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德爾·赫爾

科德爾·赫爾

科德爾·赫爾是美國前國務卿。1933年初,羅斯福總統上台,他被任命為國務卿。科德爾·赫爾被任命為國務卿後,全力支持羅斯福推行的“新政”,以便使世界經濟危機在美國造成的損失減少到最低限度。羅斯福則藉助他執行外交政策,以平息一部分壟斷資本家對“新政”改革的批評和不滿。赫爾是美國歷史上在任時間最長的國務卿,也是1945年諾貝爾和平獎獲得者。

基本信息

簡介

科德爾·赫爾 科德爾·赫爾

科德爾·赫爾,1871年10月2日生於田納西州奧弗頓。1891年畢業於田納西州坎伯蘭大學法學院,同年取得律師資格。1907—1921年和1923~1931年連任美國眾議院議員。1931年當選為美國參議員。在威爾遜總統執政期間(1913~1921),他堅信降低關稅,撤除其他貿易壁壘有助於保障世界和平。他贊成威爾遜倡議建立的國際聯盟並認為美國如果不支持這個組織,就會導致世界和平的瓦解。

主張降低關稅

一九三三年三月四日,羅斯福在總統就職演說中提出了對拉丁美洲(西班牙美洲)各國採取“睦鄰政策”。這個政策的實質是在偽裝的“平等”和“不干涉”的口號下,以迂迴包抄方式向拉丁美洲繼續侵略和擴張。一九三三年十二月,赫爾代表美國參加在烏拉圭首都舉行的泛美會議。為了阻止拉美各國組成反美集團,美國只好在會議通過的關於各國互不干涉內政的宣言上籤字。接著會議討論了關稅政策問題。根據美國在一九三零年制定的霍利~史慕特法,關稅平均徵收率高達百分之二十。而消除國際貿易壁壘有利於美國擴大國外市場和輸入原料,赫爾就主張降低關稅稅率。這一措施得到與會各國的贊同。

締結互惠條約

一九三四年六月,美國國會授權總統與拉美各國締結貿易協定和關稅互惠條約。赫爾親自出馬,與拉美各國簽訂了一系列互惠貿易協定,把關稅降低百分之三十至百分之五十。這樣一來,美國可以向這些地區大量輸出資本和傾銷產品,使本來日益縮小的國 外市場得到擴展。一九三六年,赫爾再次參加在阿根廷舉行的泛美會議。

建立第三集團

隨著德、意、日軸心國的侵略勢力日益加強,為了保住美國在拉美各國的利益,美國於一九三八年十二月策動西半球二十一個國家在秘魯首都利馬召開第八屆泛美會議,聲明要堅決抵抗對西半球的一切威脅、一九三九年,第二次世界大戰迫在眉睫,美國又操縱西半球國家召開巴拿馬會議,宣布西半球周圍三百英里為安全地帶,應得到交戰國的尊重。這樣,在赫爾任國務卿的前期,美國以外交方式,借“睦鄰”、“友好”為口號,在英、法和軸心國兩大帝國主義集團之外,建立了以美國為首的包括中南美洲許多國家在內的第三集團。它在二次大戰初期,超然於戰爭之外,使美國在經濟上和政治上撈到了巨大權益。

一九三九年,美國和加拿大、英國、巴西、尼加拉瓜、宏都拉斯和芬蘭等二十一個國家分別簽訂了互惠條約,更加強了美國在世界經濟中的地位。一九四零年,赫爾參加了在古巴首都哈瓦那舉行的泛美外長會議。

執行中立法案

在歐洲方面,美國支持英、法的綏靖政策,對德、意法西斯勢力的增長袖手旁觀,並企圖坐收漁人之利。一九三五年八月三十一日,美國國會通過了《中立法案》。法案的主旨是責成總統將應予禁運的武器、彈藥及軍事裝備的清單公布,並授權總統將禁運範圍擴大到其他參加作戰的國家。法案還禁止美國船舶運載軍用品至交戰國。該法案規定成立一個軍事工業監督委員會,以國務卿赫爾為主席,財政、商業、海軍、陸軍等各都部長為委員。赫爾實際上是這個法案的執行人。

中立法案在法律上把美國的“不干涉”政策固定下來,實際上是拒絕與其他國家採取共同行動來制止侵略戰爭,因而促成年西斯國家勢力的擴大。一九三五年十月三日,法西斯高大利發動侵略阿比西尼亞(現名衣索比亞)的戰爭,美國政府援引中立法案拒絕把武器賣給阿比西尼亞。這實際上鼓勵了侵略者。美國政府當時也沒有支持國際聯盟對義大利實行制裁的有關決議。赫爾與義大利駐美國大使羅梭會談時說:“公開譴責侵略者的是國聯,而不是美國;力圖援助阿比西尼亞的是國聯,而不是美國;力圖對義大利的輸入實施禁運的是國聯,而不是美國。”

大西洋憲章

赫爾任國務卿後期執行的外交政策有某些改變。一九四零年六月十四日,法西斯德國攻陷巴黎,英國也受到德軍的猛烈進攻,美國的國家安全受到嚴重威脅。因此,美國政府執行了加強英美合作的路線。一九四一年六月二十二日,德國向蘇聯進攻。六月二十四日,羅斯福政府正式宣布美國準備支援蘇聯。八月,赫爾參加羅斯福和邱吉爾在紐芬蘭舉行的會議,八月十四日,兩國共同發表宣言,即著名的《大西洋憲章》。

與日本和談

在遠東方面,一九四一年十一月五日,日美談判進入決定性階段。日本特使來棲堅持要求羅斯福和赫爾接受日本的“A”、“B”兩號備忘錄。這兩份備忘錄要求承認日本在中國和越南的霸權。美國同意日軍駐留華北的期限不得超過五年,而日本則堅持為二十五年。十一月二十三日,日本再度宣稱要獨霸中、越兩國,並要求從印度尼西亞輸入一千萬噸石油。十一月二十六日,赫爾對此給予否定的答覆,並要求日軍撤離中國和越南。但赫爾沒有想到,十一月二十五日,日本艦隊已向東南方進發,準備偷襲珍珠港。

擁護建立組織

擁護建立聯合國組織

在二次世界大戰的中後期,赫爾擁護建立聯合國組織,並為此作了許多努力。羅斯福總統稱讚他在這方面所作的貢獻,甚至稱他為“聯合國之父”。一九四三年他參加在莫斯科舉行的外長會議。同年十月三十日,中、英、美、蘇四國在莫斯科發表《關於普遍安全的宣言》,提出建立一個普遍性的國際組織。一九四四年八月至十月,蘇、美、英三國和中、英、美三國先後在華盛頓的敦巴頓橡樹園舉行會議,擬訂了組織聯合國的建議案。一九四五年二月,蘇、英、美三國首腦在雅爾達舉行會議,決定一九四五年四月二十五日在美國舊金山召開《聯合國憲章制憲會議》同年六月二十六日,參加會議的五十一國代表(其中波蘭未參加,但事後在憲章上籤了字)簽署《聯合國憲章》。為促進聯合國的誕生,赫爾出了不少力,因此,一九四五年他獲得了諾貝爾和平獎金。

一九四四年秋美國總統大選後,赫爾辭職。他擔任了將近二十年的國務卿職務,比他的任何一個前任的任期都要長。有部分歷史學家認為他是美國歷史上最傑出的國務卿。

一九五五年七月二十三日赫爾在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去世,享年84歲。

盤點美國歷屆國務卿

1990-2013 詹姆斯·艾迪生·貝克|
勞倫斯·西德尼·伊格爾伯格
沃倫·克里斯托夫|
馬德琳·科貝爾·奧爾布賴特
科林·盧瑟·鮑威爾|
康多莉扎·賴斯
希拉蕊·柯林頓|約翰·克里
1940-1989 愛德華·斯退丁紐斯|詹姆斯·伯恩斯|喬治·卡特萊特·馬歇爾 迪安·古德哈姆·艾奇遜|約翰·福斯特·杜勒斯|克里斯蒂安·赫脫 迪安·臘斯克|威廉·皮爾斯·羅傑斯|亨利·基辛格|塞魯斯·萬斯 埃德蒙·西克斯圖斯·馬斯基|亞歷山大·黑格|喬治·普拉特·舒爾茨
1891-1939 約翰·沃森·福斯特|理察·奧爾尼|威廉·魯福斯·戴伊|約翰·海伊 伊萊休·魯特|羅伯特·培根|威廉·詹寧斯·布賴恩|羅伯特·蘭辛 班布里奇·科爾比|查爾斯·埃文斯·休斯 弗蘭克·B·凱洛格|亨利·劉易斯·史汀生|科德爾·赫爾|約翰·謝爾曼
1840-1889 詹姆斯·布坎南|約翰·米德爾頓·克萊頓|丹尼爾·韋伯斯特|愛德華·埃弗里特 威廉·勒尼德·馬西|劉易斯·卡斯|傑里米亞·沙利文·布萊克|威廉·亨利·西華德 伊萊休·班傑明·沃什伯恩|漢密爾頓·菲什|威廉·M·埃瓦茨|詹姆斯·吉萊斯皮爾·布萊恩 弗雷德里克·西奧多·弗里林海森|托馬斯·弗朗西斯·貝阿德
1790-1839 托馬斯·傑斐遜|埃德蒙·詹寧斯·倫道夫|蒂莫西·皮克林|約翰·馬歇爾 詹姆斯·麥迪遜|羅伯特·史密斯|詹姆斯·門羅|約翰·昆西·亞當斯 亨利·克萊|馬丁·范布倫|愛德華·利文斯頓;路易斯·麥克萊恩 約翰·福賽斯|丹尼爾·韋伯斯特|約翰·卡德威爾·卡爾霍恩

美國國務院歷任國務卿

屆次 國務卿姓名 任職時間 時任總統 屆次 國務卿姓名 任職時間 時任總統
1 托瑪斯·傑弗遜 1790年3月22日1793年12月31日 喬治·華盛頓 39 艾利胡·盧特 1905年7月19日1909年1月27日 西奧多·羅斯福
2 埃德蒙德·蘭道夫 1794年1月2日1795年8月20日 喬治·華盛頓 40 羅伯特·貝肯 1909年1月27日1909年3月5日 西奧多·羅斯福
3 蒂莫西·皮克林 1795年12月10日1800年5月12日 喬治·華盛頓約翰·亞當斯 41 費蘭德·諾克斯 1909年3月6日1913年3月5日 威廉·霍華德·塔夫脫
4 約翰·馬歇爾 1800年6月6日1801年2月4日 約翰·亞當斯 42 威廉·珍尼斯·布里安 1913年3月5日1915年6月9日 伍德羅·威爾遜
5 詹姆斯·麥迪遜 1801年5月2日1809年3月3日 托瑪斯·傑弗遜 43 羅伯特·蘭辛 1915年6月24日1920年2月13日 伍德羅·威爾遜
6 羅伯特·史密斯 1809年3月6日1811年4月1日 詹姆斯·麥迪遜 44 班布里奇·科爾比 1920年3月23日1921年3月4日 伍德羅·威爾遜
7 詹姆斯·門羅 1811年4月2日1814年9月30日 詹姆斯·麥迪遜 45 查爾斯·埃文斯·休斯 1921年3月5日1925年3月4日 沃倫·G·哈定
8 詹姆斯·門羅 1815年2月28日1817年3月3日 詹姆斯·麥迪遜 46 富蘭克·比爾林斯· 凱洛格 1925年3月5日1929年3月28日 卡爾文·柯立芝
9 約翰·昆西·亞當斯 1817年3月5日1825年3月3日 詹姆斯·門羅 47 亨利·劉易斯·史汀生 1929年3月28日1933年3月4日 赫伯特·胡佛
10 亨利·克萊 1825年3月7日1829年3月3日 約翰·昆西·亞當斯 48 康德爾·赫爾 1933年3月4日1944年11月30日 富蘭克林·德拉諾·羅斯福
11 馬丁·范布倫 1829年3月28日1831年5月23日 安德魯·傑克遜 49 愛德華·斯退丁紐斯 1944年12月1日1945年6月27日 富蘭克林·德拉諾·羅斯福哈利·S·杜魯門
12 愛德華·利文斯頓 1831年5月24日1833年5月29日 安德魯·傑克遜 50 詹姆斯·伯恩斯 1945年7月3日1947年1月21日 哈利·S·杜魯門
13 路易斯·麥克萊恩 1833年5月29日1834年6月30日 安德魯·傑克遜 51 喬治·卡特萊特·馬歇爾 1947年1月21日1949年1月20日 哈利·S·杜魯門
14 約翰·福塞斯 1834年7月1日1841年3月3日 安德魯·傑克遜 52 迪安·歌德拉姆·艾奇遜 1949年1月21日1953年1月20日 哈利·S·杜魯門
15 丹尼爾·韋伯斯特 1841年3月6日1843年5月8日 威廉·亨利·哈里森 53 約翰·福斯特·杜勒斯 1953年1月21日1959年4月22日 德懷特·艾森豪
16 阿貝爾·帕克爾·厄普舒爾 1843年7月24日1844年2月28日 約翰·泰勒 54 克里斯蒂安·赫脫 1959年4月22日1961年1月20日 德懷特·艾森豪
17 約翰·卡德威爾·卡爾霍恩 1844年4月1日1845年3月10日 約翰·泰勒 55 迪安·臘斯克 1961年1月21日1969年1月20日 約翰·甘迺迪林登·詹森
18 詹姆斯·布坎南 1845年3月10日1849年3月7日 詹姆斯·諾克斯·波爾克 56 威廉·皮爾斯·羅傑斯 1969年1月22日1973年9月3日 理察·尼克森
19 約翰·克萊頓 1849年3月8日1850年7月22日 扎卡里·泰勒 57 亨利·阿爾弗雷德·基辛格 1973年9月22日1977年1月20日 理察·尼克森傑拉爾德·福特
20 丹尼爾·韋伯斯特 1850年7月23日1852年10月24日 米勒德·菲爾莫爾 58 塞魯斯·萬斯 1977年1月23日1980年4月28日 傑拉爾德·福特
21 愛德華·埃弗里特 1852年11月6日1853年3月3日 米勒德·菲爾莫爾 59 艾德蒙德·希克斯圖·馬斯基 1980年5月8日1981年1月18日 吉米·卡特
22 威廉·馬西 1853年3月7日1857年3月6日 福蘭克林·皮爾斯 60 亞歷山大·美奇斯·黑格 1981年1月22日1982年7月5日 羅納德·里根
23 劉易斯·加斯 1857年3月6日1860年12月14日 詹姆斯·布坎南 61 喬治·普拉特·舒爾茨 1982年7月16日1989年1月20日 羅納德·里根
24 傑瑞密亞·沙利文·布萊克 1860年12月17日1861年3月5日 詹姆斯·布坎南 62 詹姆士·艾迪森·貝克 1989年1月25日1992年8月23日 喬治·H·W·布希
25 威廉·亨利·西華德 1861年3月5日1869年3月4日 亞伯拉罕·林肯 63 勞倫斯·西德尼·伊格爾伯格 1992年12月8日1993年1月19日 喬治·H·W·布希
26 艾利胡·班傑明·沃什伯恩 1869年3月5日1869年3月16日 尤里西斯·辛普森·格蘭特 67 沃倫·米內·克里斯托夫 1993年1月20日1997年1月17日 比爾·柯林頓
27 漢密爾頓·費什 1869年3月17日1877年3月12日 尤里西斯·辛普森·格蘭特 65 馬德琳·科貝爾·奧爾布賴特 1997年1月23日2001年1月19 比爾·柯林頓
28 威廉·馬克塞維亞·埃瓦特 1877年3月12日1881年3月7日 拉瑟福德·B·海斯 66 科林·盧瑟·鮑威爾 2001年1月20日2005年1月26日 喬治·W·布希
29 詹姆斯·吉萊斯皮爾·布萊恩 1881年3月7日1881年12月19日 詹姆斯·加菲爾德 67 康多莉扎·賴斯 2005年1月26日2009年1月20日 喬治·W·布希
30 弗雷德里克·西奧多·富里林胡森 1881年12月19日1885年3月6日 切斯特·A·阿瑟 68 希拉蕊·柯林頓 2009年1月15日-2013年2月 歐巴馬
31 托馬斯·弗朗西斯·貝亞德 1885年3月7日1889年3月6日 格羅弗·克利夫蘭 69 約翰·克里 2013年2月1日至今 歐巴馬
32 詹姆斯·吉萊斯皮爾·布萊恩 1889年3月7日1892年6月4日 班傑明·哈里森
33 約翰·福斯特 1892年6月29日1893年2月23日 班傑明·哈里森
34 瓦爾特·奎尼汀·格禮山 1893年3月7日1895年5月28日 格羅弗·克利夫蘭
35 理察·奧爾尼 1895年6月10日1897年3月5日 格羅弗·克利夫蘭
36 約翰·謝爾曼 1897年3月6日1898年4月27日 威廉·麥金萊
37 威廉·魯福斯·戴伊 1898年4月28日1898年9月16日 威廉·麥金萊
38 約翰·海伊 1898年9月30日1905年7月1日 威廉·麥金萊

歷年諾貝爾和平獎獲獎名單

阿諾爾德松
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家小組
列翁·茹奧
克貝斯蒂安·路易斯·蘭格
夏爾萊·阿爾貝特·戈巴特
萬加麗·馬阿薩伊
希林·艾巴迪
美國教友會
英國教友會
醫生無國界組織
禁止地雷全球運動
埃米利·鮑爾奇
西門內斯·貝洛
羅特巴拉特
佩雷斯
萊昂·布爾熱瓦
莫恩奈斯托·蒂奧多羅·莫內塔
阿里亞斯·桑切斯因
韋塞爾因
世界衛生反對核戰爭組織
圖圖因
阿方索·加西亞·羅夫萊斯
南森國際難民辦公室
阿道弗·佩雷斯·埃斯基維爾
特里薩
埃利·迪科門
貝爾塔·弗賴茹勞·馮·蘇特納
佩蒂·威廉斯
國際法研究所
阿爾弗雷德·赫爾曼
肖恩·麥克布賴德
阿賽爾
珍妮·亞當斯
尼古拉斯·默里·巴特勒
國際和平局
諾爾曼·布勞克
弗蘭克·B·凱洛格
勒內·卡森
路德維希·克魏德
費迪南·愛德華·比松
萊納斯·C·波林
達格·哈烏舍爾德
伯持·約翰·盧圖利
菲利普·約翰·諾爾·貝克
保羅·德康斯炭
奧古斯特“貝爾納特”
瓊·亨利·杜南
查理土·格茨·道成斯
約翰·瑞利·馬特
亨利·拉方丹
阿瑟·亭德森
諾曼·安吉爾
黎德壽
喬治·亨利·皮爾
卡洛斯·薩維德拉·拉馬斯
弗雷德里克·帕西
安南
梅里德·科里根
路易·勒諾
E·A·羅伯持·塞西爾
納特漢·瑟德爾布羅姆
伊萊休·魯特
阿爾貝·施韋澤
拉爾夫·詹森·本奇
約翰·博伊德·奧爾
弗雷德里克·貝耶
德克勒克
奧斯丁·張伯倫
阿爾娃·米達爾
梅納赫姆·貝京
菜斯特·波爾茲·皮爾遜
卡爾·馮·奧西茨基
古斯塔夫·施特雷澤曼
阿里斯蒂德·白里安
穆罕默德·巴拉迪
弗里特約夫·南森
卡爾·亞爾馬·布蘭廷
托馬斯·伍德羅·威爾遜
威廉·蘭德爾·克里默
安德烈·薩哈羅夫
科德爾·赫爾
威廉士
戈爾
維利·勃蘭特
喬治·卡特利特·馬歇爾
聯合國難民事務高級專員
穆罕默德·尤納斯
金大中
紅十字國際委員會
安瓦爾·薩達特
佐藤榮作
亨利·基辛格
國際勞工組織
聯合國兒童基金會
西奧多·羅斯福
歐巴馬
聯合國維持和平部隊
馬丁·路德·金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