砂糖椰子

砂糖椰子(學名:Arenga pinnata (Wurmb.) Merr.)是棕櫚科,椰子屬喬木狀植物,株高可達10米。葉簇生於莖頂,羽片全裂,線形或線狀披針形,上面綠色,背面蒼白色;葉鞘具黑色強壯的網狀纖維和針刺狀纖維。花序腋生,花序梗粗壯,下彎,分枝多,佛焰苞多個,螺鏇狀排列於花序梗上;雄花大,果實近球形,具三棱,頂端凹陷,灰褐色。種子,黑色,卵狀三棱形,6月開花,果實約在開花後2-3年時間成熟。 中國西雙版納、廣東、海南、福建等地有栽培。 該種花序的汁液可製糖、釀酒;樹幹髓心含澱粉,可供食用;幼嫩的種子胚乳可用糖煮成蜜餞,幼嫩的莖尖可作蔬菜食用;葉鞘纖維強韌耐濕耐腐,可制繩纜。

基本信息

簡介

拉 丁 名: Arenga pinnata
科名:棕櫚科
屬名: 桄榔屬

適應地區

適應地區: 桄榔原產於澳大利亞亞熱帶,我國奧、瓊、桂、滇有分布,華南有
南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區(主要城市:福州、廈門、泉州、漳州、廣州、佛山、順德 、東莞 、惠州、汕頭、台北、柳州、桂平、箇舊)
熱帶季雨林及雨林區(主要城市:海口、三亞、瓊海、高雄、台南、深圳、湛江、中山、珠海、澳門、香港、南寧、欽州 北海、茂名、景洪)
生態分類: 木本植物 > 常綠喬木類
觀賞分類: 蔭木類
高度範圍: 12 (M)
形態特徵: 單幹直立,有側腋萌芽條。葉片聚生於乾頂,為特大型葉片,羽狀全裂,單葉可長達8米,植株冠幅近20米,被譽為林中神樹,是熱帶林中極為雄偉壯麗的景觀。羽葉扁平,條帶狀,柔韌飄拂,亦極優美,每片葉可歷時數年不枯,一樹自成一景,為稀有觀葉植物。
生長習性: 喜高溫多濕氣侯,抗寒力很低,忌霜凍,遇長期5~6℃低溫或輕霜,葉片枯死。在廣州、南寧等地,正常年分可在露地越冬,特寒年份葉片有寒害,應嚴格選擇小環境種植。桄榔為森林植物,野生性尚強,忌烈日,較耐蔭蔽,幼齡期需遮蓋越冬越夏,成齡樹可耐烈日直射。喜肥沃濕潤的森林土,粘重土地亦能生長,較耐用水濕,不耐乾旱,最適於種植在森林公園內的林蔭下,地植需挖大坎換土,施腐熟人畜糞肥或餅肥作基肥,成活以後,一般可任其自然生長。
繁殖培育: 要用種子育苗,也可用分櫱繁殖。母株需13年生以後開始結實,一秀每隔3年結實1次,5~6月份開花,翌年8月份果實成熟,采後堆漚約10天,果皮呈腐爛狀時,置水中用棒棍沖搗漂洗出種子,忌用手搓,防止過敏發癢。種子顆粒大,千粒重約4500克,忌日曬,宜混濕沙催芽,種子有暫短休眠,從播種至發芽,約需1個半月,發芽極不整齊,從始期至終期約需2個月。一般先在濕沙床內催芽,種子萌動後,再分批播至圃地。幼苗需遮蔭並防霜,實生苗一般需4年生左右方宜出圃定植。基莖處有萌櫱側芽,可帶踵割下或帶根挖起,扦插或種植於陰涼濕潤處,新根發出後繼續培育1~2年方可生出圃定植。
景觀用途: 湛江一試驗站,曾種植於園林道路的兩面三刀側,葉片交匯,為一特有的林蔭道。適宜種植於熱帶森林公園、水濱、大型遊樂園的近水霧處,單株或成行種植均宜。花序割傷後,有液汁流出,收集曬乾後即成砂糖,故名砂糖椰子。髓心春爛沉澱後,可提取澱粉供食用;葉基部有硬棕,可制繩、刷,經濟價值高。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