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北屬時期

第二次北屬時期

越南第二次北屬時期(43年-544年,越:Th?i B?c thu?c l?n th?2)是越南歷史上一段被中國直接設定郡縣統治的時期。公元40年,在征氏姐妹的領導下,交州爆發了反漢的起義。43年,漢伏波將軍馬援領兵平叛,殺死二征。交州重歸漢朝管轄,第二北屬時期開始。在這一時期,今越南地區曾先後被置於東漢、交州士氏政權、東吳、曹魏、晉朝、劉宋、南齊、南梁的統治之下。541年,交州爆發了李賁起義。544年,李賁稱帝,建立萬春國政權,標誌著第二北屬時期的結束。

歷史沿革

東漢重建統治秩序

東漢光武帝建國稱帝之初,越南北、中部隸屬漢廷統治,當時置有交趾九真日南等郡。公元40年,交趾麊泠豪族征氏姊妹起事作反。漢廷派馬援率軍南下,於公元43年殲滅征氏姊妹,平地越地的各處叛亂。到日南郡南界時,樹立銅柱,以作漢朝國境的邊界。
馬援在越期間,曾推行過不少新措施,改革州郡的政治制度。如在交趾郡人口眾多的西於縣(當時有三萬二千戶),分設封溪、望海二縣。馬援行軍所過的郡縣,則修治城郭(《越史略》稱:築為繭城,其圓如繭),穿渠灌溉,以便利當地民眾。又整理當地的“越律”與“漢律”,向越人頒布施行。自此,以雒越為主的越人部落一直僅遵馬援的定製。馬援的做法,據中國大陸學者郭振鐸張笑梅的論述,是要使郡縣制度在當地加緊推行,以使從州、郡、縣、鄉、亭各級,都能夠由中央朝廷指派官員,直接掌握軍事及行政。
漢明帝時,任李善為日南太守。李善的管治“以惠愛為政”,務求“懷來異俗”,穩固漢廷對越地各族的統治。

日南反抗及林邑建國

東漢中期,日南郡的象林地區發生了多次亂事。公元100年,“日南、象林蠻夷”二千餘人起事,寇掠百姓,燒毀官寺,當地郡縣政府旋即發兵討平,並置“象林將兵長史”一職,負責防備其患。漢廷又作出安撫措施,於101年賬貸“日南貧民及孤、寡、羸弱不能自存者”,並對於“象林民失農桑業者,賑貸種糧,稟賜下貧穀食”。不過,漢人在越地的統治仍相當鬆散。東漢順帝時的交趾太守周敞就曾於136年上書朝廷,稱“交土既遠,處九圍之外,北望京師,若瞻雲漢,宜有方伯,為國南藩”,指出漢廷在越地有必要設定權力較大的州牧為行政長官,以加強管理效能。但漢廷經過研究後,“朝議不許”,又任周敞為權力較低、僅有監察權的交州刺史。
其後,象林地區“蠻夷”的反抗行動日益熾烈。據《後漢書》的記載,137年,象林人區憐率數千人起事,攻擊象林縣,燒城寺,殺長吏。漢廷採取招誘手段,派交趾刺史張喬“開示慰誘”,以及九真太守祝良“招以威信”,於是“嶺外復平”,亂事暫時平息。然而,這次象林“蠻夷”的反抗只是林邑國(即占婆)立國的濫殤。中國大陸學者郭振鐸、張笑梅就認為:“如果指出林邑國建國的具體年代,也可說是在漢順帝永和二年(137年)”。
從此,東漢王朝便多次在日南地區周旋。144年,日南蠻夷攻燒城邑,交趾刺史夏方將之招降。157年,九真郡居風縣人朱達等因不滿縣令貪暴無度,便與當地“蠻夷”起兵,人數達四五千人,擊殺居風縣令及九真太守兒式。後來被九真都尉魏朗擊破,屯據日南,至160年漢廷委任夏方為交趾刺史,日南民眾才看在他“威惠素著”而降。178年,合浦郡的烏滸蠻為亂,迅即蔓延到九真、日南等地,到181年被交趾刺史朱俊擊破。
其後林邑國的情況,據《水經注》稱“自區連以後,國無文史,失其纂代,世數難詳,宗胤滅絕,無複種裔”。然而,據喬治·馬司培羅的研究指出,到中國的三國時代,該國便繼續有所活動。

東漢晚年及士燮時期

東漢晚年,交州的吏治情況有所好轉。184年,交趾駐兵造反,漢廷派賈琮為刺史。賈琮來到後便召開研訊,當地民眾供稱:“賦斂過重,百姓莫不空單,京師遙遠,告冤無所,民不聊生,故聚為盜賊。”賈琮了解到當地民情,於是採取一系列措施及手段,“各使安其資業,招撫荒散,蠲復傜役,誅斬渠帥為大害者,簡選良吏試守諸縣”。賈琮的做法相當見效,據《後漢書》及《大越史記全書》等中越典籍所載,賈琮深得交州人民的愛戴和歌頌。
繼賈琮之後,漢廷任交州人李進為刺史。李進曾向漢廷上書:“率土之濱,莫非王臣。今登仕朝廷,皆中州之士,未嘗獎勸遠人。”要求漢廷能提拔越人入仕,朝廷便下詔交州“有孝廉、茂才,許除補屬州長吏”,但“不得任中州”,即不能在中原一帶任官。適值有宿衛京師的交州人李琴等,向朝廷申訴“皇恩不均”,情意懇切,朝廷乃批准以交趾茂才一人為夏陽縣令(夏陽在今中國陝西省)、孝廉一人為六合令(六合在今中國江蘇省)。後來,李琴官至司隸校尉,日南人張重官至金城太守,成為越人為中國朝廷效力的典範。
在東漢末期中原內地的亂世當中,交州在士燮的管治下處於相對安定的狀態。士燮於187年出任交趾太守,其後,190年,交州刺史朱符被當地“夷賊”所攻殺,交州大亂,士燮便保境安民,由兄弟出任州內要職,其家族遂成為州內的重要勢力。據《三國志·吳志·士燮傳》載,“燮兄弟並為列郡,雄長一州,偏在萬里,威尊無上”。207年,曹操所委派的交州刺史張津被部將所殺,曹操便以劉表“窺看南土”為由,授任士燮“綏南中郎將,董督七郡,領交阯太守如故”,後來又增加“安遠將軍”、“龍度亭侯”等封銜,認同士燮在交州的政治地位。與此同時士燮憑著個人威望及品德,招攬中原人士,“體器寬厚,謙虛下士,中國士人往依避難者以百數”。於是當地文教甚為盛行,後來越南史家吳士連就稱讚:“我國(指越南)通詩書,習禮樂,為文獻之邦,自士王(士燮)始。”
210年,據有中國江東一帶的孫權委任步騭為交州刺史,授任士燮為左將軍,然而交州實權仍在士燮兄弟手中。到226年,士燮去世。士燮死後,孫權有感交州地殊遙遠,就將北部的合浦郡蒼梧郡桂林郡南海郡劃為廣州,交州只保留交趾郡、九真郡、日南郡。士燮之子士徽抗命不服,但最終被東吳的廣州刺史呂岱等率兵討平,亦使越南歸入東吳統治。

六朝時期

226年,東吳政權剷除士氏家族,奪得交州的控制權,吳主孫權命呂岱為交州刺史。呂岱在當地任職十二年,形象廉潔,曾派使到海外宣揚東吳國威。248年,交趾、九真等地發生騷動,起事者攻沒城邑,孫權命陸胤為交州刺史及安南校尉,採取恩信招降及贈以財幣的方式,使當地人民歸順,交州回復安寧。
中國北方地區的西晉王朝成立之初,曾與東吳進行交州的爭奪戰。先是曹魏政權於263年吞併蜀漢時,適值交趾郡吏呂興殺太守造反,遣使到魏,要求內附,九真、日南兩郡亦回響。曹魏就乘機收取三郡,派爨谷出任交趾太守,到達時司馬炎已取代曹魏,交州便成為西晉領土。東吳孫皓設法規復交州,268年派軍進擊,但被晉軍大敗。其後東吳派陶璜等率軍出戰,經過一輪戰事,到271年終於收回交州。陶璜父親陶基亦曾任交州刺史,在當地享有一定聲望,孫皓委任他為“使持節都督交州諸軍事、前將軍、交州牧”。到280年,西晉滅吳,陶璜仍保有交州,孫皓手書勸諭,陶璜才降。於是交州再度歸入西晉統治。
西晉統一中國後,交州歷經陶璜、吾彥兩任刺史,局面大體安寧。到西晉末、東晉初期,州務由督軍梁碩所把持,而局勢亦陷入混亂。梁碩曾與謀求割據交廣州兩州的王機交戰,其後王機被廣州刺史陶侃所平後,梁碩自立為交址太守,擁立脩湛主管州事,但到322年,晉廷當權者王敦則派王諒任交州刺史,殺脩湛,梁碩因而造反。323年,梁碩殲滅王涼,割據交州,不久被陶侃派軍平定。晉廷便委任陶侃“兼領交州刺史”。
在整個東晉時期,交州時常處於內憂外患。交州南方的林邑國屢次北侵。而內憂方面,380年,發生九真太守李遜的叛變,並惹起林邑入侵,其後為交趾太守杜瑗所平。410年,曾在東晉內地的五斗米道起事者盧循入侵交州,但被當時的交州刺史杜慧度(又作杜惠度)擊破。
杜慧度在南朝宋初期繼續就任交州刺史,在他治下州政得到整頓,“禁斷淫祀,崇修學校,歲荒民飢,則以私祿賑給。為政纖密,有如治家,由是威惠沾洽,奸盜不起,乃至城門不夜閉,道不拾遺”。到南朝宋的後期,交州一度被當地人士所割據。468年,交州刺史劉牧死,交趾人李長仁趁機據據州造反,自稱刺史。該年十一月,李長仁向宋廷請降,自貶“行州事”,宋廷亦派刺史到交州赴任,但均形同虛設,州務由李長仁主理,交州遂處於割據狀態。李長仁死後,從弟李叔獻繼續專制交州。直到南朝齊時期,485年,南齊武帝派劉楷率軍入交州,李叔獻才懼而入朝,割據之局亦告終結。據學者呂士朋的見解,李長仁、李叔獻的專制交州是“開後來交州人士自謀獨立之先聲”。
南朝梁時,505年,交州刺史李凱造反,被長史李所平。516年,阮宗孝反,亦被李畟所擊破。到541年,交州爆發規模龐大的李賁起事,第二次北屬時期亦至此終結。

李賁起事

541年,交州人九德監李賁不滿出身梁朝宗室的刺史蕭咨暴虐,乃連附近地區起兵,蕭咨聞訊逃入廣州,李賁占據州城龍編。梁武帝派軍征討,但途中遇上疾疫而回。李賁乃於544年,自稱“南越帝”,年號“天德”,越南史學上稱其政權為萬春國前李朝。545年十一月,梁廷派楊瞟為交州刺史,陳霸先為司馬,率兵攻擊李賁。李賁不敵,逃至屈獠洞,後在該地死去,當地人將其首級呈交梁廷。
陳霸先擊破李賁後,在梁朝中掌握大權,後更於557年奪取帝位,建立南朝陳,但無暇兼顧交州。而李賁兄李天寶等繼續反抗。到隋朝滅陳後,交州尚有李佛子勢力,隋朝乃派大將劉方率軍平定。

各朝建置

東漢在越地的建置

東漢時,于越南地區設定交趾郡、九真郡、日南郡,隸屬交州刺史部。(此外,交州尚轄有位於中國境內的南海郡、蒼梧郡、鬱林郡、合浦郡。)
東漢在越地設定的郡縣

郡名

轄縣

交趾郡
*西漢武帝時設定,轄縣十二

龍編縣(為交趾郡郡治)

羸軻縣

安定縣

苟漏縣

泠縣

曲陽縣

北帶縣

稽徐縣

西於縣

朱䳒縣

封溪縣(公元43年,東漢光武帝建武十九年置)

望海縣(公元43年,東漢光武帝建武十九年置)

九真郡
*西漢武帝時設定,轄縣五
*戶口:46,513
*人口:209,894

胥浦縣(為九真郡郡治)

居風縣

鹹歡縣

無功縣

無編縣

日南郡
*西漢武帝時設定,轄縣五
*戶口:18,263
*人口:100,676

西卷縣(為日南郡郡治)

朱吾縣

盧容縣

象林縣

比景縣

以上各項,依據司馬彪《續漢書志·郡國志》(北京中華書局范曄《後漢書》校注本,3531─3533頁)製成。

東吳在越地的建置

三國時期,東吳政權在越南地區設定交趾郡、新興郡、武平郡、九真郡、九德郡、日南郡,均隸屬交州。(此外,交州尚轄有位於中國境內的合浦郡及珠崖郡。)
東吳在越地設定的郡縣

郡名

轄縣

交趾郡
*漢時設定

龍編縣(漢舊縣)

苟漏縣(漢舊縣)

望海縣(漢舊縣)

羸縣(漢舊縣)

西於縣(漢舊縣)

朱䳒縣(漢舊縣)

曲陽縣(漢舊縣)

北帶縣(漢舊縣)

稽徐縣(漢舊縣)

定安縣(漢舊縣)

武寧縣(吳置)

吳興縣(吳置)

武安縣(吳置)

軍平縣(吳置)

新興郡
*271年,東吳建衡三年,分交趾糜泠縣設定

糜泠縣

嘉寜縣

吳定縣

封山縣

武平郡
*271年,東吳建衡三年,討扶嚴夷,以其地置

武平縣

封溪縣

平道縣

武興縣

進山縣

根寧縣

安武縣

扶安縣

九真郡
*漢時設定

胥浦縣(漢舊縣)

都龐縣(漢舊縣)

移風縣(漢舊縣)

建初縣(吳置)

常樂縣(吳置)

扶樂縣(吳置)

九德郡
*吳末,分九真郡置

鹹驩縣

九德縣

陽成縣

越常縣

扶苓縣

曲胥縣

日南郡
*漢時設定置

朱吾縣(漢舊縣)

盧容縣(漢舊縣)

比景縣(漢舊縣)

象林縣(漢舊縣)

區粟縣(故西卷)

以上各項,依據呂士朋《北屬時期的越南》(香港中文大學新亞研究所出版,71─72頁)製成。

晉朝在越地的建置

晉朝時,在越南地區設定交阯郡、新昌郡、武平郡、九真郡、九德郡、日南郡,屬交州。(此外,交州尚轄有位於中國境內的合浦郡,一共統郡七,縣五十三,戶25,600。)
晉朝在越地設定的郡縣

郡名

轄縣

交趾郡
*漢時設定,統縣十四
*戶口:12,000

龍編縣(舊縣)

苟屚縣(舊縣)

望海縣(舊縣)

軻縣(舊縣)

西於縣(舊縣)

武寧縣(舊縣)

朱鳶縣(舊縣)

曲昜縣(舊縣)

交興縣(呂士朋認為:“疑為吳之吳興。”)

北帶縣(舊縣)

稽徐縣(舊縣)

安定縣(舊縣)

南定縣(吳之武安)

海平縣(吳之軍平)

新昌郡
*吳時設定,統縣六
*戶口:3,000

糜泠縣(舊縣)

嘉寜縣(舊縣)

吳定縣(舊縣)

封山縣(舊縣)

臨西縣(晉置)

西道縣(晉置)

武平郡
*吳置,統縣七
*戶口:5,000

武寧縣(舊縣)

武興縣(舊縣)

進山縣(舊縣)

根寧縣(舊縣)

安武縣(舊縣)

扶安縣(舊縣)

封溪縣(舊縣)

九真郡
*漢時設定,統縣七
*戶口:3,000

胥浦縣(舊縣)

移風縣(舊縣)

津梧縣(晉置)

建初縣(舊縣)

常樂縣(舊縣)

扶樂縣(舊縣)

松原縣(晉置)

九德郡
*吳時設定,統縣八
*戶口:3,000

九德縣(舊縣)

鹹驩縣(舊縣)

南陵縣(晉置)

陽遂縣(舊縣,陽成改名)

扶苓縣(舊縣)

曲胥縣(舊縣)

浦陽縣(晉置)

都洨縣(晉置)

日南郡
*漢時設定,統縣五
*戶口:600
*呂士朋認為,本郡因“林邑侵據,名存實亡”

象林縣(舊縣)

盧容縣(舊縣)

朱吾縣(舊縣)

西卷縣(舊縣)

比景縣(舊縣)

壽冷縣(呂士朋:“晉置。”)

無勞縣(呂士朋:“晉置。”)

以上各項,依據房玄齡等《晉書·地理志》(北京中華書局校注本,465─466頁)及呂士朋《北屬時期的越南》(香港中文大學新亞研究所出版,73─74頁)製成。

南朝宋在越地的建置

南朝宋時,在越南地區設定交州(完全在越南境內),領交阯郡、武平郡、九真郡、九德郡、日南郡、義昌郡、宋平郡、新昌郡,共八郡,五十三縣,戶10,453。
南朝宋在越地設定的郡縣

郡名

轄縣

交趾郡
*漢時設定,統縣十二
*戶口:4,233

龍編縣(舊縣)

句漏縣(舊縣)

朱䳒縣(舊縣)

吳興縣(舊縣)

西於縣(舊縣)

定安縣(舊縣)

望海縣(舊縣)

海平縣(舊縣)

武寧縣(舊縣)

羸婁縣(舊縣)

曲昜縣(舊縣)

南定縣(舊縣)

武平郡
*吳時設定,統縣六
*戶口:1,490
* 沈約《宋書·州郡志》里的內容有缺佚

吳定縣(舊縣)

新道縣(舊縣)

晉化縣(舊縣)

九真郡
*漢時設定,統縣十二(疑有誤)
*戶口:2,328

移風縣(舊縣)

胥浦縣(舊縣)

松原縣(舊縣)

高安縣(《宋書·州郡志》:“何《志》(何徐《州郡》)晉武帝立。《太康地誌》無。《吳錄》晉分常樂立。”呂士朋認為是“宋置”)

建初縣(舊縣)

常樂縣(舊縣)

軍安縣(《宋書·州郡志》:“何《志》(何徐《州郡》)晉武帝立。《太康地誌》無此縣,而交趾有軍平縣。”呂士朋認為是“宋置”)

武寧縣(《宋書·州郡志》:“吳立,何《志》(何徐《州郡》)武帝立。《太康地誌》無此縣而交趾有。”呂士朋認為是“宋置”)

都龐縣(舊縣)

寧夷縣(《宋書·州郡志》:“何《志》(何徐《州郡》)晉武帝立。《太康地誌》無。”呂士朋認為是“宋置”)

津梧縣(舊縣)

九德郡
*吳時設定,統縣十一
*戶口:809

浦陽縣(舊縣)

陽遠縣(《宋書·州郡志》:“陽遠,吳立曰陽成,太康二年(281年)更名,後省。”)

九德縣(舊縣)

鹹驩縣(舊縣)

都汰(都洨)縣(舊縣)

西安縣(《宋書·州郡志》:“何《志》(何徐《州郡》)晉武帝立。《太康地誌》無,《吳錄》亦無。”呂士朋認為是“宋末置”)

南陵縣(舊縣)

越常縣(舊縣)

宋泰縣(宋末置)

宋昌縣(宋末置)

希平縣(宋末置)

日南郡
*漢時設定,統縣七
*戶口:402

西卷縣(舊縣)

盧容縣(舊縣)

象林縣(舊縣)

壽冷縣(舊縣)

朱吾縣(舊縣)

無勞縣(舊縣)

北景縣(舊縣)

義昌郡
*宋末立

/

宋平郡
*《宋書·州郡志》:“孝武世,分日南立宋平縣,後為郡。”
*呂士朋據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卷一一二提出:“分交趾龍編縣立宋平縣,尋改為郡。”

/

新昌郡
*吳時設定

/

以上各項,依據沈約《宋書·州郡志》(北京中華書局校注本,1204─1208頁)及呂士朋《北屬時期的越南》(香港中文大學新亞研究所出版,75─76頁)製成。

南朝齊在越地的建置

南朝齊時,在越南地區設定交州、九真郡、武平郡、新昌郡、九德郡、日南郡、交阯郡、宋平郡、義昌郡。(另外,還有位於中國境內的宋壽郡,於480年從越州割歸交州管轄。)
南朝齊在越地設定的郡縣

郡名

轄縣

九真郡
*漢時設定

移風縣(舊縣)

胥浦縣(舊縣)

松原縣(舊縣)

高安縣(舊縣)

建初縣(舊縣)

常樂縣(舊縣)

津梧縣(舊縣)

軍安縣(舊縣)

吉龐(都龐)縣(舊縣)

武寧縣(舊縣)

武平郡
*吳時設定

武定縣(吳之武平)

封溪縣(吳故縣)

平道縣(吳故縣)

武興縣(吳故縣)

根寧縣(吳故縣)

南移縣(齊置)

新昌郡
*吳時設定

范信縣(齊置)

嘉寧縣(晉故縣)

封山縣(晉故縣)

西道縣(晉故縣)

臨西縣(晉故縣)

吳定縣(晉故縣)

新道縣(宋時武平郡)

晉化縣(宋時武平郡)

九德郡
*吳時設定

九德縣(舊縣)

鹹驩縣(舊縣)

浦陽縣(舊縣)

南陵縣舊縣)

陽遠縣(《宋書·州郡志》:“陽遠,吳立曰陽成,太康二年(281年)更名,後省。”)

都洨縣(舊縣)

越常縣(舊縣)

西安縣(《宋書·州郡志》:“何《志》(何徐《州郡》)晉武帝立。《太康地誌》無,《吳錄》亦無。”呂士朋認為是“宋末置”)

日南郡
*漢時設定

西卷縣(舊縣)

象林縣(舊縣)

壽冷縣(舊縣)

朱吾縣(舊縣)

比景縣(舊縣)

盧容縣(舊縣)

無勞縣(舊縣)

交阯郡
*漢時設定

龍編縣(舊縣)

武寧縣(舊縣)

望海縣(舊縣)

句漏縣(舊縣)

吳興縣(舊縣)

西於縣(舊縣)

朱䳒縣(舊縣)

南定縣(舊縣)

曲昜縣(舊縣)

海平縣(舊縣)

羸婁縣(舊縣)

宋平郡
*宋時設定

昌國縣(齊置)

義懷縣(齊置)

綏寧縣(齊置)

義昌郡
*蕭子顯《南齊書·州郡志》:“永元二年(500年),改沃屯置。”
*呂士朋:“領縣無考。”


以上各項,依據蕭子顯《南齊書·州郡志》(北京中華書局校注本,266─267頁)及呂士朋《北屬時期的越南》(香港中文大學新亞研究所出版,76─79頁)製成。

南朝梁在越地的建置

南朝梁在509年以前,州郡建置大指沿襲宋齊。其後州份漸多,廢置合分不可勝計。原本的交州分成興州、愛州、利州、明州、德州、安州(不在越南境內)、黃州(不在越南境內)。有時州的大小還不如以往一郡。
南朝梁在越地設定的州郡縣

州名

轄郡

轄縣

交州

交趾郡

龍編縣(舊縣)

武寧縣(舊縣)

望海縣(舊縣)

勾漏縣(舊縣)

吳興縣(舊縣)

西於縣(舊縣)

朱䳒縣(舊縣)

南定縣(舊縣)

曲陽縣(舊縣)

海平縣(舊縣)

羸軻縣(舊縣)

宋平郡

昌國縣(舊縣)

義懷縣(舊縣)

綏寧縣(舊縣)

武平

武定縣(舊縣)

武興縣(舊縣)

根寧縣(舊縣)

南移縣(舊縣)

興州

新昌郡

嘉寧縣(舊縣)

封山縣(舊縣)

西道縣(舊縣)

臨西縣(舊縣)

吳定縣(舊縣)

新道縣(舊縣)

晉化縣(舊縣)

范信縣(舊縣)

愛州

九真郡

胥浦縣(舊縣)

移風縣(舊縣)

松原縣(舊縣)

建初縣(舊縣)

常樂縣(舊縣)

吉龐縣(舊縣)

津梧縣(舊縣)

高安縣(舊縣)

軍安縣(舊縣)

武寧縣(舊縣)

九真縣(梁置)

日南縣(梁置)

利州

(不詳)

(不詳)

明州

(不詳)

(不詳)

德州

九德郡

九德縣(舊縣)

鹹驩縣(舊縣)

越常縣(舊縣)

浦陽縣(舊縣)

南陵縣(舊縣)

都洨縣(舊縣)

西安縣(舊縣)

安遠縣(梁置)

日南郡

象林縣(舊縣)

盧容縣(舊縣)

朱吾縣(舊縣)

西卷縣(舊縣)

比景縣(舊縣)

壽冷縣(舊縣)

無勞縣(舊縣)

以上各項,依據 呂士朋《北屬時期的越南》(香港中文大學新亞研究所出版,79-81頁)製成。

南朝陳在越地的建置

南朝陳時期在越地的地理建置具體情況,如學者呂士朋認為已“無從考索”,並指出:“陳武帝永定二年(558年),仍以歐陽頠為廣州刺史、都督交廣等十九州,十九州中包括交州方面之交州、南新州、愛州、德州、利州、明州及不在今越南境內之安州、黃州等。按南新州,陳武帝永定三年(559年)置新州於新昌,領郡二:即新昌郡,領吳定等八縣,實即梁時興州地;武平郡,領武定等六縣,乃割梁時交州之武平郡歸屬之。其餘州郡多仍梁舊。而實際上,其時交州方面,李佛子割據,建國稱號,陳之政治勢力,始終未曾進入。故陳時對交州之郡縣建置,雖有若無,名存實亡。

文化發展

中國文化的輸入

越南在第一次北屬時,因中國內地人移入日多,加上推行文治教化政策,使當地加深接觸中國文化。到東漢晚期,有交州人士李進任交州刺史,李琴、張重等在中國內地任官。到漢末全國大亂,交州則在士燮家族管治下,政局相對安定,而且能謙恭待人,因而吸引到“中國士人往依避難”,例如桓曄、許靖、許慈、劉熙、程秉薛綜等等,這批人士在文化界均有一定地位,對越地文化也起到了相當的推動作用。
在三國時代的東吳統治時,先前避難到交州的士人,回到北方的甚多。但亦有文官被貶到交州,而且潛心學問,因而維持了當地文風。如被孫權流放到交州的虞翻,“雖處放,而講學不倦,門徒常數百人。又為《老子》、《論語》、《國語》訓注,皆傳於世”。又如東吳名臣顧雍之子顧譚,在交州“幽而發憤,著《新言》二十篇”。
另外,中國魏晉南北朝時代的好玄學、重門第等風尚,亦影響越地。如出身交州官宦的杜慧度,“布衣蔬食,儉約質素,能彈琴,頗好莊、老。禁斷淫祀,崇修學校”。在南朝梁時,有一位善於文學的交趾並韶,希望在朝廷求得高官職位,但由於“並姓無前賢”而落空,後來憤而參與李賁起義。

佛教傳入

第二次北屬期間,佛教從中國傳入。推動傳播這些宗教的,較重要的有牟子。牟子在東漢末年時避亂交趾,獲得當地太守士燮招攬,著有《理惑論》,貶抑百家經傳,斥神仙方術,尊崇佛教。
自牟子開始,佛教在交州盛行。在三國時代的東吳,康僧會(祖先是康居人,父親因經商移居交趾)在交趾出家為僧,由於受“舍利之感應”,獲得東吳朝廷重視,並從而帶動了中國江南的佛教發展。在255年時,有西域僧人支強梁接在交州譯《法華三昧經》。學者呂士朋認為,康僧會和支強梁接等的事跡,反映了佛教在交州興盛的情況。

對外交通

在第二次北屬時期,越南中、北部地區是中國對南洋交通的重要孔道。台灣學者呂士朋指出“交州位居我國(中國)西南,地濱南海,南洋及西方諸國之人,由海道來中國,大都先在交州登入”,當中的日南郡是“海外諸國貢獻必經之道”。法國學者伯希和也提到:“紀元初年,中國與南海諸國商業政治關係頻繁之時。交趾──質言之東京,曾為航行之終點。”
在東漢時期,南亞地區的葉調國(今爪哇)、撣國(今緬北)、天竺國(今印度)等國,所派至中國的使節,均經日南入境。166年(東漢桓帝延熹九年),羅馬帝國(中國史書稱作“大秦”)人士到中國致送象牙犀角玳瑁等禮品,也是途經日南。
到三國時代,交州地區的交通重要性更為突出。東吳的交州刺史呂岱曾遺使“南宣國化”,讓林邑、扶南等國派員入吳交往。在西方,有羅馬帝國商人來到交趾,並在交趾太守吳邈協助下晉見孫權。

與林邑國的關係

林邑國(即占婆)自東漢時期建國以後,便與中國曆朝交往密切,雙方既互通使節,又時起衝突,而交州治下的越南中、北地區,則常為交戰區域。
在東吳時期,於220年至230年間,交州刺史呂岱遣使“南宣國化”,林邑國亦遣使到吳訪問。但友好關係持續不久,到248年,林邑進攻交州轄下的交阯、九真等郡,甚而攻沒城邑。東吳軍隊再與林邑戰於古戰灣,喪失區粟之地。吳主孫權遂派員到林邑邊境,喻以恩信,雙方經過妥協後便罷兵停戰。到東吳晚期,林邑國范熊聯結扶南王范尋進攻交州郡縣,殺害吏民。吳主孫皓便派陶璜為交州刺史,對林邑作多年的征戰,才穩住當地局面。
西晉統治時,林邑王范逸於284年遣使到晉廷訪問。到4世紀中期,林邑在國王範文治下日益助大,吞併鄰近的大岐界、小岐界、式仆、徐狼等部。範文因見交州治下的日南土地富饒,加以該郡民眾不滿東晉官員的管治,範文便乃於347年,乘機進攻日南,擊斃太守夏侯覽等五六千人,剷平日南郡的西卷縣,日南失陷。交州刺史朱蕃與林邑相約,以日南北部的橫山為界。不久,範文撤回林邑,朱蕃派督護劉雄率兵回到日南,但旋即被林邑擊退。348年,範文進攻九真。349年,晉派征西督護滕畯率交廣軍隊,在日南郡盧容縣與範文軍隊爆發戰事,結果晉軍戰敗,退入九真。同年,範文死,由兒子范佛繼位。
林邑王范佛繼位後,351年,晉廷派滕畯與交州刺史楊平、九真太守灌邃等,率交廣兩州之兵征伐林邑。晉軍抵達日南境內,與范佛於舊治所開戰。范佛一度在城中堅守,但亦不敵晉軍,范佛出逃,與晉方議和結盟。到353年,交州刺史阮敷再度出兵日南,攻破林邑所設的城壘五十餘。359年,因林邑進侵交州邊境,交州刺史溫放之率兵,從水陸兩路攻打林邑本土,范佛便重求議和,交還日南,雙方以溫公浦為界。其後,范佛數度遣使到晉廷入貢,以作友好性質的訪問。
到東晉後期,399年,林邑國派兵攻打日南,並進至九德郡,先後擒獲日南及九德太守。交趾太守杜瑗派都護鄧逸率兵,將之擊破。407年,林邑再攻日南,交州刺史杜瑗再遣海邏督護阮斐成攻截擊,斬獲甚多。但當時東晉境內因有盧循之亂,戰事蔓延至交廣地區,林邑國王范胡達乃乘機於413年,進攻九真,卻被晉人杜慧期擊敗,俘獲林邑貴族及將領等百餘人。林邑與東晉交戰不斷的結果,中國典籍《晉書》便有所評論:“至義熙中(405年─418年),每歲又來寇日南、九真、九德等諸郡,殺傷甚眾,交州遂致虛弱,而林邑亦用疲弊。”
其後,林邑內亂數年,到420年,南朝宋交州刺史杜慧度派兵萬人南征林邑,林邑請降,並向宋廷致送大象、金銀、古貝等禮物。421年,林邑王陽邁一世遣使到宋廷入貢,並獲宋武帝冊封。但到陽邁二世時,於427年入侵日南、九德等郡。431年,林邑入貢宋廷。432年,陽邁二世派水兵入侵九真,交州刺史阮彌之派軍抵抗,驅逐至區粟而回。433年,陽邁二世遣使到宋廷,要求“領交州”,宋廷不許,陽邁二世因此大為憤恨,雖常遣使入貢,但亦常派兵入侵交州。446年,宋文帝派龍驤將軍交州刺史檀和之、太尉府振武將軍宗愨等征討林邑。戰前,宋帝提示檀和之,倘若林邑國能夠誠心求和,便可答允。檀和之派人向陽邁二世諭以恩信時,陽邁二世竟加以扣留,於是雙方進行交戰,經過一輪攻守,宋軍取得上風,宗愨部隊更攻克林邑(Campapura),陽邁二世出逃。此一征戰令林邑元氣大傷,“家國荒殄,時人靡存”。
此後,林邑國沒有再起兵進犯交州,與中國南朝宋(420年─479年)、齊(479年─502年)、梁(502年─557年)等王朝的關係趨於和好,多次遣使到華訪問進貢。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