祈縣

祈縣

祁縣位於山西省中部,太岳山北麓,太原盆地南部,汾河東岸。東與太谷縣相鄰,西與平遙縣接壤,南與武鄉縣交界,北與清徐縣毗連,東南與榆社縣峰巒相依,西北與文水縣隔河相望。隸屬於山西省晉中市。因古時有昭餘祁澤藪而得名。全縣轄6鎮2鄉(昭余鎮、東觀鎮、古縣鎮、賈令鎮、城趙鎮、來遠鎮、西六支鄉、峪口鄉),160個村民委員會,289個自然村。境域面積854平方公里。2004年人口26.1萬人。

基本信息

區域概況

祁縣祁縣

地理坐標介於東經112°12'5"-112°39'6",北緯37°4'5"-37°28'6"之間。平面輪廓呈東南至西北長條狀。縣城位於縣境西北部,距山西省會太原市67公里。

自然條件

地勢由東南漸向西北傾斜。從山地、丘陵逐漸過渡到平原。三類地區各占總面積的46.6%、12.4%、41%。山川秀麗,景色萬千。山地峰巒重疊,溝壑交錯,表層為土石結構,大部分為灌木覆蓋,宜林適牧。丘陵地區表層為厚層黃土覆蓋,糧豐林茂。平川地區地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為主要產糧區。全縣土地面積854平方公里。

祁縣屬溫暖帶大陸性氣候。四季變化分明,春季乾旱多風,夏季濕熱多雨,秋季晴朗,日照充足,冬季寒冷少雪。年平均氣溫9.9°C,年平均日照時數2675小時,年平均降水量441.8毫米,無霜期171.2天。往往會出現不同程度的旱、澇、風、雹、霜等自然災害,以乾旱現象最為普遍。

河流屬汾河水系。共有汾河昌源河滹溪河、烏馬河、閻燦河王賢河等大小6條季節性河流。多年平均地面水徑流量7037.6萬立方米。地下水資源總量為8943.7萬立方米,允許開採量為6597.4萬立方米。

祁縣地當通衢,歷來是山西省交通樞紐之一。古時有兩條驛路通過。一條是秦隴等地北上必經之路,另一條是由晉中通往晉東南的孔道。子洪口,東有板山,西有白寺嶺,海拔均在1100以上,溝寬500米,長20公里,雙峰對峙,形成天然關隘,是進出上黨之門戶,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現今,交通更加方便。南同蒲鐵路東西向橫貫縣境,長20公里,設祁縣、東觀2個車站。祁臨高速、國道108線、208線及大運公路縱橫貫穿縣境,鄉村公路網路交叉。縣境內公路通車裡程204公里。

歷史沿革

祁縣地區介紹祁縣地區介紹

祁縣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之一,其歷史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時代。對梁村古文化遺址考證證明,早在距今五千年以前的母系氏族公社時期,先民們就在祁縣這塊土地上繁衍生息。

祁縣歷史悠久,因古時有“昭余祁澤藪”(長雜草的積水地帶)而得名。春秋時,祁地屬晉,當時的祁地,幾乎包括整個晉中平川。公元前556年,晉平公將祁地賜給大夫姬奚作食邑。姬奚以地為姓,改姓為祁,即歷史上有名的“外舉不避仇,內舉不避親”的祁黃羊。他的城邑在今祁縣的古縣鎮下古縣村。公元前514年,祁奚的孫子祁盈因故被殺,食邑隨之沒收。晉分祁奚之田為鄔(今介休)、祁(今祁縣)、平陵(今平遙、文水)祁縣晉商文化博物館

、梗陽(今清徐)、塗水(今榆次太谷)、馬首(今壽陽)、盂(今盂縣)等七部分。現在祁縣的境地,基本上是從那時候確定的。

戰國時期,祁地屬趙國。秦代,祁地屬太原郡。西漢初置祁縣。王莽篡漢,改祁為示,後復祁縣。晉代恢復分封制,祁縣屬太原國,縣城遷到祁城村。

北魏時,祁縣屬大原郡。孝文帝太和年間,遷縣城於今址。北齊天保七年廢祁縣。隋開皇十年重置縣治,屬并州。唐武德三年,屬太州。後復屬并州。金代,在縣東南之團柏鎮設幘州,縣屬之,不久幘州廢,縣屬晉州,改祁為祈。元大德年間,復稱祁縣,屬冀寧路。明、清兩代屬太原府。民國初年屬冀寧道。1937年底屬山西省第四行政區。解放後屬榆次專區,後改稱晉中地區。

祁縣人傑地靈,名人輩出。有百餘人。如東漢王允,東晉溫嶠,南朝梁之王僧辯,唐朝溫大雅三兄弟,宋朝王溥,近代渠本翹,還有著名詩人王維、王績、詞人溫庭筠等,社會賢達戴廷式寓居的丹楓閣,就在城內,是顧炎武、傅山等愛國志士聚會的場所。祁縣古城始建於北魏孝義帝太和年間(公元477──499年),距今已有1500多年歷史。祁縣古城以其嚴謹、周密的布局設計,精巧細緻的建築工藝,使越來越多的社會人士廣泛關注。近年來,許多影視劇組紛紛來祁縣拍攝外景。上海同濟大學、上河城建學院等高等學府,更把祁縣顯示明、清建築風格的街道、民居當作實物教材,多次派師生前來實地考察、研究。有關方面將祁縣古城概括為“一城四街二十八巷,六十個圪道,四十個大院,萬餘間房室”。其間有與喬家大院相媲美的渠家、何家、馬家等十二處。1994年一月,祁縣古城被國務院批准公布為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祁縣,將以其輝煌的歷史,永垂史冊,以其燦爛的今天,光照後人。

民俗文化

祁縣地區祁縣地區

祁縣素以文風著稱,歷來注重教育。創辦於金代大定年間的學宮及後建之昭餘書院,至今遺址猶存。1905年,渠本翹首倡創辦祁縣中學校,是山西省最早的縣辦中學之一。1909年,孟步雲力排眾議,創辦女子國小,開女子教育之先河。尊師重教相習成風,藏書、出版亦很可觀。祁縣圖書館現有藏書11.7萬冊,其中古籍圖書5.03萬冊,善本圖書3萬餘冊,數量之多,版本之精,為縣級圖書館少有。宋版書《昌黎先生集考異》系海內孤本,被譽為“國寶”。祁縣文物管理所館藏文物達4600多件,其中古字畫1000多件。歷代名家如南宋管道升明唐寅仇英藍瑛董其昌清傅山何紹基錢載等人的真跡,均有所藏。

晉劇。祁縣為晉劇主要發祥地。同治七年(1868)創辦的上下梨園,是較早的晉劇班社。張莊的榮升班也培養了眾多的晉劇藝徒。晉劇愛好者們還組織了許多技藝很高的票莊社。對晉劇的形成和發展起了積極的推動作用。祁縣又是祁太秧歌的發源地之一,為當時民眾喜聞樂見的地方小戲曲,擁有劇目300多個。還派生出一個新的藝術品種--祁縣武秧歌,表演方式以武打為主,採用傳統武術套路,真刀真槍,具有獨特風格。

宋、元以來,鄉間流傳之詞調俚曲甚廣,因其曲調優美,易學易記,由明及清,代代傳襲。因受流傳區域內方言音韻的影響,逐漸形成以祁縣、太谷為中心一定地域範圍內的地方劇種,初無劇種專名,籠統地稱之為“秧歌”,1951年榆次專署在祁縣成立“祁太秧歌研改社”,組織各縣藝人作秧歌研改,後錄入《中國戲曲辭典》,正式定名為《祁太秧歌》。秧歌詞名俚俗,向為封建文士所鄙薄,清王朝省撫屢下禁令,民國八九年間亦下令禁演,但因多反映凡人瑣事,有深廣的社會基礎而盛傳不衰。最初之秧歌曲主要用於元宵社火,略事化裝,隨社火隊在街頭演唱,所以也稱“過街班”或“踩街”。

繪畫。祁縣人有繪畫藝術之稟賦,王維以詩著名,而開文人畫之先河,溫廷筠以詞聞世,亦善繪事。綜觀古建欄壁,器皿裝飾,居室懸掛,或彩粉、或著漆、或瓷繪、或掛壁,界畫工筆,線描寫意,無處不包含民族氣息而令人悅目。 

祁縣風景

中國歷史文化名城-祁縣中國歷史文化名城-祁縣

來注重書法。古時為出仕必修,清中葉以來,多為從商實用。書法風格分兩大種流派,或端莊遒勁,或清秀娟麗,時人稱之為“買賣人字”。清代,收藏墨跡為一大時尚,最尊傅山,劉鏞等名家。晚清以祁雋藻、趙子謙楹幅最多。商界炫耀其勢者以懸張李鴻張、左宗堂條幅為容,國民時期常贊春趙昌燮等近代書法名家手跡遍見於各大商紳楹壁。社會各階層長於書法者有:韓定中、楊芳、渠本橋、喬思遠、劉奮熙、喬上謙、喬佑謙、高錫華趙維基、高敘賓、渠晉山、閻永年、賈家鼐、范敘賓之6幅條屏“石壕吏”存於民俗博物館。

社火。晉商社火發源地之一。社火是祁縣人民宣洩歡快情緒的一種街頭表演藝術,自娛自樂,粗獷豪放,集音樂、舞、美、技巧、武術於一體,貼近生活,經久不衰,成為盛世元宵節期間不可或缺的主要文化生活。具體形式有龍燈、背棍、撅棍、頂桿帆、火流星、抬扛箱、高蹺、獅子舞、二鬼摔跤、張瓮背張婆、竹馬、牛斗虎、旱船、劉三推車、抬轎、刀舞、棍舞、打花棍、踩街、月明和尚逗柳翠、撲蝴蝶、鑽錢鬼紅鞋前程、彩車等。

武術。有著“中國武術之鄉”的祁縣鄉民有習武強身的傳統,明、清、民初由盛。當時,受宗派觀念影響,各門派授藝及嚴,多以老拳師為核心,以師徒關係進行傳播和演練。新中國建立後,縣體委不斷組織各門派拳師進行表演、比賽、切磋技藝,並對縣境內流傳的武術門派、拳師、功法等進行了挖掘整理,使武術這一文化遺產得以繼承、發揚。戴氏心意拳。戴氏心意拳為清乾隆年間本縣小韓村人戴龍邦(1720-1809年)所創。戴氏為祁縣名族,明末清初歷代為官。戴龍邦從小嗜好武術,青年時已成為很有名的武術師,以其精湛的武術才能,在河南余旗鎮開設鏢局。他堅持習武練功,以武會友,廣交武術名家。幾經寒暑,苦心鑽研,集河南李政、山東金世魁、陝西牛希賢以及山西蒲州姬龍蜂所傳心意拳之精華,同先祖戴芝所傳受之柱功融為一爐,編創了具有獨特功法的戴式心意拳。戴式心意拳形成後,傳拳極嚴,。龍邦傳子文量、文勛。文勳章傳子戴五昌、同族戴良棟及表弟郭維懷。良棟傳子戴魁,魁因抽染毒品,致使家境衰敗,此拳開始外傳,現已傳至第七代。

祁縣民居建築。集實用、藝術於一體,實現了二者和諧的統一,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被中央電視台列入《中國民居精華》系列片,已介紹到國外。祁縣古城明風清韻,古色古香。全城共有古院落1000多所,明清建築風格的房屋2萬多間。民居代表作喬家大院和渠家大院,被譽為“雙璧”。喬家大院占地8724平方米,建築面積3870平方米,分6個大院,含20個小院。整個宅院呈雙“喜”字型,不僅富有整體美,而且在局部建築上又各具特色。電影《大紅燈籠高高掛》和電視連續劇《喬家大院》的所有場景都在喬家大院拍攝,因而引起全世界的高度關注。

紙紮藝人,俗稱“畫匠”。主要從事於建築物彩繪、油漆。由於民俗喪事冥祭對紙紮品德需求,這一附屬職業反成為畫匠的首要技藝。紙紮所用材料主要是泥巴、竹、秸桿和紙。凡是間所有,幾乎都可以用紙紮製成。人物有方相魌頭(俗稱口口進寶)、侍俑(俗稱美人人)、白鶴童、南極仙翁、十美女、引路菩薩、善財、龍女等。建築物有亭、閣、院、戲台、金銀山等。其餘則鳥獸蟲魚、花卉盆景,應有盡有。其藝不可謂不精,而損物耗財助長迷信,實不可取。民國年初較知名的紙紮店,城內有郭、渠兩家,賈令村“天順公”林家、瓦屋村郭家等四五處。城內郭姓傳人,曾參與永樂宮、晉祠、太原文廟、劉胡蘭紀念館、本縣烈士陵園等建築物裝飾彩繪工程。

革命傳統

祁縣晉商文化博物館祁縣晉商文化博物館

祁縣具有光榮的革命傳統。1919年祁縣中學生積極回響五四運動的號召,舉行罷課鬥爭,並深入農村宣傳反帝反封建思想。1924年夏,祁縣青年俱樂部成立,積極傳播馬列主義和五四以來的進步思想。1926年,第一個共產黨支部成立。1927年8月,組建中共祁縣縣委。同年秋,中共山西省委主要負責人潛居祁縣喬家堡村,幫助祁縣縣委領導了聲勢浩大的工潮、農潮、學潮。全縣4個區都建立了黨的區委機關,並建立了16個黨支部,黨員發展到八九十人。當時,祁縣黨組織的發展速度,以及農民運動的規模,在全省居於首位。

1937年10月,祁縣第一支人民武裝--益晉織布廠工人武裝自衛隊誕生。1938年4月,國民黨著名抗日將領武士敏將軍率領國民革命軍169師,在八路軍配合下,扼守上黨門戶子洪口,英勇出擊,奮力拚殺,與日本侵略軍激戰6晝夜,搗毀敵軍車10餘輛,殲敵900多人,粉碎了日軍打通白晉線的企圖。

1939年11月,祁縣抗日民主政府成立。1938年和1945年,八路軍先後兩次奇襲、強攻祁縣紗廠,搶出大量布匹和其他物資。整個抗戰期間,祁縣是八路軍前方指揮部與延安之間的通道之一,陳毅等中央領導同志曾從此安全通過。

1946年2月,國共雙方曾在縣境內來遠鎮舉行和平談判。由於蔣、閻“假和真戰”,致使談判無法進行。3月11日,白晉戰役打響,主戰場即在來遠鎮羅山垴一帶。閻錫山動用包括日軍在內的2萬兵力,南起沁縣,北自東觀,分兵進犯。解放區軍民奮起反擊,激戰10餘天,取得了白晉戰役的徹底勝利。1948年6月,徐向前率中國人民解放軍18兵團回師晉中。強攻子洪口,閻軍倚為晉中屏障的“金剛嶺”頃刻之間土崩瓦解。7月7日,攻克祁縣城,腰斬同蒲路南北之敵。祁縣人民簞食壺漿,全力支援了晉中戰役。在戰爭年代,全縣有997名烈士為民族解放和人民革命事業而英勇獻身。

經濟發展

中國歷史文化名城-祁縣中國歷史文化名城-祁縣

明清兩代,祁縣商業繁榮,聞名遐邇。早在明代中期以後,祁縣商人便結成了財力雄厚人數眾多的祁縣商幫。清代以來更有了長足的發展。祁縣商幫的商號票號遍布國內通都大邑,水旱碼頭,甚至遠至俄國的西伯利亞、莫斯科,日本的東京、神戶、大板,朝鮮的平壤、仁川、漢城,以及南洋各地,號稱“匯通天下”。故有“金祁縣”之稱。 

滄海桑田,興衰交替。新中國建立以來,祁縣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發揚革命傳統,用自己的勤勞和智慧,在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上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農業由過去的糧食不敷消費一躍而為商品糧基地縣。水利建設穩步增加,機械化程度逐年提高,生產條件顯著改善。特別是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後,農村普遍推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極大地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農業生產穩步提高,農、林、牧、副全面發展。小麥、玉米單產名列全省前茅,蘋果專供北京市場,養全省第一。與此同時,工業生產由小到大,從緩慢發展到迅速增長,已形成結構完善、布局合理、品種多樣,行業齊全的工業體系。玻璃、釀造、碳素、化工為全縣工業4大支柱。鄉鎮企業異軍突起,使農村經濟結構發生了深刻變化。2002年,全縣工農業總產值達到20.6億元。其中工業總產值14.5億元。農林牧漁業總產值6.1億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5731萬元。城鄉居民儲蓄存款17.5億元。職工平均工資8250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853元。市場活躍,購銷兩旺。

社會建設

建國以來,祁縣社會主義建設成就斐然。勤勞勇敢的祁縣人民在這塊熱土上用自己的雙手創造了輝煌,譜寫了光輝燦爛的篇章。過去已成為歷史,今人須著眼未來。今日祁縣,有諸多優勢:地傍山西省經濟中心城市太原市近郊,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為本縣經濟發展提供了良好條件;自然資源豐富,經濟基礎雄厚;交通便利,運輸業發達;歷史文化沉澱深厚,旅遊資源特別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還有待於大力開發;勞動力資源豐富,有利於向工、副、商業轉化,繁榮第三產業。然而,祁縣在前進的道路上,亦有不可迴避的矛盾和不利因素:人口驟增,耕地銳減;生產資金短缺,經濟發展受到一定製約。在今後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中,祁縣人民將充分利用改革開放所提供的極好機遇,正確認識縣情,科學決策,揚長避短,充分發揮人民民眾的智慧,使古老而年輕的祁縣更加美麗。

祁縣重要的旅遊景點有:喬家大院,渠家大院,九溝風景區,是山西重要的文化資源。

歷史名人

祁縣人傑地靈,歷代名人輩出。春秋晉祁黃羊“外舉不避仇,內舉不避親”,至今仍被奉為以國家利益為重,不計個人恩怨的楷模。王允溫嶠溫大雅王珪王維溫庭筠王溥羅貫中戴廷栻渠本翹等歷史人物,在全國都有較大影響,對人類社會進步,對物質精神文明的發展,起了不可忽視的作用。中共黨員、抗日民族英雄武克魯英勇善戰功勳卓著,令日軍聞風喪膽。明清兩代,考取文、武舉人就有二百八十人,文、武進士十六人,唐、漢狀元各一人,在春秋時期,祁人狐偃犯曾是輔佐晉文公重耳成就霸業的心腹重臣;有以‘外舉不避仇、內舉不避親’流芳百世的祁奚大夫;在漢代,有足智多謀、巧使‘連環計’的司徒王允;有臨危不懼、視死如歸的忠烈侍銜史溫序;兩晉、南北朝時期有文韜武略、出將入相的政治家、軍事家溫嶠、王玄漠、王僧辯;有開國元勛溫彥弘、溫彥博、溫彥將三兄弟;還有激濁揚請、嫉悪好善的著名諫臣王珪;有初唐詩壇泰斗王績、王勃,中唐田園詩人王維,晚唐花間派詞人溫庭筠;五代亂世,還出了名宰相、史學家王縛;元末明初聞名中外的大文學《三國演義》作者羅貫中,乃祁縣河灣村人氏,夠人傑地靈吧。(有的可能有爭議)

祁奚字黃羊,大約生存於晉靈公至平公時代(公元前620-公元前532年)。春秋時晉國大夫,任中軍尉。公元前570年,請求告老,推薦了他的仇人解狐接替他的職務。不料,未及任命,解狐便猝然去世。祁奚又推薦了自己的兒子祁午。當時人稱“外舉不避仇,內舉不避親”。後世也把他奉為以國家利益為重,不計個人恩怨的楷模。閻名村北有祁奚父子墓

王允東漢末大臣(137-192),字子師。初為郡吏,靈帝時任豫州刺史。獻帝即位,任為司徒,後與呂布密謀誅殺董卓,不久,為董卓部將李榷、郭汜所殺。故里修善村有王允衣冠冢,供後人憑弔。戲劇《鳳儀亭》即由他的故事敷演而成。

溫嶠東晉大臣(288-329),初在并州為劉琨謀主,抵抗劉聰、石敦等異族侵略。明帝即位後,任中書令,很受朝士推崇。王敦專制朝政,他與庾亮平定蘇竣、祖約之亂。不久病故於武昌。會善村舊有“溫嶠故里”、“溫嶠絕裾處”兩座石牌坊。元代大戲劇家關漢卿根據溫嶠軼事,寫成雜劇《玉鏡台》。

溫大雅唐初大臣(?-627),字彥宏。公元617年,幫助李淵自太原起兵反隋,任命為大將府記室參軍,專掌文書,李淵即位後,大雅關黃門侍郎。李世民誅建成、元吉。大雅曾貢獻密策。世民即位,大雅官至禮部上書。著《大唐創業起居注》三卷,述李淵起兵反隋至即位之事頗詳。

王維唐代詩人、畫家(701-761,一作698-759),字摩詰。開元進士,累官至給事中。安祿山陷長安時,曾受偽職,亂平後,降為太子中允。後官尚書右丞。晚年居藍田輞川(今陝西省藍田縣)。他早期寫過一些邊塞詩,但其作品主要為山水詩。體物精細,狀寫傳神,具有獨特風格。兼精通音樂、善繪畫。北宋蘇軾說他“詩中有畫,畫中有詩”。明董其昌推他為“繪畫之祖”,並說“文人之畫,自王右丞始”。著作收入《王右丞集》。

溫庭筠唐代詩人、詞人(約812-866)。本名歧。字飛卿。文思敏捷,精於韻律,參科舉考試限押官韻,他八叉手而成八韻,時號“溫八叉”。仕途不得志,只作過國子助教一類小官,其詩詞藻華麗,僅少樹作品對時是政有所反應。詞多寫閨情,風格濃艷。現存詞60多首,為唐詩人數量最多者中。其詞大部分收入《花間集》。

王溥五代後周和北宋大臣(922-982),字齊物。後漢乾佑進士,後周太祖時官中書郎,平章事。世宗時為參知樞密院事。恭帝時,加右僕射。北宋初,任宰相,進位司空。一生好學,有藏書萬餘卷,著《唐會要》100卷,《五代會要》30卷,開史學“會要”體例之始。

戴廷栻明末清初傑出的民族主義者、學者和藏書家(1618-1691)。明亡,建立丹楓閣,交結顧炎武傅山等,以反清復明為政治目的。“一時名滿天下”,一生著述很多,現僅有《半可集》傳世。

渠本翹光緒十八年進士(1862-1919),1903年任外交部駐日本橫濱領事。1904年任山西大學監督。1905年創立祁縣中學,1906年,清政府將山西省陽泉等地煤礦開採權出賣給英商,全省各界群起保礦,共推渠本翹為山西保晉公司經理。1907年鬥爭勝利,贖回礦權並創建了山西省的煤炭開採業。

武克魯中國共產黨員,民族英雄(1921-1945)。祁縣獨立營營長兼抗日民主政府縣長。夏家堡村人,祁縣中學畢業。抗戰初期投身於民族解放鬥爭,英勇善戰,功勳卓著,敵人聞風喪膽。諸如“一顆子彈打魯村”、奇襲古縣據點“等戰鬥,都是在他指揮下制勝的。1945年6月6日,夜宿來遠鎮閻家山村,被敵人包圍,在掩護戰友突圍中、壯烈犧牲。

旅遊資源

祁縣十大旅遊景點推薦  第一:

喬家大院理由: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4A級旅遊區,以晉商大院重點組成部分成為中國世界遺產申報項目喬家大院地處美麗而富饒的山西晉中盆地,位於祁縣

山西祁縣喬家大院山西祁縣喬家大院

城東北12公里處的喬家堡村,距省會太原50公里,與祁縣著名的中華周易宮、延壽寺、九溝風景區、渠家大院、明清街巷、長裕川等景點形成一日游格局。喬家大院是祁縣喬家“在中堂”的宅院,“在中堂”是聞名海內外的商業資本家喬家第三代喬致庸的堂名。

喬家大院始建於清乾隆年間,後又在清同治、光緒年間及民國初年多次增修,時間雖跨越了兩個世紀,卻保持了建築風格的渾然天成。喬家大院占地8724.8平方米,由6幢大院19個小院共313間房屋組成。從高處俯瞰,整體為雙喜字型布局,城堡式建築。四周高達10余米的全封閉水靡磚牆內,院與院相銜,屋與屋相接,鱗次櫛比的懸山頂、歇山頂、硬山頂、卷棚頂及平面頂上,都有通道與堞牆相連。全院以一條平直甬道將6幢大院分隔兩旁,院中有院,院內有園。四合院、穿心院、偏心院、角道院、套院,其門窗、橡檐、階石、欄桿等,無不造型精巧,匠心獨具。院內磚雕,俯仰可觀,脊雕、壁雕、屏雕、欄雕……以人物典故、花卉鳥獸、琴棋書畫為題材,各具風采。

第二: 祁縣古城[晉商老街]理由: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晉商發源地之一。其中“晉商老街”2009年3月入圍首屆“中國歷史文化名街專家評審推介”初選,當時全國名額只有16條街道。祁縣古城始建於北魏孝義帝太和年間(公元477——499年),距今已有1500多年歷史。祁縣古城以其嚴謹、周密的布局設計,精巧細緻的建築工藝,使越來越多的社會人士廣泛關注。有關方面將祁縣古城概括為“一城四街二十八巷,六十個圪道,四十個大院,萬餘間房室”。其間有與喬家大院相媲美的渠家、何家、馬家等十二處。祁縣古城東西長850米,南北700米,周長三公里,整個城池形同占代官吏所戴的紗帽,故有“紗帽城”之說。舊時城牆磚砌到頂,外築護城河,設四道城門,門頂築有匾額,東曰“瞻鳳”,西曰“挹汾”,南曰“憑麓”,北曰“拱辰”,十分雄壯。雖然因戰爭的破壞和風雨滄桑,城牆不復存在,但城內建築保存完好,風韻格局依舊引人注目。祁縣城區布局以十字口為中心,東西南北四條大街垂直交叉,南正北直,東西對應。以十字交叉為主軸架的28條街巷與之縱橫貫通。嚴謹的布局體現了傳統建築設計方面的一貫風格。整個古城,集古街巷、古寺廟、古店鋪、古民宅於一體,結構合理,而且井然有序,渾然一體,組成了一個建築宏偉、完整的古文物群。這是祁縣明、清時期商業興盛的歷史見證,也是研究我國古代縣城構築、街道規劃、民宅建設和商業網點布局不可多的的實物資料。1994年一月,祁縣古城被國務院批准公布為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次月,江澤民總書記親臨祁縣視察,給予很高的評價。

第三:

渠家大院理由: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現為晉商文化博物館,晉商文化重要組成部分與喬家大院、王家大院(靈石)、曹家大院(太谷)組成“晉商大院”成為中國申報世界遺產項目預備。

渠氏家族是明清以來聞名全國的晉中巨商之一,在祁縣城內有十幾個大院,千餘間房屋,占地三萬多平方米,人稱“渠半城”。渠家十七世有著名的三大財主:田喜財主(渠源潮)、旺財主(渠源湞)、金財主(渠源淦)。渠源潮(嫡孫渠晉山字仁甫)的住宅位於祁縣城內東大街33號,始建於清乾隆年間。它占地5317平方米,建築面積3271平方米。為全國罕見的五進式穿堂院,內分八個大院、19個小院、240間房屋。明樓院、統樓院、欄桿院、戲台院巧妙結合,錯落有致。懸山頂、歇山頂、卷棚頂、硬山頂形式各異、匠心獨運。大院外觀為城堡式,牆高十餘米,高大的拱式大門洞,上有玲瓏精緻的眺閣。院內建築布局合理,主側院主次分明,院落青石奠基,水磨青磚砌牆。院與院間隔有牌樓、過廳,明樓、統樓遙相呼應。石雕欄桿石雕門,工藝精湛;磚雕篆文磚雕景,高雅美觀。該院堪稱民宅建築藝術的佳作,為中華文明的一顆民居瑰寶,是“渠半城”的一處典範建築。在大院中開闢的晉商文化博物館,意在弘揚晉商精神,樹立“商可富民興晉”的觀念,激發人們振興山西經濟的雄心。陳列展分晉商總覽、著名商號、巨商大賈、愛國義舉、商界盛事、渠氏家族、晉劇淵源七大系列,28個展室,採取原狀陳列和系列展出相結合的方法,運用實物、圖片、模型、雕塑等手法,配以燈光、電聲等現代手段,揭示晉商文化的內涵,藝術地再現了晉商的輝煌。渠家大院的原建築已基本修復,展覽內容將陸續增多。

第四: 九溝風景旅遊區理由:祁縣重點開發的旅遊區之一,祁縣最美的一道自然風景,更是文化勝地,有著王維、溫庭筠、羅貫中、楊延昭、顧彥武等歷史名人痕跡。地址:祁縣古縣鎮澗壑村,祁縣東觀鎮西南10公里處祁縣九溝風景區位於祁縣東觀鎮西南10公里處,緊靠208國道西側,北距太原市50餘公里;風景區占有土地面積一千餘畝,水域面積500畝,位居於平遙古城、祁縣古城、喬家大院、渠家大院、太谷曹家大院等觀光性景點的中心地帶。祁縣九溝風景區歷史文化悠久,人文景觀薈萃,距此一公里的梁村古人類遺址是省級文物保護區,唐代詩人王維、溫庭筠、明代小說家羅貫中均出生於景區周邊村莊。此處也是子洪口戰略要地,史書記載,宋代名將楊延昭的兵寨就設在九溝南一公里處的洛陽村。明末名人傅山、顧彥武等曾著詩讚美此處的秀麗景色。祁縣九溝風風景區規劃的內容由北山、南湖、東閣、西塔四部分組成,北山景區由三館六園九洞組成,即:子洪口古代戰爭列館、革命戰爭紀念館、王維、羅貫中藝術館;六園為玫瑰園、菊花園、牡丹園、長青園、姓氏 園、武體園;九洞為聖賢洞、鴛鴦洞、連心洞、知春洞、尋祖洞、山 水洞、迎賓洞、煙霧洞、朝陽洞等。南湖景區有一島二台三堤四園五橋六亭閣組成,即:噴泉島;水上舞台;柳堤、花堤、楊堤;荷花園、毛竹 園、蘆葦園、垂釣園;兩吊橋、兩拱橋、一曲橋;堤上水上六亭閣榭組成。東閣在東山樑建有道教文化小蓬萊閣景觀,西塔以明代古塔為背景中國佛教文化名塔微縮景觀。

第五 何家大院理由:祁縣城內二當家,了解祁縣晉商文化的必須,中國明清時代的原生態院落,歷史著名的“丹楓閣”所在地。地址:祁縣古城南大街東祁縣

民國10年祁縣義合元發票民國10年祁縣義合元發票

何家,在縣城南街路東,是晚清以來城內的第二大財主,商號分布縣內外,資財達1000萬元,從業人員達1000多人。僅城內就有七大商號,即永聚祥(茶莊)、祥雲集(煙店)、晉昌源(鐵鋪)、天祿園(飯館)、復清當(當鋪)、義生店(油坊)、聚珍店(轉運站)。這些商號在各地設分號、代銷處、作坊等,在祁縣商紳中排名第三。何家大院是繼喬家、渠家後又一處有名的深宅大院,明末清初的歷史名人戴廷式曾在大院內建有丹楓閣,除珍藏書、版、字畫外,又是傅山、閻若璩、顧炎武、閻爾梅等反清志士和學者聚會的地方。院門為磚木結構挑角門樓,下置八仙石磚,里施木雕垂花門。進院門由西向東是條百米長的青石甬道,甬道南是車馬大院,甬道北是兩座樓院。東面的明樓院是里十外三的雙進四合院,院中部以過廳分隔。里院中又築花欄,分隔為二庭院,東西約6米,用方磚鋪地。北樓為主樓,二層樓房。前有出檐設廊,磚砌窗戶外圓內方,七架木結構房頂,木構件上都雕有吉祥花紋,建築工藝十分精湛。西面的稱筒樓院,拱形大門,入門庭院中有戲台一座,多功能性,平時可作住房。進院便是里五外三的四合院筒樓院。院有筒樓5間為磚木結構建築,單坡頂、門窗均為磚砌拱形,也是晉中住宅的典型建築之一。 

第六: 鎮河樓理由:山西省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歷史上“川陝角衢”的必經之地。“昭余勝景”之一。地址:位於祁縣城東北7.5公里的賈令鎮賈令鎮河樓俗名回門樓,位於祁縣城東北7.5公里的賈令鎮。賈令鎮原是晉國祁大夫賈辛的宅院,後是南北商旅不絕的驛站,是“川陝角衢”的必經之地。樓正好建在五里長街的南端,稱為“昭余勝景”。樓以巧妙的結構,別致的造型,播譽三晉而保存至今,是山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鎮河樓為單體樓閣式建築,始建於明代洪武初年,距今已有600多年的歷史。樓東西長15.5米,南北寬13.5米,面寬五間,共有四檐三層,高達15.5米。樓的第一層有磚砌拱門,門洞長8米,寬3米,南北貫通,古為行人車馬的通道。慈禧太后西逃長安的途中,經過這裡,駐足觀賞,讚不絕口。樓的四周,有18根明柱以支撐上部的木構建築,樓頂為歇山式建築,琉璃裝飾,翼角層層上翹,斗拱整齊排列,整體感覺古樸雄偉,細部構件又玲瓏剔透。頂樓上懸有大匾額一塊,上書“川陝通衢”,頗為醒目,樓內原有木雕、泥塑佛像金剛,今毀。鎮河樓始建緣由令遊人回味無窮。相傳,古時昌源河水泛濫成災,給祁縣百姓帶來災難,為避災免禍,在賈令鎮這塊風水寶地築了這座樓。從此,河水馴服,祁縣便繁榮昌盛,百姓安居樂業。現今樓上的兩塊匾額寄託著百姓的這種願望,樓正面匾書“永鎮昌源”,背面匾書“恩庇張姓,’,也反映了古時百姓的信仰習俗。

第七: 長裕川晉商茶莊博物館理由:渠家著名的老字號之一,最具代表晉商茶文化。地址:古城內段家巷北口長裕川茶莊位於山西省祁縣段家巷北口的長裕川大院內。長裕川是明末清初祁縣四大財東中首屈一指的渠家著名的老字號之一,也是晉商中開設時間長、規模大的茶莊之一。該院三面臨街,院牆高聳,儼然一座城堡。四個院子共有房屋六十六間,占地面積二千二百多平方米。近年來,在省文物局、省古建研究所的一批專家學者指導幫助下,對長裕川大院進行維修改造和充實提高,將其開闢為晉商茶莊博物館。走進長裕川,只見有一條寬敞的青磚甬道,甬道盡頭是一座二層出檐閣樓,與大門閣樓遙相呼應。西南院門臉是一組具有歐式風格的大型青石立體浮雕,高十五米,寬十米,中間為大門,兩側為長方形窗戶。門窗門楣框架全部由石雕砌成,窗沿石條圖案精美,人物山水,草木蟲魚,栩栩如生;文房四寶,形象逼真。整個浮雕氣勢磅礴,構思精巧,內容豐富。步入西南院,明樓高聳,由渠晉山手書的磚雕條幅莊重大方,凝重厚實,頗具功力。“凡人為一事以專而精,以分而散,荀子稱耳不兩聽而聰,目不兩視而明”,道出渠家稱雄商界幾世紀之根本。長裕川北面兩個院子均為單坡頂四合院,高大明亮,寬敞舒適,巍峨壯觀。其中,西北院曾是長裕川茶莊歷任經理辦公的場所。東北院主要陳展玉器,集中體現玉文化的精髓。玉石之路也許是絲綢之路的前驅,在溝通中西文明的通道上,最早輸送的或許不是絲綢,也不是瓷器和茶葉,而是馳名中外的和田玉。而玉與晉商的關係尤為密切。

第八: 羅貫中紀念館[羅家祠堂]理由:羅家祠堂現為晉中市重點保護單位,為羅貫中籍貫的長久爭論得到了有力的證據。

地址:祁縣西六支鄉河灣村祁縣羅貫中紀念館位於祁縣西六支鄉河灣村,南靠著名的九溝風景區,北靠南同蒲鐵路、108國道。現利用羅氏祠堂成立了羅貫中紀念館,內陳展有羅貫中家譜、神軸以及羅貫中使用過的硯台等一批珍貴文物。

羅貫中故居位於村中,門樓牌匾《天高月旦》,為清代竹溪山人所題。村內保存完好的有貫中墓、千年古槐樹、文峰塔、鎮河牛,已成為研究羅貫中和遊客關注的又一個旅遊景點。

長期以來,中國學界對古典小說《三國演義》一書作者羅貫中籍貫問題存有多種說法,如山西太原說,山東東原說,浙江錢塘說,浙江慈谿說等。人民網太原6月18日電記者羅盤報導:日前,由山西省祁縣政協組織編寫,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祁縣政協文史資料《解讀羅貫中》正式發行。該書用許多翔實的史料和圖片,介紹了祁縣發現羅貫中家譜並證明羅貫中是祁縣西支鄉河灣村人的全過程。羅貫中作為我國章回小說的開山鼻祖,是中國文學史上難得的奇才,他為世人留下《三國演義》、《水滸全傳》等許多不朽之作。但他的祖籍一直是一個難解之謎。祁縣考古愛好者楊立仁等,歷時十年,發現了羅貫中的家譜、神軸、硯台、羅氏祠堂等一批珍貴文物,為解開羅貫中祖籍之謎提供了大量的實物證據。經考古專家羅哲文、鄭孝燮等一批專家鑑定證明,羅貫中是祁縣河灣村人。

第九: 戴隆邦故居理由:一代武術宗師,心意拳的開山鼻祖,由他傳承發揚的心意拳已經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推薦項目名單。就是這個理由值得您去遊覽。戴隆邦,字興國。清代祁縣小韓村人,生卒年待考。有的資料推測大約生存於1713——1803年,享年90歲,主要活動於乾隆時期。戴隆邦自幼酷愛武術,長年堅持練功習武,寒暑不輟。更兼謙虛好學,廣交武術名家,青年時已成為遠近聞名的武術師,後到河南省陽縣賒旗鎮開設鏢局,聲名大震。其為人謙恭豪爽,重義輕利,一諾千金,深受武林擁戴。經過幾十年鍥而不捨的鑽研,博採眾長,集各地武術名家之拳術精華於一爐,終於編創出具有獨特功法的戴氏心意拳。武術界將他尊為心意拳的開山鼻祖。戴隆邦故居位於祁縣古縣鎮小韓村戴街西部,門牌26號。宅院坐北朝南,兩進院落,各帶西偏院,具有典型的清代建築風格。院落寬敞、房屋高大,很有氣派。值得注意的是屏門繪畫、門道壁畫、天花板及柁頭梁圖案都與武術有關。屏門上繪有練武圖,門道壁畫東側為民間傳說故事《劉海戲金蟾》,劉海取坐姿起撲狀,武術動作逼真。西側為《行僧圖》。《戴氏家譜》共分四冊,始纂於清雍正六年。由印有紅色表格的白棉紙裝訂而成。高44厘米,寬26.5厘米。每頁分3格,計15行。中縫有“戴氏家譜”字樣。。

山西祁縣亨達玻璃器皿山西祁縣亨達玻璃器皿

第十: 興梵寺理由:對大家也許比較陌生的名詞。雖然現在祁縣還沒有作為旅遊區重點推廣,但現在已經作為國寶級文物。2006年與渠家大院同時列為第六批國家級重點保護單位,繼喬家大院地二批國家級保護單位。同時也是本縣最早的寺廟,只是作為旅遊還有開發。地址:祁縣東觀鎮東觀中學校園內。

興梵寺 現存東觀中學校內。始建於宋天聖三年(1025),原址東觀鎮西管村,於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遷移今址,留存大雄寶殿,塑像在文革被毀。是祁縣保存最早的一座寺廟。2004年列為山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於2006年列入第六批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目前在東觀中學校園內。祁縣東觀中學創辦於1958年,是山西省教育廳命名的“山西省德育示範學校”、“山西省文明學校”、“全省十佳農村中學校”,山西省重點農村高級中學。如今興梵寺修舊如舊,原汁原味的古建築為東觀中學增添了古樸、典雅的大雅之氣,寺內的各種書籍供學生們在業餘時間閱讀各方面的知識。

其他推薦:
晉商鏢局晉商鏢局博物館位於渠家大院以西30米,是渠本翹故居___九如堂舊址,占地面積約500平方米,其建築結構精緻,雕樑畫棟,氣勢恢宏,該館內容分為五大系列:

(1)鏢局的形成與發展。

(2)晉商著名鏢局。

(3)鏢行行規。

(4)鏢師傳奇軼事。

(5)心意拳的形成與發展。該館陳列採用文字、圖片和實物相結合的方式,將晉商鏢局的歷史呈現在遊客面前。國慶期同,將由戴氏心意拳第六代傳人曹繼植與眾心意拳傳人進行祭祖與授徒儀式,並進行心意拳術表演,相·信這對心意拳這一民間武術的發揚光大將起到積極作用。

珠算博物館珠算博物館位於祁縣古城東大街原渠家經理院的主院內,較系統地向遊人展現了目前徵集收藏部分珠算資料和近千種各式各樣的算具,揭示了作為晉商文化精髓珠算的博大和精深。館內陳列著古代原始的算具模型和各個時期的算盤,有遠古結繩記事、春秋算籌、古算書《數術記遺》中記錄的十四種算法算具;其中最長的6米,最小的僅1厘米;還有較全面介紹珠算算法、算理的古代書籍,是全國目前規模最大的一家專門收藏、研究、弘揚珠算文化的博物館。我國首家個人算盤博物館在山西祁縣亮相,該館試展已來,已成為晉時期,晉商曾匯通天下,財雄四海,算盤是當年各大票號,商號中的必備之物。為算盤收藏提供了很好的機會,這裡匯集了古今中外一千多件算盤,形狀各異,質地則從日常的銅、木、到金、銀、瑪瑙等。而算盤這一中國古代特有的運算工具在電腦如此發達的今天,仍還在中內外高科技領域廣泛使用。是很少有人知道的。如珠算為我國第一顆核子彈爆炸做計算。美國人至今出在一些高科技領域做計算,原因是算盤不會染上病毒等。這些都讓參觀者驚嘆不以。雙魚裝飾木質算盤,是供對賬時用的。

祁縣紫金山自然保護區

紫金寺位於祁縣來遠鎮南風溝,祁縣、榆社縣、武鄉縣三縣交匯處,距祁縣城五十餘公里,海拔1765.6米,是祁縣自然保護區,也是山西中部尚未開發的一大勝景。這裡一年四季風景秀麗,美景如畫,植物茂密,松柏常青,紫氣繚繞,丘壑崢嶸,風光雄奇,常年陣雨霖山。

紫金山風光幽靜,層戀疊翠,綠樹成蔭,花香鳥語,山、石、林、水、廟、洞組成一幅令人讚嘆不絕的美麗畫卷,更留下無數個美麗動人的傳說故事:有梁山伯的家鄉梁坪寨村,有祝英台的家鄉祝家莊村,相傳梁山伯與祝英台的愛情故事就發生在這裡。紫金山是一座“藏在深閨人未識”的名山,它既有“華山之奇險”,又有“峨眉之神韻”。

紫金山頂有紫金寺,原名白龍廟。據現存完好的17塊碑文記載:此廟最早修建於明朝神宗萬曆四十四年(1539年),中間維修不下十幾次,都是祁縣、榆社、武鄉三縣共同修建,由此可見該廟在人們心中的影響。每年的四月二十八日是紫金山的廟會,趕集、唱戲、供奉、祈雨都是當地老百姓每年的頭等大事,一直延續到文化大革命因為某些原因停止活動。目前,紫金寺已被山西省人民政府宗教局批准為中國佛教活動合法道場。

四縣垴自然保護區

\山西省省級重點自然保護區,位於祁縣東部山地(來遠鎮、峪口鄉),東經112º32ˊ38″—112º40ˊ55″,北緯37º4ˊ35″—37º17ˊ10″,總面積16000公頃。保護對象有金錢豹、黃羊、艾虎、天然次生混交林。自然保護區的建立對山區的植被恢復、天然林更新及野生動物資源的保護利用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位於山西中部的榆社、太谷、祁縣三縣交界處有一座大山,因站在峰頂上能看到榆社、太谷、祁縣、武鄉四縣的城郭,人們稱之為四縣垴,官名便是霧雲山。據民間傳說,八仙之一的張果老曾在此山修行養道,至今還有果老凹、果老洞、拴驢樁、飲驢槽等遺蹟。果老峰背靠四縣垴,前面是七八十米高的絕壁,人到峰頂往下看只覺得頭暈目眩,身心飄飄。在峰上有一座一丈多高的四角形石塔,由三塊石頭雕成的塔帽、塔身相疊而成,其上石松斑駁,模模糊糊可見“大齊十三年”字樣。在塔不遠處,有一石槽,槽內水深尺余,想必是飲驢槽無疑,傳說不論天旱雨澇,槽內的水不溢不枯,可謂寶槽。

文化遺產

祁太秧歌遺產級別:國家。遺產類別:傳統戲劇。

祁太秧歌源於農民田間勞作即興吟唱,後加入舞蹈,加入故事情節,逐漸向戲劇化發展而形成一種璀璨的地方小戲——祁太秧歌。明代正統年間,晉中平原已流行當地民間藝人口傳的秧歌,在歷史變遷中,祁太秧歌由勞動人民和民間藝人組合的班社形式傳承下來。清道光年間,祁縣已有“同樂社”“祁太喜樂班”“祁太德威社”等諸多班社,民國年間更甚。傳承過程中,逐漸形成了以祁縣、太谷為中心,輻射到文水、交城、孝義、汾陽、陽曲、太原南郊、清徐等周邊十餘縣區的地方小戲。祁太秧歌是集音樂、舞蹈、唱、念(道白)、做(表演)、打(武秧歌)於一體,並以唱為主的綜合藝術。或一劇一曲,或一劇多曲,曲調優美動聽,語言生動活潑,內容主要反映祁縣、太谷縣及晉中農民的勞動、愛情等農村生活,情節簡單,唱詞多為排比句式,舞蹈動作活潑多樣。表演質樸、簡約、粗獷,很有生活氣息和地方特色,深受廣大人民民眾所喜愛。祁太秧歌通俗易懂、喜聞樂見,因陋就簡,因地制宜。簡樸的表演形式和明快的適應性,對宣傳黨的各項政策法令,發動民眾、教育民眾,發展校園文化、企業文化、社區文化有著不可替代的社會價值。更是研究晉商不可缺少的歷史素材。

祁縣城趙鎮剪紙遺產級別:省。遺產類別:傳統手工技藝。祁縣城趙鎮的剪紙藝術發源於公元前150餘年左右的漢文帝時期,以王允故里修善村最為著名。兩千多年來,這朵深深植根於百姓之中的藝術之花久開不衰,形成其獨特風格,廣泛用於節日慶典、婚喪嫁娶、生日壽誕、祭祀祈福等各種民間活動,表現內容頗為廣泛,有表現生活情趣的,有體現道德禮儀的,有關於懲惡揚善的,有寓幸福吉祥的,有寄託美好希望的,其中多為吉祥作品。近年來又拓展到民俗系列,做出《百業圖》、《千里送寒衣》、《五十六個民族大團結》、《水滸一百單八將》等一大批反映時代精神的優秀作品。

戴氏心意拳遺產級別:省。遺產類別:雜技與競技戴氏心意拳是我國內家拳種之一。是一種保守、神秘、威力強大的拳術。至今外人難窺其徑。戴氏起源:戴氏心意拳發源於山西省晉中市祁縣,戴氏心意拳是先存三大著名內家拳(太極,八卦,形意)形意拳的鼻祖。內講究心於意合,意與氣合,氣與力合。外講究手與足合,肘與膝合,肩與胯合(即六合)。故人又稱戴氏心意拳為心意六合拳。戴氏心意拳創始人名戴隆邦,自幼愛好武術,後得曹繼武先生傳授古心意拳,傅山先生傳授內功心法(小周天功),結合各種武術(螳螂,八卦等)創戴氏心意拳。武術界將他尊為心意拳的開山鼻祖。戴氏心意拳是“脫槍為拳”,意為從槍法中領悟出來的拳術。相傳為岳飛處習得。“槍挑一條線”。故習練此拳時也是走直線往復。戴氏心意拳主張後發先至,搶占中門。拳譜說:“視人如蒿草,打人如走路。”“練拳時無人似有人,交手時有人似無人”。在交手時,則要求“遇敵猶如火燒身,硬打硬進無遮攔”,“拳打三節不見形,如見形影不為能”,“起如風,落如箭,打倒還嫌慢”。戴氏心意拳從創始後只傳家人,極少傳外人。(偶有傳鄉親、外戚,李洛能是唯一的例外),一因此功不出則已,一出手非死既殘,祁縣有俗語:“太極十年不出門,心意一年打死人”;二因戴家後人基本靠保鏢護院,習武吃飯。故即使有傳,亦是皮毛。現河北人李洛能,當初求戴隆邦收為弟子,不允。李遂在戴家附近買塊菜地,日日往戴家免費送菜。終於感動戴母,遂傳功與李。然戴家身法,心法皆未傳受,手法也只傳授了每招每式的一半,戴氏的精華完全沒有泄露。這也是現在外傳的形意拳為何與戴氏招式名稱相同,但套路截然不同的緣故。因此拳威力甚大,故戴氏傳人很少與人比手。即使練功也在四下無人,或者深夜時獨練。祁縣有俗語:“只見戴家拳打人,不見戴家人練拳。”

祁縣八音會 遺產級別:省。遺產類別:民間音樂。八音會是民間組織的音樂班子,以嗩吶為主,主要用於婚喪禮儀,又可分為粗樂、細樂、兩支嗩吶加鼓釵的稱“粗樂”。小嗩吶做主樂,笙、管、胡呼為和樂的稱為“細樂”。不論是粗樂或是細樂,均有明顯的北方民族風格,激越昂揚,粗獷豪放,給人以振奮感。從明代以來,從事演奏的樂戶地位低下,為人所鄙視。祁縣稱為“王八疙瘩”,習其藝者極為稀少,藝人之名不見經傳,有則以綽號或小名留世。清末,祁縣樂手大多師承高三忙,肉兒,王保兒等樂師,演奏班藝人散居各村,由賃鋪牽線聘用,有事則聚。一九三零年,縣內聯繫點主要有梁村,東六支、西陽羽、豐固、賈令、西建安、西六支等地,主要藝人梁村有回大頭,東六支有二禿、木林、西陽羽有二旦,城北關滿堂、滿壽、黑木炭、二圪截等,藝人生活清苦,每在春節期間結夥“聒街”,走街串巷,登門入戶獻藝,討得一些蒸食或錢財,以補不足。新中國建立後,婚事儀式中廢除轎迎習俗,吹奏亦豁免,從藝者愈稀,一九六二年春節文藝會演期間,特邀吹奏藝登台表演,以二瞎子為首的南左班,以李四元為首的東六支班,以劉林保為首的豐固班,以及城南樂班,輪番演奏,各臻其妙。八十年代以來。八音會又濫用於喪事。但熟知古調者已不多。一九八七年,縣文化館指定專人從老藝人劉林保處挖掘整理出部分曲譜,以內部資料形式印行。

祁縣小磨香油遺產級別:省。遺產類別:傳統手工技藝祁縣小磨香油是我國特有的一種制油方法,方法為:將90度水加入到磨碎的芝麻醬中,使其非油物質吸收膨脹,其中油脂被擠出。這種方法在我國有千餘年歷史,但從炒、打磨、磨碎到兌水等環節都憑經驗操作,要有一定的手工技術,其技術含量決定出油量和香味大小,而且一般工人每天只能制油100斤左右。因為設備簡單,不能完全符合工藝上的要求,因此設備效率也低。芝麻油中含不皂化物比較多,一般達0.9%至1.7%,其中最重要的物質是芝麻酚素。芝麻酚素在高溫下能水解為芝麻酚。芝麻酚有特殊的香味,而壓榨萃取的芝麻油由於芝麻酚沒有高溫水解而被破壞,不能形成芝麻酚,故基本沒有香味。因此,同樣以芝麻為原料壓榨油稱為芝麻油,而水代油製作的稱為小磨香油,小磨香油的香味能促進人們的食慾,有利於食物的消化和吸收。

曉義背鐵棍 遺產級別:省。遺產類別:民間文學。曉義鐵棍、背棍是一項傳統的民間社火表演藝術,它興始於明末清初,距今已有四百多年的歷史。民國初期,曉義村就以古廟座落劃分為六個社,如“娘娘廟”、“三官廟”等。每個社有一到三組鐵棍,二十多根背棍。到現在,曉義村鐵棍還有六組,每個小組有一組鐵棍。背棍每個小組數量不等,總共約有四十多根。曉義鐵棍、背棍出色地運用傳統工藝和技能,注重小孩和大人之間的配合,每組單元之間的配合,表演者整體與鼓樂之間的配合。背棍下面的人步伐矯健,邁“八”字步,背力顛動,帶動上面小孩子進行左右搖擺,形成整體形象,表演時雙行或多行穿插,再加上腿腳有功的藝人還不時進行“滑行”表演,煞是好看。鐵棍為每組上面有三個小孩子,均飾演一台傳統劇目,如“鐵弓緣”、“三姐下凡”等,上面的小孩擺動雙袖,下面抬的人進行肩膀抬桿,一律邁“人”字步,抬左肩,邁右腿,抬右肩,邁左腿,前四人邁左腿,後四人邁右腿,隨著鼓樂器的節奏騰挪行走,鐵棍上下顛動,左右搖擺,再加上抬鐵棍的人肩上一點桿的藝術表現。韻味甚佳。再加背棍均勻穿插在每組鐵棍的人肩上一點桿的藝術表現。韻味甚佳。再加背棍均勻穿插在每組鐵棍之間,鼓樂齊鳴、鑼鼓喧天,場面十分壯觀,極具地方特色。曉義鐵棍、背棍多次代表祁縣、晉中市、山西省參加全國大型慶典活動展演,博得了北京、河南、華東五省市等地及外國友人的文學喝彩,是北方社火的一朵絢麗奇葩。2006年入選山西省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祁城泥人遺產級別:市。遺產類別:民間手工技藝祁城泥人起源於清代,距今有一百多年的歷史,到了清末,祁城泥人的技術水平已非常成熟,做法達到相當完美的境界。祁城泥人發祥地位於晉中市祁縣西六支鄉祁城村,祁縣西六支鄉西南方向,距縣城約4公里。社城人氏陸兒可謂祁城泥人始祖,他的泥人神情逼真,人們稱他為“人人陸兒”。在冬閒季節,“人人陸兒”忙不過來時就會把街坊招來幫忙。久而久之,祁城成了“家家善塑、戶戶會彩”,每逢過年廟會,祁城人把自己的泥人拿到交城、文水、武鄉、清徐、太谷等地叫賣。郭寶福、張進文老藝人就是祁城泥人的傳人。祁城泥人以兒童玩具為主,而且還是民俗風情的載體,在製作上有“粗貨”和“細貨”之分。“粗貨”是用模具生產,“細貨”是以手捏為主的方法來製作,作品多樣,有人物、飛禽走獸,做工精美,特別在著色上輔以蛋清,技藝獨特考究。祁城泥人獨特的藝術手法蘊藏著豐富的藝術素質,藝術出自民間,民間藝人用雙手賦予這一團團泥土鮮活的生命,讓它一代代傳承下來。它以吉祥的寓意、喜慶的形象、熱烈的色彩,在人們心中留下美好的回憶。

城趙鎮剪紙遺產級別:市。遺產類別:民間手工技藝祁縣城趙鎮的剪紙藝術發源於公元前150餘年左右的漢文帝時期,以王允故里修善村最為著名。兩千多年來,這朵深深植根於百姓之中的藝術之花久開不衰,形成其獨特風格,廣泛用於節日慶典、婚喪嫁娶、生日壽誕、祭祀祈福等各種民間活動,表現內容頗為廣泛,有表現生活情趣的,有體現道德禮儀的,有關於懲惡揚善的,有寓幸福吉祥的,有寄託美好希望的,其中多為吉祥作品。近年來又拓展到民俗系列,做出《百業圖》、《千里送寒衣》、《五十六個民族大團結》、《水滸一百單八將》等一大批反映時代精神的優秀作品。

溫曲武秧歌遺產級別:市。遺產類別:戲曲武秧歌始於明代萬曆年間,村人賀朝奉學得精湛的拳術,並把武功融於舞蹈程式中,在家設武館教徒。清嘉慶年間,武秧歌逐步向舞台化發展。道光年間,“同樂社”正式上演《清風嶺》等十幾個劇目。新中國建立後,溫曲成立了“勞動人民俱樂部”,上演了武秧歌《白水灘》等十幾個劇目。祁縣溫曲武秧歌是在祁太秧歌向戲劇化發展中派生出來的一朵獨具特色的小花。它既不屬於梆子戲,也不像秧歌劇,而是祁太秧歌和武功拳術有機結合的一個藝術品種。它主要的表演手段是武打。其劇目大都是取材於我國古典名著《水滸傳》的武戲,由藝人自編自演,著力歌頌我國古代見義勇為、為民除害的英雄人物。武秧歌的主要代表劇目有:《吃瓜》、《賣藝》、《翠雲樓》、《神州會》、《昊天關》、《木蘭從軍》等。武秧歌除了以武打為主外,還有以下幾個特點:l.表演武打時是實打實,不採用戲曲武打中虛擬的程式套子,只有經過嚴格武術訓練的人,才能登台表演。2.有的劇目全劇沒有一句唱腔,全部是念白。有的劇目只出現少量唱腔,是採用祁太秧歌的曲調稍加改革進行演唱的。3.武打場面的音樂伴奏是採用中路梆子的鑼鼓經,如“四股頭”、“五錘子”、“七錘子”、“亂家具”等。4.臉譜近似中路梆子,服裝全部“小打扮”,不穿盔甲。5.武打道具全部是真刀真槍,不使用戲曲中製作的道具。

祁縣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1、祁太秧歌(祁縣文化館)

2、戴氏心意拳(祁縣戴氏心意拳協會)

3、曉義背抬棍(東觀鎮曉義村委)

4、城趙剪紙(城趙鎮政府)

5、溫曲武秧歌(古縣鎮溫曲村

6、小磨香油手工技藝(顧椿香油廠)

7、祁城泥人(西六支鄉祁城村)

8、祁縣八音會(范青山吹奏班)

9、祁縣民居建築文化(祁縣文化藝術中心)

10、祁縣板話(祁縣文化藝術中心)

註:1:非物質文化資料主要來源“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資料庫”、“山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資料庫”等。

2.以上列為申請單位為“山西省祁縣”。值得提示在祁縣民間文化中廣泛流傳的第一批國保“晉劇”和第二批國保“心意拳”,雖然申請單位不是祁縣,但文化均來源於祁縣。3.“祁太秧歌”為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資文化遺產保護單位。

同名祁縣

1913年廢祁州為祁縣,屬范陽(保定)道。1914年,因與山西祁縣重名,改名安國縣。即今河北安國市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