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新[江西省吉安市行政區劃]

永新[江西省吉安市行政區劃]
永新[江西省吉安市行政區劃]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永新縣位於江西的西部、羅霄山脈中部,毗鄰湘東,南接井岡山市,西鄰湖南省茶陵縣,西北與萍鄉市蓮花縣接壤,北毗安福縣、東連吉安縣、東南鄰泰和縣,古稱楚尾吳頭,是全國著名的將軍大縣、中國綠色名縣,中國民間文化藝術(書法)之鄉。 永新縣下轄25個鄉鎮場、238個行政村,全縣國土面積2195平方公里,總人口52.8萬,其中農村人口42.3萬,東漢建安九年(公元204年)建縣,至今有1810年歷史,縣名來源於《大學·禮記》,寓意為“日永月新”。 永新是全國著名的“將軍縣”,是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湘贛革命根據地的中心,湘贛革命根據地湘贛省委駐地, 是“三灣改編”、“龍源口大捷”所在地。境內有湘贛省委機關舊址,三灣改編舊址等紅色景觀400多處,革命文物1萬餘件。永新縣非物質文化遺產總數位居吉安市第一、江西省第四。 2016年,永新縣湘贛革命根據地中心舊址入選全國紅色旅遊經典景區名錄。 2018年,永新縣三灣改編舊址景區榮升國家4A級旅遊景區。 永新是著名的革命老區縣、中央蘇區縣,是毛澤東、朱德、陳毅、任弼時、王震、王恩茂等老一輩革命家戰鬥過的地方,是毛澤東的第二任妻子——賀子珍的家鄉。民國時期一些要人如段錫朋、賀揚靈都出生於永新,台灣地區現任領導人馬英九、親民黨主席宋楚瑜祖籍都在永新。 2018年7月29日,永新縣正式脫貧摘帽,退出貧困縣序列。

基本信息

建制沿革

永新,地處贛西,毗鄰湘東,古稱楚尾吳頭。早在商周,境內即有先民居住;秦漢以後,北人南來,居民漸增;到了三國,人口益繁。

春秋戰國時期,永新地域先後屬吳、越、楚。秦滅楚後,屬秦九江郡。公元前206年(西楚元年)項羽立英布為九江王,永新地屬九江國。

永新縣城 永新縣城

公元前203年(漢高帝四年),改九江國為淮南國,領豫章等4郡,永新地屬之。其後,增廬陵縣,永新地屬廬陵,隸淮南國豫章郡。

公元前195年(漢高帝十二年),封濞吳王,豫章郡廬陵縣屬吳王國。

公元前154年(漢景帝三年),削吳王國之豫章等地直屬朝廷。

公元199年(東漢建安四年),孫策分揚州豫章郡設廬陵郡,並置西昌縣,永新地屬西昌。

公元203年(建安八年),孫權遣將擊敗豫章、廬陵等郡的山越人。

215年(建安九年至二十年),分揚州廬陵郡地置永新縣,縣治在今沙市下排洲與澧田洲頭交界的高洲。

267年(吳寶鼎二年),孫皓分長沙郡的安成、萍鄉,豫章郡的新喻、宜春,廬陵郡的平都、永新,共6縣置安成郡,隸揚州。

280年(晉武帝太康元年),安成郡劃歸荊州,永新縣屬荊州安成郡。

291年(晉惠帝元康元年),分揚州和荊州10郡置江州,永新縣屬江州安成郡。

420~589年,南朝期間永新縣隸屬未變。

隋朝實行州縣二級制,以州統縣。591年(開皇十一年),廢安成郡置吉州,永新並人吉州太和(今泰和)縣。

607年(大業三年),廢州復郡,永新隸屬廬陵郡太和縣。

622年(唐武德五年),分太和縣地置南平州,永新縣屬之。後漢時永新併入吉州太和縣。

657年(唐高宗顯慶二年),永新屬江南道吉州,縣治改設禾川鎮。 此後州郡名稱凡經變更,永新縣隸屬關係未變。

902~975年,永新縣先屬楊吳,後屬南唐。宋代在州之上設路,吉州永新縣始屬江南路,後屬江南西路。

1130年(建炎四年)改屬鄂州路。

1131年(紹興無年)乃屬江南西路吉州。

1277年(無至元十四年),設江西行中書省(簡稱江西行省或江西省),吉州路永新縣屬之。

1295年 (元貞元年),吉州路改稱吉安路,永新升為州。

1369年(明洪武二年),永新復為縣,隸江西行省吉安府。 洪武九年,永新縣屬江西布政使司吉安府。清朝,永新縣仍屬吉安府。1912年(民國2年) ,廢府,各縣直屬於省。

1914年,江西省劃分為四道,永新屬廬陵道。

1926年,各縣仍直屬於省。

1932年,江西全省劃為13個行政區,永新屬第十行政區。 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永新屬蘇區。

1928年,永新縣隸屬湘贛邊界特區。

1931年,屬湘贛省蘇維埃政府管轄,省會設在永新縣城禾川鎮。

1935年,江西省劃分為8個行政區,永新屬第三行政區,直至新中國成立。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省、縣之初設大區、 專區分治,永新縣屬江西省贛西南區吉安專區。後廢大區,改專區為地區,永新縣屬吉安地區。1968年,吉安地區改稱井岡山地區,永新屬之。 “文化大革命”後,恢復吉安地區名稱。

2000年,吉安地區改設吉安市,永新縣隸屬關係不變。

境域變遷

三國時期,吳王孫權在204~215年(建安九年至二十年)之間,分揚州廬陵郡地置永新縣,縣治在今沙市下排洲與澧田洲頭交界的高洲。

280年(晉太康元年),析永新地置廣興縣(轄境包括現井岡山市和蓮花縣的一部分)。隋廢永新、廣興,其地並人太和。

622年(唐武德五年),復置永新縣、廣興縣,廣興縣轄境原屬永新。625年,兩縣同入太和縣。657年(唐顯慶二年),復置永新縣,其轄境包括原析置廣興縣地。

1092年(宋元祜七年),太和縣高行鄉的雕陂(醮陂)、漿坑、官北三堡(今坳南、曲白及井岡山市的拿山、廈坪、羅浮、茨坪一帶)劃歸永新縣。

1330~1333年(元至順年間),析永新勝業鄉8個都置永寧縣(後改稱寧岡縣,今併入井岡山市)。

1743年(清乾隆八年),析永新西亭、安仁兩個鄉及登豐鄉的一部分,共25個都(包括上都與下都)與安福縣的一部分,置蓮花廳。 ·

蘇區時期,永新的茨坪、羅浮等地於1928年劃歸新遂邊陲特區;1932年,吉安的天河劃歸永新。不久,上述各地復歸原屬。

新中國成立後,永新縣的境域又有變動。1950年,縣內的茨坪羅浮劃歸遂川縣。

1951年,橫江、大灣兩鄉劃歸寧岡縣(今屬井岡山市)。

1958年底,撤寧岡縣改稱寧岡人民公社,併入永新縣。

1959年7月,原寧岡縣的區域除杭扛、大灣、埂背、石口和高車坳歸永新以外,其餘均從永新析出,連同永新的拿山鄉、遂川縣的井岡山鄉,合併成立井岡山管理局。此後,永新縣的轄境未再變動。

行政區劃

龍源口鎮 龍源口鎮

永新縣都的劃分至宋元枯七年後,全縣劃為73都。從縣境北部的虹橋、左坊起始,大致按逆時針方向依次冠以數字序號作為都的名稱,其中一部分都還分上、下都。後全縣又設12鄉,依次為太平、禾山、登豐、安仁、西亭、霸封、積慶、勝業、景福、才德、思賢、義和(禾)。有些都被分割成兩部分,分屬兩鄉,序號不變,僅在前面冠以鄉名以示區別,如平五都(太平鄉五都),禾五都(禾山鄉五都)。連同上、下都計算,全縣有96都。

元至順初,析勝業鄉全鄉所屬四十五都至五十二都總計8都置永寧縣。縣內剩11鄉88都。

明初,全縣維持11鄉的區劃。鄉以下實行里甲制,每10戶為甲,有甲首;每110戶為里,有里長。全縣共編184里。萬曆年間,鄉、都仍其舊,都下設圖,全縣共設180圖。

清乾隆八年析安仁、西亭二鄉及登豐鄉的一部分共25都歸屬蓮花廳,縣記憶體9鄉63都。同治年間,全縣編為東、南、西、北四鄉,分領63都。

1932年,永新縣蘇維埃政府將全縣分為縣城、埠前、市田、澧田、潞江、南陽、牛田、環滸、關背、天河10區,轄105鄉。

1938年,全縣設6區,轄2鎮、32鄉、364保、3722甲。1942年,縣內劃為5區34鄉鎮、364保、3689甲。

1944年,撤區,全縣轄2鎮 新中國成立後,1949年設城廂、石橋、楊橋、拿山、澧田、潞江、泮中7區1鎮25鄉。

1950年撤楊橋區,增設懷忠、花溪、鄱陽3區,共9區1鎮27鄉。1952—1955年,增設曲江區,共10區1鎮123鄉。

1956年,撤區並鄉,設1鎮38鄉,轄427個高級農業社。1957年,復設花溪、文竹、澧田、白沙4區,區以下區劃不變。

1958年,縣以下建立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原39個鄉鎮改為公社建制。隨即又增為44個公社,轄448個大隊,1969個生產隊,並將永新墾殖場定為公社一級建制。此後,社隊規模常有變動,而縣以下的三級體制保持不變。

1984年,公社改為鄉鎮,下設村民(居民)委員會、村民(居民)小組。1985年全縣劃分為白沙塘、曲江、坳南、石橋、日光、東里、才豐、在中、泮中、龍源口、三灣、高溪、文竹、龍田、沙市、龍門、台嶺、江畔、高市、合田、蓮洲、象形、蓮塘、蘆溪、懷忠、高橋樓、埠前28鄉,禾川、澧田2鎮及永新墾殖場。鄉鎮之下設366個村(居)民委員會、2196個村(居)民小組。

2001年,全縣進行撤鄉並鎮,共設25個鄉鎮場,325個村(居)民委員會。新劃分的鄉鎮場為禾川、澧田、埠前、泮中、石橋、龍門、文竹、沙市、懷忠、高橋樓10個鎮,曲白、坳南、煙閣、在中、才豐、台嶺、高溪、高市、蓮洲、象形、蘆溪、龍田、三灣13個鄉,七溪嶺林場和永新綜合墾殖場2個場。

基本縣情

歷史紅

三灣改編舊址 三灣改編舊址

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全縣有近10萬人參軍參戰,占當時全縣人口的近一半,有名有姓的革命烈士達8000多人,是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重要組成部分、湘贛革命根據地的中心,原湘贛省委所在地,“三灣改編”、“龍源口大捷”發生地;

生態美

永新風光 永新風光

全縣森林覆蓋率達到70.8%,高於全省7個以上百分點,明朝地理學家徐霞客曾遊歷永新,擁有三灣國家森林公園、七溪嶺省級自然保護區等綠色名片,被科學家發現的一種動物——瘰螈,疑似一種新物種,其中的100多畝連片穗花杉群落居亞洲前列;永新是全國生態農業建設示範縣、江西省重點生態功能縣,三灣鄉、象形鄉被評為國家級生態鄉鎮;

人文濃

盾牌舞 盾牌舞

歷來重視教育,人文鼎盛,有“團箕曬穀也要教崽讀書”的古訓,流傳著東漢孝義感天、南宋忠義三千血等義舉,有著“忠、勇、信、義”的人文精神,走出了“賀子珍三兄妹”、王恩茂、“佛光”將軍張國華等41位開國將軍,譚啟龍、李立等正省部級幹部,以及計算機專家洪家威、國畫名家劉勃舒、探月工程首席科學家歐陽自遠等一批國家級文化科技精英,是全國民間文化藝術(書法)之鄉。

人口民族

人口

2017年末,全縣總人口528792人,比上年末減少2602人。全縣人口出生率12.63‰,死亡率5.44%,自然增長率7.19‰。全縣城鎮化率為48.55%,比上年提高1.60個百分點。

民族

2000年,永新縣有回、苗、壯、滿、瑤、土家、畲、達斡爾、蒙古、藏、維吾爾、彝、布依、朝鮮、侗、哈薩克、佤、仡等18個少數民族。

地理環境

概述

永新縣位於江西省西部、贛江支流禾水中上游。縣境東連吉安縣,東南毗泰和縣,南依井岡山市,西界湖南省茶陵縣,西北與蓮花縣接壤,北與安福縣相鄰。東部的兔里形、坪洲、白堡、大源背、南邊、北源坑與吉安縣毗鄰;東南部的坪坑、蔣坑、山腳下、賴洋坑、漿坑與泰和縣交界;南部的石人腦、亭子上、福祿園、洪溪洲與井岡山市相連;西南部的石峰仙、黃家、雙源沖和南部的石背上、七溪嶺望月亭、船坪與寧岡縣分界;西部的苟科里、大屋裡、界頭山、蒼霞、梅花與湖南省茶陵縣為鄰;西部珠嶺沖、茅坪里、黃花灘、上石坪里和西北部的下龍、蔡家坪與蓮花縣相連;北部的鐵山里、壟老里、硯子丘、油榨、吊鹿樹、七里坊和東北部的周坊、厚村、下街、大畝與安福縣接壤。

縣境的經緯度為東經113°50''~114°29'',北緯26°47~27°14'',縣境總面積2187平方千米。氣候屬亞熱帶季風濕潤性氣候,年平均氣溫18.2度,年平均日照1756.9小時,年平均無霜期283天,年平均降雨量為1530.7毫米。全境地貌以山地、丘陵為主,地勢南北高,中部低,從南北兩側向中部傾斜。山地海拔500~1000餘米,面積為1074平方千米,主要分布在邊緣地帶;丘陵海拔120~500米,面積800平方千米,主要分布於山地前緣;平原,包括海拔150~250米斜度的高階地在內,面積312平方千米,主要分布於禾水兩岸及較大支流河谷兩旁的開闊地。

山脈

山脈走向:從構造上說南嶺是我國一個重要緯向構造帶。這片東西走向的構造帶是隱伏的。縣境山脈統屬南嶺山系,西部的羅霄山脈,就是從南嶺山系延展出來,只是經過地質史上多次地殼劇烈運動,特別是在白堊系晚期的燕山運動中,形成了一條條東北―西南走向的山嶺,中間夾著紅色岩層或石灰岩盆地。因此,縣境山脈的走向大致都是東北―西南走向。

永新[江西省吉安市行政區劃] 永新[江西省吉安市行政區劃]

主要山脈:境內所有的山,統屬羅霄山脈及其分支余脈。

(1) 羅霄山脈:羅霄山脈永新段位於縣境西南部,呈南北走向,北至珠嶺坳,南至石峰仙,縱貫西陲,為湘贛兩省天然屏障。羅霄山脈峰巒羅列,雲霧飄渺,如接九霄,故名。

羅霄山脈北面有:珠嶺坳,海拔414米,此嶺礦藏豐富,世人視之如珠寶,故名。更固寨,昔稱更鼓寨,海拔428米。五佛嶺,地處湘贛邊界,海拔605米,形勢險要。

羅霄山脈南面有:猴子嶺,位於三灣鄉的西南,海拔1110米,林深谷幽,有猴子出沒,故名。桂竹龍嶺,系羅霄山脈中段一山峰,海拔1239.6米。石峰仙,海拔1344米,為縣境第二高峰,因其山峰岩石嶙峋,山頂原建有一庵,故名。

(2) 羅霄山脈的分支:縣境諸山統屬羅霄山脈的分支和余脈,大體可分南、北、中3支。

北支:禾山,位於龍門鄉林家屋西北20公里處。《明一統志》載:“連跨五百里,其嶺平袤,奇峰壘壘,與衡潭相接”。上有71峰,最高峰秋山海拔1391米,為境內第一高峰。禾山北面的石門山,地處永新、安福、蓮花3縣接壤處,海拔1300米,為縣境第三高峰。禾山東伸為天龍山,海拔803米。繼續延伸是橫嶺界,因其橫跨永新、安福兩縣邊界,故名,海拔716米。橫嶺界東面有桃花山,海拔574米,從此山勢逐漸趨緩,蜿蜒逶迤於永新、安福邊境間。

南支:九隴山,從石峰仙伸展於三灣鄉境內,作東北―西南走向,綿延9個山沖,各沖內均有小塊隴田,故名。九隴山奇峰深壑層巒迭嶂,海拔1050米,形勢極為險要。七溪嶺,西連九隴山,東接新七溪嶺,南面為永新與寧岡分水界,海拔764米。綏源山,西接東木坑,東南連禾桶山,呈東北一一西南走向,昔時,交通不便,人煙稀少,甚為寧靜,故名。北面的猴里石,是其最高峰,海拔1253米。禾桶山,為永新縣和井岡山市的界山,群峰環繞,形似禾桶,故名。海拔1079米,呈東北一一西南走向。東延為石人腦,海拔908米,繼延為高士山,地處永新泰和邊界,海拔651.1米。萬年山,西起峽口,東北與南華山、義山相連,最高峰珍珠頂海拔1113米。南華山位於才豐鄉龍安橋東南10公里處,呈東北―西南走向,東北接義山鹽石,西南連珍珠頂,海拔1176米。山上有瀑布泉、石洞、仙人礱、仙人床。傳說仙人匡智棲化其間。清同治《永新縣誌》:“南華義山之中,上接金峰,下挹碧波,位當南離,奇峰秀削,狀苦小華,故日南華。”義山,縱貫永新縣東南部,呈東北一一西南走向,東北至活嶺,西南接萬年山,綿延於白沙塘、曲江、坳南、煙閣、才豐、日光、石橋等。鄉境,山峰起伏,形勢險要。清同治《永新縣誌》:“距縣城二卜里,環列最高而長,蜿蜒磅礴者為義山,峰巒債竦相顧若有少長相遜之義。”故名義山,最高海拔1072米。

中支:從羅霄山脈中部延伸於三灣、高溪鄉交界處為界頭山。因其處於湘贛交界處的前頭,故名。最高峰大架嶺海拔882.4米。呈東北―西南走向。界頭山向東北延展是十里山,海拔676米。最後逐漸延伸於禾水河與勝業河之間。

除上述主要山脈外,尚有不少零星余脈。其中輪廓系統較清晰者有仁慈山―圖嶺―播竿嶺―月嶺―高車嶺―虛皇山。

氣候

永新縣屬亞熱帶濕潤性季風氣候,雨量充沛,氣候溫和,光照充足,春秋短,冬夏長,霜期短,生產季長。因受季風影響,降水和溫度變化大,容易形成乾旱、洪澇、酷熱、冰凍等災害。

一年之中,春秋短,冬夏長。春暖夏熱,秋涼冬寒。境內氣候差異較大。南部與西北部降雨量多於西部和中部。西北、西南與東南部降冰雹的幾率頻繁,氣溫較低,日照較少。但除少數邊緣山區外,光、熱、水都可滿足作物一年三熟的需要。四季宜農宜牧。

地質

構造:境內地質屬華南褶皺系的一部分,構造變動較為強烈,褶皺、斷裂十分發育。岩層形變所形成的構造系統及其主要特徵是:南北向構造該構造主要分布於縣境東南部曲江、牛田及西南部的石口、杭江、七溪嶺一帶。捲入地層為寒武系及奧陶系,表現形態為南北向的緊密同斜倒轉褶皺及不同規模的走向斷層。如牛田倒轉背斜、江口倒轉向斜、龍溪背斜及曲江沖斷層等。

地層:境內地層發育良好,出露較全,除缺失震旦系、志留系及第三系以外,自寒武系至第四系均有出露, 總厚度2萬米以上。

地貌

永新縣境位於羅霄山脈中段,處萬洋山與武功山余脈接觸地帶。在地質構造運動中多次受到影響,特別在白堊紀晚期的燕山運動中,曾發生過大規模的斷塊運動。因此,地貌受構造控制明顯,加之河流切割強烈,永新縣構成以山地、丘陵為主的地形。縣境邊緣地勢高聳,中部地勢低緩,禾水橫貫東西,全境自南、北兩側向中部傾斜,形成不對稱的盆地地貌特徵。

水文

永新縣河道以禾水為主軸。其餘的河流大都從南或從北向中部匯入禾水,所有大小河流屬禾水水系。除大部分河流在境內匯入禾水外,還有六七河流經泰和,蘆溪水流經安福,最後均在吉安縣境內匯入禾水。縣內流域面積1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共53條,其中流域面積500平方公里以上的2條,100平方公里~500平方公里的5條,50平方公里~100平方公里的1條,10平方公里~50平方公里的45條,總長度459公里,年徑流總量30.1億立方米(其中禾水27.4億立方米、六七河1.6億立方米,蘆溪水1.1億立方米),主要河流有禾水及其支流文竹水、寧岡河、龍源水、溶江水、六七河、蘆溪水等。

•禾水:禾水源出兩處,主源出自蓮花縣北部的高天岩北麓黃沙,另一源頭髮於井岡山黃洋界兩麓拐湖西北。禾水在永新縣境內集雨面積1831平方公里,占全流域的20.2%。在縣境內全長77公里,自然落差63米,平均坡降0.94%,

•寧岡河:寧岡河亦名勝業水,又名小江,是縣境內禾水的一條最大支流。主河源出於寧岡龍三仙山脈的東麓,全長76.5公里,河寬40米~100米,集中落差73米,平均坡降2.8%。

•文竹水:文竹水源出高溪鄉與湖南省茶陵縣的羅霄山脈界頭山,全長31公里,流域面積184平方公里。文竹水在蔣家橋以上東為南坑水,西為梅花水,兩水合併為高坑水。三板橋水在文竹街從西流來匯入高坑水,其下游稱文竹水。

•溶江水:溶江水是縣內禾水第二大支流,由黃岡水、禾山水、白馬陂水三水匯入澧田鎮田昧村旁。黃岡水源出石門山,禾山水源出禾山,至救苦企與黃岡水匯合。白馬陂水源自秋山,至澧田鎮田味村,三水合成溶江。溶江水全長35公里,流域面積429平方公里,落差22米,平均坡降0.96%。

•龍源口水:龍源口水發源於禾桶山北麓,龍源口水主河長39公里,河面寬30米~50米,流向東西轉向南北,集水面積288平方公里。

•六七河:六七河因流經六十七都,故名。源出於曲白鄉與龍源鎮交界的楓木坳。縣內河長39公里,平均坡降12.6%。

•蘆溪水:蘆溪水位於縣北部的蘆溪鄉,源出於與安福縣交界的陳山山脈木陂坳,縣內全長25公里,流域面積137平方公里,從河源到繁榮水庫平均坡降19.3%,河床多礫石,河寬10米~20米。

徑流量:據禾水及其支流楠橋江、文竹水、勝業水、龍源口水、溶江水、六七河、蘆溪水的測算資料,年徑流總量為30.1億立方米。其中縣境實產水量為17.6億立方米。按全縣42.6萬畝耕地計算,平均每畝占地表水4155立方米,平均每人可占地表水4400立方米。

永新[江西省吉安市行政區劃] 永新[江西省吉安市行政區劃]

水質:地表水的水質,僅有禾水水質監測資料。禾水流域在50年代以前,兩岸灌木叢生,水色碧綠清澈,沿岸居民多飲用河水。以後水土流失日趨嚴重,河水逐漸變得渾濁,加之工業廢水的排放、農業施用農藥、化肥,上游與中游污染源注入禾河,致使水質漸漸惡化。

類型分布:境內地下水以基岩裂隙水為主,分布地段占全縣面積的50%以上。其中主要為構造裂隙水。分布於南、北山地寒武系、奧陶系、泥盆系等碎屑岩地層中,屬中等―弱富水。泉流量多在0.05-1升/秒之間,泥盆系地層單井湧水量4.99~196.77立方米/日。其次,在花崗岩出露地區存在風化裂隙水,泉流量0.089升/秒,蘊藏在泥盆系、石炭系、二疊系等灰岩地層中的岩溶裂隙水,約占全縣面積的10%,屬富―中等富水,泉流量常見值為0.1~19.65升/秒,個別達100升/秒以上。禾川鎮、梅田、煙閣、龍田、文竹、沙市等地的灰岩為富水區,單井湧水量在千噸/日以上,大者達5895.8噸/日。懷忠、官山等地,富水程度中等,單井湧水量359.8噸/日。禾水北岸廣布的白堊系紅色岩層,占全縣面積的20%左右,其中黃岡一帶富含岩溶裂隙水,單井湧水量1949.8噸/日,其餘地段為弱富水--極貧乏區,屬溶隙裂隙層間水和孔隙裂隙水,單井湧水量小者為高市一帶,僅0.61噸/日。第四系鬆散層孔隙水占全縣面積的15%,其中河谷階地第四系沖積層孔隙水含量較豐富。禾水兩岸及黃岡河岸含水層厚度達10至22米,其他地段為3至5米,澄田鎮澧西壠片與禾川鎮片,富水程度較好。水位埋深0.5至12.45米,水位變幅1至2米,單井湧水量1729~6778噸/日。山前洪水沖積層孔隙水量貧乏,單井湧水量3.12~50.55噸/日,水質也較差。

自然資源

水資源

地表水:永新縣境緣崇山峻岭大小溪流奔涌而出,與橫貫永新縣東西的禾水河組成縱橫交錯的羽狀水系,其中大於500平方公里流域面積的河流2條,100平方公里~500平方公里的河流5條;50平方公里~100平方公里的河流8條;10平方公里~50平方公里的河流45條。大小水塘6747口,水庫69座,全年河川平均徑流量為30.1億立方米。

地下水:地下水類型較多,富水程度差異較大,但以岩溶水基岩裂隙水為主,主要分布於石炭系,二疊系石灰岩地層及寒武系、奧陶系、泥盆系等碎屑岩地層中。據901水文地質隊提供的地下徑流模數資料計算,永新縣地下水動儲量為2.86億立方米/年。

水能:永新縣水能理論蘊藏量70673千瓦,年理論電能25371萬千瓦時,其中可供開發的為34270千瓦,年發電量為14134萬千瓦時,規劃裝機100千瓦以上的電站38座。2006年全縣裝機116台總容量53350千瓦,年發電量為10277千瓦時。

植物資源

用材林:縣內天然次生林以用材林為主。用材林分為針葉林、闊葉林、針闊混交林和竹林。針葉林主要樹種是杉木、馬尾松。闊葉林樹種較多,主要有樟、楠、柏、擦、麻棟、青楓、木荷、苦儲、甜儲、楓香、擬赤楊。竹林主要有茅竹和苦竹。此外,尚有珍貴稀有樹(林)種30餘種,其中有三尖杉、穗花杉、紅花油茶、半楓荷、重陽木、黃檀、桂花、杜仲、羅浮拷木、方竹、羅漢竹、銀杏、湘楠等。

經濟林:天然經濟林可分為油料類、纖維類、澱粉類、藥用類和林果類。油料類有蒼耳、紫色蔓羅花、野茉莉、野漆樹、馬甲子、花椒、山蒼子、山胡椒、雅楠等80餘種。纖維類有瑞香、楊樹、蘆草、毛竹、葛藤、棕櫚等100餘種。澱粉類有槐樹、百合、黃荊等50餘種。藥用類有白果、黃柏、黃連、厚朴、細葉香桂、金銀花,以及大量的草本、藤本植物,如:夏枯草、石菖蒲、蒲公英、天南星、海金沙、勾藤、大血藤等200餘種。林果類有山葡萄、獼猴桃、櫻桃、山杏、野梨、楊梅、柿、栗、懸鉤子、山廠子、山里紅、棒子等60餘種。

薪炭林:遍布丘陵山地,主要有馬尾松、桂木、柃木、六道木、構樟、黃瑞木、大青、山合歡、映山紅、化香、鐵芒箕等。

動物資源

獸類:豹、水鹿、金貓、猴、穿山甲、大靈貓、小靈貓、蘇門羚、獐、狼、狐、野豬、刺蝟、華南虎、狗獾、松鼠、竹鼠、老鼠等。

鳥類:錦雞、竹雞、野雞、黃雀、黃鸝、畫眉、喜鵲、八哥、烏鴉、貓頭鷹、燕子、翠鳥、麻雀、啄木鳥、小天鵝、斑鳩等。

兩棲類:石雞、腳魚、青蛙、田雞、蟾蜍等20多種。

爬行類:五步蛇、銀環蛇、蘄蛇、眼鏡蛇、青竹蛇等31種。

昆蟲類:常見的有鱗翅目的馬尾松毛蟲、螟蟲;鞘翅目的金龜子、天牛;同翅目的蚜蟲、蟬;半翅目的春象,膜翅目的蜜蜂等;直翅目的竹蝗、螻蛄;雙翅目的寄生蠅以及蜻蜓目的蜻蜓;螳螂目的螳螂、蜜蜂等。

礦藏資源

永新探明的礦產近20種,其中鐵礦、石灰石儲量最豐富,此外還有如金、石膏、錳、煤、鉛、鋅、銅、鉬、銻、鈾、石英、花崗石、稀土、瓷土等礦產分布在永新縣各地。

位於高溪鄉的沙溪一帶的大型石膏礦,儲量為3000萬噸,是華東地區最大的硬石膏礦。

砂金礦在永新的龍門、曲江、坳南、象形、三灣都有零星分布。1986年,原核工業部263地質隊已探明永新縣境內的龍門黃崗地帶,砂金儲量十分豐富。此外,象形桃花山的瓷瓷土岩性呈淺灰色和深灰色。風化後呈黃色,被勘定為民用瓷1-2級品,總儲量為40萬噸。

鐵礦:分布普遍,主要分布在高溪、文竹、高市、沙市、澧田、江畔、才豐、煙閣、在中、泮中、龍源口、東里、日光、石橋等鄉(鎮)。高溪、文竹鄉境的烏石山鐵礦是重要開採中心,僅此一處的鐵礦儲量就在1億噸以上。

錳礦:龍田鄉潞江附近的雲岸洲和文竹鄉的城江,均屬熱海型錳礦,礦質優良,有開採價值。高橋樓鄉的茅坪屬沉積型錳礦,以硬錳為主,伴生赤鐵、褐鐵。

金礦:曲江鄉的金雞石,坳南鄉的牛田,蓮塘鄉的源頭等地,在石英岩脈中含有黃金,只能在河床和岸邊附近的砂石中零星淘取,目前尚無法大量開採。

鉛、鋅、銅、鈾礦:鉛、鋅、銅礦分布在煙閣鄉的中村和龍源口鄉的溪灣;鈾礦分布在三灣鄉的甑潭。

石膏:主要分布在高溪、高市、合田等鄉。高溪鄉的沙溪探明一大型硬石膏礦,填補了江西石膏礦的空白。整個礦區面積達500平方公里,僅沙溪一地的儲量為2962.28萬噸。

石灰石:分布較廣,石橋、日光、懷忠、蓮洲、高橋樓等鄉都有分布,其中以石橋鄉的梅田最著稱,不僅分布集中,而且質量最優。目前永新水泥廠製作水泥的石灰石原料,主要來自梅田。

瓷土:主要分布在縣境北面象形鄉境內桃花山一帶。據探明其岩性呈淺灰-深灰色,風化後呈黃色。儲量為40.67萬噸,是製造瓷器的上等原料。

高嶺土:是製作陶器的主要原料。主要分布在才豐、埠前和高溪等鄉,其中以才豐鄉的洲湖、發關所產最著名,專門燒制水缸等海陶製品,暢銷各地,是永新特產之一。

石英石:是製作玻璃的重要原料,主要分布在縣西的龍田鄉和縣東高橋樓鄉的白堡。

耐火泥:是耐火、耐酸、化工等工業原料,東里鄉是耐火泥的主要分布地。

稀土:主要分布在白沙塘、龍源口兩鄉的接壤地帶,尤以白沙塘鄉分布最廣。其確切儲量,目前正在勘探中。

煤:主要分布在才豐鄉的東部,石橋鄉的夏陽、懷忠和高橋樓鄉接界的大源,日光鄉的山田、隴中,蓮洲鄉的虛皇山等地。

交通

綜述

2017年,全縣各種運輸方式完成貨物運輸周轉量105973萬噸公里,完成旅客運輸周轉量23164萬人公里。

鐵路

1972年,分文鐵路建成通車,永新站同期建成使用。2003年5月,分宜至文竹的普客列車停運後,永新站停止了客運業務,目前只辦理貨運業務。

長贛鐵路,正線全長432.58km,設計時速350km/h,途徑永新縣並設站。該鐵路目前已進入工可階段,預計於2019年開工建設,2025年前建成。

鹹宜井鐵路,全長約405km,屬於高速鐵路,途徑永新縣,並與長贛鐵路永新站並站。該鐵路目前正在規劃中,預計於“十四五”開工建設,2030年前建成。

永新火車站 永新火車站

公路

319國道穿境而過,泉南高速公路吉安-蓮花段已於2015年建成通車,設立永新、永新西兩個出入口。220國道、356國道也經過永新縣。

宜井遂高速公路,全長194.5km,雙向四車道設計,設計時速80km/h,途徑永新縣。該高速目前正在規劃當中,預計2019年開始建設,2023年前建成通車。

泉南高速永新收費站 泉南高速永新收費站

航空

距井岡山機場75公里。永新通用機場正在規劃當中,將在2021-2030年間建成使用。

社會事業

教育

教育事業穩步發展。鄉鎮中心幼稚園實現全覆蓋,完成11所薄弱學校改造,第三中學與職校完成合併。2017年全年,普通高中在校生10588人,國中在校生19409人,國小在校生42618人。全縣普通高中專任教師706人,國中專任教師1289人,國小專任教師1949人。

2018年9月,原永新縣任弼時中學整體搬遷至河東新校區,重新更名為永新中學。這是永新教育均衡發展的一個新的起點。

江西省永新中學 江西省永新中學

衛生

衛生事業進一步加強,公共衛生服務體系不斷完善。2017年末,全縣共有衛生機構270個,其中醫院、衛生院30個。醫院、衛生院床位數1866張,擁有衛生技術人員2111人,其中,執業(助理)醫師714人,註冊護士820人。

經濟發展

綜合

2017年,全年全縣生產總值1038045萬元,比上年增長8.7%。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83250萬元,增長4.6%;第二產業增加值459445萬元,增長8.7%;第三產業增加值395350萬元,增長10.9%。三次產業結構為17.6:44.3:38.1。人均生產總值達21302元,增長10.6%。

財政收入平穩增長。全年財政總收入達到113799萬元,比上年增長12.1%。財政總收入占GDP比重為11.0%。實現公共財政預算收入70388萬元,下降5.2%。全年完成公共財政預算支出321534萬元,增長12.1%,其中教育支出增長3.4%,農林水事務支出增長91.7%,社會保障和就業支出增長6.0%,住房保障支出下降74.5%,文化體育與傳媒支出下降12.8%。

就業形勢保持穩定。全縣年末從業人員29.2萬人,比上年增加3000人。

人民生活水平進一步提高。全年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452.67元,比上年增長12.11%;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301.25元,增長10.75%。城鎮在崗職工平均工資53936元,增長9.26%。農村居民人均年生活消費支出6874.82元,增長9.66%,城鎮居民人均年生活消費支出10615.56元,增長4.55%。

第一產業

農業生產穩步提升。全年全縣實現農業總產值319255萬元,比上年可比增長4.3%。全年糧食總產量達306438噸,比上年增加140噸,增長0.0%;油料產量27739噸,增長2.0%;水果產量2705噸,增長2.3%;水產品產量18962 噸,增長3.4%;全年肉類總產量31918噸,增長4.1%,其中豬肉產量23512噸,增長3.6%。全年生豬出欄282307頭,增長3.6%,年末生豬存欄112463頭,下降17.0%。出籠家禽216.13萬羽,增長5.2%。出售和自宰肉用牛43561頭,增長3.8%。

農業基礎設施建設進一步加強,農業現代化水平進一步提高。“四個千萬工程”富民產業新增2.5萬畝。開工建設高標準農田4.3萬畝。年末農業機械總動力194999千瓦,增長5.8%。全年機耕面積76511公頃,機械收穫面積52487公頃。農用化肥施用量(折純)6276噸,農用塑膠薄膜使用量396噸。農村用電量5592萬千瓦時。

第二產業

工業生產穩步增長。全年工業增加值382688萬元,增長9.2%。工業經濟效益穩步提升。規模以上工業產品銷售率達99.9%,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624524萬元,下降28.9%,實現利稅61494萬元。

建築業穩步發展。全年全社會建築業實現增加值76757萬元,比上年增長6.1%。

全年全縣完成固定資產投資1264600萬元,比上年增長12.0%。全年全縣施工項目137個。全年全縣房地產開發投資86926萬元,增長79.4%。商品房竣工面積389846平方米,增長109.7%;商品房銷售面積270211平方米,增長46.9%;商品房銷售額116115萬元,增長58.6%。

第三產業

消費品市場保持穩定。全年全縣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53360萬元,比上年增長12.6%,其中:城鎮消費品零售額275621萬元,增長12.9%,鄉村消費品零售額77739萬元,增長11.1%。

對外開放水平不斷提升,利用外資保持平穩增長。全年全縣實際利用外資3801萬美元,比上年增長8.82%;實際引進內資377900萬元,增長11.05%。對外貿易穩定增長。全年全縣進出口總額21134萬美元,增長2.54%,其中外貿出口總額20560萬美元,增長0.5%。

交通運輸業穩步發展。全年全縣運輸、倉儲和郵政業實現增加值30102萬元,增長4.8%。

郵電通信能力進一步加強。全年完成郵電業務總量9183萬元,增長12.7%。年末固定電話用戶29100戶;行動電話用戶(含移動、聯通、電信)272365戶,比上年減少9398戶;電信寬頻網用戶達37646戶,比上年增加5852戶;移動寬頻網用戶28000戶,比上年增加7272戶。

金融運行保持平穩。全年全縣實現金融業增加值21633萬元,增長12.7%。年末金融機構人民幣存款餘額1888215萬元,比年初增加289558萬元,其中,城鄉居民儲蓄存款餘額1328903萬元,比年初增加138234萬元。金融機構人民幣貸款餘額672211萬元,比年初增加122213萬元。

紅色歷史

綜述

永新縣歷史悠久,文化源遠流長。在土地革命時期,永新是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央蘇區創建時期的重要區域,毛澤東曾“看永新一縣,要比一國還重要”,並在《井岡山的鬥爭》中確定了“用大力經營永新,創造民眾的割據,布置長期的鬥爭”的戰略方針。在永新縣發生了著名的“三灣改編”、“龍源口大捷”等重大革命歷史事件,誕生了中國工農紅軍第六軍,留下了毛澤東、朱德、任弼時、彭德懷、陳毅、王首道、肖克、王震、胡耀邦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光輝足跡。

三灣改編

三灣改編紀念館 三灣改編紀念館

三灣位於湖南、江西省和永新、寧岡、蓮花、茶陵縣交界的九隴山北麓。1927年9月29日,毛澤東率領秋收起義的部隊來到三灣村,就在紅楓樹下,進行了著名的“三灣改編”和艱苦卓絕的根據地戰鬥。
為了解決黨對軍隊的領導問題,毛澤東在“泰和祥”雜貨店主持召開了前敵委員會會議

,毅然決定對部隊進行改編。將一個師縮編為一個團,稱工農革命軍第一師第一團;將支部建在連上,班、排設黨小組,營團建立黨委,連以下設立黨代表,確立了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原則及在軍隊內部實行民主制度。
毛澤東在三灣住了5天,他親自深入到老鄉家訪問,進行社會調查。見三灣村的水井塌毀,他還親自帶戰士修好了水井,並命名為紅雙井。10月3日,毛澤東帶領工農革命軍離開楓樹坪,從紅楓樹下出發,繼續向井岡山進軍,中國革命掀起了新的高潮。

湘贛革命根據地

湘贛革命根據地 湘贛革命根據地

位於湖南、江西兩省邊界地區。亦稱湘贛蘇區。

1929年1月,紅軍第4軍主力向贛南、閩西挺進後,留在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部分紅軍和各縣赤衛隊,在中國共產黨湘贛邊特別委員會領導下,經過兩年的鬥爭,擴大了根據地。1931年7月,中共湘東南、湘南兩特委和西路、南路、北路 3個分委根據中共蘇區中央局決定,將所轄的贛江以西地區合併為湘贛省。8月1日,中共湘贛臨時省委在永新成立,王首道任省委書記。10月,中共湘贛省第一次代表大會和湘贛省第一次工農兵代表大會在蓮花縣花塘村召開,正式成立了中共湘贛省委和省蘇維埃政府,王首道、任弼時先後任省委書記,袁德生、譚余保先後任省蘇維埃政府主席。省委、省蘇及省直機關均駐永新縣城。

至此, 以永新為中心的湘贛革命根據地正式形成,它包括贛江以西、袁水以南、粵漢鐵路以東、大余以北的廣大地區,約20餘縣,人口100餘萬。此後,省委和蘇維埃政府領導紅軍和游擊隊發動民眾,深入進行土地革命,開展游擊戰爭,並建立了永新、寧岡、蓮花、上猶、崇義等十幾個縣蘇維埃政府。

1932年2月,湘贛革命根據地紅軍獨立第1、第3師合編為紅軍第8軍,由李天柱代軍長,王震代政委。1933年6月,任弼時任湘贛省委書記。同時,以由紅8軍改編的紅17師和由湘鄂贛革命根據地調來的紅18師在永新組成紅六軍團,任弼時任軍政委員會主席,1934年8月,肖克任軍團長,王震任軍團政委。隨後紅六軍團根據中共中央指示,在軍政委員會主席任弼時、軍團長蕭克、政治委員王震的率領下,撤離湘贛革命根據地向湘中轉移,留下部分紅軍在湘贛地區堅持游擊戰爭。

湘贛革命根據地的建立,有力地促進了中央革命根據地的鞏固和發展,成為中央革命根據地可靠的西部屏障和鞏固的戰略側翼,同時也是溝通中央革命根據地與湘鄂贛革命根據地的主要橋樑。

風景名勝

綜述

永新縣是全國30條紅色旅遊精品線之一的“井岡山—永新—茶陵—株洲線”站點之一。2016年,根據國家發改委、國家旅遊局等14個部委聯合印發《關於印發全國紅色旅遊經典景區名錄的通知》,永新縣湘贛革命根據地中心舊址入選全國紅色旅遊經典景區名錄。

近年來,永新縣深入挖掘本土紅色、書法等資源,探索“紅色+旅遊”“文創+旅遊”模式,全域旅遊發展迅猛。截至2018年9月,全縣接待遊客301萬人次,旅遊總收入26.11億元,同比分別增長19.9%和23.18%。

紅色景點

三灣改編景區

三灣楓樹坪 三灣楓樹坪

三灣改編景區位於永新縣三灣鄉三灣村,1927年9月29日,毛澤東同志親自領導了著名的“三灣改編”,確立了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權,從此中國革命迎來了一個又一個的勝利。三灣改編景區是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江西省重點風景名勝景區、國家4A級旅遊景區、全國紅色旅遊經典景區 ,景區現有毛澤東同志舊居、工農革命軍第一軍第一師第一團團部舊址、士兵委員會舊址、楓樹坪遺址四個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以及軍民大會場遺址、紅軍路、練兵場遺址、紅雙井、三灣改編紀念館、三灣改編說明牌、三灣鄉革命烈士陵園、三灣村古街、林溪溝、紅楓湖等景點。

龍源口大捷景區

龍源口大捷 龍源口大捷

1928年6月23日,毛澤東、朱德、陳毅、王爾琢、何長工率工農紅軍及邊界地方武裝在龍源口新、老七溪嶺及白口一帶,擊敗了數倍於我軍的國民黨贛敵楊池生、楊如軒兩個師。龍源口大捷,是井岡山鬥爭時期我軍取得的最大一次戰鬥勝利,奠定了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全盛基礎,在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建設中具有極為重要的地位。景區現有龍源口大捷橋、朱德親筆題詞的龍源口大捷紀念碑、歌曲《十送紅軍》原唱地望月亭、井岡山鬥爭時期毛澤東親手創建的第一個農村黨支部秋溪鄉黨支部舊址、毛澤東同志舊居、秋溪暴動隊舊址、龍源口村古街、紅軍戰鬥遺蹟、龍源口湖、阿育塔、綏源山自然保護區等景點。

賀子珍故里

賀子珍故里位於永新縣煙閣鄉黃竹嶺村,是毛澤東同志的革命伴侶、中國革命的第一個女紅軍賀子珍同志的故里,賀子珍故里現有賀子珍故居、東南臨時特別區委舊址、練兵場舊址、紅軍營地舊址、紅軍井、烈士遇難處、紅軍洞、紅軍哨所遺址、古樹群等景點。

坳南牛田紅軍村

坳南牛田紅軍村位於永新縣坳南鄉牛田村,1934年8月7日,任弼時、蕭克、王震率紅六軍團9700餘人,從永新牛田等地出發,離開湘贛蘇區,開始突圍西征,揭開了紅軍長征的序幕。景區現有紅軍村、高士山等景區。

“傳承紅色基因”景觀帶

為展現永新深厚的紅色文化底蘊,重溫永新輝煌的紅色歷史。以永新重大的紅色歷史故事、人物為題材,在永寧公路兩旁,利用石牆護坡、閒置水渠、廢棄橋樑,結合山形地勢,運用壁畫、剪紙、彩繪、雕刻、索膜等藝術表現手法,打造“傳承紅色基因”景觀帶。已經建設完成了 “紅飄帶”、“紅色記憶”、“紅色主題壁畫”、“紅六軍團西征”、“軍民魚水情”、“十送紅軍”、“揮師上井岡”、“黨旗飄揚”、“挑糧上井岡”、等景觀節點。

湘贛省委機關舊址群

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失陷後,發展了以永新縣為中心的湘贛革命根據地,成立了湘贛省委。省委主要領導人為任弼時、王首道、肖克、王震、林瑞生、甘泗淇、張啟龍及兒童局書記胡耀邦同志,領導湘贛軍民進行土地革命、武裝鬥爭和根據地建設,積極開展革命競賽活動,配合中央蘇區粉碎了敵人的三次圍剿。

1931年5月第二次反圍剿勝利後,湘贛革命根據地形成。8月1日在永新縣成立中國共產黨湘贛臨時省委,機關設在縣城蕭氏宗祠內。1934年2月第三次反圍剿時,紅軍及湘贛省委機關撤離永新縣城。

湘贛省委機關舊址即蕭氏宗祠建於1914年,磚木結構,正立面似教堂,內部為三進二天井,共有22個房間。中國工農紅軍湘贛省軍區總指揮部舊址位於禾川中學(今任弼時中學)內,一同列入保護。

人文景點

南塔

南塔位於城南中學校園內的茅塔,就是江西現存最早的宋塔——南塔。

南塔屬密檐式青磚寶塔,始建於北宋至道元年(995年),距今已有近千年的歷史。塔高16.5米,9級,每級的西南面均有弓形門狀。級與級之間疊有腰檐,塔內第二級以下為空心,以上為實心。第一級的西面開有一門,高2米,寬1.3米,其他三面各設一假門。第二至第三級兩面設一壁龕,龕內原放置佛像。第九級為圓筒形,上置鐵剎,鐵剎底部有一覆缽,缽上置有一個蓮花座,座上為一圓筒形鐵柱,有三重相輪。鐵剎和相輪上鑄有栩栩如生的金剛佛像和繪製精美的花紋圖案。在佛像和圖案中間空端處及相輪的外部,均鑄有浮雕及技藝精湛的銘文。銘文共686字,分成48條,記載了建塔的發起者是大德僧原周,調度造塔工程的是和尚雯員、尼姑寶城與信尼張通等6人。古塔的建築師是匠人趙文徹和洪壽等。建塔的經費,根據銘文所載均來源於民間捐贈。

近千年來,南塔流傳著種種傳說。有相傳昔時禾水河時發洪患,南塔為鎮水三寶;也有相傳“南塔戴周瑜之帽”,因為南塔塔頂形如古代將帥帽。近年來,南塔多次得到修繕,愈發英姿勃發,恍若出征之將,靜靜地守望一江清流,見證著禾城翻天覆地的變化。

高士山

高士山 高士山

高士山在永新縣最東隅,與泰和、井岡山毗鄰。高士山原名鳴谷山,乃山鳴谷應之意。宋以前,山上建有鳴谷壇庵(又叫高士壇庵),歷代均有修繕。清嘉慶二十一年又重修,附屬建築有安仁讀書處和3道天門。每道天門均有石坊橫峙。第一道天門石坊額匾為“宋尹高士遺址”,楹聯為“山因高而秀,名以士乃傳”,系北宋大詩人黃庭堅(山谷)所書,鳴谷山遂改名為高士山。黃山谷任太和(今泰和)縣令時,訪高士山,結識儒士尹安仁,並為“安仁讀書處”寫一楹聯:“書讀秦漢三代以上,人在廉讓二水之間。”

高士山因浸染歷代文人墨客的靈氣而聲名遠播,並成為道教參玄、僧尼禮佛之地。山頂建有高士壇庵,正殿為佛教的“集真寶殿”和“觀音大士閣”,右為道教的“萬壽宮”,均氣勢恢宏。高土山的香火千年不斷,朝拜者遍布湘贛兩省八縣市。

高士山既是佛教道教勝地,同時又是革命戰爭舊址。1934年秋,湘贛省委、湘贛省蘇維埃政府等省級機關,在任弼時、蕭克、譚余保等同志的率領下,隨紅六軍團途徑高士山進行戰略轉移。在高士山頂,至今留有一座掩映在綠色枝網間的紅軍墳,裡面安葬的是當年為掩護鄉親轉移而壯烈犧牲的一名紅軍戰士。他沒留下姓名,也沒留下任何遺物,留下的是不屈的靈魄、浩然的正氣!

高士山的風景幽雅,每年都有不少上井岡山的遊客輾轉來此觀光。這裡,不僅山巒奇麗,有的好像玲瓏的盆景,有的恰似奔騰的駿馬,有的恍若裙裾飄飄、風姿綽約的仙女,有的宛如低頭作沉思狀的古代書生,還有清秀的流泉,更有婀娜多姿的-。隨處可見的勁松挺立著,時作款款細語,時作激動呼嘯。高士壇庵周圍的古榕和香樟林凝聚著山的偉岸,顫動著力的韻律,而那鋪天蓋地的毛竹則形成一片綠波蕩漾的大海,偶有白鷺、雲雀等鳥類在竹林里翩飛啼鳴,使人如臨仙境,流連忘返。

三灣國家森林公園

三灣國家森林公園總面積23萬畝,森林履蓋率達90.5%。有國家級保護樹種22種,野生動物數十種。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前華南虎也曾在此棲身。豐富的物種資源,使不少到這裡科學考察的專家由衷地讚嘆:這是一座天然的植物園,沒有圍牆的物種庫。

國家森林公園、全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全國紅色旅遊經典景區。位於永新縣三灣鄉,距吉安市區133公里。1927年9月,毛澤東率領湘贛邊界秋收起義部隊到達這裡後,對部隊進行了一次改編,這就是黨史、軍史上著名的“三灣改編”。三灣改編確立了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建立起新型的官兵關係,標誌著工農革命軍的新生,在我軍的建軍史上具有深遠而偉大的意義。景區現有毛澤東同志舊居、工農革命軍第一軍第一師第一團團部舊址、士兵委員會舊址、楓樹坪遺址四個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以及軍民大會場遺址、紅軍練兵場遺址、三灣改編紀念館等景點。

梅田洞

“江南奇勝有梅田,放鶴來尋物外緣。峰擬三台臨北斗,洞開列缺起中天。陰晴景象皆成畫,古今游觀豈只仙。醉里短吟留絕壁,並餘殘興在雲煙。”這是明朝詩人徐丙所描繪出的梅田洞勝景,讓人浮想聯翩,無比神往。

梅田洞,位於永新縣石橋鎮義山腳下,名之曰寶仙聖洞。它有兩個洞口,陽為玉虛洞,陰為合壁洞。合壁洞洞門雙開如合扇,洞旁有石羅漢、石觀音等奇景。而玉虛洞內十分寬敞,可容納千人聚會,上有方形天窗,乃由峭壁巨石合抱而成,瑰麗宏偉。從大廳往裡持火炬蹣跚而進,石床、石乳、石龍、石象、石獅、石棋盤、雙童讀書石等奇觀映人眼帘;耳畔傳來岩縫清泉落地聲響,宛若紫燕掠過湖面輕柔的呢喃,又像芭蕾舞者輕踏玻璃地面發出圓潤的回音。偶有蝙蝠之類的小動物在四周活動,更增添了洞中的一份神譎色彩。更令人稱奇的是洞內平整光滑的石桌,上面隱約可見凸起的數粒石棋,相傳是仙人呂洞賓與紫芝翁留下的殘局。

梅田洞的岩壁上,至今依稀可辨旅行家徐霞客留下的詩文:

余夙慕梅田之勝,亟索飯登崖,泛舟子隨舟候於永新,余同靜聞由還古南行,五里至梅田山下,峰皆叢石聳壘,無纖土翳其間,真亭亭出水蓮也。

2002年金秋時節,反映蘇區時期革命鬥爭題材的電影《尋找CCP》在中央電視台六套節目中播出。細心的人可以發現,其中不少鏡頭是在梅田洞拍攝。梅田洞由此聲名鵲起,遊客紛至沓來。

阿育塔

出永新縣城南門20千米許,就是聞名遐邇的龍源口大捷舊址。

龍源口位於兩條山脈的交會處,兩邊崇山峻岭,鬱鬱蔥蔥,蜿蜒的藏龍江從山間流出,傳說是二龍戲珠的龍涎。村口還有一座有名的單拱青石橋橫跨兩岸,古樸、厚重。同治《永新縣誌》載:“龍源口橋,距縣南三十里,吳文毅建。”橋頭兩側各立有兩根鐵柱,其上鑄“清道光十七年”等字樣。1959年被列為江西省文物保護單位。

由此再南行2000多米,有座磨溪嶺,它與擁有被寫入《十送紅軍》的望月亭的七溪嶺遙遙相對。登山後,一路斗折蛇行,四處林高樹茂。爬上一道山樑,頓時,眼前一亮,閃出一道幽深的山谷,峻岩絕壁,奇花怪木,足足有幾華里長。“澄扛靜如練”,藏龍江宛如一條玉帶,纏繞在深山幽谷之中,急湍似箭,猛流若奔,激石作響,拍岩飛花;平光如鏡,清澈透底,游魚細石,直視可數。

山谷中部,只見一巨大石峰突兀而起,巍然屹立,這就是神奇的阿育塔。

相傳,古印度阿育王因征戰殺戮過多,後有悔恨,皈依佛教,在印度廣建寺塔,並派僧人到國外傳教。僧人見此萬山叢中,石峰怪異,便建寺塔。明萬曆和清光緒《永新縣誌》稱:“石峰若塔,上聳絕崖,下俯重淵,傍有飛來石。佛書稱舍利塔八萬四千,此其一雲。”其實,阿育塔是突兀而起的塔狀怪石,高180米,底圍約刪米,甚為壯觀。形如出土春筍,壁立陡峭如鬼斧神功削成,崛峙挺拔。藏龍江由東向西從它的身旁繞過。與山樑相接處,有一天然幽徑直抵山腰,這就是惟一通塔的路徑。山腰建有5間禪房,原為掌管香火的法師居住。塔身藤蔓牽纏,雜木橫出,遊人借崖壁鐵鏈攀登而上。鏈上有一鐵牌,上刻:“光緒丙戌冬月吉日,西鄉五十六都吳察九妻尹氏率侄子光慶敬獻”宇樣。塔頂還有一小廟,坐北朝南。因高處風大,房上的蓋瓦為鐵制,上有鑄宇,是清代信徒捐贈的。廟門後側有個觀日台。人站在此處,只見面前霧氣蒸騰,氤氳繚繞,迎面一處懸崖峭壁,瀑布呼嘯而下,在山谷濃陰處,如洪鐘轟鳴,頓覺神情氣爽,息心忘返。

據傳,每年農曆八月廿四日,當印度摩揭陀國孔雀王朝國王旖陀羅及多之孫、信仰佛教的阿育王(公元前268-公元前232年)的生日到來之際,各地農村的婦女總會穿著乾淨的衣服結伴而來,上山朝拜。

碧波崖

碧波崖位於江西省吉安市永新縣石橋鎮北嶺境內,距縣城禾川鎮10公里左右。溪水出自岩石石之巔,沿峪岩石東西彎,從懸崖上瀉下,形成碧波縹緲之勝景,因而得名。

碧波崖裡面有三處瀑布,幽幽曲徑,如入仙境,領略永新風光,山林本色,是一處假日郊遊的好去處。

據永新縣誌里記載,碧波崖風景優美,古代文人騷客在碧波崖作詩文記游者甚眾,有詩讚曰:“山色遂造天,驚濤一鳥鏇。欲知泉落處,即在水源邊。峰夾波聲遠,岩峻日影懸。老僧深樹里,破竹引涓涓。”有“洗心橋”、“化魚潭”、“一杯泉”、“鹿馱仙”、“仙人橋”、“拜月石”、“石棺”、“碧波庵”等景觀。

禾山

禾山為永新西北邊陲,有71峰,最高峰秋山海拔1391米,為境內第一高峰。峰頂怪石嶙峋,瀑布流泉。徐霞客、歐陽修、梅堯臣、黃庭堅等人均上山遊覽過,並留下詩文。唐宰相姚崇曾寓於此,故築有姚相台。石崖上刻“龍溪”二字,為唐書法家顏真卿手跡。

甘露寺位於禾山腳下,該寺始建於約公元700年左右。寺原名大智院、又名禾山寺、亦名大智寺、宋詔改名為甘露寺。因歷史演變故而一寺多名。該寺興於唐、宋。唐文德中、西域高僧達奚禪師駐錫處,五代時無殷禪師居之,自南唐澄源禪師揭禾山之鼓以示學者,天下叢林、翁然回響。唐姚崇、牛僧儒二相及宋朝劉沆宰相等留跡,寺故有三相堂。後以迄兩宋、倡導此山者就有二十餘人名列《禾山燈錄集》一書中。而楚公、普公、湛公、傳公法席之隆與澄公頡頑,於是禾山之名遂與青原、匡廬鼎峙江右,為江南名剎之一,古時信徒也極盛。

據現有關資料顯示:甘露寺原有良田百畝、山林十處、原來寺院占地面積80餘畝,寺院房屋百餘間、僧侶最多時達三百人余,並留有禾山雁塔、龍溪瀑布、龍門關石碑記、讀書台石屋、二宰相石雕相、羅漢洞等古蹟,以上歷史分別記載于吉安府志、永新詩征、永新縣誌與佛教內部的景燈綠、禪門公案等書籍。

著名人物

將軍

永新縣是中國五大將軍縣之一,上世紀50年代授予將軍的有42位。

中將

•王恩茂(1913—2001),禾川鎮北門村人,1955年授中將銜

•王道邦(1911—1959),埠前鎮栗湖古城村人,1955年授中將銜

•曠伏兆(1914—1996),埠前鎮心田村人,1955年授中將銜

•張國華(1914—1972),懷忠鎮官山村人,1955年授中將銜。

少將

•李治(1899—1989),龍源口鎮泮中村人,1955年授少將銜

•劉義(1909—1996),在中鄉江坊村人,1955年授少將銜

•蕭新春(1909—1989),台嶺鄉南汶村人,1955年授少將銜

•龍福才(1909—1965),在中鄉在中村人,1955年授少將銜

•賀慶積(1910—1998),沙市鎮湯和村人,1955年授少將銜

•周志剛(1910—1996),龍田鄉風山村人,1955年授少將銜

•左齊(1911—1998),懷忠鎮泉塘村人,1955年授少將銜

•龍潛(1913—1992),高溪鄉九陂村人,1955年授少將銜

•龍道權(1913—2000),在中鄉排行村人,1955年授少將銜

•譚開雲(1913—2003),高市鄉芳塘村人,1955年授少將銜

•劉子云(1914—1990),懷忠鎮西塘村人,1955年授少將銜

•王學清(1914—1998),里田鎮洋湖村人,1955年授少將銜

•劉鶴孔(1914—2009),禾川鎮西門村人,1955年授少將銜

•羅斌(1914—1994),龍源口鎮白口村人,1955年授少將銜

•龍飛虎(1915—1999),在中鄉斜陂村人,1955年授少將銜

•陳信忠(1919—1989),龍門鎮黃岡村人,1955年授少將銜

•張銍秀(1915—2009),懷忠鎮虹橋村人,1955年授少將銜

•蕭思明(1914—2007),台嶺鄉台嶺村人,1955年授少將銜

•賀盛桂(1915—1990),象形鄉梘口村人,1955年授少將銜

•江燮元(1915—1990),三灣鄉甑潭村人,1955年授少將銜

•馬輝(1915—1998),象形鄉馬家村人,1955年授少將銜

•彭龍飛(1915—1992),懷忠鎮市田村人,1995年授少將銜

•吳融鋒(1916—1974),才豐鄉洲湖村人,1955年授少將銜

•賀振新(1916—1966),象形鄉象形村人,1955年授少將銜

•盛治華(1916— 2017),沙市鎮洛溪村人,1955年授少將銜

•賀光華(1916—2001 ),埠前鎮紫霧源村人,1955年授少將

•彭富九(1918—2011 ),高溪鄉梅花村人,1955年授少將銜

•彭清雲(1918—1995),曲白鄉鐵滬下村人,1955年授少將銜

•李真(1918—1999),蓮洲鄉黃門坊人,1955年授少將銜

•龍振彪(1914—2000),石橋鎮石橋村人,1961年授少將銜

•蕭森(1914—2004),台嶺鄉南汶村人,1961年授少將銜

•左愛(1916—2008),蘆溪鄉社口村人,1961年授少將銜

•劉發秀(1916—2003),石橋鎮虎山村人,1961年授少將銜

•劉福(1913—1987),埠前鎮湖田村人,1962年授少將銜

•周志飛(1915—1988),沙市鎮張家院村人,1964年授少將銜

•顏文斌(1917— 2014),里田鎮匡塘村人,1964年授少將銜

•陳雲中(1917—1995),龍門鎮龍門村人,1964年授少將銜

•劉回年(1939—2016),少將,龍門鎮沙堤村人,新華社解放軍分社社長

•張政明,少將,雲南軍區副司令員

•何繼明,少將,解放軍河南電子工程學院副院長

•王北匯,少將,南疆軍區副司令員。

其他名人

•愛國愛鄉的書法大家——劉郁文

•推開世貿之門的人——龍永圖

•著名畜牧獸醫科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盛彤笙

•著名國畫家——劉勃舒

•著名古建築學家——龍慶忠

•著名計算機專家——洪加威

•中國樂壇一代先賢——唐學詠

•戰鬥在湘贛邊界的戰士——譚余保

•國際主義戰士——李湘

•革命三兄妹——賀敏學、賀子珍、賀怡傳

•天地有正氣——劉真、劉作述、劉家賢

•永新革命的播火人——歐陽洛

•翰林學士——劉定之

•平民思想家——顏鈞

•三朝宰輔——劉沆

•盛唐歷史上第一位女歌唱家——許和子

•中國工程院院士——陳曉紅

•廣西壯族自治區副主席、公安廳廳長——胡焯

•中央文獻研究室副主任——陳揚勇

所獲榮譽

2017年入選省級生態文明示範縣(區),併入選“江西省2017年全國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範縣”。

2019年1月9日,憑藉書法入選2018—2020年度“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名單。

2019年2月2日,被文化和旅遊部命名為2018-2020年度“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