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陵

端陵

端陵是唐武宗李炎的陵墓,位於陝西三原縣徐木原西邊(今三原縣徐木鄉桃溝村東北),東距高祖李淵獻陵約5公里,西北距代宗李豫元陵約6公里。1956年8月6日,陝西省公布為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6月25日,國務院公布為全國第五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陵墓概述

端陵端陵

位於鹹陽城東北45公里處三原縣徐木鄉。唐武宗李炎墓。李炎(814~846)始封穎王,開成五年(840)正月即皇帝位。在位期間(840~846),對宦官和藩鎮勢力稍加抑制,曾籍沒仇士良家財。擊敗企圖割據澤(治今山西晉城)、潞(治今山西長治)的劉鎮。會昌五年(845),詔禁佛教,拆毀寺院,令僧尼26萬餘人還俗,收奴婢15萬人,並為稅戶,沒收了大量良田。會昌六年(846)崩於大明宮,同年八月葬於端陵。端陵積土成陵,墓高15米,底部周長360米。現殘存四門石獅2對、石馬3對、華表1件、石人1尊、翼馬1對、鴕鳥1對,皆殘破仆地。

地理位置

唐武宗端陵,位於陝西省三原縣東北17公里徐木塬桃溝村北。端陵所在地海拔540米,崖下平川高程約400米。獻陵在其東4公里,莊陵在其西6公里。

設計特點

陵墓形制簡單,難以和盛唐時期相提並論。為封土墓,規模很小,封土堆上種滿柏樹,陵園形制與獻陵略同,封域40里,陵園為夯築城垣,平面略呈方形,陵冢位於陵園中央,積土為冢,呈覆斗型。陵園東西540米、南北593米,陵高15米,陵園四面各一門,以四神命名,門外各置石獅一對,築闕台一對。四隅建角闕,南門外設神道,長約248米。神道由南向北依次排列華表、翼馬、鴕鳥、翁仲等石刻造象。陵園四個角闕址雖均已平毀。但東南、西南和西北三個角闕址遺蹟尚可看出,神道早已經湮滅,闕樓等建築的殘跡隱約可辨。園內闕樓與此前諸帝陵相同,修建於園陵內城四門之外,今闕樓遺址大部分尚存。

建築特色

端陵無頭石像端陵無頭石像

端陵位於鹹陽三原縣東北17公里徐木塬桃溝村北,唐武宗李炎墓。李炎(814~846)穆宗第五子,母韋皇后。始封穎王,開成五年(840年)正月被宦官擁立為帝,時年27歲,在位7年(公元841-846年),年號會昌。會昌六年(846)崩於大明宮,同年八月葬於端陵。端陵積土成陵,墓高15米,底部周長360米。端陵積土為冢,呈覆斗型,陵台底東西58、南北60、高15米。陵台位於陵園中央。

陵園東西540、南北593米。陵園四個角闕址雖均已平掉,但東南、西南和西北三個角闕址遺蹟尚可看出,下宮離陵2公里。

現存四門石獅二對,形制同莊陵。石獅在神門外10米。石獅身高170、身寬100厘米。

神道石刻現有華表1、翼馬和石馬各2、石人4,鴕鳥一對(其中1個遷展於陝西省博物館),東西列間距66米。

華表位於乳台闕址北65米。華表高677厘米(石座埋人土中,未計算在內),柱身八個棱面均線刻蔓草花紋,但以南面保存較好。形制同建陵。

翼馬位於華表北9.8米,形制同莊陵。翼馬身長285、身寬280厘米。

鴕鳥位於翼馬北約10米。形制同景陵。鴕鳥身高和長均177厘米。鳥首回顧,身軀肥大,尾部退化,腿短如鴨。現遷至陝西省博物館。

在西列翼馬附近有石馬2,均殘。從殘存部分看,仗馬置鞍韉、披障泥無馬鐙、飾鞅,尾下垂。

東列現有3個石人、南數第一個在翼馬北80米、第二個在第一個北13.15米,第三個在第二個北14米;西列現存1個石人,在翼馬北98米。石人身高289厘米。形制同莊陵,唯東列石人的左側不佩劍,

腰帶下無前後花結長帛。

據當地民眾見告,北神門外原有二門獅,其北有石馬和牽馬者。

《新唐書·后妃列傳》載:“武宗賢妃王氏,……審帝已崩,即自經幄下,當嬪媛常妒才人專上者,返皆義才人,為之感動,宣帝即位,嘉其節,贈賢妃,葬端陵之柏城。”但目前在端陵附近地面之上尚未發現其陪葬墓。

1996年2月23日晚,一夥文物犯罪分子盜竊了端陵的石人頭,至今沒有追回。

陪藏墓

端陵端陵

《新唐書?后妃列傳》載:王氏,邯鄲人。生性機智,善於歌舞。13歲時選入宮中,穆宗把她賜給穎王李炎。後來文宗去世,王氏勾結宦官仇士良、魚弘志等,假傳聖旨立李炎為皇太叔,並以皇太弟的名義即皇帝位。武宗即位後,遂封王氏為才人,寵愛日深。王才人身材修長,與武宗的摸樣差不多,武宗每次外出打獵,王氏也披袍騎馬相隨,“看的人都不知道誰是皇帝”武宗本來打算立王氏為皇后。宰相李德裕說:“才人沒有孩子,出身寒微,恐遭天下人議論”,力諫終止這件事情。武宗在位時,寵信道士,喜歡服用“金丹”時間久了容顏憔悴,骨瘦如柴,王氏在旁邊照顧他,常常勸止他,武宗不聽,終於因為中毒而死,於會昌六年三月身死大明宮。王氏因為皇帝已崩,就自己上吊自殺,以身徇情,宣宗即位後,嘉獎他的節義,追贈為賢妃,葬於端陵的柏城。

據《長安志》記載端陵有一座陪葬墓,但封土目前尚不可考。

藝術價值

唐代帝王石刻反映了唐代石刻藝術的最高成就,同時也反映了唐代歷史狀況和唐代文化的特點,這些石刻或高大雄偉、氣勢磅礴,或鬼斧神工、玄妙莫測,或形象逼真,栩栩如生,都是珍貴的藝術品。但是晚唐國事衰落,唐陵的雕刻藝術也走入衰落,雕刻水平有所下降,端陵石刻就是這一時期的產物,變的卑小,線條粗略,有形而無神,視覺效果較差,除少數屬於精品外大部分都不能與前期相比。
唐陵中的壁畫,有極高的藝術價值和考古價值.所有陵墓那長長的墓道,深深地斜伸墓宮,且需通過一道一道石門。墓道拱形牆壁上描繪著主人生前各種活動,線條流暢、造型生動。

陵墓傳說

三武滅佛:佛教最興盛的時候是在南北朝時期和中唐、晚唐時期“當時人們對佛教的狂熱毫不亞於一場全國範圍內對某些人的極端崇拜。在這樣的狂熱下,那時的僧尼道眾、廟宇寺院也是遠多於現在,而且那時的僧尼還享有很多的特權。然而盛極必反,宗教也一樣,歷史上曾發生過多次反佛活動,其中最著名的是“三武滅佛”指的是北魏太武帝滅佛北周武帝滅佛、唐武宗滅佛這三次事件的合稱。這些在位者的諡號或廟號都帶有個武字。號稱佛教“三武之禍”也叫“三武廢佛”對佛教在中國的傳播和發展起了很大的作用。

迷信道教:武宗李炎在抑制佛教的同時,崇尚道教,志學神仙,重用方士,奢望長生不老,永為皇帝。他招道士于禁中合煉“金丹”,每次服後,精神振奮,縱情聲色,荒淫無度。不久,元氣大傷,容顏憔悴。其才人王氏曾勸他說:“皇帝服用丹藥,無非是想求得長生不老。現在卻日漸枯槁,應謹慎少服為好”武宗卻回敬她說:“我要的就是換骨”。後因服食“金丹”中毒,喜怒無常,旬日不言。會昌六年三月二十三日,病死於長安城之大明宮內殿,年僅33歲。群臣上謚曰:“至道昭肅孝皇帝”,廟號“武宗”。

大事記

⑴、平定澤潞鎮:會昌三年(843),路鎮節度使劉從諫死,侄劉稹繼承父位。李德裕認為澤潞鎮(今山西長治)地處腹心之地,同河北三鎮,主張用兵。武宗採納他的意見,出兵征討。第二年劉稹為部下所殺,澤潞鎮平定。當時唐朝的財力﹑軍力比憲宗時更為薄弱,只能平定澤潞一鎮,其打擊藩鎮的成就,不能與唐憲宗時同日而語了。
⑵、唐武宗滅佛:唐朝後期佛寺日增,僧尼益眾,寺院擁有大量土地,又有免稅特權,成為逃避課役者的藏身之地,在社會上因錢幣不足而大鬧錢荒的時候,佛寺中卻大量以銅鑄佛像,加劇了錢荒的嚴重程度。由於上述原因,武宗在道士趙歸真的鼓動和李德裕的支持下,於會昌五年下令廢佛。除長安﹑洛陽及諸道保留規定的少數佛寺外,其餘的寺院一律拆毀,總計毀大中型寺院四千六百餘所﹑小廟宇(招提﹑蘭若)四萬多處,勒令僧尼二十六萬零五百人還俗充兩稅戶,解放寺院奴婢十五萬人充兩稅戶,沒收寺院良田數千萬頃,史稱“會昌法難”,這也是佛教在中國發展的鼎盛時期遭受到的規模最大的一次毀滅性打擊。

關於李炎

端陵石人端陵石人

李炎(814~846):中國唐代皇帝。840~846年在位。本名瀍,臨死前改名李炎。唐穆宗第五子,文宗弟。封潁王,累加開府儀同三司、檢校吏部尚書。開成五年(840)正月,文宗病重,宦官、神策軍護軍中尉仇士良、魚弘志矯詔廢皇太子,立李瀍為皇太弟。同月文宗去世,李瀍即位。次年改元會昌。

在位期間,試圖有所作為,曾籍沒大宦官仇士良的家財,對藩鎮割據勢力加以抑制。他奢望長生不老,永保皇帝,嚮往修道成仙,寵幸道士,並讓道士為他修煉長生不老仙藥。武宗每次服後,精神振奮,但時間久了,身體反而日漸枯瘦。

武宗在位時,任用李德裕為相,對唐朝後期的弊政做了一些改革。會昌三年(843),澤潞鎮(今山西長治)節度使劉從諫死,其侄劉稹欲襲位割據。武宗採納李德裕的建議,命諸道出兵征討。次年,劉稹為部下所殺,叛亂平息。武宗崇信道教,且鑒於佛教勢力泛濫,損害國庫收入,在道士趙歸真的鼓動和李德裕的支持下,於會昌五年(845)下令拆毀佛寺,並派御史分道督察。經數月努力,全國拆毀寺院、招提、蘭若共4.46萬餘所,還俗僧尼26.1萬人,奴婢15萬人,沒收大量寺院土地。由於毀佛成功,從而擴大了唐朝政府的稅源,鞏固了中央集權。會昌六年(846年)3月,由於他吃合金丹中毒日深,得了神經錯亂症,喜怒無常,旬日不言。當月二十三,武宗死於長安大明宮,年僅33歲,葬於端陵。

對武宗的評價

端陵石獅端陵石獅

武宗之世,重用宰相李德裕平定了河東地區澤潞鎮節度使劉稹的叛亂,成為這一時期常常為人稱頌的政績。不過,從憲宗元和時期延續下來的朝廷官員的朋黨之爭,仍然十分激烈。穆、敬、文、武諸朝,逐步形成了所謂的“牛李黨爭”。牛黨一派以牛僧孺為首,主要成員有李宗閔楊嗣復李珏等;李黨一派以李德裕為首,主要成員有鄭覃等。牛李兩黨在出身上,前者重進士,後者重門第。在朝廷議政之際,兩黨成員往往互相攻擊,意氣用事,是非蜂起。他們之間似乎也沒有原則性的政見分歧,無疑進一步加深了唐朝政治的危機。文宗也曾經嘆息:“去河北賊(指河北藩鎮)易,去此朋黨難。”不過,李德裕主張對藩鎮武力討伐,派兵戍守邊境,支持武宗的治國理政,給當時的朝廷帶來了一些新內容。難能可貴的是,他還能夠在武宗面前替牛黨的楊嗣復、李珏求情,說明了李德裕的個人政治魅力。所以,李德裕在宣宗時期被罷貶到崖州(今海南瓊山)時,有“八百孤寒齊下淚,一時回首望崖州”的說法。這一場歷時達40年之久的黨派之爭,最終以李德裕的貶死而告終結。然而,這一天的到來,已是宣宗大中年間了。

唐朝君主陵墓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