碗拖

碗拖又稱碗脫、碗禿,是一種山西特產。碗脫多為冷食,切條、就碗刀扎而食不拘。

簡介

碗拖,或稱碗脫、碗禿,為山西特產,在山西的大街小巷隨處可見,有三個地方的碗托是比較有名的:晉中地區平遙縣的碗托、呂梁地區柳林縣的碗托、忻州地區保德縣的碗托。用粉做成,吃起來方便,在上面澆上辣椒,醋即可食用。而且攜帶方便。

做法

蕎面白面以1:1或者1:2的比例加適量鹽適量花椒麵加水調和,記得是冷水,看你喜歡吃軟一點還是厚實硬一點相對加水。和成稀糊。攪勻。放入小碟上鍋蒸,時間20分鐘左右吧,有時候也看火,電壓,稀糊的稀度。
蒸好後出鍋記得晾涼了再拿個小勺子劃劃邊邊起,然後一拽就起來了。
碗拖還有一種做法,比較原始,是把熬煮好的蕎麵糊糊盛放於碗內,晾涼即成。以小碗盛麵糊,上籠蒸熟晾涼食用,是後來的規模化方法,比較適合於飯店批量製作。
記得不能光用蕎面噢,得跟白面摻起來,要不然成品會是苦的。
碗脫多為冷食,切條、就碗刀扎而食不拘。調料有蒜泥、辣椒、上好陳醋,也還可以配以薑末、香油。愛辣者注意,此辣椒最好選取頭茬椒,曬乾研末,用蔥爆後的麻油熱淋。或者,把辣椒粉放入熱油鍋內翻炒,均可。嚴冬季節,可配豆芽炒食。炒瓢內放點油,待油冒煙時。放入蔥,蔥發黃,把豆芽倒入,豆芽炒到八成倒入切塊的碗脫,澆上蒜、醋、辣椒,撒上鹽、薑末,味素。也有把碗脫與羊雜割混炒者,其味更長。碗脫因而成四季可食之上品小吃。
也可以炒西紅柿,或菜,韭菜,辣椒沾的吃,也可以切成條條用土豆絲絲或者豆芽等炒的吃。

碗拖故事

據傳,公元280年,西晉建立後,戰亂瀕仍,人民災難深重。西晉初年;匈奴人內遷,但遭到統治者的殘酷剝削和壓迫,西晉統治者不但要他們納稅而且強迫他們當兵,甚至掠奪為奴婢,不少人陷於破產的境地,淪為流民,迫使各族人民奮起抗爭、眼看西晉統治階級欲墜,匈奴貴族劉淵,利用各族人民對西晉的怨恨,打起了反晉旗號,順應民心,從離石派大將石勒(羯族)統領三軍發兵進攻西晉都城洛陽,營地扎在柳林三郎堡。由於石勒當過農民,曾被西晉官僚司馬騰作為奴隸出賣,參加過農民起義,因此對下層人民十分了解同情。石勒治軍嚴謹,秋毫無犯,深受當地民眾的歡迎。然而兵亂與自然災害兩面夾擊,民眾生活苦不堪言,石勒的軍糧也是大問題。石勒派出軍士四出購買軍糧,量甚少,也不過是些蕎麥之類的粗糧。糧多時乾稀配合,糧緊時就把蕎麥磨碎後熬粥喝,乾飯改稀飯。某次幾個軍士外出,誤了飯點,回來後,蕎面粥已凝結成塊,飢腸難耐的士兵只得將就,把碗內的涼蕎面塊,抓而食之,倒也津津有味。吃法細者,則把那結成的塊切成條,隨便灑了些鹽巴辣椒,感覺更好。後來條件允許,人們就把蕎面切成長條,佐以棗醋、蒜泥,給石勒品嘗,石勒也頗欣賞。軍隊飽食此碗脫餐,精神大振。軍傳民,民改進,一道不錯的柳林小吃就這樣出籠了。 獨特的風味,加上戰時的飢腸如鼓,粗野的民間小吃就成了每個人味覺上美好的記憶。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