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原貯積病Ⅱ型

糖原貯積病Ⅱ型

糖原貯積病Ⅱ型(Pompe病)又稱酸性麥芽糖酶缺陷病。本病屬常染色體隱性遺傳,也可散發。臨床可分嬰兒型兒童型和成人型糖原貯積病Ⅱ型(Pompe病),由酸性麥芽糖酶(acidmaltasedeficiency,AMD)缺乏而引起糖原在溶酶體內沉積、溶酶體增生、破壞,甚至釋放不正常的溶酶體酶而致一系列的血細胞結構破壞糖原貯積病Ⅱ型的神經系統表現主要是運動障礙以四肢肌無力、肌萎縮假性肥大等肌病表現多見。最早發現的貯積症。由於常染色體上的一個隱性基因突變,造成了溶酶體缺乏α�葡萄糖苷酶,缺少了這種酶的溶酶體不能把肝細胞中或肌細胞中過剩的糖原進行水解而大量積累在溶酶體內,造成溶酶體超載。此病多發於嬰兒,表現為肌肉無力,心臟增大,心力衰竭, 通常於兩周內死亡。

基本信息

概述

糖原貯積病Ⅱ型糖元代謝障礙

糖原貯積病是由於遺傳性糖原代謝障礙致使糖原在組織內過多沉積而引起的疾病根據引起糖原代謝障礙的酶缺陷和過量糖原在體內沉積的組織不同,而將糖原貯積病分為11種類型。

糖原貯積病的分類:
1.0型尿二磷葡萄糖-糖原轉移酶缺陷。臨床表現為肝大、低血糖、先天性肌無力,肌張力減低。

2.Ⅰ型葡萄糖-6-膦酸酯酶缺陷臨床表現為肝大低血糖酮中毒酸中毒。

3.Ⅱ型α-1,4-糖苷酶缺陷心臟增大心力衰竭巨舌,肌無力。

4.Ⅲ型多糖-1,6-糖苷酶和(或)果糖-14→14-轉葡萄糖苷酶缺陷。臨床表現為肝大低血糖先天性肌無力肌張力減低。

5.Ⅳ型多糖-14→1,6-轉葡萄糖苷酶缺陷。臨床表現為肝、脾大肝硬化。

6.Ⅴ型肌肉磷酸化酶缺陷臨床表現為運動後肌肉疼痛無力

糖原貯積病Ⅱ型糖原貯積病Ⅱ型

7.Ⅵ型肝磷酸化酶缺陷臨床表現為肝大低血糖。

8.Ⅶ型磷酸果糖激酶缺陷。臨床表現為運動後肌肉疼痛,無力。

9.Ⅷ型磷酸己糖異構酶缺陷臨床表現為運動後肌肉疼痛無力。

10.Ⅸa型磷酸化酶激酶缺陷。臨床表現為肝大、低血糖。

11.Ⅸb型磷酸化酶激酶缺陷

12.Ⅹ型磷酸化酶激酶缺陷。臨床表現為運動後肌肉疼痛,無力。

流行病學

Ⅱ型糖原累積病的總發病率約為1/4萬,各亞型的發病率可因地域而有很大差異:嬰兒型在非裔美國人中國人中的發病率明顯高於其他國家;而成人型在荷蘭人中的發病率較高。國內自1994~2005年共報導了109例糖原累積病患者,其中Ⅱ型(肌病表現為主)患者26例,I型(肝臟損害為主)患者58例,其餘各型25例。

病因

糖原貯積病Ⅱ型糖原貯積病Ⅱ型

本病屬常染色體隱性遺傳也可散發。本病編碼酸性麥芽糖酶的基因定位於17號染色體長臂23區(17q23)。Ⅱ型糖原貯積症是由於常染色體上的一個隱性基因突變,造成了溶酶體缺乏α�葡萄糖苷酶,缺少了這種酶的溶酶體不能把肝細胞中或肌細胞中過剩的糖原進行水解而大量積累在溶酶體內,造成溶酶體超載。本病是由於α-l,4-葡糖苷酶(酸性麥芽糖酶)缺乏所致,該酶是一溶酶體酶,能使低聚糖和糖原分解出葡萄糖,酶缺乏時,大量糖原累積在溶酶體內,溶酶體膨脹造成細胞受損。體內各種組織均受累,病理檢查可見肝、肌肉、心、腦幹運動核和脊髓前角細胞中有大量糖原累積。

發病機制

糖原貯積病Ⅱ型酸性麥芽糖酶

糖原貯積病Ⅱ型(Pompe病),由酸性麥芽糖酶(acidmaltasedeficiency,AMD)缺乏而引起。麥芽糖酶包括酸性和中性麥芽糖酶兩種分解α-14糖苷鍵α-16糖苷鍵而游離葡萄糖分子,本病為溶酶體缺乏酸性麥芽糖酶,不能分解糖原而使之沉積在溶酶體中引起溶酶體增生,破壞甚至釋放不正常的溶酶體酶而致一系列的血細胞結構破壞。溶酶體外的糖原代謝正常。

臨床表現

糖原貯積病Ⅱ型兒童型臨床表現

1.嬰兒型常在出生1個月或3~4個月後發病。
(1)首發症狀為進食後發紺,呼吸困難,呼吸窘迫。
(2)全身肌肉無力,呈弛緩性癱瘓,且病情進展較快,常在1歲之內死亡。
(3)檢查可見巨舌,心臟擴大少數病兒肝臟腫大,心律失常

2.兒童型以四肢無力為主要臨床表現類似肢帶型肌營養不良症。常有呼吸困難、發紺心臟擴大心力衰竭及腓腸肌肥大。病情進展較慢,常因肺部感染致呼吸衰竭而死亡。但部分患者可生存20年以上。

3.成人型30~40歲發病,緩慢進展性的四肢肌肉萎縮、無力,近端較遠端重。以軀幹肌骨盆帶肌明顯半數以上病人影響呼吸肌。常被誤診為多發性肌炎肌營養不良症。預後較好。

併發症

糖原貯積病Ⅱ型三型均可並發呼吸道感染也是常見的死亡原因之一。

診斷

糖原貯積病Ⅱ型診斷依據

本病診斷依賴於典型的臨床症狀,心臟和肌肉的體徵。
1.嬰兒型可根據尿內酸性麥芽糖中性麥芽糖缺乏確診。
2.兒童型可根據肌肉、肝臟、心臟、白細胞內酸性麥芽糖下降確診。
3.成年型可根據肌肉、肝內酸性麥芽糖下降或消失而中性麥芽糖正常或肌肉活組織檢查於切片中見到較多的糖原沉積,周圍血白細胞的糖原染色陽性,予以肯定診斷。

GAA活性測定診斷法

GAA活性測定法是一種損傷較小、操作簡便的診斷方法,也是一項診斷Ⅱ型糖原累積病的金標準,可以幫助確診。常用的方法是對取自皮膚活檢的成纖維細胞進行培養,當培養到一定數量時對細胞內的GAA活性進行檢測。但此過程需要4~6周,因此明顯延遲了診斷。

另一種新的簡便易行的檢測方法為乾血斑(DBS)檢測法,即檢測乾血斑提取物中的GAA活性。本方法是用指針法獲取標本並置於濾紙上,然後運送到檢測分析中心進行檢測。然而,此法需用免疫捕獲從乾血斑提取物中分離GAA並用麥芽糖或阿卡波糖來競爭性抑制麥芽糖酶—葡萄糖澱粉酶(MGA)活性以去除MGA活性的干擾。這種新的乾血斑方法不僅適用於新生兒Ⅱ型糖原累積病的篩查,還可作為快速無創的初步診斷性檢查來排除Ⅱ型糖原累積病。Kishnani等的研究表明,該方法與尿Glc4水平檢測法合用,對嬰兒型Ⅱ型糖原累積病的診斷敏感性接近100%。而且,這兩種檢測方法得到的陰性結果基本可以排除嬰兒型Ⅱ型糖原累積病。目前,用乾血液過濾樣本進行新生兒GAA活性的大批量篩查的方法已得到改進,而且此方法正在大量人口篩查項目中被驗證是否有效。如果成功的話,對新生兒Ⅱ型糖原累積病進行篩查將會成為可能。

鑑別診斷

注意與其他類型糖原貯積病、多發性肌炎或肌營養不良症肝臟疾病代謝綜合徵(X綜合徵)等鑑別。

檢查

糖原貯積病Ⅱ型血生化檢查

實驗室檢查
1.血生化檢查
(1)血清CPK升高肝功在正常範圍(成年型)
(2)空腹血糖及糖耐量曲線正常。
(3)腎上腺素胰高血糖素試驗正常。

2.血液塗片見到空泡淋巴細胞

糖原貯積病Ⅱ型肌電圖

其它輔助檢查
1.肌電圖示強直電位活動,見肌纖顫電位,運動單位電位正常或時限縮短運動神經傳導速度正常。

2.肌活檢肌纖維出現大小不等的散在空泡。PAS染色可見陽性顆粒。電子顯微鏡下:糖原沉積於肌壁上肌原纖維內和吞噬性空泡內肌纖維稀少、腫脹。

治療

糖原貯積病Ⅱ型α-酸性麥芽糖酶

本病尚缺乏特效治療Hug等用細菌中提取製劑治療發現肝內糖原下降Rymn等套用含麥芽糖酶的脂質體治療嬰兒型病人取得良好的效果。有人試用純化α糖苷酶後,肝內糖原有所減少。

本病目前尚無特效療法。套用腎上腺注射可使肌糖原減少,但對肌病無效。Kishnani等進行的對嬰兒型Ⅱ型糖原累積病採用GAA酶替代治療的臨床試驗表明:酶替代療法可顯著延長患者的壽命,並可最大程度地減輕骨骼肌損害。一些嬰兒型Ⅱ型糖原累積病患者經酶替代治療後甚至能夠行走。Ⅱ型糖原累積病的轉基因療法還在研究中。Sun等的研究表明:各種基因送遞載體系統如逆轉錄病毒,腺病毒以及新出現的重組體別嘌醇關聯病毒(AAV)載體具有潛在的套用價值。

總之,在GAA酶替代治療和轉基因治療尚未進入大規模臨床套用階段之前,增加高蛋白飲食對部分患者有一定療效,避免劇烈運動以防止肌肉溶解的發生,及早發現呼吸功能障礙,積極的輔助呼吸支持,可以改善生活質量,延長患者的生命。

預防

糖原貯積病Ⅱ型羊水細胞

預測本病的方法是妊娠14~16周作宮內穿刺羊水細胞培養測定其酸性麥芽糖活性若見降低,則應中止妊娠。
遺傳病治療困難療效不滿意,預防顯得更為重要預防措施包括避免近親結婚推行遺傳諮詢、攜帶者基因檢測產前診斷和選擇性人工流產等防止患兒出生。

問題與展望

Ⅱ型糖原累積病是一種致死性糖原累積病,而且進展速度非常快。GAA酶替代療法的早期套用可以明顯改善患者的預後,所以對此病的早期診斷和治療變得尤為重要。這首先需要臨床醫生熟悉本病的特點,以免誤診和漏診。其次,雖然各種診斷方法不斷出現,但還沒有一種或幾種快速準確便捷的診斷方法。隨著對Ⅱ型糖原累積病研究的不斷深入,對其進行快速準確的基因診斷將成為可能,這也為各種治療方法的進一步研究創造了條件。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