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敖包節

祭敖包節

祭敖包節,是蒙古族傳統的祭祀活動。敖包(蒙古語,意為堆子或鼓包)通常設在高山或丘陵上,用石頭堆成一座圓錐形的實心塔,頂端插著一根長桿,桿頭上繫著牲畜毛角和經文布條,四面放著燒柏香的墊石;在敖包旁還插滿樹枝,供有整羊、馬奶酒、黃油和乳酪等等。祭把時,在古代,由薩滿教巫師擊鼓念咒,膜拜祈禱;在近代,由喇嘛焚香點火,頌詞念經。牧民們都圍繞著敖包,從左向右轉三遭,求神降福。蒙古族牧民沿襲祖先的原始宗教信仰,以為山的高大雄偉,便有通往天堂的道路;高山又是幻想中神靈居住的地方。因而便以祭敖包的形式來表達對高山的崇拜,對神靈的祈禱。

基本信息

祭敖包節

祭敖包節祭敖包節
“敖包”是蒙古語音譯,亦作“鄂博”、“腦包”等,漢語的意思為“堆子”。原是指在遊牧交界之處及道路上用石塊或泥土堆積起來以作標記的石堆或土堆。後來逐漸被視為神靈的居所,被作為崇拜物加以祭祀和供奉,每逢路過,遠遠地就要下馬叩拜。敖包一般均建於地勢較高的山丘之上。多用石塊堆積而成,也有的用柳條圍築,中間填沙土。一般呈圓包狀或圓頂方形基座。上插若干幡桿或樹枝,上掛各色經旗或綢布條。包內有的放置五穀,有的放置弓箭,有的埋入佛像。敖包的大小、數量不一。一般的多為單個體,也有7個或13個並列構成敖包群的,中間的主體敖包比兩側或周圍的要大些。祭敖包就是祭祀山川草木,祈求山神、路神保佑豐收、平安。祭敖包會每年舉行一次,時間各地有所不同,但一般在農曆四、五月擇吉日進行。屆時,本蘇木、本旗甚至附近旗縣的民眾都紛紛扶老攜幼,攜帶著哈達、整羊肉、奶酒和奶食品等趕來敖包處。先獻上哈達和供祭品,再由喇嘛誦經祈禱,眾人跪拜,然後往敖包上添加石塊或以柳條進行修補,並懸掛新的經幡、五色綢布條等。最後參加祭祀的人都要圍繞敖包從左向右轉三圈,祈神降福,保佑人畜兩旺。祭祀儀式結束後,還常常舉行賽馬、摔跤、射箭、投布魯、唱歌、跳舞等活動。

相關條目

曲頸甑

諾斯洛普·格魯門公司

費柴爾德公司

東四五條

中國鹽業總公司

重慶市電力公司

上海基康生物技術有限公司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