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大光

章大光

章大光,他出身於書香門弟,其父教家館,幼從父教。青年時就讀於貴池七中。民國八年(1919)畢業於安慶法政專門學校。

人物簡介

當時“五四”運動新思潮傳播到安徽,安慶掀起了熱浪滾滾的學生運動,章大光是“五四”運動的積極參加者,他追隨校長光明甫,並結識了進步人士周松甫、方樂等人,撰文發表感慨:“無數生靈斃于洋槍洋炮者,慘也。彼強我弱何為?民無知者,國乃弱矣!”時同學章韞胎留學深造,陳訪先東渡日本考察,他自愧不如,但不甘落後,九年(1920)經池州六邑同鄉會介紹到北京,轉由許世英推薦到實業部工作。在部學習一年,熟悉了一些開辦實業的知識,又經許老介紹到上海、南通張謇創辦的紗廠、農場參觀,從而堅定了他“實業救國”的思想,學習參觀回鄉後,他無意為官,決心以辦學、墾荒為終生大業,立志救國救民。 1925年,章大光在八都湖等地墾荒圍圩計畫辦農事試驗場,同年在大渡口鎮蓋起40多間樓房、平房,計畫辦小型棉紡廠,後因軍閥政府阻力橫生,兩個計畫終成泡影。 1929年,章大光轉而捐資辦學。當時東流全縣完小僅縣城一所,鄉村學童就讀,要負笈到百里之外,章大光有鑒於此,建議捐資創辦“東流縣六保大同國小”。士紳、富戶共推大光負責籌建並募捐經費。校舍竣工後,於1930年下半年開學,入學兒童150人,次年增至240人,大光自捐銀洋200元,並捐出好田100畝,作為大同國小基金,1931年,安徽省督學桂丹華來校視察,評大同國小校舍及各科成績為全省鄉小之冠。1932年,章大光又利用大同國小寬敞的校舍,創辦東流縣私立大光中學,附設師資班,聘許世英擔任校董事會名譽董事長兼名譽校長,歐陽棋(武漢大學畢業,教育界名流,思想先進,後參加民盟)擔任校長,第一學期開兩個班,每班約50人,一半學生來自外縣,多系失學、失業青年。章大光與校董事會商定,凡貧困生不分縣籍,一律免繳學費;特殊困難者,還每人每月津貼膳食費2-4元(舊幣)。1933年,大光中學遷大渡口鎮,以原建擬辦工廠的平房作為校舍,並讓出個人住宅樓房作大禮堂、辦公室,班次由兩班擴充到四班。辦學經費來源,一是章大光個人捐蘭生圩田400畝作為學校基金;二由校董事會報請縣政府批准,在大渡口碼頭工人運輸力資中撥出20%作為學校收入;三、升金湖部分魚課及大渡口鎮20間市民租金全部捐出作辦學經費。此期校長周鶴圃(系章大光常年法律顧問周松圃的胞弟,後與其兄同時參加民盟),思想先進,辦學認真, 從此大光中學各項成績斐然。1934年換汪士倫擔任校長,汪亦進步人士,這一時期大光中學在全省中學運動會上獲不少獎旗、獎牌,章大光個人也獲南京政府嘉獎,許世英、于右任題字褒揚,章宅內懸掛有“為國育才”等匾額,章大光的名字也被收入中國名人辭典。
章大光在捐資辦學的同時,還樂善好施,積極為家鄉辦實事,做好事,這裡略舉三例:
建橋——1933年章大光在庚口塘渡口建起一座長達200米、寬3米的木質長板橋,橋建成後,便利了徽商過往安慶及本地來去行人,被鄉人稱之為“便利橋”,後被日本侵略者拆毀。
濟貧——章大光平生好客,當時有“小孟嘗”、“及時雨”之稱。凡來訪者,均親自招待,禮為上賓,客去,贈以川資,至少十元(大洋),多則50元到100元不等,偶有常住客,數月不去。1932年大光中學校舍竣工上課時,喜撒麻餅20擔,每個磚木工人贈大洋20塊喜錢。1934年久旱不雨,禾苗枯死,顆粒無收,民不聊生,章大光主動開倉放糧,每口50斤,急救災民,同時還動員章村其它富戶開倉放糧300擔。這一年東流縣長向輪之,因修城、建確堡、安裝電話等項任務沒有完成,軍閥劉鎮華予以撤職並處以徒刑,向在獄中生活窘迫,章大光念其為官清正,經常接濟,向輪之出獄後書贈條幅一幀,作詩答謝章大光,詩曰:
不易周施橫上官,無名喜怒涌波瀾。
若論政治非常軌,似此潮流合桂冠。
房館救雍勞口舌,仲尼象虎歷艱難。
網開三面秋曹令,許我江頭把釣竿。
保圩——1931年長江洪水泛濫,廣豐圩潰決成災。次年,廣豐圩堤委員會推舉章大光為堤工委員長,章上任後,抓冬春兩修,
完成了堵口復堤任務。農曆5月洪水狂漲,堤身險象環生,章大光親率民工日夜巡邏堅守,與洪水搏鬥,使廣豐大堤脫險,民眾歡聲載道,安徽省主席吳忠信書贈“見義勇為”匾額嘉獎,廣豐圩全體民眾書贈“澤被廣豐”四字匾額表示感謝。1934年章大光40歲時,全東流縣民眾送匾祝壽,匾中間書“大光”兩字,上寫匾文:“大光先生,毀家蕩產,興學保圩,帝典曰光備四表,舜曰大哉者乎,先生大光,實大而光也,眾民無文,謹以大光二字懸於匾額之上,永垂不朽矣。”
然而,就是這樣一位熱衷於實業救國且享有口碑的社會名流。由於其受“五四”新思潮的影響,謂其思想行動激進,而被軍閥統治者視為眼中釘、肉中刺,遭遇三次通緝。
1925年,章大光在八都湖等地墾荒圍圩,計畫辦農事試驗場;同年在大渡口鎮蓋起40多間樓房、平房、計畫辦小型棉紡廠,後因軍閥政府阻力橫生,兩個計畫終成泡影。
1925年因支持東流高等國小學生聯合縣商會反對為官不正的新任龔縣長,章大光被省政府第一次通緝;後來他創辦實業,在八都湖墾荒圍圩辦農事實驗場,又遭省政府派來的大員勒令停工,章據理力爭,毆打了“省老爺”,又一次被下令通緝。
1929年,章大光轉而捐資辦學。當時東流全縣完小僅縣城一所,鄉村學童就讀,要負笈到百里之外,章大光有鑒於此,建議捐資創辦“東流縣六保大同國小”。士紳、富戶共推大光負責籌建並募捐經費。校舍竣工後,於1930年下半年開學,入學兒童150人,次年增至240人,大光自捐銀洋200元,並捐出圩田100畝,作為大同國小基金,1931年,安徽省督學桂丹華來校視察,評大同國小校舍及各科成績為全省鄉小之冠。1932年,章大光又利用大同國小寬敝的校舍,創辦東流縣私立大光中學,附設師資班,聘許世英擔任校董事會名譽董事長兼名譽校長,歐陽棋(武漢大學畢業,教育界名流,思想先進,後參加民盟)擔任校長,第一學期開兩個班,每班約50人,一半學生來自外縣,多系失學、失業青年。章大光與校董事會商定,凡貧困生不分縣籍,一律免繳學費;特殊困難者,還每人每月津貼膳食費2—4元(舊幣)。
1933年李濟深、蔡廷鍇在福建宣布獨立,縣內一些學生張貼標語表示支持,章大光掩護過這些學生,省政府認為他有伺機閩變竟圖,密令通緝。
1934年數月未雨,民不聊生,章大光開倉放糧,急救災民,凡八都臨近居民,按口50斤,不計利息,並命廚下給領糧者飽食一餐,同時還動員章村章維其放糧300擔。大光平居好客,凡來訪者,均親自招待,客去,贈以川資,偶有常作客,數月不去。由於建橋、濟貧、濟困亦多,被譽為“小孟嘗”。
1936年,有人向安徽省長劉鎮華告密說:大光中學有共黨(共產黨)組織,經常在江南一帶貼標語,“圖謀不軌”,劉鎮華指令大渡口傷兵醫院院長劉西堯派兵於6月27日凌晨包圍章家村,破壁沖入章宅,抓捕了章大光。抄家時,開槍打死章家陳師爺和江管帳兩人。其弟章龍光聞訊後即電告許世英,許通過陸軍部長何應欽,以軍政部電令劉鎮華:“大光之案,請暫緩辦”,劉鎮華扣壓電報,於當日槍殺了章大光。隨即大光中學遭到了當局的封閉。
1947年秋,在上海擔任《上海晚報》社社長的章昌平(章大光的侄兒)回到原籍東流縣章家村,為緬懷先人遺願,在大光中學舊址(大渡口鎮),復辦私立大光中學,內分國中與高中兩部,由廬江籍人士張士倫任校長,直至解放。
1945年抗戰勝利後,私立天柱中學由桐城縣黃家鋪遷到東流縣大渡口鎮原高工校址(今池州農校處),當年天柱中學經民國政府教育部備案,到1947年發展為完全中學,有國中四個班,高中三個班,學生320人,教職工27人,龍笑雲任校長。
1949年4月,江南解放,天柱、大光兩所中學合併,改稱東流私立天柱大光聯合中學,由龍笑雲繼續任校長。1951年又改名為東流私立實踐中學。
1952年,東流私立實踐中學由國家接管,改稱安徽省東流初級中學,成為安慶地區重點中學。1953年秋,增招高一新生,定名為東流中學,計有初高中生400多人,分8個班上課,有教職工30多人。
1956年,遷到東流鎮新址,從此東流中學的規模日益擴大,管理日趨完善,教學秩序井然,教育質量大有提高。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