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榜村

科榜村位於福建省廈門市安溪縣龍門鎮,是個著名僑村,今分拆為3個行政村———榜寨村(一部分姓翁)、美頂村(絕大多數姓翁)、美內村(全姓翁)。翁氏族裔有4000多人,他們是安溪縣翁氏的發源地,該村旅居新加坡、印尼、馬來西亞和台灣、香港地區的宗親數倍於本村人口。而在台灣嘉義縣義竹鄉(舊族譜中寫作義竹圍),也有同地名的科榜、嶺頂、塔美內3個村落,他們也姓翁,其先輩就是從安溪縣龍門鎮的科榜村遷徙過去的。

基本信息

科榜村

科榜村位於福建省廈門市安溪縣龍門鎮,是個著名僑村,今分拆為3個行政村———榜寨村(一部分姓翁)、美頂村(絕大多數姓翁)、美內村(全姓翁)。翁氏族裔有4000多人,他們是安溪縣翁氏的發源地,該村旅居新加坡、印尼、馬來西亞和台灣、香港地區的宗親數倍於本村人口。而在台灣嘉義縣義竹鄉(舊族譜中寫作義竹圍),也有同地名的科榜、嶺頂、塔美內3個村落,他們也姓翁,其先輩就是從安溪縣龍門鎮的科榜村遷徙過去的。科榜翁氏奉治齊公為一世祖。元末,翁治齊從南安市金圭移居安溪縣城西街。明宣德六年(1431年),治齊的兒子阮齊遷居安溪龍門科榜。明崇禎年間(1628至1644年),科榜翁氏六世成齊的兩個兒子尚勃、尚進分居台灣南部的義竹圍,即現在的嘉義縣義竹鄉,成為科榜翁氏最早入台的開基祖。同時,有的移居浙江平陽水頭,今繁衍至1萬多人,有的移居廣東潮州。據《台灣區姓氏堂號考》載:翁氏在嘉義縣分布最眾,現有人數超過1.5萬人,在嘉義縣義竹鄉更為一大姓。唐末,第六十代的翁軒為閩州刺史,遂居福建莆田竹嘯莊,成為翁氏入閩始祖。傳至第六十五代的翁乾度,便是“六桂堂”創立始祖。乾度生六子:長子處厚,分姓洪;次子處恭,分姓江;三子處易,仍姓翁;四子處朴,分姓方;五子處廉,分姓龔;六子處休,分姓汪。兄弟6人,先後在宋初的建隆至雍熙年間(960—988年)進士及第,時有“六桂聯芳”之譽。這也就是至今科榜和嘉義義竹兩地的翁氏祖祠,同樣懸掛“晉水三沅派,莆陽六桂家”的由來。旅居台灣的族裔,念念不忘祖地。始建於明宣德六年(1431年)的科榜翁氏宗祠,已有570年歷史,自清代以來,3次維修(1761年,1823年,1937年),台灣族親都捐款資助,台灣南部以應貢、應仁為首籌集,台灣北部以金企、派進、毓文為首籌集,族譜中均有記載。1916年,科榜翁氏第十七世翁朴贊從台灣回祖地時,帶回一部台灣安溪派翁氏族譜手抄本,至今完好保存在科榜祖地;1970年,居住在台灣台北市的科榜後裔翁庭漢,利用從日本神戶護送貨輪到上海之機,發電報到安溪縣,查詢堂弟翁亞林及祖地科榜的有關情況。自80年代以來,台灣翁氏族親每年都有數十人回到祖地謁祖尋根、查對族譜。海峽兩岸翁氏族親都奉祀進寶殿“董公真人”,台灣族親曾在祖地雕刻“董公真人”像,迎香接往台灣。台灣義竹年高德邵的族親翁國精,在80年代多次回鄉,1993年回鄉謁祖時,曾帶回台灣茶、台灣香菸,送給祖祠。1995年5月,因公路拓寬,徵用祖祠一角,翁氏宗祠重建,台灣宗親有58人次捐款30多萬台幣,樂助其成。1999年2月,安溪龍門科榜翁氏發起重新修編族譜,曾發函給居台鄉親。台灣宗親來電要求儘快修竣族譜,然後寄往台灣。[1]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