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陽一中

祁陽一中

祁陽縣第一中學創辦於1912年,是歷史悠久的三湘名校,湖南省重點中學,湖南省示範高中,全國現代教育技術實驗學校。學校占地180餘畝,建築面積6.7萬平方米。校內古木參天,樓台亭閣高聳,自然景觀、人文景觀相映成趣。

基本信息

學校簡介

祁陽縣第一中學創辦於公元1912年,現座落於巍巍天馬山麓,滔滔湘江河畔,身依文昌古塔、萬卷書岩。校內古樟成林,芳草如茵,風景秀美宜人。是湖南省重點中學,全國現代教育技術實驗學校。

其前身為祁陽縣立初級中學,創辦於民國元年(1912),民國4年停辦,民國32年復辦,建校舍於浯溪中宮寺側。

發展歷史

民國33年秋,因日本侵略軍陷祁陽而再度停辦,校舍也因此被毀。民國36年,於浯溪原址重建校舍。解放前夕,該校共9班,學生532人,教職員30餘人。新中國建立後,該校為人民政府接管,並增辦高中,1950年9月,祁陽簡易師範併入該校,校址也由浯溪遷往城東簡易師範原址。1953年更名為湖南省立中學。1955年,該校被定為省重點中學。1959年下期,再更名為湖南省祁陽縣第一中學。祁陽一中在長期的辦學過程中,萃集了一批學有專長、有志於教育的教師,教育質量位於全省中學先進行列。1986年,中央電視台湖南電視台以《紅色熔爐——祁陽古城話一中》為題,先後三次報導該校的教改實況,一時間名揚四方。祁陽一中位於城東天馬山麓湘江之濱,依山傍水,風景秀麗。全校占地面積180餘畝,面積2萬多平方米,綠化覆蓋面達82%。教學大樓、實驗大樓、教工宿舍、學生宿舍等教學、生活設施基本符合標準,圖書室藏書4萬餘冊。體育設施基本齊全,場地約2萬平方米,建有標準田徑、足球場、籃球場、標準游泳池和10米跳水台。學校教學儀器設備齊全,各科教學大綱規定的實驗均能全部分組進行。多媒體教室,學校有線電視網,校園寬頻網能滿足現代化教學需要。圖書館藏書10萬餘冊。

教學樓教學樓

首任校長唐學,前清名學者。其後,繼任校長黃汝銘、黃癸、文景英、廖淑猷、黃彝尊、王燮韶、何覲光王振武、文星三、蔣伏生、張雨生、雷聲溢、於愈眾,多系教育界名流或政府官員。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陳秋雲、陶自強、羅仲農、劉長吉張祖奇(革委會第一副主任)、劉漢湘(革委會主任)、唐繼坤(革委會主任)、伍丁和、曾昭紹、王剪、曾祥富先後任校長;鄧國瑛、蔣剛、劉長吉、高群、張祖奇、劉漢湘、張全德、張鵬程、桂茲孝、曾昭紹、曾祥富先後任書記。現任校長桂夏生,總支書記曾祥富。 

祁陽一中向來具有光榮的革命傳統。1947年上期,進步師生利用增繳俸谷事件,掀起了一場波及全校的鬥爭。學生李蟠、管志成、朱建國、黃月華、于震球五人被開除學籍。事後群情激憤,聯名上告,省教育廳不得不批覆,讓開除的學生回校學習,這就是當時有名的祁陽縣中“五虎”返校運動。1947年上期,學生李星、尹婿平、趙曼禎等,成立“星月社”,並在當時祁陽《大中日報》辟“星月”專欄,揭露時弊,要求民主,反對內戰,要求和平。1948年下期,學生文元祥、雷一聲、蕭希賢、唐忠誠等,組織“勤勞社”,創辦《蓽路》半月刊,抨擊黑暗,揭露醜聞,在解放前夕的護校運動和“迎解”工作中起到了積極作用。1949年5月為阻止南逃的國民黨軍隊,一批進步教師和進步學生組織了護校運動。建國前,不少學生追求真理,關心民族安危,有的投奔革命老區,有的參加抗日戰爭,有的參加地下黨和地下黨所領導的地下活動,徐禎安烈士就是其中的傑出代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1949年11月,祁陽縣第一個“新民主主義青年團支部委員會”在學校建立,廣大青年學生紛紛要求入團,他們在黨團組織的培養和教育下,參軍參乾,或通過其它各種渠道加入革命隊伍。 

師資力量

祁陽一中素以學風嚴謹著稱。建國後,學校按照新的教育方針,廢除舊的教育制度、舊的教材,實施新式教學。名校長羅仲農,遴選教師,狠抓教學,一時人文蔚起,成為全縣各中學的表率。1955年學校高中生畢業升學率達86%,在湖南80所完全中學中排名第十。同年學校被定為省屬重點中學。其後10年,學校教育教學質量均呈現出良好的發展態勢。1960年評為出席省文教群英會先進集體。十年“文革”,學校受到嚴重破壞,教育教學幾近癱瘓。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經過撥亂反正,落實黨的知識分子政策,平反冤假錯案,學校工作步入正軌,教育教學成績斐然。恢復高考26年,學校為高校輸送了10000餘名合格新生,高考上線率一直居衡陽地區、永州市前茅。多年來,會考合格率98%以上,優秀率80%左右,教育教學質量居永州市領先地位。師生出版著作30餘部,發表論文1000餘篇,獲省級以上獎勵1000餘項,承擔國家教育科研重點課題5項。建校九十年,學校名師輩出,湧現了知名教師陸明華、李麟書、陳烈、桂多蓀、蔣傳佐、譚彝倫管鋤非、楊嵩嵐、王椿梧、趙琦、鄭逢聖、鄧慕禹、唐鎮漢、桂秋芳、唐建義、劉新普、劉家驥等,國家級優秀教師曾昭紹、曾祥富、王剪、劉伯橋、戴壽藏、桂茲節等,他們在學校發展的不同階段、不同學科各領風騷,為學校蜚聲省內外,貢獻卓越。九十年耕耘,學校培養了中國工程院院士劉大響,法律學家劉隆亨、漆多俊,電子學家楊知行,古漢語學家李維琦,測繪學家文湘北,水利專家蔣光明,翻譯家李蟠,知名學者尹柳營、周光大、許岐山、郭銳、匡守荃、鄧勃、李良果、桂茲傑、王希齡、李海崢、楊暘劉險峰等學界名流;造就了中國人民解放軍少將蔣仲安、唐忠誠、蕭希賢等軍界要員;走出了商界精英陳冰、陳金山;湧現了徐楨安、尹光華等革命烈士,毛夢溪、吳茂盛等文藝尖子,胡具軍等體育人才。學校曾先後被評為湖南省儀器管理工作先進單位、湖南省綠化先進單位、湖南省學雷鋒先進單位、湖南省文明衛生學校、湖南省園林式單位、湖南省民眾體育工作先進單位、湖南省先進單位、湖南省雙文明建設先進單位、湖南省藝術教育先進學校、湖南省貫徹落實《學校體育工作條例》優秀學校、湖南省優秀考點、湖南省現代教育技術工作先進單位、中國教育學會十五重點課題心理健康教育與心理輔導研究“合作研究單位”、全國勞技教育先進單位等。 

校園校園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祁陽一中得到了各級領導的關懷和知名人士的首肯。1951年4月,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陶鑄同志回祁省親,到祁陽一中看望師生。1953年陶鑄同志贈給學校圖書200多冊。原湖南省省委書記熊清泉,1985年視察了祁陽一中。全國政協副主席、著名物理學家錢偉長,原國家教委副主任、現教育部總督學柳斌、原湖南省省長劉正、著名作家臧克家、姚雪垠、未央等先後為學校題詞。1999年,日本友好訪中團晉友會會長杉本博先生訪問祁陽一中,並欣然命筆“一窗佳景王維畫,四壁青山杜甫詩”。《人民日報》、《光明日報》、《中國教育報》、《湖南日報》、《湖南教育》、中央電視台、中國教育電視台、湖南電視台、湖南廣播電台、湖南教育電視台等新聞媒體,多次報導了祁陽一中的改革和發展。

校園校園

科研成果

1996年,祁陽一中為適應教育發展的需要,確立了新的校訓,即“博、雅、真、精”;確立了“學校的一切工作為了一切學生的一切”的辦學宗旨;推行“強化辦學能力”整體改革;構築“用大教育觀培養高素質人才”素質教育工程。學校步入發展快車道。21世紀,學校將緊跟世界高中教育發展的潮流,把“創新教育”作為學校教學工作的核心,堅持“學校的一切工作為了一切學生的一切”的辦學宗旨,制定“精品立校、德育治校、科技興校、管理強校”的辦學策略,遵循“讓優秀的學生更優秀,讓所有的學生都成才”的辦學理念,營造一個公園式,生態式的學校環境,打造一支學者型、專家型的教師隊伍,科學決策,規範管理,育名生,出名師,辦名校,力爭用五年時間躋身湖南省A類重點中學、全國示範高中行列。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