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腳鰹鳥

紅腳鰹鳥

紅腳鰹鳥為動物界突胸總目、鵜形目(Pelecaniformes),主要棲息於熱帶海洋中的島嶼、海岸和海面上。飛翔能力極強,也善於游泳和潛水,在陸地上行走也很有力。棲息時大多在島嶼的灌叢間或喬木枝上,將頭部縮在兩肩之間。產於西沙群島。屬於國家二級保護動物。

基本信息

(圖)紅腳鰹鳥紅腳鰹鳥

紅腳鰹鳥是鰹鳥科下的一種大型海鳥。全長約70至137厘米的翼展。兩翅狹長,帶黑褐色。尾巴短小呈楔形。喙部粗壯,灰藍色及圓錐形,喙緣鋸齒狀。腳紅色,四趾向前,趾間蹼發達。這種鳥有兩種不同的羽毛色種,分別是白色種及棕色種。紅腳鰹鳥廣泛分布於太平洋、印度洋及澳大利亞等溫帶及熱帶地區附近的海島上。在80年代前在西沙群島有分布,後因過度捕獵及巢穴被毀已近乎絕跡。屬於國家二級保護動物。

科屬

動物界 Fauna →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 脊椎動物亞門 Vertebrata → 鳥綱 Aves → 今鳥亞綱 Neornithes → 突胸總目 Carinatae → 鵜形目 Pelecaniformes → 鰹鳥科 Sulidae → 鰹鳥屬 Sula → 紅腳鰹鳥 Sula sula

形態特徵

(圖)紅腳鰹鳥紅腳鰹鳥

體長約為63-74厘米,體色既清新典雅,又鮮艷奪目。身體的羽毛潔白無暇,僅有部分飛羽為黑色。頭部和頸部有黃色的光澤,頭頂上綴有少許紅色,嘴粗壯,長直而尖,近似圓錐形,上下嘴緣均呈鋸齒狀。嘴的顏色為淡藍色,基部為紅色。眼睛為黑色,眼周、臉部和喉部裸露無羽,其中眼周和臉部為淡藍色,喉囊為肉色或紅色。翅膀狹窄,長而尖,尾羽共有14枚,呈楔形,非常適合在海面上掠水凌空。一雙紅色的腳上,具有發達的腳蹼,又使它在水中暢遊時得心應手。

黑白色或煙褐色鰹鳥。以紅腳白尾為其特徵,具淺、深及中間3種色型。淺色型:體羽多白色,初級飛羽及次級飛羽黑色。深色型:頭、背及胸煙褐色,尾白。所有色型均具紅腳及粉紅色的嘴基。亞成鳥全身煙褐色。 虹膜-褐色;嘴-偏灰,嘴基粉紅,嘴基裸露皮膚藍色,嘴下裸露皮膚黑色;腳-亮紅色(為識別特徵),但所有色型的幼鳥腳均為黃灰色。

叫聲:於海上無聲,僅在巢時發出叫聲。

分布情況

紅腳鰹鳥在熱帶地區的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中的島嶼上繁殖,全世界共有3個亞種,中國僅有西沙亞種,不作長距離遷徙。分布於西沙群島一帶,是當地最常見的一種海鳥,常成千上萬隻棲息於西沙群島最東部的東島上。

分布範圍:熱帶洋面。

分布狀況:繁殖於西沙群島,於中國南海為地區性常見種。冬季有時至東南沿海,在香港台灣東南部的海上有記錄。 

生活習性

(圖)紅腳鰹鳥紅腳鰹鳥

紅腳鰹鳥是典型的熱帶海洋鳥類,主要棲息於熱帶海洋中的島嶼、海岸和海面上。飛翔能力極強,也善於游泳潛水,在陸地上行走也很有力。棲息時大多在島嶼的灌叢間或喬木枝上,將頭部縮在兩肩之間。因為腳較為短小,所以在海灘或礁岩上行走時顯得笨拙而有趣。在夜間,它有較強的趨光性,所以有時會被燈光引誘到輪船的甲板上或者島上居民的花園裡。每天清晨便飛到海上覓食,傍晚再飛回棲息地,很有規律,所以每當漁民不僅可以根據它飛行的方向和集群的場所來尋找魚群的位置,撒網捕魚,還能在海上迷失航向時,沿著它飛行的路線來確定返航的方向,所以都親切地稱其為“導航鳥”。

主要以魚類為食,特別是鮁鮫魚,也吃烏賊和甲殼類等。它的喉部疏鬆呈囊袋狀,所以可以吞食體形較大的魚,並能長時間地貯存。紅腳鰹鳥的分布區正是颱風頻吹的地帶,而且颱風季節較長,每當颱風襲來,便無法再到海上去覓食,這段時間就主要依靠喉囊中貯存的食物來維持生活,有時還被迫來到房屋附近來躲避狂風的吹襲。紅腳鰹鳥在辛辛苦苦捕捉到食物之後,卻常常遭到軍艦鳥等掠奪性鳥類的突然襲擊,被迫放棄自己的獵獲物,以至於形成了受驚之後便將喉部貯存的食物吐出來的習慣。由於獲得食物不易,所以它忍耐飢餓的本領很強,可以半個月左右不進食。颱風過後,它便每日長時間地在遠離陸地的空中飛翔、盤鏇,飛翔時頸部伸直,腳仰向後方,頭部微微朝下彎,專注地偵察海面魚群活動情況,伺機獵捕。成群飛翔的時候,前後排成縱列,有時略微呈“V”字形,沿著波浪形路線翱翔。如果發現獵物,則從離海面20-30米高處的空中將雙翅向身體一收,以迅猛的姿勢,激速地一頭扎入水中,將獵物在水下捕獲,然後再次飛回空中。

繁殖習性

(圖)紅腳鰹鳥紅腳鰹鳥

紅腳鰹鳥在海岸和海島上繁殖,時間因地區不同而有異,常常從3月開始,一直到初秋才結束。常成群在一起營巢,置巢於小喬木上或厚密的灌木叢上,有時在同一棵樹上就有好幾個巢,離地面的高度不到60厘米,偶爾也有營巢於岩石上的。巢很大,但非常簡陋,呈平台狀或盤狀,由一些樹枝、野草及海草等支搭鋪墊而成,直徑約有70厘米。雄鳥和雌鳥共同營巢,雄鳥主要負責材料的搬運,雌鳥則主要負責建設,有時它們也利用舊的巢,稍加修葺,即可產卵。每窩產1枚卵,偶爾也有產2枚的。卵為白色,表面粗糙,如同塗著一層石灰。卵的大小為62×41毫米。孵卵由親鳥輪流承擔,孵卵方式十分有趣,不是象一般鳥類那樣伏臥在卵上,而是將卵踩在腳下,通過腳上脈管化的皮膚向卵傳遞體溫。孵化期為42-46天。孵化時親鳥將它的一雙大蹼足放在卵上,身體的重量主要靠跗跖來支撐,天氣很熱的時候親鳥則不需要孵卵,反而要站在卵的旁邊,利用自己的身體擋住強烈的陽光,以保持恆定的溫度。孵卵期間如果遇到干擾,親鳥就會迅速起飛,向著來犯者猛衝過去,同時將糞便象雨點一般噴射開來。為了躲避軍艦鳥的襲擊,紅腳鰹鳥只好成群結隊地去海上覓食,在返回的時候,則在正常的飛行中突然“急剎車”,在剎那間回到自己的巢中,以迷惑追逐它們的“強盜”。雛鳥需要經過親鳥共同用胃中半消化的食物餵養才能長大,3個星期以後就能同親鳥一起到海上去飛翔,5個月後就能飛到大海深處,獨立生活。

瀕危信息

CITES瀕危等級: 未列入 生效年代: 1997

IUCN瀕危等級: 未列入 生效年代: 1996

IUCN瀕危等級: 未列入 生效年代: 2003年

國家重點保護等級: 二級 生效年代: 1989

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等級: 易危 生效年代: 1996

致危因素

作為食物被捕獵:亂捕濫獵和毀巢取卵致使紅腳鰹鳥在西沙群島幾乎絕跡。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