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永新縣

1927年9月29日至10月3日,毛澤東在江西省永新縣三灣村,領導了舉世聞名的“三灣改編”,從政治上組織上保證了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是我黨建設新型人民軍隊最早的一次成功探索和實踐,標誌著毛澤東建設人民軍隊思想的開始形成。三灣改編標誌著毛澤東建設人民軍隊思想的開始形成,三灣改編初步解決了如何把以農民及舊軍人為主要成份的革命軍隊建設成為一支無產階級新型人民軍隊的問題,保證了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奠定了政治建軍的基礎。同時,三灣改編的三項重要內容之一——實行民主主義,也對團結廣大士兵民眾、瓦解敵軍起到了巨大作用,從這個意義上說,三灣改編又豐富了我黨早期的統一戰線思想,從理論和實踐上1927年9月30日秋收部隊到三灣村,在毛澤東住的“協盛和” 雜貨鋪里召開了前敵委會議。毛澤東首先分析了第一次革命失敗的原因在於共產黨沒有掌握自己的軍隊,提出了“黨建在連上”重大主張,當時擔任師長的余灑渡提出各種異疑,陳浩、徐韓等人也站出來反對,室內爭論非常激烈、討論異常,毛澤東耐心作解釋,最後舉出第一次國內革命的葉挺獨立團為例,把黨支部建在團上,領導幹部絕大多數是共產黨員,黨掌握了自己的軍隊的成功經驗,來說明“黨建在連上”,發揮堡壘作用,在艱苦的戰爭歲月拖不垮,打不爛,是革命勝利的重要保證。在微弱的油燈下,一直討論到天亮

基本信息

基本內容

基本簡介

永新縣地處贛西邊境,羅霄山脈中段。總面積2195平方公里,轄10個鎮、13個鄉、2個場,總人口48萬。南、西、北三面為低山區,中、東部多丘陵、崗阜和谷地,禾水流貫中部。永新屬中亞熱帶季風濕潤性氣候,氣候溫和,光照充足,雨量充沛。 永新歷史悠久,人文薈萃。東漢建安九年(公元204年),始置永新縣。北宋名相劉 沆、元代明儒譚天如等歷史名人皆祖籍永新。上世紀50年代授予將軍衛的有42位,同一時期擔任省委書記或省長的有4位,"兩院"院士2位。賀子珍、賀敏學、賀怡三兄妹的革命傳奇故事廣為流傳,為全國第四大將軍縣。 永新交通便捷,特產豐富。浙贛鐵路分文線經永新直達文竹鎮,319國道和省道穿境而過,距贛粵高速公路65公里,距井岡山機場75公里。主產水稻、蠶桑、菸草、油茶、杉、竹等,工業主要有電力、電子、化工、服裝、皮革、建材、繭絲綢、食品、礦產和木竹加工等。為全國商品糧生產基地縣、全國瘦肉型豬基地縣。 永新縣是舉世聞名的"三灣改編"所在地。境內有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三灣改編"舊址群、中共湘贛省委舊址和紅軍湘贛軍區總指揮部舊址、七溪嶺戰鬥指揮、龍源口橋、毛澤東舊居、宋塔、紅楓湖、梅田洞、碧波崖等革命舊址、古蹟勝景。

行政區劃

全縣轄10個鎮、13個鄉:禾川鎮、石橋鎮、龍源口鎮、里田鎮、龍門鎮、沙市鎮、文竹鎮、埠前鎮、懷忠鎮、高橋樓鎮、坳南鄉、曲白鄉、才豐鄉、煙閣鄉、在中鄉、三灣鄉、台嶺鄉、龍田鄉、高溪鄉、蓮洲鄉、高市鄉、象形鄉、蘆溪鄉。共有15個居委會、241個村委會。

歷史沿革

東漢建安九年(公元204年),始置永新縣。因境內主川禾水又名永新江而得名。 元至順初,析勝業鄉全鄉所屬四十五都至五十二都總計8都置永寧縣。縣內剩11鄉88都。 明初,全縣維持11鄉的區劃。鄉以下實行里甲制,每10戶為甲,有甲首;每110戶 為里,有里長。全縣共編184里。萬曆年間,鄉、都仍其舊,都下設圖,全縣共設180圖。 清乾隆八年析安仁、西亭二鄉及登豐鄉的一部分共25都歸屬蓮花廳,縣記憶體9鄉63都。同治年間,全縣編為東、南、西、北四鄉,分領63都。· 1932年,永新縣蘇維埃政府將全縣分為縣城、埠前、市田、澧田、潞江、南陽、牛田、環滸、關背、天河10區,轄105鄉。 1938年,全縣設6區,轄2鎮、32鄉、364保、3722甲。1942年,縣內劃為5區34鄉鎮、364保、3689甲。1944年,撤區,全縣轄2鎮新中國成立後,1949年設城廂、石橋、楊橋、拿山、澧田、潞江、泮中7區1鎮25鄉。1950年撤楊橋區,增設懷忠、花溪、鄱陽3區,共9區1鎮27鄉。1952—1955年,增設曲江區,共10區1鎮123鄉。1956年,撤區並鄉,設1鎮38鄉,轄427個高級農業社。1957年,復設花溪、文竹、澧田、白沙4區,區以下區劃不變。1958年,縣以下建立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原39個鄉鎮改為公社建制。隨即又增為44個公社,轄448個大隊,1969個生產隊,並將永新墾殖場定為公社一級建制。此後,社隊規模常有變動,而縣以下的三級體制保持不變。 1984年,公社改為鄉、、鎮,下設村民(居民)委員會、村民(居民)小組。1985年全縣劃分為白沙塘、曲江、坳南、石橋、日光、東里、才豐、在中、泮中、龍源口、三灣、高溪、文竹、龍田、沙市、龍門、台嶺、江畔、高市、合田、蓮洲、象形、蓮塘、蘆溪、懷忠、高橋樓、埠前28鄉,禾川、澧田2鎮及永新墾殖場。鄉鎮之下設366個村(居)民委員會、2196個村(居)民小組。 2001年,全縣進行撤鄉並鎮,共設25個鄉鎮場,325個村(居)民委員會。新劃分的鄉鎮場為禾川、澧田、埠前、泮中、石橋、龍門、文竹、沙市、懷忠、高橋樓10個鎮,曲白、坳南、煙閣、在中、才豐、台嶺、高溪、高市、蓮洲、象形、蘆溪、龍田、三灣13個鄉,七溪嶺林場和永新綜合墾殖場2個場。

人口地理

永新縣位於江西省西部、贛江支流禾水河中上游。地理位置為北緯26°47′ ~ 27°14′,東經113°50′ ~ 114°29′,東西長約65公里,南北寬約56公里,總面積為2194.57平方公里。縣人民政府所在地禾川鎮,距吉安市99公里,距南昌市316公里。 永新縣東與吉安縣毗鄰,東南部與泰和縣交界,南與井岡山市相連,西與蓮花縣和湖南省茶陵縣為鄰,北與安福縣接壤。 全縣現有總人口46萬人,其中勞動力26.7萬人。勞動力資源非常豐富,勞務輸出十分活躍,每年有超過6萬餘農村富餘勞動力外出打工。

經濟情況

華夏經緯網6月27日訊:1999年以來,永新縣建成各類水果基地800公頃,封育山林66890公頃,新增造林面積4675公頃,發展沼氣池12279個,治理水土流失10300.1公頃,農業有效灌溉面積達22180公頃……這是該縣近年來大力發展循環經濟,打造“綠色家園”所取得的豐碩成果。永新境內群山連綿,河流縱橫,生態環境十分優美。在推進縣域經濟過程中,該縣決策層清醒認識到,絕不能走先污染再治理的老路,必須以科學發展觀作指導,立足保護生態的長遠目標,堅持發展經濟與保護環境並重,全力打造循環經濟,建設“綠色永新”。為全面治山治水,該縣深入實施封山育林、植樹造林和小流域整治三個工程。幾年來,全縣大力建設生態公益林及退耕還林,並加快對荒山、荒坡使用權的拍賣、租賃經營,目前,累計完成社會造林100多萬畝,湧現出石橋官田、高橋樓三團等一批生態林建設樣板村和龍天德、肖遠龍等1000餘戶生態林開發大戶;小流域治理從2000年開始,先後開展了長塘樓、龍塘、汶水小流域綜合整治,並每年至少保持20%比例配套資金投入水土流失治理,把全縣劃分為重點預防保護區、重點資源區、重點治理區三個水土保持區,全方位打響“綠色革命”。 與此同時,該縣努力轉變經濟成長方式,有計畫、有重點地培育一批生態產業。在工業經濟上,抓源頭管理,有損生態環境的項目一律不準引進,全力打造清潔型工業經濟,以本地生態資源優勢牌為依託,加快構築起針織、鞋業、機電、藥化、蠶繭、螺鏇藻等六大生態型工業產業;在農業經濟上,實施了沼氣生態企業、庭院生態經濟、精品生態農業科技園等八大工程,推廣套用了以“豬—沼—果”、“豬—沼—漁”、“豬—沼—菜”為主的井岡山庭院生態經濟、產業化開發綠色食品等六種生態農業模式,著重開發推廣了無公害蔬菜栽培技術、優質落葉果及規範化栽培技術等10項生態農業配套高科技;在旅遊開發上,加大了紅色和綠色旅遊資源建設,先後建成了三灣、高士山、黃竹嶺、碧波崖、阿育塔等自然生態旅遊區。 永新“循環經濟”的強勢推進,迸發了顯著的經濟、社會及生態效益。目前,全縣農產品綜合商品率達58%,農村人均收入2025元,森林覆蓋率達到71%,農作物秸桿還田率達84.6%,農業面源污染、工業污染均得到了有效控制農村田園和村落景觀煥然一新,有70%以上的農戶住上了新房。

歷史名人

永新縣愛國愛鄉的書法大家——劉郁文 推開世貿之門的人——龍永圖 著名畜牧獸醫科學家——盛彤笙 著名國畫家——劉勃舒 著名古建築學家——龍慶忠 著名計算機專家——洪加威 中國樂壇一代先賢——唐學詠 戰鬥在湘贛邊界的戰士——譚余保 國際主義戰士——李湘 革命三兄妹——賀敏學、賀子珍、賀怡傳 天地有正氣——劉真、劉作述、劉家賢 永新革命的播火人——歐陽洛 一生高潔的——賀貽孫 翰林學士——劉定之 平民思想家——顏鈞 三朝宰輔——劉沆 盛唐歷史上第一位女歌唱家——許和子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