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陵[唐]

泰陵[唐]

唐泰陵是唐玄宗李隆基墓,李隆基是唐朝第七個皇帝,唐玄宗是中國歷史上最具傳奇色彩的皇帝之一,因“開元之治”,他把唐王朝推上極盛的巔峰;因“天寶之亂”,他又把唐王朝推向幾致覆亡的深淵;一折“長生殿”,使他流傳千古;一曲“長恨歌”,又使他遺恨終生。因此,就陵主而言,泰陵有著極大的旅遊吸引力。唐玄宗又是一個以“孝悌”聞名於史的皇帝,甚至曾“制大衾長枕,將與諸王共之”。開元十七年(公元729年),“玄宗嘗謁橋陵至金粟山,見崗阜有龍盤鳳翥勢,謂左右曰:‘吾千秋後,宜葬此地’。”“寶應初,追述先旨而置山陵焉”。

陵墓簡介

 

唐玄宗泰陵 唐玄宗泰陵

唐玄宗陵墓泰陵位於陝西省蒲城縣東北十五公里處五龍山余脈金粟山南。此山海拔716米山巒起伏,逶迤蜿蜒。唐玄宗泰陵它也是以山為陵,山腹中建造墓室,四周繞陵築牆。這裡長眠著曾經勵精圖治贏得開元盛世的唐朝第六代皇帝李隆基。

開元十七年(公元729年),李隆基謁橋陵至金粟山,見此山有龍盤鳳息之勢,謂左右曰:“吾千秋後,宜葬此地。”泰陵規模浩大,陵內封地方圓達38公里,設定分內外兩城,布局酷似京師長安。現存石刻有:華表、天馬、鴕鳥、石翁仲、石獅等。這些石雕刻工細膩,形象逼真,線條流暢,是我國石刻藝術的瑰寶珍品。陪葬於泰陵的有元獻皇后和內侍高力士。1971年,在此地發現了200多年前早已斷裂丟失的高力士墓碑下半部分,與原已發現的上半部分相接成全,通高4米,為研究高力士其人和唐朝歷史提供了寶貴的實物資料。

泰陵陵園寬廣遼闊,封內三十八公里,下宮去陵,二點五公里,其布局似京師長安,分內外兩城,內城四面各開一門,分別為青龍門(又名東華門)、白虎門(又名西華門)、朱雀門玄武門。牆四角建有角闕。陵內還建有獻殿、下宮、闕樓及陵署等。由於多年來戰火不斷,陵園地面建築現已蕩然無存,只留下一些石刻和畢秋帆親筆題書的“唐元宗泰陵”石碑一通(“元”即“玄”,避康熙玄燁諱)。

幕主介紹

(圖)唐玄宗 唐玄宗

唐玄宗(公元685-762年),名李隆基,又叫唐明皇,是唐睿宗李旦的第三個兒子,母竇皇后,封臨淄郡王,後因平“韋後之亂”擁睿宗復位有功,被封為太子。延和元年(712年)八月,他迫使其父禪位,登上了皇帝的寶座,時年28歲,在位45年(公元712-756年)。病死,葬泰陵。年號先天、開元、天寶。公元7l0年,韋皇后毒死中宗,以皇太后的身份臨朝聽政,並謀害相王李旦,李隆基聯合姑母太平公主發動宮廷政變,剷除韋氏及其黨羽,迫使少帝李重茂頒布詔書,讓帝位於叔父相王旦。

李隆基被立為皇太子。當時,宮廷的內部鬥爭十分激烈,太平公主在協助李隆基政變除掉韋後以後,依仗功大,日益驕奢,不可一世。朝中宰相7人,有5人和太平公主關係密切,姑侄關係特別緊張。

延和元年(7l2年)六月,睿宗自稱太上皇,把帝位傳給了李隆基。先天二年(公元713年)七月,太平公主與其黨羽密謀,企圖發動政變,推翻玄宗,自為皇帝。

(圖)泰陵[唐] 泰陵[唐]--泳池

唐玄宗統治初期,繼承了唐太宗的統治政策,他任用賢相,整頓吏治,選拔人才,賞罰嚴明,君臣之間密切配合,唐朝出現了史家稱道的“開元盛世”。後期卻殆於政事,任用李林甫為相,杜絕言路,嫉賢妒能,殺諸功臣,宦官日滋,寵幸楊貴妃。整天沉溺於聲色淫逸的生活之中,使朝政日益腐敗,終於在天寶十四年(755年)發生了安史之亂,他被迫逃往四川,途經馬嵬驛,兵士譁變,他無可奈何,賜楊貴妃自盡。他的兒子李亨在靈武即皇帝位,遙尊玄宗為太上皇。至德二年(757年)玄宗回到長安,寶應元年(762年)死於長安神龍殿,終年七十八歲,翌年三月葬泰陵。 泰陵在橋陵東北23公里,是渭北唐陵中最東端的一個。泰陵因山為陵,陵園包括整座豐山,據《舊唐書》載:“玄宗常謁橋陵,至金粟山,睹崗巒有龍盤鳳翔之勢,謂左右曰:‘吾千秋後,宜葬此地。’寶應初,追述其志而置山陵焉。”泰陵陵園建築大體與乾陵相同,只是規模不如乾陵宏大。

洗劫破壞

 

唐玄宗泰陵遺存 唐玄宗泰陵遺存

隨著歲月的流逝,戰火頻仍,泰陵曾遭受過多次破壞和洗劫。尤其是朱溫篡唐期間,華原節度使溫韞“唐諸陵在境者,悉發之,取所藏金寶。”浩劫不僅使宏偉的地面建築蕩然無存,而且還禍及玄宗遺骸。北宋太祖開寶六年(公元973年),下詔修葺泰陵,玄宗遺骸著法服、常服一套重新安葬,同時建立玄宗廟(廟址在今椿林鄉敬母寺村東南),於下宮處立碑,並於陵區廣植松柏、長楊、巨槐等。明清以前,下宮即為朝延祭祀泰陵處所。清代乾隆四十年(公元1775年),陝西巡撫畢沅下令修葺泰陵,並於陵區修築寬3尺、高6尺的圍牆(今已無存)加以保護,同時還在朱雀門獻殿遺址附近,樹立親筆題寫的“唐元宗泰陵”(為避康熙玄煒諱,改玄為元)巨碑一通,這一石碑至今猶存,五個隸書大字,蒼勁有力,不失為一件鐫刻珍品。一九五六年,泰陵被列為陝西省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並於一九五八年建立了泰陵文物管理所。但是,不可思議的是,泰陵石刻在大躍進期間和文化大革命中,又遭受到一次大規模的、無知的破壞。直到改革開放以後,地方政府才加大投資力度,整修道路,植樹綠化並準備對地面石刻進行修復,這時,泰陵才真正獲得了新生。

布局建制

(圖)泰陵[唐] 泰陵[唐]--石獅

李隆基謁橋陵至金粟山,見此山有龍盤鳳息之勢,謂左右曰:“吾千秋後,宜葬此地。”泰陵規模浩大,陵內封地方圓達38公里,設定分內外兩城,布局酷似京師長安。 現存石刻有:華表、天馬、鴕鳥石翁仲、石獅等。這些石雕刻工細膩,形象逼真,線條流暢,是我國石刻藝術的瑰寶珍品。陪葬於泰陵的有元獻皇后和內侍高力士。1971年,在此地發現了200多年前早已斷裂丟失的高力士墓碑下半部分,與原已發現的上半部分相接成全,通高4米,為研究高力士其人和唐朝歷史提供了寶貴的實物資料。 泰陵陵園規模宏大,據《省志》載,陵內封地達三十八公里,為諸陵中最大者。陵區以玄宮為中心,依山勢構築陵牆,平面布局分內外兩城,酷似京師長安,內城四周各開一門,其位置分別為:
朱雀門(南)。位於現保南鄉唐陵村西約500米處;
玄武門(北)。位於現上王鄉嶺南村;
青龍門(又稱東華門)。位於現椿林鄉唐陵村東約400米處;
白虎門(又稱西華門)。位於現翔村鄉東山懷村400米處。

唐玄宗泰陵現狀 唐玄宗泰陵現狀

四門及陵牆四角分別建有門闕、角闕,地面建築包括獻殿、下宮、闕樓、陵署等,殿舍連綿,錯落有致。陵區林木繁茂,蒼翠蔭郁,一派肅穆景象。與其他帝陵一樣,陵園設有陵台令(從五品)及主文、主樂、主輦和典事等官員。陵區還設有折衝府,負責陵區安全,封內陵戶,則專門應付各級官員的祭奠活動。像其他唐陵一樣,泰陵四門(尤其是神道兩側)也布列有大量的石刻藝術品,其簡單情況為:
原在四門外,各有石獅一對,共八個,現仍殘存六個;
南門(朱雀門)外,原列有石人十對,現仍殘存九對;華表一對,現存一殘一;飛馬一對、鴕鳥一對,現仍存;石馬五對,現仍殘存五個;
北門(玄武門)外,原列有石馬三對,現尚殘存二個;

與其他陵不同的是,泰陵曾布列有“番酋”立像八尊,現僅殘存東側立像三尊,另於北門處,還殘存一隻小蹲虎。
泰陵侍臣(石人)雕刻反映了唐玄宗“文用漢,武用胡”的特點。

唐玄宗去世的時候,雖然“安史之亂”已近尾聲,但河南、河北的戰爭仍在繼續。連年戰亂,百姓流離失所,兩京破壞殆盡,軍隊(尤其是軍閥軍隊和回紇軍隊)燒殺淫掠,社會一片混亂。唐朝國力急轉直下,幾致覆亡,從此歷史走進了中唐時代。由於陵墓石刻的產生同社會主宰者關係的直接性,它本身既反映著產生時的國力,也博動著統治那個時代的精神力度的脈象,因之,泰陵石刻成了中唐陵墓石刻的代表。

同盛唐作品相比,中唐石刻個體變小,精神魄力在大氣磅礴中漸趨平和。但此段時期石刻作品也有一定的發展,不少作品保持著很強的生氣和氣勢,其中泰陵翼馬(在陵墓中,翼馬起著聯繫亡靈與天界的神秘作用)體態矯健,英恣瘋爽,不失為唐陵石刻藝術中的珍品;泰陵翁仲,文臣雍容華貴,武臣勇武剽悍,仍不失大唐風韻,只是那威風凌歷的神態,信佛要威懾某一特定的對象,不象盛唐作品中的侍臣,倨傲天下,曠達不羈。

神道石刻

(圖)唐定陵鞍馬 唐定陵鞍馬

華表一對。華表是古代帝王接忠納諫的象徵。此對石華表高4.5米,蓮花基座,八稜柱身,周身線雕纏枝卷葉花紋,頂端為寶珠。

天馬一對。天馬因身生雙翼故也稱翼馬,是傳說中能飛善跑的靈獸,它只是在太平盛世,才能出現這種傳播友誼的吉祥動物。鮑方在“開元樂章”中寫道“開元海內承平久,萬國戎王皆頓首。天馬銜來苜蓿花,故人獻上葡萄酒”。此石天馬高2.24米,長2.1米,昂首挺胸、渾圓雄壯。造型雄偉,肚底部刻有花紋。

駝鳥一對。駝鳥是中外人民友誼的見證,它原產於非洲沙漠地帶。唐初時,隨著大唐帝國的日益強盛,中外友好往來和文化交流日益頻繁,伊朗、吐火羅(今阿富汗北部)等中亞細亞古國,曾先後派遣使者送駝鳥到長安,據《新唐書·吐火羅傳》記載,唐高宗永微元年(公元654年)五月,吐火羅“獻駝鳥,高六尺,色墨,足類蒿鴕,鼓翅而行,日三百里,日噸鐵,俗為駝鳥。”當時人們把駝鳥視為神異,又視為祥瑞,四方獻貢,是社稷興旺的象徵。於是獻於唐太宗李世民昭陵。修建唐高宗李治和武則天合葬墓乾陵,唐陵石刻從此定型,駝鳥便臍身於司馬道兩側。陵前放有形態活躍的石駝鳥,以示王權聲威,臣服邊陲,天下歸順。這對石雕駝鳥體態和躍,羽毛豐滿,回首貼翼,生動自然,它刻在高1.45米,寬1.93米,厚0.45米的石屏上,為唐代石刻藝術中的珍品。

石馬五對。石馬高1.7米,長1.8米,整個基座和馬身是一塊大石刻成,鬃毛密披,鞍蹬俱全,昂首前視,神態自若。石人十對石人又稱石翁仲,它按左文右武兩行相排列。全是身穿長袍、頭帶高冠。文臣掛圭,武將持劍,這些石人面部表情,神態各異。唐玄宗執政時為“文用漢、武用胡”,所以石刻武臣全為少數民族形象。石人身高2.5米,胸圍2.15米。

石獅一對。此對石獅威武雄壯,身高1.6米,長1.2米,寬1米。另外三門也各有石獅一對。 

建築特色

(圖)泰陵[唐] 泰陵[唐]

“因山為陵”是唐代帝王陵墓的重要特色,十八陵中有十四陵建設在“孤聳回絕”的山峰之中。這是希圖借人力所無法比擬的自然形勢來抒發大唐盛世君主豪雄非凡的精神氣宇,同時也反映了唐代天人合一的觀念。 當時,為將純自然的巍峨山嶺點化成無比莊嚴的帝王陵寢,便把石刻群和地面建築群按嚴格的格局布列成一個絕對對稱、規整合諧的龐大陣容,用帝王(人)的精神去強化山(天)的氣勢,這就規定了唐陵大地藝術的屬性。

作為石刻或建築的單體則強調了造型的莊重感而減弱了每一件作品的生動性,強調了整體效果而減弱了每一件作品的個性,強調了輪廓的簡捷概括以求得在空曠原野里的遠視效果,並使與山陵相和諧。這樣,建築組群與陵前石刻也在雄奇質樸的自然山勢的襯托下,愈益顯得光彩奪目,輝映陵山。

陪葬墓

(圖)泰陵[唐] 泰陵[唐]--殘碑

唐玄宗李隆基的泰陵,陪葬的只有元獻楊皇后和宦官高力士。玄宗皇后楊氏,弘農華陰人,系肅宗李亨的生母,卒於開元十七年(公元729年),先葬於長安細柳原。肅宗當皇帝後,母以子貴,德以溢尊,追冊楊氏為元獻太后。寶應三年(公元763年)正月,袝葬泰陵。

高力士系寶應元年卒於朗州(今湖南常德),代宗贈以揚州大都督,陪葬泰陵。大曆十二年,代宗為追念高力士侍奉玄宗的功勞,立神道碑予以表彰。高力士墓位於保南鄉山西村西。墓為圓錐形,高5.3米,周長70米。墓碑現存縣文化館。

泰陵在1956年被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5年成立了文物管理所。現已整修了縣城通往陵區的路面,近幾年又撥款進行了綠化。

唐朝君主陵墓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