碗托

碗托

碗托碗托,又名“碗禿子”“灌腸”,是山西的又一風味小吃。分白面碗托和蕎面碗托,以特殊的加工方法蒸製而成。食時或以刀切,或以撓爪,切成條狀,澆上蒜醋調味,或冷食,或油炒熱吃,利滑爽口、味美異常。在晉西北保德、河曲、偏關及代縣街頭,隨處可見賣碗托的攤點。晉中平遙、榆次、太原一帶以白面碗托熱炒居多,俗叫“炒灌腸”。碗禿乃蕎面所制,觀之晶瑩光亮,粉白微青,質地精細,柔軟,光滑,細嫩,清香利口,風味獨特,為山西地區風味小吃之上品。

基本信息

簡介

碗托碗托

蕎麥所制蕎面碗托,觀之晶瑩光亮,粉白微青,質地精細,柔軟,光滑,細嫩,清香利口,風味獨特,為忻州地區風味小吃之上品。

碗托也是陝西省榆林市的一種特產小吃,尤其以綏德碗托頗負盛名,為大家青睞!一般人所說的碗托“具有消暑解渴的作用”實在是一種誤解,因為碗托是鹹的,和涼粉有點類似,但根本不同,非常可口!

原料

蕎面400克,白面100克,水2000克。

製法

製法一、(1)將蕎面和白面放入盆內拌勻,加水用小勺將面攪拌成稀糊狀。

(2)用小勺將麵糊舀入小碟內,上籠蒸8分鐘即熟,取出晾涼即成碗托,食用時切塊,調以醬油、醋、鹽、芥末、辣椒油、蒜泥、蔥花即可食用。也可用豆芽配以醬油、鹽、蒜泥、醋炒著吃

製法二、平遙碗托的製作方法是將白面用溫水調成糊狀,再加以一定比例的鹽水、大料水和菜子油,由稠調稀後盛入五寸小碟內上籠蒸15分鐘左右,蒸熟涼切後即成。 平遙的碗托有冷調、熱炒兩種食用方法。冷調是切成麵條狀放入人後加醋、蒜泥、芝麻、大料水、辣椒末、香油等即可。食用時有一種涼爽、清香、光滑可口的感受。熱炒是將炒瓢內入入熟豬油,加入蔥蒜後,將切成條狀的碗倒入,加山藥蛋絲或豆芽菜,再加大料水、醬油、醋等調味品。炒熟後香味四溢,誘人饞涎欲滴。

製法三、將蕎麥精粉用鹽水拌成面穗,再加水調成糊狀,盛於碗內,用急火蒸至半熟時,攪動一次,以防沉澱,熟後冷卻即成。蕎面碗托宜涼調,宜熱燴,或澆以素湯,或拌以肉醬。不僅是待客之佳肴,還有疏通腸胃,清燥熱,抻便之功用。外地人到此,無不以一嘗為快。現五台縣城專營此業者甚多,還有在外地高攤應市,深受食客欣賞。

特點

軟光筋滑,清香利口。此種碗托是嵐縣、苛嵐縣、五寨縣等地的做法,做工精細,具有濃厚的鄉土風味,碗托製成後,白中透亮,近似半透明狀,異常筋滑。

歷史

平遙的碗托由清光緒年間城南堡廚師董宣首創,距今已有100多年的歷史。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慈禧太后西逃西安途經平遙時,品嘗這種食品後,讚不絕口。當場賜予重賞。於是,碗名聲大振,成為一種地方名吃。

文化

主觀臆測,忽略了“餺飥”的特點

餺飥,以民間小食的形式流傳於世,至少也有一、兩千年的歷史。孔仲南引據南朝古書《玉篇》在《廣東俗語考》一書中說:南方稱做“薄撐”的麵食,正是北方稱做“餺飥”的麵食。 《玉篇》我沒看過,只知道可能象是一本古代楷書字典。據說該書的編撰是在“微言既絕,大旨亦乖,故五典三壞競開巽義,六書八體今古殊形。

碗托碗托

或字各而訓同,或文均而釋巽,百家所談差互不少。字書捲軸舛錯尤多,難用尋求,易生疑惑”的情況下進行的。其目的是為了“總會眾篇,校儲君籍,以成一家之制”。 不過,此書“總會”應有益處,但在“校儲”方面可有紕漏。如《廣東俗語考》中所說在南方廣東一帶稱做“薄撐”的麵食,在北方晉、陝、豫一帶卻稱做“鍋饋(也稱鍋魁)”——一種酷似乾燒餅類的麵食。而“薄撐”與“餺飥”根本就挨不上邊兒,怎么能稱做“餺飥”呢?真是不可思議! 有人說,宋代流行 “冬(至)餛飩,年(節)餺飥”的諺語。並且用它來指證餛燉、餺飥都是古代的一種麵食,餛燉就是餃子,餺飥就是水引、麵皮,並且肯定形狀、味道都完全一樣。 如今北方同樣也流行 “冬至餃子夏至面”的諺語。是否為前一句諺語的佐證? 其實不然。唐代以前,餛飩與水餃是一個東西,並無區別。唐代以後,就清楚地區分開餛飩與水餃的稱呼。特別是在南方,餛飩得到發揚光大,有了獨立的風格。餛飩皮為正方形或等腰梯形;餛飩皮較薄,煮熟後有透明感;煮餛飩費時較短;餛飩重湯料,而水餃重蘸料;食用餛飩時是邊吃邊喝,吃喝同時進行,與餃子的吃法大不一樣(形狀、大小、做工、配料都不一樣)。人所共知,餛燉是餛燉,餃子是餃子,餛燉和餃子不一樣。餛燉和餃子是同宗,但不是同種。 再說餺飥就是餺飥,既不同於古代的水引、索餅,也不同於現代的麵條、麵皮、揪片。餺飥是古代湯餅類、現代麵食類的一個獨特品種。餺飥從現世的那天起就叫“餺飥”,自成一體,有別與其它麵食,根本不存在誰演變成誰的問題,只是在近一、二十年才派生出一個“餺飥”的同門兄弟——“疙瘩湯”。餺飥製作的最大特點是:在製做過程中,雙手不沾面,手不直接接觸麵粉,完全用筷子操作,做成後的餺飥不是片狀也不是條形,形狀和蒲松齡筆下的“土鱉蟲”極其相似。 雖然說餺飥在史書典藉中記載甚少,但“餺飥”在敦煌文獻中卻頻頻出現(稱做餺飥、餑飥、沒飥、浮飥等)。敦煌文獻中有“調停一蠖餺飥,一勺先入口中”的描述,形象生動、恰如其分。 蠖(念huò),形似卑躬屈身,“調停一蠖”描述出餺飥的大致做法、形狀;“一勺先入口中”描述出食用餺飥時用的最佳餐具(勺)和形態——“一勺一口”。 據此斷定,敦煌文獻中的餺飥決不是一個類的概念,更不是今天的餃子、面片、麵條一類的麵食,它應該與當地的百姓生活息息相關。事實上,敦煌文獻中記載的餺飥,就是如今還廣泛流行於黃土高原上百姓家中的一種麵食——“餺飥湯”。

[編輯本段]含混不清,埋沒“餺飥”清名上千年

離譜的無稽之談,無獨有偶,比比皆是! 有人認為,‘凡是在鍋內煮熟的、經過加工的各種麵食都可稱為餺飥’。 有人認為,‘餺飥形似‘鐵葉’、‘大餅’’。 有人說:‘餺飥是蕎面疙凸、碗脫’。 有人說:‘餺飥就是很寬的麵條’。 還有一學院的學報中也稱:“湯餅又稱作餺飥,與麵條相似”。 更有牽強附會的: 他們說:‘古代人們把麵條稱作“不託”,意思是用刀把麵餅或面片直接切成條狀之後再煮食,不用手掌托著’。 做麵條是一種現實的勞動,不是抽象的想像。請問,古也好今也好,做麵條不用手掌托著能做得出來嗎?再說,“用刀把麵餅或面片直接切成條狀”的麵食品種有多少?數得來嗎? 哪些麵食都不同於“餺飥”的製作,因為做“餺飥”始終就不用“刀”。 他們說:‘古時做湯餅是用一隻手托面,另一隻手撕面,在鍋邊按扁,放進水中,所以又叫‘飥’。後來有了擀麵杖,不再用手託了,所以叫“不託”,也寫成‘餺飥’’。餺飥到後來又成了麵條。 在什麼典藉中,古今漢語言的運用能將“托”和“飥”、“不託”和“餺飥”詮釋成是同樣的字詞含意?不知道他們如何能將“不託”和“餺飥”混為一談,並且說成是同一種麵食的尊稱!! “餺飥成了麵條,西瓜成了絲瓜”,是奇談還是夢話? 是奇談,還要奇談幾千年?是夢話,夢可有醒? 最後,帶用方言告訴你: 用擀麵杖將麵團滾壓成面片,那叫“托開(面)”;不用擀麵杖將麵團滾壓成面片,那叫“不用托(面)”。“餺飥”——是我的至好,是一種風格獨特、做工講究的地方民間麵食。“餺飥”口感軟嫩爽滑,營養均衡,極好消化,是體弱病人、老年人和小孩子的最優飲食。 至於“不託”這種麵食,因為過去物質奇缺,我四十多年以前在山區農村吃過不少,後來回城工作後再沒有見過。 “碗托”,僅僅在“山西武鄉八路軍太行紀念館”旁邊吃過一次! 想知道什麼是真正得“餺飥”嗎? 請看一下我發表過的有關“餺飥”的短文和《嘗食之》一書中編撰得《雞蛋餺飥湯》,就明白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