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花子湯

紅花子湯用於平調瘡疹。主治瘡皰已出,色不紅潤,身熱喘急,神志昏困。

基本信息

《普濟方》卷三五○

【處方】紅花子5合。
【製法】上藥炒微熟,研碎,以水1升,煎取7合。
【功能主治】產後中風煩渴。
【用法用量】每用1匙頭,徐徐呷之。
【摘錄】《普濟方》卷三五○

《幼幼新書》

(古籍本)卷十八引張渙方
【別名】紫草散
【處方】紅花子1兩,紫草茸1兩,麻黃半兩(去根節),升麻半兩。
【製法】上為細末。
【功能主治】平調瘡疹。主治瘡皰已出,色不紅潤,身熱喘急,神志昏困
【用法用量】紫草散(《楊氏家藏方》卷十九)。本方方名,原書人衛本作“紅子湯”。
【摘錄】 《幼幼新書》 (古籍本)卷十八引張渙方

紅花子簡介

【藥材名】紅花子
紅花子紅花子

【拉丁名】CarthamustinctoriusL.(原植物紅花)
【別名】紅藍子,白平子
【名稱考證】紅花子(《本草圖經》),紅藍子(《廣利方》)、白平子(《藥材資料彙編》)
【科目來源】雙子葉植物藥菊科植物
【藥用部位】紅花的果實。
【性味歸經】辛,微寒入心、肝經。
【功效分類】活血化瘀藥
【功效主治】活血祛瘀,解毒,消腫散結。治痘出不快,婦女血氣瘀滯腹痛,閉經,痛經,癥瘕。【用法用量】內服:煎湯或入丸、散。 [2]
【藥材鑑定】瘦果,長7~8毫米,寬6~7毫米,厚4~5毫米,呈倒卵圓形,外面白色而光滑,具4條肋,前端截形,四角鼓起,中央微凸,基腳鈍而狹,側面有一凹點。果殼堅脆,裡面黑褐色而有光澤。種子淡黃白色,充滿胚乳;切面白色,角質狀,無甚氣味,嚼之略有油樣感。

紅花子化學成分

種子含油30.2%,種仁含油45~49%。種子油中含亞油酸73.6~78.0%、油酸12.0~15.2%,及肉豆蔻酸、棕櫚酸、硬脂酸、棕櫚油酸;去油的種仁含蛋白質61.5~63.4%。【相關選方】①治斑豆瘡出不快:紅花子一合。捶碎,水半升,煎百沸,去滓,分減服之。(《傷寒總病論》紅花湯)②治腹內血氣刺痛:紅藍子一升,搗碎,以無灰酒一大升八合拌了,曝令乾,重搗蜜丸如桐子大。空腹酒下四十丸。(《本草圖經》)③治女子中風,血熱煩渴:紅藍子五大合。微熬,搗碎,旦日取半大匙,以水一升,煎取七合,去滓,細細咽之。(《廣利方》)

紅花子形態

紅花子紅花子

一年生草本,高30~100cm。莖直立,基部多少木化.上部分枝。單葉互生,革質,較硬,近無柄,常半抱莖,卵形或卵狀片披針形,長3.5~9cm,寬1~3.5cm,基部漸狹,先端尖,邊緣有刺齒,上部葉較小,呈苞片狀。頭狀花序頂生,直徑3~4cm,總苞近球形,總苞片多層,外側2~3層披針形,上部邊緣有不等長銳刺;內側數層卵形,邊緣膜質,無刺,最內層鱗片狀薄膜質。花兩性、管狀,先端5裂,長2~2.5cm,聚葯雄蕊5枚,雌蕊1,花柱細長,伸出花葯管外,柱頭2裂,裂片短,舌狀。瘦果倒卵形長約5mm,白色,具4肋。花期6~7月。均為栽培。我國主產於河南、浙江、江蘇、四川、新疆等地,國外印度、埃及、歐洲各國等地亦有分布。在商品上紅花又以產區不同而分為5種:1.懷紅花色紅,味較辛。生產河南泌陽(懷慶)、汲縣(衛輝)、鄢陵、新鄉等地,以安徽毫縣為集散地的亦統稱為懷紅花。衛輝貨,花較大;鄢陵貨,花較小。2.川紅花花色較雜。主產四川南充、簡陽、永川等地。有胭脂色、紅色和紅中兼白色的,前者較優,後者最次。3.雲紅花橘色,主產雲南省巍山、大理、昭通等地。4.杜紅花色黃、花大、香味較濃。主產於浙江的慈谿、餘姚、寧波等地。江蘇的海門、啟東、南通等地產品亦稱杜紅花,但較浙江的為次。5.草紅花色為紅黃或黃色,油性較差但產量多。主產新疆、陝西、甘肅、山東及華北、東北等地。

紅花子鑑別

種子倒卵形,略扁,長5~7mm,寬2.8~3.9mm,厚2~3mm;表面淡棕色,頂端鈍圓,下端尖,稍扁生一小圓點狀種臍。種皮薄膜質。胚直生,含油份,胚根短錐狀;子葉2枚,肥厚,橢圓形,接合面中央常凹人。顯微鑑別粉末特徵:果皮表皮細胞淺黃色,表面觀呈多邊形,稍延長,胞間層不清晰,垂周壁略呈念珠狀增厚;斷面觀呈扇方形,壁厚;中果皮細胞淺黃色,壁梢增厚,多角形,稍延長。石細胞散在,類圓形、長方形、圓三角形或其他不規則形狀,長徑35~75μm,短徑15~35μm,壁厚5~15μm,紋孔橢圓形,胸腔大,孔溝明顯。纖維成束或散在,呈梭形,先端尖或鈍圓,直徑10~30μm,長70~120μm,壁厚,紋孔點狀。油商淺黃色呈球形,大小不一。厚壁細胞長至100μm,壁厚,細胞壁波狀彎曲;色素塊紅棕色,形狀不規則。

紅花子藥理作用

對高膽固醇血症的家兔,口服紅花油每日1g/g,可降低血清中總膽固醇、三醯甘油及非酯化脂肪酸水平。紅花油也能興奮某些平滑肌器官如小腸、支氣管等。冠心2號對離體大鼠迴腸有抑制作用,並能拮抗乙醯膽鹼所引起的腸道痙攣。主治濕寒性或黏液質性疾病,如痰多咳嗽,大便不通,腸道絞痛,抑鬱症,心悸,麻風病,皮膚瘙癢。1.《注醫典》:“清除燒焦黏液質體液,增強性慾等。治體內燒焦黏液質增多,性慾低下等。”2.《拜地依藥書》:“清除燒焦體液,燥濕除癬,祛風止癢,清音利喉,除郁解毒,消除黏液質性傷寒等。治各種濕疹,皮膚瘙癢,聲音異常,憂鬱症,麻風病,黏液質性傷寒等。”

中藥方劑之紅字類

方劑學,名處方,俗稱湯頭。是中醫在辨證論治中產生的一個處方,根據藥物的性能和相互關係,配伍而成,在同一張方劑中,藥物相同,配伍不同,所產生的方劑不同,故方劑學。
紅粉
紅薯粥
紅油
紅衣大炮
紅蘿蔔芫荽湯
紅棗黑木耳湯
紅雪散
紅龍散
紅藥貼膏
紅藥膏
紅靈散
紅靈酒
紅藍花散
紅藍花煎
紅雪通中散
紅玉散
紅膏
紅膏藥
紅花當歸散
紅花當歸飲
紅桃丹
紅棉散
紅花桃仁煎
紅花酒
紅豆丸
紅藤煎
紅麯酒
紅綿散
紅花糯米粥
紅靈丹
紅丸子
紅升丹
紅花散
紅顏酒
紅散子
紅花散瘀湯
紅油膏
紅藍花酒
紅花桃仁湯
紅雪
紅霞散
紅霞鶴項方
紅玉鋌子
紅香粉
紅雞膏
紅黃霹靂散
紅黑二散
紅龍夏海湯
紅玉錠子
紅玉飲子
紅白丹
紅白散
紅花湯
紅花活血湯
紅花白芷防風飲
紅白痢疾丸
紅花勝金散
紅花膏
紅花蒼柏丸
紅花蘇木湯
紅花血竭丸
紅花酊
紅白痢症丸
紅英丹
紅眼藥
紅潮散
紅蓮散
紅倩丹
紅藍散
紅內消散
紅藍花湯
紅淨藥
紅千捶膏
紅藍花飲
紅藍花飲子
紅蔻散
紅爐散
紅吹散
紅礬丸
紅礬散
紅秫散
紅吹藥
紅粉丹
紅粉散
紅粉生肌膏
紅粉紗條
紅粉藥捻
紅粉霜
紅粉霜丹
紅糖馬齒莧
紅綿丹
紅圓子
紅綿龍骨散
紅緞膏
紅肉膏
紅肉藥捻
紅娘丸
紅定眼藥
紅芍藥散
紅花丸
紅花升麻散
紅花四物湯
紅花子湯
紅花當歸丸
紅爐雪
紅花當歸湯
紅燕丹
紅末子
紅柿粥
紅棗丸
紅桃散
紅棗散
紅椒丸
紅椹咽方
紅水眼藥
紅棗膏
紅獅丹
紅漿水
紅消散
紅蠟丸
紅血藥捻
紅靈藥
紅袍
紅雪湯
紅豆散
紅豆蔻丸
紅豆蔻散
紅輪散
紅鉛散
紅鉛造化丹
紅銅片
紅陽膏
紅阿膠丸
紅雨丹
紅玉膏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