竇房結區域折返性心動過速

2例均在高位右心房刺激時誘發心動過速,高度懷疑竇房結折返性心動過速。 放電10s後心動過速不終止時重新標測。 以25W的功率試放電,例1在第1次放電3s時心動過速終止。

資料和方法

(1)臨床資料:例1患者女性,57歲,心動過速史1年。例2患者男性,42歲,心動過速史2年。兩例心動過速有突發、突停特點。發作頻繁,持續時間數分鐘至數小時不等。多能自行終止或經迷走神經刺激法終止,有時需靜脈注射維拉帕米或艾司洛爾終止發作。臨床常規檢查未發現器質性心臟病。平時心電圖正常,心動過速發作時心率120~160次/min,可見明顯P′波。心率偏快時融於前面的T波,形態與竇性P波無明顯差異。PR間期和QRS波形與竇性心律時相似。動態心電圖可見心動過速的突發突止現象;

(2)心內電生理檢查及射頻消融術:放置高位右心房、希氏束、右心室及冠狀靜脈竇電極導管行標準心內電生理檢查。若心動過速不易誘發時給予異丙腎上腺素靜脈滴注再行程式刺激誘發。2例均在高位右心房刺激時誘發心動過速,高度懷疑竇房結折返性心動過速。將高位右心房電極置於上腔靜脈與心房交界處相當於竇房結部位,標測出竇性心律時最早的心房激動點。置入射頻導管電極至高位右心房電極偏下鄰近部位細標確定折返環所在部位,在心動過速時放電,功率25W。放電時出現心動過速終止並恢復為竇性心律,認為是有效放電,鞏固放電25W60s。放電10s後心動過速不終止時重新標測。

成功標準:(1)放電後10s內心動過速終止;(2)於靜脈滴注異丙腎上腺素前、後(心率達100~120次/min時),重複消融前的誘發程式,在高位右心房的2~3個部位進行刺激不能誘發心動過速。

結果

心內電圖A波的激動順序與竇性心律時一致,心動過速的發作終止無“溫醒現象”。在正常竇性心律時用高位右心房導管電極在上腔靜脈與右心房連線處(竇房結附近)標測到最早的局部心房激動較體表心電圖P波提前約10ms,代表竇房結部位激動。誘發心動過速後用射頻導管電極在高位右心房電極稍偏下部位標測到最早的局部心房激動,即射頻導管電極記錄的A波比高位右心房的早20ms。診斷為竇房結折返性心動過速。以25W的功率試放電,例1在第1次放電3s時心動過速終止。例2在放電無效時微調射頻電極,第5次放電25W7s心動過速終止。2例鞏固放電25W60s後進行相同的誘發刺激不能誘發心動過速,給予異丙腎上腺素靜脈滴注使心率達100~120次/min時再行誘發刺激亦不能誘發心動過速,射頻消融成功。

討論

(1)竇房結折返性心動過速的診斷標準為:

①適當的心房早搏刺激能夠誘發和終止心動過速;

②心動過速的發作與終止沒有“溫醒現象”;

③心動過速時體表心電圖各導聯的P′波形態和心房激動順序與竇性心律時的P波形態和心房激動順序一致;

④除外了旁路參與的心動過速。在正常竇性心律時用高位右心房電極在竇房結附近標測到較體表心電圖P波提前10ms以上的局部心房激動,代表竇房結部位激動。誘發心動過速後用射頻電極在高位右心房電極稍偏下部位標測到比高位右心房提前20ms以上最早的局部心房激動,表明折返發生在竇房結區域

(2)高位右心房竇房結鄰近部位的刺激和短陣快速刺激方式易於誘發,刺激頻率160~180次/min時成功率最高,不能誘發時給予異丙腎上腺素靜脈滴注再刺激;

(3)根據X線影像將高位右心房電極置於竇房結部位,心內電圖A波起始較體表P波提前10ms以上;誘發心動過速後用射頻電極在高位右心房電極偏下鄰近部位標測最早的局部心房激動,作為靶點。放電功率為25W,功率低、時間短雖可減小損傷竇房結的可能,但亦可造成試放電後僅輕度損傷折返環,雖然在術中不易再誘發心動過速,但日後易復發;功率過高又容易損傷竇房結。因此選擇20~25W功率較為合適。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