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代文字

神代文字

神代文字是指日本史前時代的文字(神代即日本史前時代)。

概述

神代文字是指日本史前時代的文字(神代即日本史前時代)。

歷史

神代文字神代文字

鎌倉時代中期神官卜部兼方(又名卜部懷賢)最早為《日本書紀》作注,在其著作《釋日本紀》中最早提出日本存在神代文字。他認為,漢字是應神天皇時代傳入的,假名是由神代文字演變而來的,理由是舊時龜卜上有刻辭,這種刻辭或許是神代所為。不少神道家支持這一看法。
1367年,忌部正通《神代口訣》序:“神代文字象形也。應神天皇御宇異域典經始來朝。聖德太子以漢字附日本字。”
江戶時代,國學研究興盛,一些學者和神道專家主張存在神代文字,中心人物為著有《神字日文傳》的平田篤胤。(平田篤胤一開始是否定神代文字之論者,晚期載轉為支持神代文字存在之說。)

昭和時代初期,一些人表示擁有該文字寫成的文獻。
二戰之前,“古史古傳”在江戶時代後期,秉持復古主義的國學者們發現了為數頗多的超古代文書以及石碑.據稱這些書籍的成書時間皆早於‘記紀’二書,而且多半以特殊的文字元號所寫成.這些不同於假名的符號,被我們稱之為“神代文字”而散見在一些神社典藏書籍以及碑文,寶鏡之上.這些證據透漏著我們所不知道的日本古代文明,在當時也因此造成一股轟動.不過,隨之而來的便是當權者的打壓──這些文書可能記載著不利於當朝政權的歷史,神代文字之文獻多半屬於神道祭文,內容荒誕不經,這些崇尚神代文字之學者,多半被處以不敬罪之名。

評價與考證

現代,大部分日本學者對神代文字均持肯定意見。
日本國語學家築島裕教授的見解如下:
至奈良時代,キケコソトノヒヘミメヨロ12各清音及其濁音均有甲、乙兩類。當時,ア行和ヤ行中的エ的發音是不同的。ア行和ヤ行的區別於天曆年間(947年至957年)消失。
五十音圖約出現於平安時代初、中期,伊呂波歌創作於平安中期以後。從神代文字的字順、字數(47個)與五十音圖、伊呂波歌相同或類似這一點看,可推斷其與五十音的對應關係是後期學者研究材料。神代文字和現代五十音其實無法保證對應,神代文字僅為古代的零散符號。
神代文字被大量發現,為江戶時代之後,而且多限於字母表,少見用此種文字書寫的詞語和文章,僅見於神道教。

影響人類的古文字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