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林寺女科

竹林寺女科

竹林寺女科始自晉朝,盛於宋代,來歷淵源竹林寺位於浙江省,建於南宋齊年間(479—502),至今已有1500年歷史。

簡介

研究所至成立之日起,便一直投身於中醫藥古方研究、中藥原材異地種植以及中藥飲片炮製的工作上。同時,為了加強對中藥古方現代套用的推廣和研究,研究所自成立起數十年來,舉辦了幾十起中醫藥古方研究技術及學術交流活動,用以推廣中醫古方研究所的技術效果,開展技術培訓和新技術的套用、諮詢及信息交流工作。

作為一家經驗豐富的中醫古方研究所,竹林寺女科的歷史和醫療特色在有限的水平和資料中加以挖掘整理,繼承發揚,銳意創新。使竹林寺女科繼續對婦女的健康發揮貢獻和作用。竹林寺女科全方位的資料進行整合,作如下探析。

歷史地位

竹林寺女科歷史悠久,名聞遐邇,影響深廣,波及海外。始自晉朝,盛於宋代。寺院建於南齊年間(公元479-502),迄今已有1 500年歷史,它是祖國醫藥學寶庫中的一朵奇葩。竹林寺為女科的始祖,所傳婦科專著有數十種,至清末已歷107世;所編以女科為主的《竹林寺女科秘傳》成為當代女科之寶庫,為研究女科提供了寶貴的資料。

竹林寺女科是南宋著名婦科四大家:竹林寺女科、宋氏女科、錢氏女科、陳氏女科之首。竹林寺女科的學術思想,是我國中醫婦科思想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並滲透到國內外中醫婦科領域。從古延今,衣缽相傳,其在臨床的實踐運用上卓有成效。

“這個寺廟中有一個高僧,能夠看各種疑難雜症,凡是經老和尚看病的,都能夠藥到病除。開始並沒有成書,一直到後來有個僧人還俗,才把秘方寫成書籍,單方流傳。”到唐、宋年間,“竹林寺僧善女科”的說法在全國流傳,尤其是在宮廷中流傳甚廣。朱元璋大腳馬皇后多次提及“竹林古寺老僧某人善女科有神藥”,特意派太醫到去尋找藥方;慈禧太后得知裡面的“救產益母全生丸”秘方,下旨讓御醫照藥方配藥數十服並精製為丸以作備用……”,亦有清人作詩云:“門前車馬暄,聲聲療苦難”,就是描繪當時竹林寺門庭若市,病人擁擠的情景。可見,竹林寺女科在各個時代都大領風騷於女科前沿。

僧醫高超的醫術也得到世俗醫生的認同和讚賞,他們之間互通有無,促進了中醫學的不斷發展。僧醫在治病救人的同時還收徒授藝,漢族僧醫在醫術的傳承上以師徒相傳為主,佛教中的醫學院一般人數較多,醫學成為寺院教育的一部分,突破了傳統師徒授受的方式,擴大了醫學教育的範圍,我國歷代醫僧及佛門弟子中之習醫者,借行醫弘揚佛法,成為古代醫療隊伍中的一支力量。其醫術高明者,以醫名世;著書立說,豐富了我國傳統醫學的內容,同時也推動了周邊國家醫藥事業的發展。竹林寺女科之僧醫文化為祖國中醫學的發揚光大作出了重大貢獻。

來歷淵源

竹林寺位於浙江省,建於南宋齊年間(479—502),至今已有1500年歷史。開山祖悟真禪師,擇此清淨一席之地,誦經宣佛,始名“古崇寺”。垂直四百餘載,至後晉天福八年(943),寺僧高曇“得異授而興醫業”。此有一傳奇掌故:據《竹林寺世乘》高曇祖師述異記篇記載,“自悟真禪師之創興竹林,至石晉而有師(指高曇)蓋未嘗有醫,而也未嘗有寺。所謂竹林寺,不過靜養一席地耳,惟時有一道者至,不知從何方來,亦不識其姓氏,與師附居者月余,師見其骨骼翩翩,言辭不凡,知其非常人,甚敬禮之,而道者亦不自安,每謂師曰:‘君之遇我厚矣,愧無以報君何!’一日師以他出抵暮而歸,覓道者不得,蓋不知其所去矣。忽見几上有蠅頭細楷數十百行,閱之,乃胎產前後秘方數十種,又胎產至要辯論及診法共百餘條。師隨錄之,於是曉夜誦讀,而醫道日精,患者念之,百無一失。”高曇禪師積資籌金,在原址“古崇寺”的基礎上擴建振興寺院,更名為“資國看經院”,所以高曇禪師應為竹林寺女科僧醫的創始人。可見寺僧專治女科,始於後晉天福八年,到太平興國七年(983),更名為“惠通院”,僧醫皆以治婦科病而著稱。在竹林寺婦科發展史上貢獻較大,名聲最隆的是靜暹(曉庵)禪師,他殫精極思研究婦科,醫術高超,極險極危之症,一經他手便化險為夷。至南宋紹定六年六月(公元1233),醫僧靜暹(即曉庵)用秘方治癒了理宗趙昀謝麗清皇后的重病,理宗帝趙昀賜封他為“醫王”,並御書“惠濟寺”,又賜“曉庵”、“藥室”而匾,建醫王十世。所謂十世醫王,即從曉庵上朔四世開始,下續五世為止。曉庵即為“五世醫王”。(詳見表)

世襲 俗名 法號
一世 涵碧 靜霞
二世 廣嚴 天岩
三世 志堅 商岩
四世 子傳 允雲
五世 靜暹 曉庵
六世 大有 會源
七世 華玉 丹邱
八世 道印 梅石
九世 德寶 雪岩
十世 性間 迪庵

竹林寺女科始自晉朝,盛於宋代,醫功精深,別具特色。 竹林寺女科在辨證上以肝、脾、腎三髒主論,在診斷上強調問診,在治療上重視調和氣血,疏肝解郁,在具體措施上提出補血行氣,補腎益精,祛瘀解郁的治療原則。在診療施治上,法廣味純,獨具風格。秘制“太和丸”和運用“生化湯”曲盡其妙。凡婦女月經不調和各類雜症則以“太和丸”為通治之方。藥由制香附、制蒼朮、廣藿香、淨防風、嫩前胡、紫蘇葉、薄荷葉、川厚朴等20餘味中藥配製成丸。為通治婦女肝鬱型疾患之良藥,綜觀全方,純用氣分藥品,功在疏肝解郁,因在封建社會,婦女一有逆意,鬱悶在心,郁久成病,運用此方,可謂入時而合拍,共奏疏肝理氣,芳香化濕,健脾消積之功。

世系俗名法號


十二世宏慈盛林 三十五世德昂之清;

十四世持敬知己 三十七世紹鍾即空;

十五世明瑞補華 三十八世智澄順初;

十七世宣理化行 四十世廣煜淡文;

十九世圓涯無極 四十二世真鍇端為;

十九世圓洽於中 四十三世淨琪翼宣;

二十世德銘日新 四十四世海枕岸先;

二十一世文景清庵 五十一世聞堅朗年;

二十一世文佩法古 五十六世法禪果亭;

二十二世元穎密音 六十世昌炳嵩山;

二十三世樹乾體穆 七十世悟炯普洽;

二十三世樹虎月林 七十四世月桂道馳;

二十四世徑怡致和 七十五世繼炎松濤;

二十五世果祚洪源 七十六世清鄂丹霞;

二十五世果意覺林 八十一世縝均開濟;

二十六世道安安真 八十三世機涵東崖;

二十九世秦和雪軒 八十四世會根純德;

三十一世明德雲庵九十二世;

三十二世普門茂林 九十四世善緣;

三十三世克修益庵 九十七世浩應超;

三十四世惠懌覺海 一百零六世謹修;

三十四世惠群心宗 一百零七世緒輝;

竹林寺由來已久,至今已1 500餘年,幾度毀建,興衰交替,直至道光年間(1821-1850),第92世蓮塵師徒“不受人間一分布施”,以醫金所積,復加修建,建至清代,殿宇巍峨,院落甚多,大小屋宇百十餘間,占地八畝左右,院內翠竹夾道,古木參天,綠蔭蔽日,所謂“紫竹成色弄晚,黃楊蟠地應如春”,晨陽百鳥齊鳴,各處有名花異種,芬芳鬥豔,原“文益堂”兩側天井,束西植金銀二桂,南有名為“九頭獅子”的大型假山一座,高、寬各二丈余。千年古寺傳奇紛紜,文物頗多,名為禪院,不興佛事,實為杏林,求診者聚。垂至107世(表3)寺僧緒輝,早年還俗(系筆者祖父)。又在民國初年,藏經樓“文益堂”失火,以後日寇侵華,寺院大殿毀於炸彈,連遭兵焚劫毀,百孔千瘡。現只存側廂數間,為108世陳壽椿醫師(筆者父親)及其後裔居住,在原大殿廢墟上已樓房矗立,成了居民新村,1995年為適應和配合蕭山舊城改造,竹林寺舊址最後的六百多平方的舊廂屋均被拆盡,並由市政協、城建、文管等部門出資興建了花壇和碑亭,題名為《惠濟寺碑記》。

然而,竹林寺也曾歷盡滄桑,幾度盛衰。據史料記載,明代兵火侵擾,群僧四散,寺院女科由盛漸衰。至清初第三十七世紹鍾(即空)禪師,聰穎好學,能詩善文,尤精婦科,積所得診金,重修寺院,醫僧復集,聲譽復振。清嘉慶後期,該寺婦科醫僧後繼乏人,又一度中落。至道光年間(1821~1850年)第九十二世蓮塵師徒,行醫濟世,卓有聲望,竹林寺女科又由衰轉盛。清人作詩云:“門前車馬喧,聲聲療苦難”,就是描寫當時竹林寺門庭若市,病人擁擠的情景。

寺院設有診堂、藥室,治療女科疾病確有療效。其良方只秘傳而不外泄,直至清初才流傳民間。此後,以竹林寺僧的名義刊行的女科秘方書不斷出現,版本眾多,流行全國。據不完全統計,現存的竹林寺女科醫集有130種之多,最常見的有一卷本《竹林寺女科秘書》,三卷本《寧坤秘笈》,二十卷本《竹林寺三禪師女科三種》等,內容均為婦產科方論,其方劑大多實用有。

醫療特色

摘要:本文就竹林寺廟醫藥文化的《竹林寺女科》一書。竹林寺女科主要特色為:方藥的簡便廉驗;治療的博採眾長;在婦科治療上重視護養脾胃,藥食並補,強調調沖任疏氣機,化瘀養血;在產後病治療上,獨宗生化。
中國古代,道佛二教盛行,寺院廟宇遍布,文化根基深奧,寺廟的醫藥文化更是一朵鮮艷奇葩,竹林寺女科就是其中的一個典範。僧人業醫,始自後晉天福八年(943年),寺僧高曇“得異授而興醫業”。所謂“異授”,即高曇禪師從雲遊道人那裡獲得一些治療婦女病的單方而已,即後世所稱的《秘方》,從此衣缽傳習。自清初以來,《竹林寺女科》版本(含手抄)甚眾,這是經過歷代僧醫,尤其是像靜暹、紹鍾等諸多名家高手,憑學識與經驗之積累而不斷整理充實,才成為切合實用的一本婦科專著。因得之於異授,故各種版本,都冠有“秘書”、“秘方”、“秘旨”、“秘本”、“秘籍”、“秘授”、“秘傳”等。《秘方》的各類版本進行精選整理,就竹林寺的主要醫療特色,作如下探析。

設方藥,簡便廉驗

綜觀全書,分調經、胎前、產後門,共設117症110方和秘制“太和丸”。用藥199種,劑型分內服外用,內服有湯劑、丸劑、散劑、酒劑;外用有洗劑、熏劑、搽、藥熨等。立法用藥三、五、七味者居多,而在三味之內的處方占三分之一,有的竟只一味。方藥簡便,易於對症施治,立論精簡,博採廣收,上自經典祖方,下取民間單方,以及名家驗方,無不採摭,又自製新方,治病療疾,藥不取貴,簡便易得,方不繁雜,輕靈取勝,簡、便、廉、驗,是其特色。套用單味成方者甚多,且能獨見其功,二味成方者比比皆是,三味成方者十居其五,此系歷代僧人之間口傳親授之筆錄,故展現出《秘方》之特徵。又因其簡、廉的地方特色濃厚,故被士大夫們看成叛道離經之輩,以奇論鳴世自居的清代四明名醫高鼓峰,對其貶詞頗多。然治病癒疾,實際效果是最好的檢驗。《竹林寺女科軼事》中載有用鹽治癒奇病之案例:“某婦得病,發熱月余,忽變奇症,舌伸不能縮,晝夜如此,眾醫束手,求診於紹鍾,曰:易治。謂:舌乃心之苗,鹹以軟之可也。即取食鹽一、二粒放舌上,舌即內收。”可見單、驗方合乎《經》旨者,其效迅捷,尤享有“精於醫理,名馳吳越,素有丸錠秘方,師采上藥虞修,其飲片法制詳審,服者無不神效”之譽,故不可輕視為小道。

治之巧,博採眾法

無論採取何種治療手段,凡能治病癒疾者,都是好方法。僧醫遍搜眾法,別具巧施,內服者,投以湯、丸、散、膏、丹;外治者,有熏、洗、擦、熨、吸、敷及針灸等無所不用。常予以內外結合,先後有序,靈活多變的綜合治病措施。如“先服黃芩散,退其煩熱,後用調經丸,次月血勝人安;先用理經四物湯,後服內補當歸丸,次月即愈”,此能預測病機轉歸;“療胎前泄瀉,此症有四治:春用二苓湯,夏用三和湯,秋用正氣散,冬用理中湯”,乃採用因時制宜治病;或頭煎藥內服,二汁藥外洗等一藥二用方法。唐代咎殷《經效產寶》用益智仁散治婦人崩中,僧醫取古方、創新用,以此方治療產後小便頻數及遺尿,二方藥同而治之迥異,如此另闢蹊徑,出奇制勝,給後人以開拓思路。

養脾胃,藥食並補

調理脾胃一法,是中醫治療婦科疾病的常法。《秘方》首先推源《內經》“二陽之病發心脾”之論。《秘方》云:“凡孕婦脾胃旺,氣血充足,則胎安正產,子亦多壽。”清·葉天士亦云:“精生於谷,中土運納,則二氣常存。”故竹林女科重調脾胃,並推究其不調之因而調之。是書所說“墜胎之婦,中氣不調、食少,且不必養血,先理脾胃”,“崩中則補中養胃為主”,“安胎之法,養血氣,則理脾胃為先”,“白朮益脾以培萬物”等等,採用藥物糾其偏,用食物養其真,成為杭嘉湖及寧紹地區俗語。“治病用藥力,唯在食治將息得宜,大半於藥力有益”而深入民心。藥食同源,用食補扶正劫病及善後調理,形成醫患之共識。如方中用鯉魚治妊娠水腫及產後小便淋痛鯉魚齒治產後血淋,豬心治妊娠心悸,豬腎治妊娠及產後腰痛,豬蹄下乳汁,烏骨雞治血枯閉經,雄雞腎治不孕症,豬骨髓退虛熱,雞蛋治崩漏不止,鴨血酒治經行嘔吐,諸如此類食治法則,仍為民間所習用。借食物之真氣,以輔人身之真氣,誠為調養脾胃的經驗總結。

調沖任,善理氣機

凡婦科疾病的發生,無論是何種原因引起的疾病,皆與沖任損傷有關。故力主調沖,以及調沖不離肝,調肝重疏達的觀點。《秘方》云:“大抵婦人,情多執拗偏僻,忿怒妒忌,多傷肝氣。”《筆花醫鏡》亦云:“婦人之症,不肯對人言,……醫家又未便遂細詢問,則更暗中摸索矣。然大要不離乎中情鬱結者近是。蓋婦女陰嗇之性,識見拘墟,一有逆意,即牢結胸中,又不能散悶於外,則郁久而成病矣。”處在封建社會裡的婦女權益、地位低下,這種狀況在當時的環境中是客觀存在的。所以《秘方》之調沖,以調理氣機為先務,秘制太和丸一物,誠為當時的良方妙藥。大凡婦女月經不調,七情內傷等諸多疾病,均以太和丸為統治之方。該丸由制香附、制蒼朮、廣藿香、淨防風、嫩前胡、紫蘇葉、薄荷葉、川厚朴、草果仁、姜半夏、台烏藥、廣陳皮、焦麥芽、春砂殼、炒枳殼、焦山楂、白豆蔻、廣木香、白茯苓、粉甘草、川芎、羌活、白芷等23味藥物組成。分析方義,以理氣藥品居多,功在疏肝理氣解郁。婦人機體,以血為本,以氣為用,血賴氣行,氣順血和,則臟腑安寧,經脈流暢,沖任通盛,百病毋生。

化瘀血,養血為先

血瘀證及活血化瘀療法,目前在理論研究及臨床觀察都有很大進展。竹林寺女科套用活血化瘀法,是統領全書的,不但產後力主化瘀消塊,而且妊娠腹痛,也敢於用五靈脂、元胡、沒藥等活血化瘀之品。但活血化瘀,在具體選擇藥物時,則根據《靈樞·本藏》“血和則經脈流行,營復陰陽”之旨,提倡化瘀首先務必養血,血得養則活,失養則瘀,養血則瘀自消,故善用當歸、川芎二物。在全書收錄的354首方劑中,用當歸、川芎共226方,占全部方劑總數的65%,其中單用川芎者11方,獨用當歸者49方,二藥合用者166方。當歸素稱“血家要藥”,功能養血、行血、化瘀。清·柳寶詒對當歸一藥,別有心得,曰:“當歸一味,溫經之功,比附子尤應手。”川芎乃血中氣藥,上行頭目,善療頭痛;下行血海,長於調沖;中開鬱結,可療瘕積聚。綜觀全書所用藥物,以當歸,川芎的使用頻率為最高。至於其他的化瘀藥物,三棱、莪術等僅見一方,水蛭、虻蟲等破血攻伐之品,通篇未見。其因有二,一是僧醫所見到的當時女性,體質比較柔弱;二是受唐代孫思邈的“殺生求生,去生更遠”的佛道思想影響,無不有關。

療產後,獨宗生化

生化湯乃舉世之名方,本方善治產後疾病,醫者憑此化裁而施,病家也如法服用,這在江南尤為風行,其方的知名度,可謂眾方之最。竹林寺女科運用本方,別樹一幟,立方先立論,《真傳生化湯論》云:“產後大虛,理應大補,但惡露未盡,用補須知無滯血,能化又能生;攻塊無損元氣,行中又得補,方為萬全無失。世以四物湯理產後,誤人多矣。因地黃性寒滯血,芍藥酸斂滯血,無補故也。”筆者以為,此言應指新產期間,或者產後七天之內,比較客觀。因為《產後篇》也用“正經四物湯”、“四物補心湯”、“四物排風湯”等方劑,否則就很難自圓其說。

對生化湯的煎服方法又獨具匠心。《秘方》云:“蓋產後不厭藥頻……至產婦胞衣一破,速煎一帖,候兒下地,於未進食之先,即服其餘二帖,亦相從而進……孕婦家,照生化湯方於孕至七、八月,預製二、三帖,備服。……世人服生化湯,有一日服一劑,或竟不服,隔數日得有它證,延醫始服者,此產婦所以多餘患也。”

總之,竹林寺女科,是寺院群體醫藥文化的結晶,立論精闢,設方簡驗,富有地方特色,切合當今實用。希望有識之士,共同研究,揭開秘方之奧,為病者為婦科及祖國傳統醫學服務。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