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花崗

紅花崗區是中華人民共和國貴州省遵義市下屬的一個市轄區。面積595平方公里,2002年人口47萬。郵政編碼563000,區政府駐海爾大道。 目前下轄:中華路街道、萬里路街道、延安路街道、老城街道、中山路街道、南門關街道和舟水橋街道;長征鎮、南關鎮、忠莊鎮、海龍鎮和巷口鎮。

基本信息

紅花崗區原為縣級遵義市,位於貴州省北部,北倚婁山,南臨烏江,位居直轄市重慶和省會貴陽之間,距重慶323公里,離貴陽147公里,全區總面積624.49平方公里,城區總面積43平方公里,轄8個鎮8個街道辦事處,49個社區,53個村委會,14個鎮轄居,總人口約54萬人,現為遵義市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和交通樞紐。

紅花崗紅花崗

紅花崗簡介

紅花崗區原為縣級遵義市,位於貴州省北部,北倚婁山,南臨烏江,位居直轄市重慶和省會貴陽之間,距重慶323公里,離貴陽147公里,全區總面積624.49平方公里,城區總面積43平方公里,轄8個鎮8個街道辦事處,49個社區,53個村委會,14個鎮轄居,總人口約54萬人,現為遵義市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和交通樞紐。

紅花崗區歷史悠久
至今已有800多年的歷史,歷為黔北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春秋戰國時期屬蔽國,附屬於夜郎。秦漢屬蔽縣,唐貞觀13年(公元639年)改名播州。明萬曆29年(公元1601年)改為遵義軍民府。1914年,民國政府恢復遵義縣名。1949年11月25日正式設市。1997年6月10日,經國務院批准,撤銷縣級遵義市設立紅花崗區。

紅花崗區具有光榮的革命傳統
1935年1月,中共中央在這裡召開了具有偉大歷史意義的“遵義會議”,遵義因此名揚中外。紅花崗區也是一座擁有眾多榮譽的城市,曾先後榮獲“歷史文化名城”、“全國雙擁模範城”、“中國酒文化名城”、“全國十佳綠化城市”、“全國兩基達標縣(市)”和“國家級科技先進區”等光榮稱號。

紅花崗區自然風光、人文景觀獨具特色
主要以遵義會議會址為主的長徵文化紀念體系,有中世紀軍事城堡海龍囤,“西南地下藝術宮殿”楊粲墓,佛教名勝金鼎山、湘山寺、桃溪寺以及大板水原始森林等歷史古蹟和自然景觀,人文內涵豐富厚重,旅遊資源得天獨厚。城區青山環繞,樹木蒼翠。湘江、洛江橫貫全城,遵義公園、河賓公園、鳳凰山公園和碧綠江水自然交融,春華秋實、夏蔭冬青,景色迷人,被譽為黔北高原上的一顆明珠。2007年,全年接待遊客310萬人次,實現旅遊收入8.06億元。

紅花崗區基礎設施項目日臻完善
川黔電氣化鐵路和210、326國道橫穿全境,貴遵高速公路和遵崇高速公路在這裡交匯。供電供水能力較強。區內火力發電裝機容量達32.4萬千瓦,毗鄰的烏渡發電廠裝機容量63萬千瓦,生產生活用電充足,隨著城市、農村電網改造的實施,城鄉供電設施有極大改善。先後興建了南、北郊水廠及紅岩、海龍等11座中小型水庫,城市自來水日供應能力達15萬噸。郵電通訊設施網路完善。現有郵電局(所)25處,擁有現代機械裝置郵政轉運中心和載波、微波通訊等先進通訊設備,基本普及了程控電話和行動電話。此外,區內還具有較為完備的科研體系、教育體系和醫療衛生防疫體系,其中:擁有科研機構140個,民營科技企業148個,各類專業技術人員4萬餘人,各級各類學校近200所。

紅花崗區經濟發展迅速
改革開放以來,全區各族人民秉承長征精神,搶抓歷史機遇,不斷深化改革,全區經濟社會步入了快速發展時期,1991年全區(原遵義市)財政收入跨入了全國十大財政縣(市)行列,1996年國內生產總值在1980年的基礎上實現了翻三番。近年來,區委、區政府緊緊圍繞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工業化、城市化、農業產業化”總體發展思路,先後實施了“五大攻堅戰”、“四個新突破”、“四個跨越對接”、“五個拉動”等發展舉措,國民經濟總體實力再上一個新台階。2007年,全區國內生產總值完成122.85億元;轄區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達到37.1億元,區級規模工業企業完成增加值15.66億元;農林牧漁業總產值完成9.4億元;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完成4.14億元;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33.05億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完成53.84億元;全區招商引資到位資金21.86億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11800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3824元。

紅花崗紅花崗

紅花崗區奮力建設全面小康社會
黨的十六大以後,全區明確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鬥目標,即:2012年率先在全市邁入全面小康社會,按前5年和後5年分兩步走。第一步:到2007年,全區國內生產總值年均按12.5%以上增長,經濟總量達到109億,人均GDP約2108美元,為後五年打好基礎;第二步:到2012年,全區國內生產總值繼續保持12.5%以上的增長速度,經濟總量突破192億,人均GDP達到4000美元左右,綜合經濟實力躍上一個更高台階,實現人民生活達到較高水平的小康。在發展經濟的同時,不斷加強政治建設、文化建設、黨的建設和民主法制建設,使我區民主更加健全,科技更加進步,文化更加繁榮,社會更加和諧,人民生活更加殷實,率先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

教育

紅花崗區有各級各類學校137所,其中,完全國小90所(區屬城區國小17所,市屬國小1所,郊區國小60所,民辦國小12所),教學點1所,特殊學校2所,九年制學校14所,初級中學16所(區屬城區國中5所,郊區國中9所,民辦國中2所),完全中學11所(區屬城區完中6所,郊區完中1所,民辦完中3所,企業辦完中1所),獨立高中1所,職業學校2所。
全區學校中,公辦中國小105所,民辦學校28所,廠礦企事業學校4所,國小共有1139個教學班,國中共有467個教學班。
全區在校學生國小55340人,國中26300人,普通高中13500人,職業學校2517人,全區中國小生總計97657人。
全區公辦學校有教師3330名,其中,城區國小717名,郊區國小1027名,城區中學715名,郊區中學411名,高中教師460名。另有民辦(私立)學校教師796人。
全區學校用地面積共106.61萬平方米,校舍面積35.90萬平方米,生均用地面積11.10平方米,生均校舍面積3.73平方米。
紅花崗區1996年通過貴州省人民政府“兩基”達標驗收,1997年1月原國家教委正式宣布紅花崗區為全國第三批“兩基”達標單位,1998年被評為貴州省義務教育先進縣(市、區)。2002年被市政府評為雙線目標考核先進教育單位。2003年被評為貴州省信息技術先進單位、全國督導評估先進集體。
目前,紅花崗區全區適齡兒童入學率一直保持在99.9%以上,國小生輟學率控制在1%以內;國中毛入學率保持在110%左右,國中輟學率控制在2%左右;15周歲人口初等教育完成率保持在98%左右,17周歲人口初級中等教育完成率保持在98%左右,青壯年人口非文盲率達99%。
全區義務教育階段學校教師任職資格合格率國小為98.4%,國中為99.2%;教師學歷合格率國小為99.5%,國中為97.2%。中國小教師現代教育技術培訓率達100%,國語等級合格率達98.5%,國小教師學歷合格率95.12%,國中教師學歷合格率96.76%,高中教師學歷合格率91.55%。
近幾年,紅花崗區以鞏固“兩基”成果,提高“兩基”水平,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實施學校內部管理體制改革為主線,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全面提高教育質量,促進教育不斷邁上新台階。
紅花崗區是貴州省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實驗區,以課改為契機,推進素質教育,抓住關鍵,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分層推進。以“規範學生行為舉止,提高品行修養;狠抓課堂教學,轉變教育思想和教育觀念,發揮課堂教學主渠道作用;加大力度,減輕學生過重負擔”為突破口,按三個階段推進素質教育,現已取得階段性成果。
紅花崗區從2000年起實施以“崗位責任制、校長負責制、教職工聘任制”為內容的學校內部管理體制改革,遵循“借鑑經驗,結合實際,平穩起步,逐步實施,穩妥推行”的原則,以健全制度,強化管理為突破口,取得了階段性成果。2003年啟動新一輪教育人事制度改革,其特點是實行定員、定崗、定編和人員包乾、經費包乾,並實行專業技術職務評聘分開。
加快現代教育技術步伐。紅花崗區有40所中國小被列為全省計算機工程學校,已建成經省批准的現代教育技術實驗學校2所,並按規定開設了信息技術教育課程,為全區信息化帶動教育現代化奠定了基礎。2003年5月,紅花崗區教育局與貴州振華公司、遵義電信公司合作,搭建了一個覆蓋全區教育系統的高速IP城域教育網。此項工程投入500餘萬元,由承建商墊資,我局在三年內分期付款,目前已完成教育局、教培中心、一中、二中、十一中的網路連線,進入試用運行階段。
今後,紅花崗區將以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為中心,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積極推進基礎教育課程改革,進一步深化中國小幹部人事制度改革。不斷加大學校布局調整的力度,擴大辦學規模,提高辦學效益,促進教育均衡發展。採取有力措施,開拓創新,為邁上新的台階而努力。

相關搜尋

紅花崗區 紅花崗區人民政府 紅花崗區人民政府網 遵義市紅花崗區 紅花崗區政府
五蓮紅花崗岩黃花崗 紅花崗區政府網 遵義市紅花崗區政府 遵義市紅花崗區地圖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