁栽在幽靜的山澗、路旁,點綴於山坡草坪,給森林景觀增添無限魅力,漫山遍野的野花野草,除了給人以美的享受外,還能散發出陣陣清香,讓人陶醉於大自然。紫花地丁栽培管理簡單,成活率高,早春淡紫色小花競相開放,夏秋季一片翠綠,是很好的園林綠化植物,種源、苗源可近地取材,投資少,效益高。
3、染料用途:葉可制青綠色染料。

藥品簡述

紫花地丁紫花地丁

藥名:紫花地丁
漢語拼音:zi hua di ding
學名:Viola philippica Car.
英文名:Purpleflower Violet

拉丁名:藥材紫花地丁HerbaViolae原植物①紫花地丁ViolaycdoensisMak.,②犁頭草ViolajaponicaLangsd.,③米口袋GueldenstaedtiamultifloraBge.,④小米口袋Gueldenstaedtiapauciflora(PaII.)Fisch.⑤華南龍膽Gentianalourciri(D.Don)Griseb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Viola philipica Cav.[V.confusa Champ.; V.yedoensis Makiho.
別名:鏵頭草、光瓣堇菜、箭頭草、獨行虎、羊角子、米布袋、地丁草,寶劍草,犁頭草,紫地丁、免耳草,金前刀,小角子花、米口袋、多花米口袋、毛紫雲英、疔毒草。

處方名:地丁、地丁草、紫地丁

商品名:紫花地丁、地丁,以色綠、葉整、莖葉及蒴果皆生茸毛、乾燥者為佳
科屬:堇菜科、堇菜屬
性味:苦、辛、寒,無毒 ;①《滇南本草》:“性寒,味苦。”②《綱目》:“苦辛,寒,無毒。”
歸經:入心經肝經。 ①《玉楸藥解》:“入手少陰心、足少陽膽經。”②《要藥分劑》:“入肝、脾二經。”
功能:清熱解毒,涼血消腫,清熱利濕。
主治:黃疸、痢疾、乳腺炎、目赤腫痛、咽炎;外敷治跌打損傷、癰腫毒蛇咬傷等。
用法與用量:內服:煎湯,0.5~1兩(鮮者2~3兩);搗汁或研末。外用:搗敷或熬膏攤貼。
藥材來源: 為雙子葉植物藥堇菜科植物紫花地丁、犁頭草;雙子葉植物藥豆科植物米口袋、小米口袋或龍膽科植物華南龍膽的帶根全草。
生態環境:生於田間、荒地、山坡草叢、林緣或灌叢中。

資源分布:紫花地丁主產江蘇、浙江、安徽等地。甜地丁主產東北、江蘇、江西、湖南、湖北等地。龍膽地丁主產廣西、廣東等地。紫花地丁分布遼寧、河北、河南、山東、安徽、江蘇、浙江、福建、江西、湖南、湖北等地。米口袋分布東北南部、河北、山東、江蘇、山西、陝西等地。小米口袋分布東北及河南。華南龍膽分布廣東、廣西、浙江、江西。
採收和儲藏:①紫花地丁、犁頭草:5~8月間,果實成熟時採取帶根全草,去淨泥土,曬乾。②米口袋及小米口袋:春、秋季採挖帶根全草,曬乾或鮮用。③華南龍膽:春、夏季,花初開時採取全草,曬乾。
炮製:揀淨雜質,用水洗去泥土,切段,曬乾。

備註:1)紫花地丁多用於熱毒壅盛之時,內服多配合銀花、連翹、野菊花等同用;外用可取新鮮地丁草搗爛外敷瘡癰局部。

考證:出自《本經逢原》。《綱目》:“紫花地丁,處處有之。其葉似柳而微細,夏開紫花,結角。平地生者起莖,溝壑邊生者起蔓。《普濟方》雲,鄉村籬落生者,夏秋開小白花,如鈴兒倒垂,葉微似木香花之葉。此與紫花者相戾,恐別一種也。”

禁忌

體質虛寒者忌服。

化學成分

紫花地丁紫花地丁
全草含甙類黃酮類、蠟酸(Cerotic acid)及不飽和酸等的酯類。花中亦含蠟,蠟中含飽和酸(主要為蠟酸)34.9,不飽和酸5.8%,醇類10.3%,烴約 47%。根含澱粉約37%,並有生物鹼、黃酮反應。全草含甙類、黃酮類、蠟(為蟲蠟酸及不飽和酸等的酯類)。預試全草含大量粘液質,並含有弱的溶血作用的物質。尚從全草中分得軟脂酸、對羥基苯甲酸、反式對羥基桂皮酸、丁二酸、二十醯對羥基苯乙胺和阿福豆甙(afzelin)和山柰酚-3-O-鼠李糖甙。

藥理作用

紫花地丁在試管內有抑制結核桿菌生長的作用。直接鏡檢法和試管培養法表明: 紫花地丁(醇提物31mg/ml, 水煎劑62mg/ml)對鉤端螺鏇體有抑制作用。紫花地丁水浸劑(1:4)在試管內對堇色毛癬菌有抑制作用。此外, 認為紫花地丁尚有清熱、消腫、消炎等作用。

臨床運用

紫花地丁紫花地丁

1、治療呼吸道感染:地丁草、大青葉魚腥草鴨跖草、貫眾各100g。共製成沖劑20袋,每袋18g。
紫花地丁每次1袋,每日2次,連服7天,停用其他清熱藥物與抗生素。治療60例,顯效39例,有效18例,無效3例。[中藥材1992;15(9):45]
2、治療化膿性感染:鮮紫花地丁,洗淨,搗爛,將患處用溫水洗淨後外敷之。治療外傷引起的皮膚化膿性感染19例, 一般在2~3天痊癒。[江西醫藥1996;(7):372]
3、治療扁平疣:地丁草、半枝蓮、板藍根、生苡仁各15g,常山6g。每日1劑,上午服頭煎,下午服2煎。藥渣加適量水略煎後趁熱洗滌患處,洗後抹乾,不用水清洗。7天為1療程。治療26例,痊癒14例,好轉4例,無效8例。[浙江中醫雜誌1991;26(5):214]
4、治療褥瘡:地丁、銀花蒲公英各50g,罌粟殼20g,赤石脂40g,共研極細面備用。取藥粉適量,用50度的白酒調成糊狀,平敷患處,外用紗布覆蓋固定。24小時換藥1次。若同時配合理療或按摩效果更佳。治療32例(Ⅰ期者22例,Ⅱ期者10例),痊癒28例,好轉4例。[吉林中醫藥1992;(2):30]

5.五味消毒飲(《醫宗金鑒-外科心法要訣》)治各種疔毒,癰瘡疔腫,局部紅腫熱痛,或發熱,舌紅脈數者:金銀花9g,野菊花、蒲公英、紫花地丁、紫背天葵子各3.6g。先水煎,後加五灰酒半盞;藥渣再加如法煎服,蓋被取汗。方中紫花地丁清熱解毒,為臣藥。
6.(《普濟方》)治喉痹:箭頭草葉,研,入醬少許,筆蘸入喉中,吐。方中紫花地丁清熱解毒,為君藥。
7.地丁膏(《惠直堂經驗方》)治如炊餅一切毒:黃花地丁(即蒲公英)、紫花地丁各240g。以長流水洗淨,用水煎汁去渣,又成膏攤貼。方中紫花地丁清熱解毒,為君藥。

紫花地丁散

【別名】消毒湯(《袖珍方》卷六引《德生堂方》)。
【處方】紫花地丁、當歸、赤芍藥、大黃、黃耆、金銀花各15克,甘草節6克。
【製法】上藥哎咀。
【功能主治】清熱解毒,消腫止痛。治諸毒惡瘡腫痛。
【用法用量】每次30克,用水150毫升,酒75毫升,煎至200毫升,去滓,隨上下服之。
【摘錄】《普濟方》卷二七五引《德生堂方》

文獻論述

紫花地丁紫花地丁
1、“主治一切癰疽發背,疔腫瘰癧,無名腫毒,惡瘡。”(《本草綱目》)
2、“地丁,專為癰腫疔毒通用之藥,瀕湖《綱目》稱其苦辛寒,治一切癰疽發背,疔腫瘰癧,無名腫毒,惡瘡。然辛涼散腫, 長於退熱,惟血熱壅滯,紅腫焮發之外瘍宜之;若謂通治陰疽發背寒凝之證,殊是不妥。”( 《本草正義》 )
3、“紫花地丁,《綱目》止療外科症,但古人每用治黃疸、喉痹,取其瀉熱除濕之功也;大方家亦不可輕棄。”( 《要藥分劑》 )
4、“地丁,有紫花白花兩種。治疔腫惡瘡,兼療癰疽發背,無名腫毒。其花紫者莖白,白者莖紫,故可通治疔腫,或雲隨疔腫之色而用之。但漫腫無頭,不赤不腫者禁用,以其性寒,不利陰疽也。”( 《本經逢原》 )

藥物配伍

紫花地丁紫花地丁
1、紫花地丁配伍蒲公英: 二者均可清熱解毒消腫。紫花地丁解毒力強, 尤除疔毒;蒲公英兼可疏肝散滯, 善治乳癰。二藥合用, 有清熱解毒、消腫行滯之功效, 用於治療乳癰、及其他外科陽證瘡瘍。
2、紫花地丁配伍野菊花: 二者均有清熱解毒消腫之功效,配伍套用、 效用更強, 用於治療熱毒熾盛之蛇頭疔、紅絲疔及多種外科陽證疾病。
3、配銀花,解毒涼血,消腫散熱之功增強。
4、紫花地丁多用於熱毒壅盛之時,不但可以配合連翹、野菊花等藥材同用,更可與敗醬草和黃芪同用,不但加強紫花地丁的消腫、治癰等效力時還起到一個托毒的功效。
5、治腸癰:常與大黃、紅藤、白花蛇舌草等同用。

選方

紫花地丁紫花地丁
1、黃疸內熱:用紫花地丁研末,每服三錢,酒送下。
2、癰疽惡瘡:用紫花地丁(連根)、蒼耳葉等分,搗爛,加酒一杯,攪汁服下。
3、癰疽發背:用三伏天收取的紫花地丁草,搗碎,和白面,放醋中泡一夜,貼瘡上,極有效。
4、疔瘡腫毒:用紫花地丁草搗汁服。
5、疔瘡腫毒:用紫花地丁草、蔥頭、生蜜一起搗爛貼患處。
6、疔瘡腫毒:用紫花地丁根、去粗皮,同白蒺藜共研為末。加油調勻塗患處。
7、喉痹腫痛:用紫花地丁葉,加醬少許,研成膏,點入喉部。取吐為效。
8、治療外感熱病:以紫花地丁、蒲公英、野菊花、雙花各15g,天葵子6g,隨證加味,水煎服,每日1劑。
9、用於蛇毒咬傷:本品兼可解蛇毒,用治毒蛇咬傷,可用鮮品搗汁內服,亦可配雄黃少許,搗爛外敷。此外,還可用於肝熱目赤腫瘤,常與菊花、蟬蛻等藥用。
10、治療疔瘡腫毒: 紫花地丁草, 搗汁服。( 《備急千金要方》 )
11、治療一切惡瘡: 紫花地丁根,日乾, 以罐盛, 燒煙,對瘡熏之, 出黃水, 取盡愈。( 《衛生易簡方》 )

繁殖栽培

紫花地丁紫花地丁
紫花地丁極易繁殖。分株栽植、播種、自然繁殖均可。
1、播種
1)穴盤育苗 : 紫花地丁種子細小,一般採用穴盤播種育苗方式。床土一般用2份園土,2份腐葉土,1份細沙。播種前要進行土壤消毒,一般可用0.3%~0.5%的高錳酸鉀溶液噴灑床土,以達到培育壯苗、防治苗期病蟲害的目的。播種時可採用撒播法,用小粒種子播種器或用手將種子均勻地撒在浸潤透的床土上,撒種後用細篩篩過的細土覆蓋,覆蓋厚度以不見種子為宜。播種時間:春播3月上、中旬。秋播8月上旬。播種後控制溫度15℃~25℃之間,一周左右出苗。
2)露地播種 : 於8月份,先將土地平整澆透,待水滲下後,將種子與細沙土拌勻,撒至地面,稍加細土將種子蓋嚴,一周即可出苗。
2、分株繁殖技術
首先將綠化用地翻耕,施足底肥,整平,如4月將其從苗地起出,分株栽植於綠化地內,株行距10cm,澆透水,6月份便可布滿。分株時間在生長季節都可進行,但在夏季分株時注意遮蔭。紫花地丁如在春季進行分株會影響開花,而雨季移植易成活又不影響第二年開花,紫花地丁的無性繁殖在雨季進行為好。用分株方法進行繁殖時見效較快,在同種條件下分株移植,小紫花地丁較大株的緩苗快,成活率高,綠色期長,在園林綠化上如不特別要求當時的綠化效果儘量採用中小植株進行綠化。
3. 自然繁殖
紫花地丁自繁能力很強,按分株栽植法,在規劃區內每隔5m栽植一片,種子成熟後不用採擷,任其隨風灑落,自然繁殖,“十一”左右便可達到滿意的效果。
4. 幼苗期管理
小苗出齊苗後要加強管理,特別要控制溫度以防小苗徒長,此時光照要充足,溫度控制在白天15℃,夜間8℃~10℃,保持土壤稍乾燥。當小苗長出第一片真葉時開始分苗,移苗時根系要舒展,底水要澆透。白天溫度為20℃左右,夜間溫度為15℃左右,可適量施用腐熟的有機肥液促進幼苗生長,當苗長至5片葉以上時即可定植。
5. 定植
定植密度如果選用葉片在15~20之間的大中苗移栽,40株/m2。如果選用葉片在5~10之間的中小苗移栽,密度可為50株/m2。另外發現帶土壤移植較裸根移植緩苗快,成活率高。故採用帶土移植為宜。
6. 生長期管理
紫花地丁生長強健,抵抗能力強,生長期元需特殊管理,可在其生長旺季,每隔7~10 d追施一次有機肥。會使其景觀效果更加。生長期間注意拔除雜草,一般不施追肥,雨季注意排水。
7. 病蟲害防治
紅蜘蛛為害葉片,可用石硫合劑噴殺。
8. 種子的採收
紫花地丁的種子在成熟以後乾燥時,會急速開裂,將種子彈出。因此,應在蒴果立起之後,種實尚未開裂之前採收。在種子晾曬過程中,應該注意用窗紗將蒴果蓋好,以免種子彈掉。然後過篩,將種子進行乾貯。

生藥材鑑定

①紫花地丁又名:堇菜地丁,為植物紫花地丁或犁頭草的帶根全草。市售品多皺縮彎曲成不規則的團塊,主根數條,長3~5厘米,直徑1~3毫米,表面皺縮而粗糙,土黃色,波狀彎曲,具鬚根痕。地上部分呈深綠色至綠黃色,葉柄細長,扭曲,葉片極皺縮,用熱水浸軟攤開後,呈長橢圓形或線狀披針形,全體被毛。花莖細長,頂端常具三裂蒴果,內含多數種子,長圓球形,淡黃棕色,質脆易碎。氣微臭,味微苦而澀並稍枯。以色黃綠、整齊、無雜質者為佳。

②甜地丁又名:米口袋地丁、蘿蔔地丁。為植物米口袋或小米口袋的根或帶根的全草。主根呈紡錘形、長錐形或長圓柱形,長10~20厘米,直徑3~6毫米。表面紅棕色至土黃色,粗糙,有縱皺紋,多少扭曲,或有殘存的支根及鬚根,皮孔橫生,稍突起,呈點線狀,色稍深。上端有多數基生葉。葉為羽狀複葉,葉柄細長,小葉片橢圓形或長橢圓形,被白色柔毛,多呈灰綠色。有時可見圓筒形的莢果,表面密被柔毛,開裂或不開裂。主根質堅而稍韌,難折斷。折斷面纖維極多,乳白色,內面不平坦,微顯顆粒狀,乳黃色,並有放射狀花紋。氣微臭,味淡而稍甜。以根粗壯而長、葉綠、無雜質者為佳。

③龍膽地丁又名:華南地丁。為植物華南龍膽帶花的全草。多乾燥皺縮成不規則團塊,根部土黃色。用熱水浸軟,攤開觀察:莖自基部叢生,多數,紫紅色,頂端具淡紫色或淡土黃綠色的鐘狀花。葉兩兩對生,長圓形至長橢圓形,葉柄較短或無;近基部的葉密集,形狀較大,上部的葉稀疏,形狀較小。質地較脆而易碎。有青草氣,味淡而稍苦。以株矮小,葉色青、花色紫者為佳。地丁藥材,較為複雜,除上述品種外,在廣東以長萼堇菜ViolainconspicuaBl.、陝西以白花堇菜V.PatriniiDC.、新疆以香堇V.OxycentraJuz.的帶根全草作紫花地丁入藥。另有一種苦地丁,為罌粟科植物地丁紫堇Corydalisbun-geanaTurcz.的全草。東北、內蒙古、河北、青海、山東等地作“地丁”入藥。詳“苦地丁”條。

植物形態

為多年生草本,全株有短白毛、主根較粗。葉基生,狹披針形或卵狀披針形,長2~6cm,頂端圓或鈍,基部截形、寬楔形或微心形,稍下延於葉柄成翅狀,邊緣具淺圓齒,托葉膜質,離生部分鑽狀三角形,有睫毛。花期後葉通常增大成三角狀披針形。花兩側對稱、具長梗、萼片5,卵狀披針形,基部附器矩形或半圓形、頂端截形、圓形或有小齒;花瓣5、紫堇色,側瓣無毛,最下面一片有矩,距細管狀。蒴果橢圓形,熟時3裂。花期3~4月,果期5~8月。

藥材性狀

添加添加

本品多皺縮成團。主根淡黃棕色,直徑1-3mm,有細縱紋。葉灰綠色,展平後呈披針形或卵狀披針形,長4-10cm,寬1-4cm,先端鈍,先端鈍,基部截形或微心形,邊緣具印鋸齒,兩面被毛;葉柄有狹翼。花莖纖細;花淡紫色,花瓣距細管狀。蒴果橢圓形或裂為三果爿,種子多數。氣微,味微苦而稍粘。以色綠、根黃者為佳。

顯微鑑別

1)根橫切面:最外層為4-6層木栓細胞,壁木栓化並微木化;栓內層廣闊,薄壁細胞類圓形。韌皮部寬廣,可見散在的篩管群,韌皮射線不明顯。形成層環狀,細胞扁平。本質部由導管、纖維管胞、木纖維和木薄壁細胞組成;導管散列或2-4個成群排列,多角形或類圓形,壁木化;木纖維發達,排列在導管的周圍,壁不木化。薄壁細胞中含有大量澱粉粒草酸鈣簇晶,澱粉粒多為單粒,類球形,直徑2-8μm,草酸鈣簇晶直徑20-30μm,栓內層尚可見到與草酸鈣簇晶同細胞或單獨存在於細胞中的類言形棱晶,長徑10-25μm。
2)葉表面觀:上表皮細胞垂周壁略平直,有串珠狀增厚,表面有明顯角質紋理,報導孔較少,不等式、正表皮細胞垂周壁略彎曲,增厚現象不明顯,表面亦有角質紋理。上下表皮均有單細胞非腺毛,有兩種類型:一種稍短,呈圓錐形,壁厚,有明顯疣狀突起,長50-85μm,直徑20-30μm;另一種長,略彎曲,壁有短線紋,長160-360μm,直徑20-30μm。葉肉組織中可見草酸鈣簇晶,直徑15-40μm。

3)葉的橫切面:上表皮細胞較大,切向延長,外壁較厚,內壁黏液化,常膨脹呈半圓形;下表皮細胞較小,偶有黏液細胞;上、下表皮有單細胞非腺毛,長32~240μm,直徑24~32μm,具角質短線紋。柵欄細胞2~3列;海綿細胞類圓形,含草酸鈣簇晶,直徑11~40μm。主脈維管束外韌形,上、下表皮內方有厚角細胞1~2列。

化學鑑定

紫花地丁紫花地丁

1、取本品粉末2g,加甲醇20ml,在水浴上回流30mm,濾過。濾液在水浴上濃縮至一定量,供下列實驗:①取上述溶液1ml,加2mol/l醋酸鈉-2mol/l已酸(1:3)混合液1ml,再加0.01mol/L,置蒸發皿中,蒸去甲醇,加飽和硼酸丙酮試劑1ml,蒸乾,再加10%枸櫞酸再酮試劑1ml,蒸乾,在紫外光燈(254nm)下顯淺蘋果綠色螢光。(檢查黃酮類)

2、薄層色譜 取本品粉末2g,加甲醇20ml,在水浴上回流30min,濾過,濾液濃縮後,作供試品溶液。另取對照品槲皮素和蘆丁製成對照品溶液。分別取上述各溶液,點樣於同一矽膠H-1%CMC薄層板上,以氯仿-甲酸(20:10:3)展開,取出,晾乾,在紫外光燈下觀察螢光後,用1%三氯化鋁已醇液噴霧,乾後在紫外光燈下觀察,供試品色譜在與對照品色譜的相應位置,顯相同顏色的螢光斑點。

花文化

紫花地丁紫花地丁

花語:誠實
河川之神伊兒(Io)的美,連美神都不禁為之側目。但是,無奈宙斯說什麼也不肯割愛。美神小聲的呼喚伊兒,兩人經常在草原上快樂地玩樂談天。不巧,有一回被宙斯之妻赫拉看到了,伊兒便匆忙地變成小牛躲了起來。
宙斯為了讓小牛吃草而創造了紫花地丁的草。但是,當宙斯從赫拉那兒知道了事情的真相後,就生氣地把伊兒變成了星星。悲傷的宙斯,為了懷念伊兒的美,又在草上增加了一種美麗的花朵,那就是紫花地丁的花朵了。它的花語就是“誠實”。

紫花地丁營養價值

別名:鏵頭草、光瓣堇菜、堇堇菜、箭頭草、地丁、羊角子、獨行虎、地丁草、寶劍草使用提示:內服:煎湯,15至30克(鮮品30至60克);外用:適量,搗敷。
紫花地丁知識介紹:
紫花地丁為堇菜科植物紫花地丁的全草。紫花地丁多年生草本,生於田間、荒地、山坡草叢、林緣或灌叢中。分布於全國大部分地區。5至6月間果實成熟時採收全草,洗淨,曬乾。
紫花地丁全草多皺縮成團。主根淡黃棕色,直徑1至3厘米,有細縱紋。葉灰綠色,展平後呈長圓形或卵狀披針形,長3至6厘米,寬1至3.5厘米,先端鈍基部截形或楔形,邊緣具鈍鋸齒,兩面無毛或被細短毛;葉柄有狹翼。花莖細長,花淡紫色,有細管狀花距。蒴果長圓形或裂為三果爿,種子多數。氣微,味微苦而粘牙。以葉綠、根黃者為佳。
紫花地丁補充信息:
炮製:取原藥材,除去雜質,搶水洗淨,切段,乾燥。炮製後貯乾燥容器內,置陰涼乾燥處,防潮。
紫花地丁適合人群:
陰疽漫腫無頭及脾胃虛寒者慎服。
紫花地丁食療作用:
紫花地丁味苦、微辛,性寒;歸心、肝經;氣微散泄;
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消腫的功效;
主治疔瘡癰腫、痄腮,瘰癧,丹毒,乳癰,腸癰,濕熱與瀉痢,黃疸,目赤腫痛,喉痹,毒蛇咬傷。
紫花地丁做法指導:
1.凡各種疔毒癰瘡,紅腫熱痛者,可單用鮮品搗汁服,並用其渣敷患處;或與金銀花、蒲公英、野菊花配伍。
2.若氣血虧虛者,可加入當歸、黃芪;若濕熱凝結骨癰疼痛高腫者,可與茯苓、車前子、金銀花、牛膝同用,以利濕清熱。
3.凡頸項瘰癧結核者,可與夏枯草、玄參、貝母、牡蠣相合,以散結消腫。

堇菜科·堇菜屬

堇菜屬,堇菜科,約500種,分布於全球,主產地為北溫帶,我國約120種,南北均有分布,有些供觀賞用。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