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餘糧

禹餘糧

禹餘糧為氫氧化物類礦物褐鐵礦Limonite。又名太一餘糧、石腦(《本經》),禹哀、太一禹餘糧(《吳普本草》),白餘糧(《別錄》),石中黃子(《新修本草》),天師食、山中盈脂、石飴餅(《石藥爾雅》),禹糧石、餘糧石(《中藥志》),石中黃(《本草衍義》),白禹糧(《中國醫學大辭典》),禹糧土(南藥《中草藥學》)。有澀腸,止血,止帶的功效。

概述

禹餘糧禹餘糧

禹餘糧出自《神農本草經》。《吳普本草》:太一禹餘糧,生太山。上有甲,甲中有白,白中有黃,如雞子黃色。九月采,或無時。《雷公炮炙論》:凡使禹餘糧,勿用石中黃並卵石黃,此二名石真似禹餘糧也。其石中黃向里赤黑黃,味淡微跙;卵石黃味酸,個個如卵,內有子一塊,不堪用也。若誤餌之,令人腸乾。太一禹餘糧,看即如石,輕敲便碎,可如粉也,兼重重如葉子雌黃。陶弘景:禹餘糧,今多出東陽。形如鵝鴨卵,外有殼重疊,中有黃細末,如蒲黃,無砂者為佳。今人惟總呼為太一禹餘糧,自專是禹餘糧爾,無復識太一者。然療體亦相似,四鎮丸亦總名太一禹餘糧。《唐本草》:太一餘糧及禹餘糧,一物而以精粗為名爾。其殼如瓷,方圓不定,初在殼中未凝結者,猶是黃水,名石中黃子;久凝乃有數色,或青或白,或赤或黃,年多變赤,因赤漸紫,自赤及紫,俱名太一,其諸色通謂餘糧。今太山不見採得者,會稽、王屋,澤、潞州諸山皆有之。《綱目》:《別錄》言禹餘糧生東海池澤及山島,太一餘糧生太山山谷,石中黃出餘糧處有之,乃殼中未成餘糧黃濁水也。據此則三者一物也。生於池澤者為禹餘糧,生於山谷者為太一餘糧,其中水黃濁者為石中黃水,其凝結如粉者為餘糧,凝乾如石者為石中黃。其說本明,而注者臆度,反致義晦。晉、宋以來,不分山谷池澤所產,故通稱為太一禹餘糧,而蘇恭復以紫赤色者為太一,諸色為禹餘糧,皆由末加詳究本文也。寇宗奭及醫方乃用石殼為禹餘糧,殊不察未成餘糧黃濁水之文也,其殼粗頑不入藥。《庚辛玉冊》云:太一禹餘糧陰石也,所在有之,片片層疊,深紫色,中有黃土,名曰石黃,其性最熱,冬月有餘糧處,其雪先消。《雲林石譜》雲,鼎州祈閣山出石,石中有黃土,目之為太一餘糧,色紫黑,礧塊大小圓扁,外多粘綴碎石,滌去黃土,即空虛,可貯水為硯。《丹房鑒源》雲,五色餘糧及石中黃,皆可乾末出金色。《綱目的礦物史料》:禹餘糧是黃或紫色粉末,產生在鵝、鴨卵形的甲殼中,這一甲殼是重重甲錯的。和太一餘糧的差別,只是一生池澤中,一生在山谷中。就這種形狀看來,乃是黃粉末狀褐鐵礦。這種粉末在褐鐵礦的結核中常常看到。筆者曾在山西大同口泉鎮的侏羅紀煤系中見到很多。大小不等,打開時層層脫落,層與層間都有黃色或紫色粉末。和上述的形狀產況,完全一樣,是褐鐵礦的天然粉末。就《本草》上的藥理性質來講,也和代赭石很相近,應該算是一類礦物,都是氧化高鐵。褐鐵礦本身性質是有很多不相同的地方,可以產生在平地土中,可以產生在池澤中,也可以產生在地層中。這就是蘇頌所說的:'圖上者全是山石之形,都不作卵狀。'圖乃是畫的產地形狀,沒有把卵在地層內的形狀畫出來。

禹餘糧晶體結構屬斜方晶系,內部為鏈狀結構;含不定量吸附水的稱水針鐵礦。並可含纖鐵礦、水纖鐵礦、水赤鐵礦及含水的二氧化矽、粘土礦物等混合物;其化學成分因產地而異,塊體的不同部位亦不均一。形態為不規則隱晶質塊體或分泌體、結核;肉眼見不到針鐵礦晶體,或在甲殼層中有纖狀微晶。純淨處黃、褐黃、黃褐至褐色(因膠凝體含水星而異)。條痕淡黃至黃褐色。含水赤鐵礦處帶褐紅、紅色;富錳士質或錳、鈷等雜質處帶褐黑,褐紫色;富二氧化矽或粘土部位或殼層灰白色、灰黃色。表面多凹凸不平或復有粉末狀褐鐵礦,呈半金屬光澤或土狀光澤。不透明。無解理。斷口不平坦,或見甲殼層、紋層等結構,顯示出不同色調及斷面形態。硬度為2~5或1~4。緻密平整處硬度近於小刀,疏鬆處低於指甲;但可磨花指甲及硬幣。相對密度3.3~4.3。無臭、無味,嚼之無砂粒感者為好。褐鐵礦是分布很廣的含鐵礦物之一。主要形成於地表風化殼中。較純淨的是Fe(OH)3水膠溶體被搬運、再沉積於岩石空隙中或在沼澤中聚沉的水膠凝體;它們老化形成的褐鐵礦或呈分泌體、結核,或呈緻密塊體產出;大量(成層)堆積的多夾雜矽質、粘土質。

藥品名稱

【通用名稱】禹餘糧藥典

【拉丁名稱】LIMONITUM藥典

【漢語拼音】Yu Yu Liang

【中英別名】禹糧石;白餘糧;

所屬類別

中藥>>中藥材>>收澀藥>>斂肺澀腸藥

基原

為氫氧化物類礦物褐鐵礦,主含鹼式氧化鐵[FeO·(OH)]。主產於浙江、廣東等地。全年可采。揀去雜石,洗淨泥土,乾燥。醋煅用。

用藥禁忌

1、實證忌服,孕婦慎服。

2、《本草匯言》:髓虛血燥之病勿用。

中藥化學成分

主要成分為鹼式氧化鐵[FeO(OH)]及鹼式含水氧化鐵[FeO(OH)]·Nh2o,並夾有泥土及有機質等。又常含多量的磷酸鹽及鋁、鎂、鉀、鈉、等元素。

套用

1.久瀉,久痢

本品甘澀性平,能澀腸止瀉。治久瀉、久痢者,常與赤石脂相須而用,如赤石脂禹餘糧湯(《傷寒論》)。

2.崩漏,便血

本品質重味澀,能收斂止血,主下焦出血證。治崩漏,常與海螵蛸、赤石脂、龍骨等同用,如治婦人漏下方(《千金方》);若配人參、白朮、棕櫚炭等藥,可用於氣虛失攝之便血者。

3.帶下

本品入下焦,能固澀止帶。治腎虛帶脈不固之帶下清稀者,常與海螵蛸、煅牡蠣、白果等藥同用。

功效

澀腸止瀉,收斂止血,止帶。

古籍摘要

1.《神農本草經》“主下赤白。”“主漏下。”

2.《本草綱目》“催生,固大腸。”又雲“禹餘糧,手足陽明血分重劑也。其性澀,故主下焦先後諸病。”

化學成分

本品含氧化鐵及磷酸鹽,尚有Al、Ca、Mg、K、Na、PO4、SiO4和粘土雜質。

藥理作用

禹餘糧禹餘糧

用100%禹糧石的生品、煅品、醋淬品水煎液0.25ml分別給小鼠灌胃,觀察小鼠胃腸道推進運動.發現三者均能抑制腸蠕動,其移行率分別為61.3%,50.6%,5.6%,而對照組為80.9%。100%禹糧石的生品、煅品、醋淬品水煎掖按o.ml/10g灌胃,每日次,連續5d,同時測定凝血時間及出血時間。生品禹糧石對兩者均有明顯縮短作用,而禹糧石經煅制後,則出現延長作用。小鼠靜脈注射禹糧石煎劑的LD50為8.25g/kg,中毒症狀有拒食、肺充血和肝腫大。

​生藥材鑑定

禹餘糧禹餘糧

性狀鑑別

本品呈卵球形的結核狀,有核心或中空,但完整者少見;通常殼層與核心分離,殼層碎成不規則餘方塊狀或扁塊狀,大小厚薄不等;表面多凹凸不平;土黃色、黃褐色、褐色;內表面粗糙,附有土黃色細粉;體重質堅,但可砸碎,斷面層狀,色澤不一,土黃色、褐色、紫褐色、灰青色;各層厚薄不等,一般褐色層或紫褐色層最厚。唚結核近圓球形,表面粗糙,附有細粉;黃褐色至褐色;斷面不呈層次,而有許多蜂窩狀小孔;有的砸破後,無核心,具黃粉,手觸之污指,略有滑感。土腥氣,味淡。

顯微鑑別

反射偏光鏡下:礦物組分由水針鐵礦、石英、長石、岩屑等碎屑組成。外殼褐鐵礦較中心部少。

水針鐵礦:反射光下呈膠狀結構,蜂窩狀構造;反射色為灰白色;略見非晶質,反射率17%(伏黃);粒徑約為0.01mm,集合體則為0.1mm;蜂窩空缺部分為粘土質和石英充填。碎屑粒徑一般為0.05-0.1mm,呈稜角狀,半接觸式的膠結。膠結物主要是粘土質、碳酸鹽和鐵質等。

中藥化學鑑定

1、取本品粉末0.2g,加稀鹽酸10ml,振搖,靜置,濾液顯鐵鹽的各種反應,參見“蛇含石”條。

2、取本品粉末少許,置於試管中,密閉,在火焰上加熱,有小水珠附於試管壁的上方。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