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橋鎮[江西省吉安市永新縣]

石橋鎮[江西省吉安市永新縣]

石橋鎮隸屬江西省永新縣, 位於永新縣東部,中心位置位於北緯38°39′ ,東經104°04′,為永新縣東部中心城鎮。東連天河鎮,西毗埠前鎮,西南接禾川鎮,北界高橋樓鎮。

基本信息

基本簡介

三灣人工湖三灣人工湖

石橋鎮境內氣候宜人,日照充足,雨量充沛,風景秀麗,資源豐富。已探明的礦產資源有石灰石、錳、鐵等,其中以梅田石灰石為主,儲量在1000萬噸以上,熟石灰產量和質量均位居全縣前列,其他礦產資源儲量也相當豐富,尚待開發。境內著名的旅遊景點有梅田洞碧波崖斗上水庫等,古人作詩文記游者甚眾,其中“碧波飛瀑”為永新縣“八大旅遊精品”之一,每年吸引眾多遊客。

石橋鎮搶抓機遇,開拓創新,經濟建設和社會各項事業蓬勃發展。農業方面注重培育特色產業,形成了以珍珠長毛兔、長嶺立體種養,高產油菜,水稻良種培育、優質果業、種桑養蠶、魚苗繁育及黑山羊養殖等8大示範基地為依託的特色農業,日光高產油菜多次榮獲“金花獎”,其菜油物美價廉,深受消費者青睞。工業方面堅持以招商引資為統領經濟工作的總抓手,擴大工業總量,壯大經濟規模。目前逐漸形成涉及石灰、精粉、礦泉水、建材、皮革、機電、醫藥、造紙、塑膠、塗料等多門類、多品牌的工業發展格局。城鎮建設方面,隨著飲用水工程、照明工程的啟用,“農民一條街”各項投資環境進一步完善,帶動了農民進鎮經商的積極性,逐漸成為永新東路經濟成長的新亮點。2004年實現經濟總收入6100萬元,農林牧魚總收入4170萬元,人均收入1600元。同時,文化、衛生、教育、體育等各項社會事業和計畫生育及綜治工作取得全面協調發展。

文化名村

古風詩韻樟梘村古風詩韻樟梘村

樟梘村,方圓1萬平方米左右,有270戶人家,近1300人。村落中明清建築眾多,有明清祠堂5座,明代古井3口,明清石拱橋兩座,另有清末“村中村”。

劉氏家廟為樟梘村現存最大的古祠堂。該祠堂建於明代,重修於清代,1933年至1934年湘贛省軍區被服廠、湘贛省軍區紅軍醫院在此辦公,至今祠堂牆面留有多條紅軍標語。村中3口古井為建於明洪武年間的青慧井,建於明天順年間的思親井,建於明正德年間的報恩井,井內壁均為卵石砌成,井面為麻石質地,井水至今為村民飲用。兩座拱橋,均由青磚砌成。村落中的清末“村中村”為院落格式,總占地面積1500多平方米,院落由圍牆、巷道、6棟民居組成。“村中村”各棟之間為巷道,民居為青磚灰瓦,下牆腳大多用青磚砌成“人”字形,檐宇、牆頭、門楣、窗欄等處雕刻精緻。

樟梘古村落為永新迄今為止發現文物最多、保存最完整的古村落,具有很高的歷史研究價值及旅遊開發價值。

地方特產

和子四珍

古風詩韻樟梘村古風詩韻樟梘村

“莫笑農家臘酒渾,豐年留客足雞豚”,在陸游的《游山西村》里有這么一聯。在永新,即使是普通的農家,客人來了,在臘酒待客之前,好客的主婦會從一列小罈子里掏出幾大捧土貨,用盒盤裝上作為茶點,然後,斟上一杯熱茶,敘友情,拉家常。這些“土貨”便是永新很有名的橙皮、醬姜、蜜茄、醬蘿蔔。相傳唐開元年間,永新的民間女歌唱家許和子被選人宮時,因為思念家鄉,便隨身攜帶家鄉的土特產——橙皮、醬姜、蜜茄、醬蘿蔔。也有人說,因她長期食用橙皮和蜜茄,歌喉格外清亮、渾洪,藝壓群芳,成為一代歌妃。一次皇后娘娘頭昏頭痛,許和子得知後獻上醬姜,皇后貼用和服用後,頭昏頓消,李隆基便下令,將永新縣四大特產作為貢品,從而一下轟動京城長安,被譽為“和子四珍”。

永新狗肉

永新人燒狗肉頗有講究,大體分為烹、燒、炒三種。大狗則烹,切的塊頭也大;小狗則炒,切得較為細碎。紅燒者,則不論大小均宜,把狗生殺後,狗血瀝在酒里,也不剝皮,去毛後用早稻稻草燒烤,然後剖取內臟洗乾淨,剁成小方塊,在鍋里用清油武火煎炒,再加水文火慢燜,加入血酒,放上辣椒、八角、橘皮、桂皮等。煨爛了,出鍋裝盤再撒胡椒粉。這樣燒出的狗肉,吃起來嫩嫩的、香香的,油不膩,飽而不厭,其味道美不可言。 留下點狗肉湯在鍋里煮豆腐或芋頭等,或者把煮熟的蛋去殼後再放人狗肉湯里煮,那味道更是特別。 狗肉冬天吃了暖骨健胃,能治風濕性關節炎。有的人為強化狗肉的藥理功能,還生吃狗血酒。 如今在永新,只要貴賓來了,就會殺狗宴請。永新狗肉的味道得到美食家的讚賞,不僅列為江西名菜,而且也列人中國名菜。據說,飽食了山珍海味的末代皇帝溥儀,也愛吃永新狗肉。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副總理陳毅,因熟知永新狗肉味美,曾用這道菜招待西哈努克親王等國賓。蔣經國台灣,也曾專請永新人做永新狗肉吃。

斗笠

小樓一夜聽春雨,深巷傳來賣笠聲。當春雨開始淅浙瀝瀝的時候,漫步在永新的城鎮圩場、大街小巷,還可以不時聽到此起彼伏的吆喝聲:“賣斗笠、賣斗笠……”許多農民低挽褲管,挑擔游賣他們精緻的手工藝晶——斗笠。而此時的田間地頭,也展示著一幅美妙的農作圖:農民頂著製作精細、色彩各異的斗笠忙著農活,放眼一望,宛如無垠的田野中漂著一枚枚闊葉的浮萍。 斗笠:圓錐形的尖頂,下面平鋪開直徑約1米的扇面,細細的篾絲,織成密集的蜂窩狀的六角小孑L,上下兩層,中間夾著箬葉,復以油紙,精巧漂亮。

制鼓

早在明末清初,永新的東里鄉(今屆禾川鎮)鄒崗村、蘆塘村等村寨,便活躍著一批靠制鼓謀生的民間藝人。他們以製作戰鼓、廟鼓而聞名遐邇。新中國成立以後,不少富於開拓精神的農民開始涉足洋鼓、山西威風鼓、陝北腰鼓等鼓類製作,其中郭元慶郭永慶等人還在山西太原長治等地區興辦制鼓企業,為1990年北京亞運會提供了大批的樂鼓。起初,他們單槍匹馬闖天下,除西藏以外,全國的大江南北都留下了他們的足跡,有的甚至跨越國門,到俄羅斯、朝鮮等國家發展事業。鄒崗村每年有45%的農民走出縣界,週遊四方,每戶制鼓收入超過3000元。年近70的羅萬發老人,制鼓技藝高超,名聲不脛而走。佛教名山——衡山的大小廟宇便聘請這位老藝人製作造型別致的廟鼓。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制鼓藝人們都是集體外出,在內蒙古河南、山西、廣西等地設網定點,以精湛的制鼓技藝和吃苦耐勞的精神贏得了市場,受到廣大顧客的青睞。

地方風情

永新民歌

永新山清水秀,人美歌也美。永新民歌悠悠流長,純樸爽朗的永新人民自古以來愛唱山歌。農民們辛勤勞作之餘,引吭高唱一曲山歌,婉轉悠揚的歌音在沃野飛越,在山間迴響,在天空縈繞。即將開播的電視連續劇《大唐歌飛》,塑造了一個鮮明的藝術形象,唐代“一曲動天下”的永新娘子——許和子

盾牌舞

頭裹白汗巾 、 右手持響環短刀、 左手挽著盾牌的一群武士,正在進行扣人心弦、多姿多彩的拼殺。這就是永新縣民俗文化中的一支奇葩一盾牌舞。 盾牌舞是一種集武術、 雜技、 舞蹈、 音樂等於一體的綜合性民間文化表澳藝術樣式,又稱藤牌舞或滾擋牌。 它主要流傳在永新的龍源口、煙閣等南片諸鄉。龍源口鎮的南塘村,素有“不練盾牌舞,不是男子漢”之說,綿延至今,已有近150的年歷史。

“祠堂”文化

在永新縣每個村落,都分布著大大小小的祠堂。有的祠堂歷史古老,富含著深厚的文化底蘊;有的祠堂不再是昔日祭奠聚賭的場所,而逐步演變成反映農村精神文明的“視窗”。 在龍源口鎮廟背村有座古祠,修建於清道光年間。古祠內保存著精美絕倫的晚清江南泥木雕藝術;廳堂中央是“郭子儀拜壽圖”,長約3米,寬約5米,整個圖案很巧妙地構成一個繁體“壽”字。仔細觀看,可以發現“壽”字上面還雕刻著100多個活靈活現的人物,飲酒的文武百官神態各異,挑著貢品的書童憨態可掬,歌舞的女子裙裾輕揚,美麗絕倫。在中鄉下坊村的古祠,廳堂四壁刻滿神態不同、生動逼真、呼之欲出的讀書郎;文竹鎮星聯村的古祠前,建有明代崇禎皇帝御賜的牌坊,以紀念村里一位樂施好善的糧商……保存完好的眾多古祠,都充分代表晚清扛南一帶較高的木雕藝術,具有很高的藝術鑑賞價值和歷史研究價值。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