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雪崩

粉雪崩

降在背風斜坡的雪不像山腳下的雪那樣堆積緊實,這叫粉雪崩。

名詞解釋

粉雪崩粉雪崩
在斜坡背後會形成縫隙缺口。它給人的感覺是很硬實和安全,但最細微的干擾或者像一聲來復槍響的動靜,就能使雪片發生崩落

相關條目

地理名詞

相關詞條

雪崩

當山坡積雪內部的內聚力抗拒不了它所受到的重力拉引時,便向下滑動,引起大量雪體崩塌,人們把這種自然現象稱做雪崩。也有的地方把它叫做“雪塌方”“雪流沙”或“推山雪”。同時,它還能引起山體滑坡山崩土石流等可怕的自然現象。因此,雪崩被人們列為積雪山區的一種嚴重自然災害。

形成過程

雪崩的形成和發展可分為三個區段,即形成區、通過區、堆積區。[5]
形成區
雪崩的形成區大多在高山上部,積雪多而厚的部位。比如,高高的雪檐,坡度超過50-60度的雪坡,懸冰川的下端等地貌部位,都是雪崩的形成區。[5]
通過區
雪崩的通過區緊接在形成區的下面,常是一條從上而下直直的U形溝槽,由於經常有雪崩通過,儘管被白雪覆蓋,槽內仍非常平滑,基本上沒有大的起伏或障礙物,長可達幾百米,寬20-30米或稍大一些,但不會太寬,否則滑下的冰雪就不會很集中,形成不了大的雪崩。[5]
堆積區
堆積區同樣是緊接在形成區的下面,是在山腳處因坡度突然變緩而使雪崩體停下來的地方,從地貌形態上看多呈錐體,所以也叫雪崩錐。[5]

急救措施

不論發生哪一種情況,必須馬上遠離雪崩的路線。[9]
判斷當時形勢。出於本能,會直朝山下跑,但冰雪也向山下崩落。而且時速達到200公里。向下跑反而危險,可能給冰雪埋住。[9]
向旁邊跑較為安全,這樣,可以避開雪崩,或者能跑到較高的地方。[9]
拋棄身上所有笨重,如背包,滑雪板,滑雪杖等。帶著這些物件,倘若陷在雪中,活動起來會顯得更加困難。[9]
切勿用滑雪的辦法逃生。不過,如處於雪崩路線的邊緣,則可疾駛逃出險境。[9]
如雪崩面積很大,離得很近時,已無法擺脫,可就近找一掩體,如岩石等躲在其後;在無任何物可依時,身體前傾,,雙手捂臉以免冰雪湧入咽喉和肺引發窒息,也便於雪崩停後手部的活動。[9]
抓緊山坡旁任何穩固的東西,如矗立的岩石之類。即使有一陣子陷入其中,但冰雪終究會瀉完,那時便可脫險了。[9]
如果被雪崩衝下山坡,要盡力爬上雪堆表面,平躺,用爬行姿勢在雪崩面的底部活動,休息時儘可能在身邊造一個大的洞穴。在雪凝固前,試著到達表面。扔掉你一直不能放棄的工具箱--它將在你被挖出時妨礙你抽身。節省力氣,當聽到有人來時大聲呼叫。同時以俯泳,仰泳或狗爬法逆流而上,逃向雪流的邊緣。[9]
被雪掩埋時,冷靜下來,讓口水流出從而判斷上下方,然後奮力向上挖掘。逆流而上時,也許要用雙手擋住石頭和冰塊,但一定要設法爬上雪堆表面。[9]
如果不能從雪堆中爬出,要減少活動,放慢呼吸,節省體能。據奧地利英斯布魯克大學最新研究報告,75%的人在雪埋後35分鐘死亡,被埋130分鐘後獲救成功的只有3%。所以要儘可能自救,衝出雪層。[9]
雪崩之後人被埋在雪下,幾乎與外界隔絕,隨著時間的延長,人越發寒冷,當人體的核心溫度(內臟器官的溫度,而非體表溫度)下降到32度以下時,人的該部分器官就會停止工作,人體會首先保證心臟的工作,所以最先下降的是四肢的溫度,所以被埋在雪下會感覺四肢麻木,之後其他器官開始降溫,如果外界依舊寒冷,最終就會導致心臟停止工作。當超過十五分鐘後,寒冷就會影響身體機能的正常運行。[9]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