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立公牛雕像

站立公牛雕像

站立公牛雕像是由一種相對不好歸屬的紅色石頭雕刻而成,發現於伊拉克南部的烏爾遺址。

簡介

站立公牛雕像 西亞站立公牛雕像
紅色石頭
高4.0厘米;長5.0厘米
烏爾(伊拉克),第九次發掘,1930-1931年
捷姆迭特那塞爾時期

詳細信息

這尊站立公牛的小雕像發現於伊拉克南部的烏爾遺址,製作於約公元前3000年。它由一種相對不好歸屬的紅色石頭雕刻而成,面部、耳朵、彎曲的牛角等細節令人印象深刻。頭有些大,超出整個身體的比例,但是卻擁有大量的面部特徵,包括向外展開的鼻孔和細窄的眼睛,甚至眉毛也被巧妙地表現出來。然而,最明顯的特徵還是牛背中央的圓環,它或許表明這尊小雕像是仿自一個更大的公牛形容器。雕像的其他部分也雕刻有一些細節,儘管沒有頭部那么多。身體越靠後變得越窄,臀部特別消瘦。後腿間用淺浮雕刻劃出一條長長的尾巴,幾乎一直垂到蹄子。蹄子在底部被磨得很平,但仍然能夠看出它們是有稜角的。這尊雕像非常精緻薄巧,以至於它不能夠自己站立。因此它原來或者是平躺著擺放,或者必須靠著什麼東西才能站穩
公牛面部左邊的雕刻不如右邊好,左邊的牛角非常小,幾乎不成比例。似乎左邊更少機會被人看到,因此這尊小雕像或許是平躺著的,或者是從左邊被支撐起來的。然而右邊的一側在腰窩偏中央處有很大的麻點,整體感覺是用一塊質量稍微下等的石頭製作而成的,而且尺寸也與形式不是特別協調。不過儘管存在這些缺陷,手工匠人還是很用心地雕刻了這塊石頭,強調了細節並把雕像加以打磨,使它發散出迷人的光澤。
動物小雕像在烏魯克和捷姆迭特那塞爾時期非常普遍,它們通常是供奉給神的祭品。大多數是在神廟中或者神廟附近發現的,這暗示了它們的宗教性質,有很多是在烏魯克埃阿那神廟(Eanna)區域內一組由各式各樣的祭品組成的聚合在一起的發現(sammelfund)中發現的。這個聚合在一起的發現包括石制動物頭像、動物小雕像、滾筒印章(其中有些也描畫了動物形象)。這些雕像以處於休息狀態的四足動物最為典型(這些動物四腿蜷臥),大多數質量相當上乘,具有高度的細節刻劃,還有給人印象深刻的鑲嵌物,使用了一些珍貴材料。在這座神廟區域其他的發現物中,也能見到一些質量欠佳的物件,它們或許是那些既想尋求神的保護又不能提供更好祭品的人供奉的。
當然,這尊雕像不符合公牛的自然特徵,但它雕刻精良,表現手法卓越。一些突出的特徵顯示它是模仿自一個更大的牛形陶製容器,圓環則暗示著在它中空身體上的開口。這種動物形(獸形)容器在美索不達米亞有很多,從鳥類一直到四足動物。一個特別好的牛形器例子是在Khafajeh的辛神廟中發現的,屬於捷姆迭特那塞爾時期。這類容器的背部中央都有一個由圓圈環繞的洞口,人們可以通過它來將器物填滿,而在嘴部還有一個口,液體可以從中倒出。它們通常都是供奉給神靈的,無一例外都是在神廟遺址中出土的。而且這些容器中最著名的烏魯克祭祀瓶(Warka Vase)被認為是供奉給捷姆迭特那塞爾女神的【ILLUSTRATION. WARKA VASE (?)】。在烏魯克的聚合在一起的發現(sammelfund)中,與動物小雕像一同被發現的還有大型的帶有雕刻的雪花石膏花瓶,上面描繪了為神獻上祭品的人群隊伍。在豐產女神伊南娜之後,登記者收集了很多相似的祭品,有兩個很明顯是獸形器(一個是獅子,一個是羚羊或瞪羚),它們的背部都有圓環。
大多數烏魯克發現的動物小雕像背部都有一個洞孔,但是它們通常在頂部或中心身體兩側,這些穿孔可以用於懸掛,或許是用作隨身佩戴的護身符。這些穿孔的護身符一般都為側臥的形式,那些站立的形式偶爾有一個從背部到腹部的垂直穿孔。在一尊專橫的公羊雕刻上,有一根粗銀針從洞孔中伸出,它被認為曾經插著一種信仰的符號。因此動物小雕像可以被用作支撐和展示信仰符號的底座。然而,背上插有釘子的小雕像的洞孔周圍沒有高起的圓環,而此處展出的這件公牛雕像則帶有同樣的圓環,這使得它看上去更像是一個更大的獸形禮器的仿製品。
無論這件石質公牛雕像代表什麼——容器護身符、標準支架或者動物本身——它都是早期美索不達米亞神廟中常見的供品。這件器物將許多因素融為一體,在略顯低等的石料上精工細作,小尺寸可能仿自更大更昂貴的物品,似乎表明它是被作為供品而有意製作的(或許是祭獻給豐產女神伊南娜),祭獻者是一個關心神事而又不能提供更精緻獻禮的人。因此,這尊雕像顯示了當時存在不同水平的貧富差異,不同層次的對神祗來說可以接受的供品,以及提供了有關古代美索不達米亞宗教信仰的重要信息。
本詞條著作權由中華世紀壇世界藝術館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許可不得轉載、連結、轉帖或以其它方式複製傳播,違者將追究其法律責任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