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刻文字

石刻文字是初期書籍形式之一。早期的石刻文字,最多是某種事件的簡單記錄,尚不具備正規書籍的涵義與概念,故歷來的書史研究者都把它們稱為中國初期形式的書籍。

石刻文字

正文

初期書籍形式之一。在石頭上刻字是世界上許多民族都使用的記載方法。《墨子·魯問》中說“書之於竹帛,鏤之於金石”,證明石頭在春秋戰國時代,和青銅器一樣,都曾經做過文字載體。早期石刻文學流傳下來的很少,山西侯馬晉國遺址出土寫刻於石片、玉片的“侯馬盟書”,陝西出土的刻有 600多字四言長詩的10個石鼓,是春秋戰國時期石刻文字的遺存。
早期的石刻文字,最多是某種事件的簡單記錄,尚不具備正規書籍的涵義與概念,故歷來的書史研究者都把它們稱為中國初期形式的書籍。但自東漢雕刻“熹平石經”以來,魏有“正始石經”,唐有“開成石經”,五代有“蜀石經”,直到清代,還刻有“十三經”石碑。這些刻在石頭上的儒家經典,則是地地道道的石頭書。其他如房山石經,是釋家的石頭書。故中國的石刻文字可分為兩類,一類是石刻資料,一類則是石刻的書。

配圖

相關連線

影響人類的古文字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