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軍

第74軍

第74軍,又名蔣家王朝“御林軍”;是1937年9月1日在浙江組建,由王耀武第51師和俞濟時第58師合編而成,全軍共8個團,2.1萬人,抗戰第一年內已顯露其慓悍本色。李天霞,廖齡奇,余程萬任師長。

代表人物:

王耀武余濟時余程萬李天霞張靈甫
蔣家王朝御林軍”。第74軍是1937年9月1日浙江組建,由王耀武第51師和俞濟時第58師合編而成,全軍共8個團,2.1萬人,抗戰第一年內已顯露其慓悍本色。這支由浙江保全團隊,原山東北洋省軍與中央軍第1師旁枝部隊合編而成的奇異組合,是抗戰八年之間戰功最為輝煌的部隊,精彩戰例不勝枚舉:38年萬家嶺戰役,作為核心主力,給日軍重大殺傷,次役首創殲滅日軍幾乎一個完整師團的佳績,此戰既無平型關八路軍奇襲之利,又無崑崙關國軍火力之優,全靠將士浴血苦戰,74軍攻得上守得住,居功至偉。(305團團長張靈甫率一支部隊奇襲張古山,又堅守數晝夜,為最終的勝利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事後郭沫若專門派田漢編劇,歌頌德安大捷,張靈甫在劇中以真名出現,一時間聞名天下)41年參加上高會戰,殲敵16000,繳獲駿馬2800匹,擊斃日軍中將、少將各一名, 74軍在戰役中“拚死力拒,雖血肉橫飛、傷亡慘重,仍不稍退,是日一日間敵我傷亡均在四千以上”,被羅卓英評價為“戰鬥力量堅強”!(榮獲國民政府第一號武功狀和最高榮譽“飛虎旗”,被譽為**鐵軍何應欽稱之為 “開戰以來最精彩之作戰”)。常德會戰中74軍57師8000之眾面對日11軍數萬人馬,死守常德16天,頑強抗擊了日軍陸、空、坦的協同攻擊,在日軍猛烈炮火甚至釋放毒氣情況下仍死戰不退,傷亡殆盡(時值開羅會議期間,57師的英勇奮戰極大的提高了國威、軍威,給羅斯福總統的留下極為深刻的印象,還專門在備忘錄上記下余成萬師長的名字。著名作家張恨水就根據常德之戰寫出一部名叫《虎賁英雄》的小說。為紀念74軍為國捐軀的犧牲將士,常德人民自發募捐,於1944年3月在市青年路東側修建占地達30000平方米的陣亡將士墓地,作為永遠的紀念)。湘西雪峰山會戰(幾乎全殲日軍116師團,消滅日軍3萬左右)。第51師的師歌唱道“我們在戰鬥中成長,我們在炮火中相從。我們死守過羅店,保衛過首都,馳援過徐海,大戰過蘭封。南潯路顯精忠,張古山血染紅。國家的武力,民族的先鋒!”這支抗戰時期最偉大的部隊,在武漢會戰後由蔣中正親定為軍委會總預備軍,為華中三大戰區之前衛。日軍對這支國軍中的王牌部隊也深為畏敬,並以”三五部隊”稱之(指所轄的第51師,第57師,第58師,皆以5開頭)。在南昌會戰中,即使兵敗如倒,該軍仍不改其英勇豪邁之**鐵軍本色。曾兩次榮獲軍委會最高榮譽——飛虎旗,一次國民政府第一號武功狀,連美軍顧問團曾有過“中國只有74軍能打”的讚譽。國軍中無人出其右者。

張靈甫

1946年改編為整編74師,全師3萬餘人,全副美械,師長張靈甫(1923年考入北京大學,1925年南下廣州考入黃埔軍校四期)1946年在王耀武鼎力幫助下兼任南京警備司令,拱衛首都,號稱“御林軍”。進攻蘇北解放區,連克兩淮(淮安、淮陰均為解放軍在蘇北戰略要地淮陰是蘇皖解放區首府,具有非常重要的軍事、經濟和政治意義,即使在解放軍採取積極防禦,不計較一城一地得失的戰略下,也是屬於不到萬不得以絕不輕言放棄的要地。兩淮和華中解放區基本喪失,華野主力只得北撤山東,華東局勢日趨嚴重,造成了很大困難),二戰漣水(第一次是搭檔整28師太不經打,未能攻占,國軍方面損失7000其中74軍2000多,解放軍6963,10縱司令謝祥軍也在戰鬥中陣亡,這是華東解放軍在解放戰爭中陣亡的職務最高的將領。第二次對王必成6縱戰術成功,順利成功),攻占宿遷,立下頭功。47年5月13日在 孟良崮被圍,力抗華野五個主力縱隊(1、4、6、8、9,不計打援),也全力支撐了三天。(本人認為,此戰主要在於湯恩伯判斷失誤,急功近利,友軍不全力增援解圍,張靈甫又過於狂妄自大,孟良崮是石頭山,既無法構築工事,又沒有水源,是標準的絕地,重炮也無法帶上山,炮彈落下,碎石飛濺,殺傷力倍增,失敗再所難免,即使換了美軍陸戰1師,同樣條件,3天也掛了)。重建之後的74軍,保衛阜陽(對陣中原野戰軍第1、2、3、6和11縱隊以及華東野戰軍第10縱隊,成功堅守6天),濟南戰役死守商埠(48年9月,濟南戰役打響,王耀武飛赴南京求援,蔣介石命令74師空運濟南。但一天后解放軍就以炮火封鎖了飛機場,僅空運了7個連,這7個連後來被王耀武派往商埠,擔任第2綏靖區司令部的守衛。9月20日,解放軍猛攻商埠,22日開始攻擊第2綏靖區司令部,74師憑藉司令部堅固的鋼筋水泥大樓和四周明碉暗堡組成的工事,負隅頑抗。此出的戰鬥相當激烈,被譽為濟南戰役中的“絞肉機”,解放軍集中炮火猛轟,整幢大樓被炸得千創百孔,滿目瘡痍,幾乎被炸成個軀殼架子,但74軍的這7個連仍然拚死抵抗,子彈和手榴彈不斷從視窗和彈孔里飛出,即便在解放軍攻入樓內後仍與解放軍逐樓、逐屋、逐層爭奪,力戰不降,解放軍稱之為“打死不繳槍”,這7個連即使在軍官大半死傷的情況下,士兵也極少投降,秉承了老74軍的頑強戰鬥意志,最後全部戰死。資料來源:戰爭秘史檔案館)

戰術

戰術上,74軍愛出險招、奇招,出其不意(在張靈甫任軍長期間尤其突出),可謂藝高人膽大,多採取正面佯攻,側後迂迴,或超越攻擊(在第二次漣水之戰中,6縱就中了聲東擊西、調虎離山之計,和整28師、整7師在城外猛乾,最後被74軍強渡黃河迂迴偷襲漣水成功)。“部隊驕橫,攻擊精神較頑強。善於集中使用兵力,先以集中炮火打我陣地一點,掩護步兵攻擊,且善於使用小部隊,以錐形滲入我側背,錯亂我部署,但不善於近戰。官兵素質在蔣軍中算是比較好的,**占很多,軍官、士兵甚至馬夫都經過嚴格標準訓練,戰術指揮及技術動作均較正規熟練。裝備精良,補給充足,兩淮戰後,該敵傷亡慘重,敢於大膽縮編建制,也不顧兵員缺額。其官兵對蔣甚為信仰,且驕橫自大。”(解放軍評語,在當時的情況下,已經比較正面了)當然,成也蕭何,敗也蕭何,最終74軍也就栽在了險招上,如果不冒險前進,被圍不堅持“中心開花”,也不會翻船。(但另一方面,江山易改,秉性難移,若真放棄了“中心開花”,不鋌而走險,)74軍的戰鬥意志、戰鬥力、紀律 性都是國軍中首屈一指的,(孟良崮戰後,華野監聽還有國軍電台活動,立即判斷74師還有殘部沒有解決,果然在孟良崮、雕窩之間的山谷中發現約7000多人,這些官兵不開槍不走動,靜靜等待解放軍撤走後與增援部隊會合,解放軍先前曾發現過,但見其既沒有開火也沒有奔跑,以為是友軍而未注意。),待遇也是最好(該軍發雙餉,薪水是國軍其他部隊是兩倍。老蔣寧可餓著其他人,也不能委屈74軍)。同樣,也擁有各國王牌軍的共同特點:傲、狠、悍,全軍自軍長以下普遍瞧不起其他部隊,不僅是雜牌,甚至也包括中央軍,這也是孟良崮戰役時83師見死不救的主要原因。
戰績上,五大主力中最輝煌,更加難得的是,抗戰中的許多戰績都是在使用劣勢裝備的情況下取得的(萬家嶺就是典型),美式裝備抗戰後期才裝備部隊,與新1、新6等比起來,難度係數更高,綜合各方面,力壓18軍,位列五大主力之首,74軍當之無愧。
張靈甫張靈甫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